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 合测评1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单元练习鲁教版选择性必修二高中地理.docx
《单元综 合测评1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单元练习鲁教版选择性必修二高中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元综 合测评1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单元练习鲁教版选择性必修二高中地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单元综合测评1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单元练习鲁教版选择性必修二高中地理
单元综合测评
(一)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据此完成1~2题。
1.区域的特点是( )
A.区域与区域之间是相互独立、互不联系的
B.区域之间具有一定的界线,且界线一定是明确的
C.一个区域的发展能促进其内部经济的发展,但并不影响周边地区
D.一个区域往往具有一定的优势、特点和功能,这是与其他区域的差异所在
2.下列区域中有明确界线的是( )
A.河南省B.中华文化区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D.温带季风气候区
1.D 2.A [第1题,由区域的含义和特点可知,区域之间不是封闭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区域的界线有些具有确定性,如行政区,有些则具有过渡性,如干湿地区。
第2题,区域的边界有虚有实,行政区是典型的有明确界线的区域,而文化区、自然带、气候区均没有明确的界线。
]
下图为西藏自治区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图。
据此完成3~5题。
3.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 )
A.积温的大小
B.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
C.年降水量的大小
D.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大小
4.下列有关这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区域界线是明确的B.区域内部具有整体性
C.四大区域相互联系D.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
5.图中从④至①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的差异B.纬度的差异
C.植被的差异D.夏季风影响的差异
3.B 4.A 5.D [第3题,由图可知,图示四大区域是我国的干湿度地区的划分,以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多少为指标。
第4题,图示四大区域属于自然区域的分界,故没有明确的界线。
第5题,图中从④至①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夏季风影响的差异。
]
读我国西北某地区新垦区位置图,回答6~7题。
6.该流域新垦区( )
A.区域的界线与行政边界一致
B.区域内部农业生产无相似性
C.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源
D.与非农垦区相互独立
7.图中行政中心与新垦区的区域空间结构分别表现为( )
A.面状与点状B.线状与岛状
C.点状与岛状D.点状与面状
6.C 7.D [第6题,西北地区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源,因此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源,C项正确。
读图可知,流域新垦区的界线与行政边界不一致,A项错误;区域内部农业生产都靠近水源地,B项错误;新垦区与非农垦区河流是相互联系的,D项错误。
第7题,读图可知,行政中心呈点状,新垦区呈面状。
]
读我国某区划图,完成8~9题。
8.该区划图的划分依据最可能为( )
A.地形B.热量
C.植被D.水分
9.图中“Ⅰ”范围较小的原因是( )
A.受地形限制B.受纬度位置限制
C.受人口分布限制D.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
8.C 9.B [第8题,该区划既有南北方向的更替,也有东西方向的更替,尤其是在南北方向上大致以北回归线和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可以判断其划分依据最可能为植被类型。
第9题,我国受纬度位置限制,热带地区范围有限,故“Ⅰ”范围较小。
]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局部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有明确区域边界的是( )
A.库布齐沙漠B.土默川平原
C.呼和浩特市D.阴山山脉
11.河套平原从“地固泽卤,不生五谷”发展成为“塞外粮仓”主要是由于该地( )
A.地质条件稳定B.年降水量增多
C.灌溉条件改善D.黄河水量减少
10.C 11.C [第10题,行政区一般都有明确的区域边界。
第11题,河套平原地处干旱、半干旱区,水源是制约其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其发展成为“塞外粮仓”说明其灌溉条件得到了改善。
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不会有明显的变化;黄河水量减少,不利于其农业发展。
]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原因影响,山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乐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
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十大怪”:
面条似腰带,锅盔像锅盖,碗盆难分开,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凳子不坐蹲起来,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帕帕头上戴,唱戏吼起来。
