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14讲时代呼唤改革.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647272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14讲时代呼唤改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14讲时代呼唤改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14讲时代呼唤改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14讲时代呼唤改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14讲时代呼唤改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14讲时代呼唤改革.docx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14讲时代呼唤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14讲时代呼唤改革.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14讲时代呼唤改革.docx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14讲时代呼唤改革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

第14讲时代呼唤改革

考点分布

上。

与必修内容重叠较少的改革考查较多,因此梭伦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戊戌变法考查较多,而孝文帝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那么考查较少

考查内容

大部分高考试题考查多个改革,要求考生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形成规律性知识;也有部分试题对某一改革进行深层次考查。

如2018年山东高考第35题,考查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对比考查两者在社会转型中除旧布新的深远影响;而2018年福建高考第41A题,那么运用新材料对德意志宗教改革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考查

考查角度

①从命题的立意看,试题设问的层次性很强。

首先要求回答常识性的知识,然后要求进行比较分析,最终落脚点是要求认识改革成败的原因,以启示后人。

②高考试题不局限于教材知识,强调考查通过新情景、新材料获取新知识、新结论的能力,很多高考试题并无教材依托。

如2018年全国新课标高考第45题,考查了王莽改革的目的和失败原因,这一知识点并无教材内容可依托

命题热点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探究历史上改革的成败得失成为历史考查的重要切入点。

因此,本模块本身就是社会热点,与中国当代改革联系比较密切的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更是热点中的热点

【一】梭伦改革

1、背景

(1)内忧:

平民、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矛盾尖锐。

(2)外患:

雅典民族危机加剧。

2、措施

(1)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

(2)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打破贵族世袭特权。

(3)完善国家机构,建立“四百人会议”和公民陪审法庭。

(4)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3、特点

(1)指导思想:

梭伦推崇“中庸”,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和解。

(2)内容:

是对旧生产关系的调整,也对上层建筑进行了一些改革。

(3)性质:

奴隶主阶级为巩固自身统治而进行的改革。

(4)影响:

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不够彻底。

4、影响

(1)进步性:

①使广大债务奴隶获得解放,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

②使下层民众得以参与国家政治,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制度保障。

③渗透在改革中的“中庸”精神,为雅典民主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价值基础。

(2)局限性:

①下层公民没有充分的参政、议政权利。

②氏族制度残余得以存续。

[名师点睛]分析梭伦改革各项主要措施的积极作用及对雅典社会发展的影响,特别要注意梭伦改革对于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奠基作用。

同时与中国早期改革进行对比分析,正确地评价中外改革,是备考的重点。

【二】商鞅变法

1、背景

(1)时代特征:

①经济: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商业日益活跃。

②政治:

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封建专制统治。

③军事:

由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到战国兼并战争。

④文化:

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出现“百家争鸣”。

(2)各国改革:

①春秋:

齐国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鲁国实行“初税亩”。

②战国:

魏国李悝改革,楚国吴起变法。

2、措施

(1)经济:

废除井田制度,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军事:

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二十等爵制。

(3)政治:

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郡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

(4)风俗:

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

3.特点

(1)理论武器:

法家学说。

(2)措施:

措施全面,核心是奖励“耕战”,实行“法治”。

(3)方式:

注重以法律推动和巩固改革。

(4)性质:

新兴地主阶级推行的封建化改革。

(5)影响:

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影响

(1)进步性:

①对秦国而言,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②对后世而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2)局限性:

①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②存在旧制度、旧文化和习俗的残余。

[名师点睛]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一次变法。

商鞅变法得以成功的因素主要有:

(1)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使诸侯国纷纷变法,以改变与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这是变法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

(2)君主的支持。

秦国君主认识到自己在诸侯国中的劣势地位,支持商鞅变法。

(3)商鞅杰出的政治才干和铁血手腕。

商鞅善于总结前人经验,在变法中敢于同反对派进行斗争,赏罚分明,取信于民,使新法得以贯彻实施。

【三】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必要性:

北魏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2)可能性:

①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②冯太后和孝文帝的个人作用。

2、内容

(1)制度创新:

俸禄制、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

(2)迁都洛阳:

巧设计减少阻力,表达政治家的谋略。

(3)移风易俗:

易服装、讲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改籍贯。

(4)加速政权封建化:

尊儒办学,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政治制度。

3、作用

(1)促进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2)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3)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4)为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名师点睛]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条件下进行的。

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特别是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汉族、鲜卑族以及其他民族之间的融合。

孝文帝改革实质上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四】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土地兼并严重,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2)形成了“三冗”局面,北宋积贫积弱,军费开支高涨。

(3)庆历新政失败,统治危机更加严峻。

2、措施和作用

措施

作用

富国之法

青苗法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保证灌溉;防洪抗灾

免役法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

市易法

打破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收入

方田均税法

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均输法

节省购物钱钞和运费,增加政府收入,减轻人民的负担

强兵之法

保甲法

维护秩序,兵农合一

保马法

节省开支,提高了马匹质量和数量

将兵法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军器监

产量质量提高

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整顿太学

用人惟才

3.历史影响

(1)进步性:

①促进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改变了“积贫”的局面。

②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初步扭转了“积弱”的局面。

(2)局限性:

①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②免役法对穷人来说成为沉重的负担。

[名师点睛]复习改革的历史背景,要从改革前突出的矛盾入手,分析存在哪些矛盾、改革需要解决哪些社会问题等。

如王安石变法前存在着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农民阶级与封建国家之间的矛盾、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矛盾、北宋政权与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矛盾等,突出的核心问题是化解矛盾,稳定统治。

【五】欧洲宗教改革

1、改革背景

(1)必要性:

天主教的神权统治阻碍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2)可能性:

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主张“因信称义”,反对教皇权威。

(2)简化宗教仪式。

(3)坚持《圣经》是唯一权威。

(4)认为国家权力高于教权,要求建立民族教会。

3、各国宗教改革

(1)加尔文改革:

简化宗教仪式,主张“先定论”,建立新的教会组织。

(2)亨利八世改革:

颁布一系列改革教会法令,并通过“至尊法案”。

4、改革作用

(1)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3)为后来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名师点睛]宗教改革所产生的新教并非是对过去的完全否定,而是对天主教的批判、继承和发展,以自己的变化来适应社会的变化。

它总是以一种广为人们接受的传统形态进行着种种改革,为人们接受和利用。

由此可见,任何一种文化要取得自己的历史存在,不仅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基础,而且要有自己产生的渊源和发展的未来。

六、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改革背景

(1)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马木路克掌握了政治、经济、军事大权。

(2)马木路克首领们互相攻伐,导致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3)法国和英国先后入侵,使埃及面临严峻的民族危机。

(4)穆罕默德·阿里利用开罗人民起义之机掌握了政权。

2、改革内容

(1)经济:

废除包税制;促进农业发展;初步建立民族工业。

(2)政治:

确立高度的中央集权。

(3)文化教育:

实行开放政策,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

(4)军事:

改造旧军队,建立新式军队。

3、历史作用

(1)结束了埃及的混乱状态,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2)推进了近代化进程,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的进步。

(3)促进了文化繁荣和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带来国力的壮大。

(4)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名师点睛]阿里改革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阿里的对外战争激起被征服地区和其他被奴役国家人民的反抗,也引起了欧洲列强的干涉,这是失败的外部原因。

阿里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原有的封建生产关系,未能对现有的政治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造,这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改革背景

(1)地主与农奴的矛盾尖锐,农民骚动此起彼伏。

(2)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新思潮的涌动,社会各阶层展开激烈争论。

(4)克里米亚战争使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

2、“二一九法令”

(1)内容:

①政治: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并享有一系列公民权利。

②经济:

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交付赎金购买份地。

③组织:

农民仍然受到村社的严格管理。

(2)进步性:

①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②使农奴成为自由人,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3)局限性:

不彻底性;掠夺性;欺骗性。

3、改革影响

(1)实现由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成为俄国历史的转折点。

(2)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俄国的近代化。

(3)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名师点睛]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加快近代化步伐的重要前提。

近代化是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其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

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近代化历史浪潮的影响,因此,近代化在俄国出现是俄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变化必然会影响到社会各个领域。

八、日本明治维新

1、历史条件

(1)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起义不断。

(2)工商业者不满幕府的严格限制和肆意掠夺。

(3)统治阶级内部中下级武士产生了反抗思想。

(4)“黑船事件”使日本面临严峻的民族危机。

2、主要内容

(1)政治上:

“废藩置县”;实行“四民平等”;颁布《日本帝国宪法》,建立近代天皇制。

(2)经济上:

改革币制;实行土地私有制;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

(3)文化上:

倡导“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生活习俗倡导西化。

(4)军事上:

建立近代军事体制并辅以武士道教育。

3、历史影响

(1)进步性:

①加速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

②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③其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局限性:

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踏上了对外扩张之路。

[名师点睛]日本的明治维新说明:

一个国家的政策措施应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紧跟时代潮流,这样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但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以牺牲世界的和平为代价,应该和平崛起。

九、戊戌变法

1、历史根源

(1)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峻。

(2)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

(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4)康、梁维新思想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2、百日维新

(1)政治:

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减冗员。

(2)经济:

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3)文教:

改革科举制度;鼓励私人办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

(4)军事:

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兵器,按新法练兵。

3、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2)主观原因:

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4、历史影响

(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名师点睛]学习中外改革时,要从改革的内容出发,理解改革的性质、特点。

如商鞅变法是一次较彻底的引发社会转型的改革运动;王安石变法是一次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的富国强兵的改革;宗教改革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的思想解放和政治运动;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更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等。

高频考点一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改革

[例1](2018·山东高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

举例说明。

(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解析]此题考查对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比较分析能力。

(1)问,“矛盾”要注意两者都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但是两者的表现各不相同。

(2)问,商鞅变法前,封建制度是新事物;孝文帝改革前,封建制度在中原已经确立。

“作用”可以从民族关系和经济发展两个角度回答。

[答案]

(1)商鞅变法:

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如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郡县等。

(举一例说明即可)北魏孝文帝改革:

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如实行均田制、推行汉化政策等。

(举一例说明即可)

(2)商鞅变法:

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习借鉴中原文化。

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

[拓展归纳]

对改革的原因和进程的规律性认识

1、原因

任何改革从根本上说都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

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理解改革的必然性。

2、进程

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涉及经济关系的组合和各阶层利益的调整。

因此,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和旧观念的抵抗,这就决定了改革的复杂性。

高频考点二世界古代史上重大改革

[例2](2018·江苏高考)梭伦“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因为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所以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当然,他们对于每一件别的事也一样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梭伦)说:

“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

”……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

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

……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寡头政治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弊端给雅典带来的社会危机。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梭伦采取的保护平民有限政治权益的措施。

(3)据材料二,分析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并指出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解析]此题的解题关键是读懂材料。

(1)问,从“他们的奴隶地位”可以看出平民地位低下,从“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看出他们缺乏政治参与权;社会危机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雅典社会贵族和平民、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之间的关系分析。

(2)问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回答的是政治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措施包括财产等级制和民主政治改革等。

第(3)问根本原因根据材料“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分析;据“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以公正为本”等信息归纳梭伦的观念。

[答案]

(1)弊端:

平民受到奴役;平民缺乏政治参与权。

危机:

导致贵族与平民、贵族与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之间矛盾的激化;社会动荡不安,阻碍经济发展。

(2)措施:

解负令;财产等级制;四百人会议(公民大会或陪审法庭)。

(3)根本原因:

阶级利益的对立。

观念:

公正观念;法治观念。

[拓展归纳]

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

(1)看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

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3)看改革者的个人素质。

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政治魅力。

(4)看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5)看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高频考点三近代史上重大改革

[例3](2018·福建高考)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德意志)“所有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

贵族公开书》(1520年)

材料二《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第一版印了4000册,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

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十三次。

——克利斯坦《宗教改革》

材料三《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

(1)据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的主张。

为什么材料二所述“公开书”销量这么大?

(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推动“点燃了整片森林”的力量还有哪些?

[解析]此题考查德意志宗教改革。

(1)问,依据材料信息“所有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教皇……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世俗的事……由世俗当局处理”,可知路德主张教会摆脱教皇控制,即建立民族教会。

“公开书”销量大的主要原因是路德的思想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的要求,其次与这一时期印刷技术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关系。

(2)问,路德反对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的“星星之火”,形成了宗教改革的“燎原之势”,受到德意志社会各阶层的拥护。

[答案]

(1)主张:

建立民族教会;司法权实行政教分离。

原因:

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的迫切要求;印刷技术的应用。

(2)理解:

路德原本反对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结果引发了西欧宗教和世俗社会的改革。

力量:

国王、诸侯等;人民群众;卡尔文(加尔文)等教会人士。

[拓展归纳]

改革的性质及分类

1、奴隶社会的改革:

梭伦改革。

2、封建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

商鞅变法;

(2)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的改革:

孝文帝改革。

3、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思想文化领域的改革:

欧洲宗教改革;

(2)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3)失败的改革:

戊戌变法。

高频考点四无教材依托试题

[例4](2018·新课标全国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

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

“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

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

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

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

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货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

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

“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

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进行归纳概括。

(1)问要结合王莽改革的背景及其主观动机分析。

(2)问根据材料“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等信息可知由于币制频繁变革,社会经济混乱,加剧了社会动荡。

[答案]

(1)缓解社会危机,树立“新”朝形象,巩固政权。

(2)复古而不切实际;频繁多变,币种紊乱,造成社会经济混乱;任意规定币值与兑换标准,掠夺百姓财富,加剧社会动荡。

[拓展归纳]

评价改革的原那么及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1、评价改革的原那么

(1)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

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有两个主要标志:

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

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2、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者有敢于改革的勇气,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

(3)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政治魄力。

(4)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

(5)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要积极面对改革。

1、(2018·烟台模拟)“缓和矛盾,力求公平”是古今中外统治者施政的重要目标。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如亚里士多德所言:

“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而以全邦公民利益为依归。

”……古典时期的雅典城邦正是以立法和制度来调适贫富差距,防止极贫极富,从而有效保障了公民集体的稳定与发展,实现政治民主,文化繁荣,形成古典盛世的历史局面。

——解光云《古典时期雅典城邦对贫富差距的制度调适》

材料二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当王安石对宋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道可以用信贷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材料一中梭伦改革调节“贵族与大众”利益的方式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采取了哪些“信用贷款的办法”来缓和阶级矛盾。

(2)上述两次改革对贵族与大众之间的矛盾采取了怎样的处理原那么?

(3)上述做法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有何借鉴意义?

解析:

(1)问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回答。

第一小问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