据此回答12~13题。
12.“面条似腰带,锅盔像锅盖”的饮食习惯,主要原因是关中地区主要种植作物是( )
A.玉米B.大豆
C.小麦D.高粱
13.“姑娘不对外,帕帕头上戴”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里风沙大,冬春季节常刮( )
A.东南风B.西北风
C.西南风D.东北风
12.C 13.B [第12题,面条和锅盔等面食的原料是小麦,关中地区以种植小麦为主。
第13题,关中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吹西北风,夏季吹东南风。
]
下图是一组世界区域地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4~15题。
14.图中甲、乙两地发展种植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 )
A.土壤、水源B.光热、水源
C.风向、地势D.地形、河流
15.乙地由于不合理灌溉而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B.沙尘暴
C.土壤盐碱化D.洪涝灾害
14.B 15.C [第14题,根据图示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判断,甲位于欧洲西部,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终年温和多雨,由于光热条件不足,不利于种植业发展;乙地区位于中亚,地处内陆,距海较远,降水稀少,故水源不足制约种植业发展。
第15题,乙地区位于中亚,地处内陆,距海远,降水少,由于不合理灌溉而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盐碱化,C项正确;降水少,水土流失、洪涝灾害比较少,A、D项错误;沙尘暴不是灌溉造成的,B项错误。
]
读我国四大地理分区示意图,完成16~17题。
16.图中②区域一年两熟至三熟,①区域一年一熟至两熟,影响该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B.气候C.土壤D.水源
17.在④区域容易看到的景观是( )
A.青青草原B.连绵雪山
C.河湖密布D.沼泽连片
16.B 17.B [第16题,图中②区域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①区域位于北方,作物一年一熟至两熟,影响该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气候,南方热量充足,北方热量少,因此气候是影响该差异的主导因素。
第17题,④区域是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雪山连绵。
]
下表为我国三大自然区的部分特征。
据此完成18~20题。
分区
①
②
③
地形
高原、高山
平原、丘陵、高原
高原、盆地、山地
气候
高山气候
季风气候
大陆性气候
植被
森林、草甸、荒漠
森林、森林草原
草原、荒漠
农业
畜牧业为主,河谷农业
种植业
畜牧业为主,灌溉农业
18.限制①自然区河谷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B.热量C.地形D.土壤
19.与①自然区相比,②自然区( )
A.交通闭塞B.空气稀薄
C.经济落后D.多人工林
20.③自然区( )
A.气候干旱B.湖泊众多
C.多属外流区D.流水侵蚀作用强烈
18.B 19.D 20.A [第18题,根据表格中信息,①自然区是青藏高寒区,海拔高,气温低,不利于农作物成熟。
河谷地区海拔较低,热量条件较好,限制该地河谷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热量,选项B正确。
高原上光照充足,光照、地形、土壤不是主要限制因素,选项A、C、D错误。
第19题,②自然区是东部季风区,与①自然区相比,②自然区交通通达度高,空气密度大,多人工林,经济发展水平高,选项D正确。
第20题,③自然区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干旱,选项A正确;降水少,河流、湖泊少,选项B错误;河流大多没有流入海洋,中途消失,或流入湖泊,多属内流区,选项C错误;多大风天气,风力侵蚀强烈,选项D错误。
]
图a和图b为亚洲两区域略图。
读图,完成21~22题。
21.甲、乙两地冬季降水较多,共同的影响因素有( )
①太阳辐射 ②大气环流 ③下垫面 ④暖流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2.甲、乙两地所在区域的主要粮食作物相同,但耕作制度差异较大,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B.降水
C.市场D.政策
21.B 22.A [第21题,甲为日本本州岛,乙为斯里兰卡;甲地在岛屿的西侧沿海,是冬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乙在岛屿的东北侧沿海,冬季吹东北季风,经过海洋时携带大量水汽,降水多。
两地都是冬季风的迎风坡。
第22题,甲、乙两地都发展水稻种植业,甲地纬度高,热量相对不足,冬季不可种,乙地纬度低,水热条件充足,全年可种。
]
下图为世界四个国家局部地区简图。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23~25题。
23.四国为了保障石油的长期稳定供应,可采取的措施是( )
A.a所在国大量动用石油战略储备
B.b所在国可从其东面邻国大量进口石油
C.c所在国利用其极为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替代石油
D.d所在国利用甘蔗做原料大量生产乙醇替代汽油
24.某跨国服装公司欲建立新的海外加工基地,甲、乙、丙、丁四国中较为适合建该加工基地的是( )
A.甲、乙B.丙、丁
C.乙、丙D.甲、丁
25.a、b、c、d四地发展工业的共同优势条件是( )
A.资金来源充足B.石油资源丰富
C.海洋运输便利D.科学技术先进
23.D 24.B 25.C [第23题,根据图示的海陆轮廓和经纬度可判断,a所在国为美国,b所在国为澳大利亚,c所在国为印度,d所在国为巴西。
大量动用石油战略储备不能保障石油资源的长期稳定供应,A项错误;澳大利亚东面没有邻国,B项错误;印度没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C项错误;巴西盛产甘蔗,可利用甘蔗生产乙醇,其属于可再生资源,故通过新能源的开发可保障能源的长期稳定供应,D项正确。
第24题,影响服装公司加工基地布局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故服装加工基地应布局在发展中国家。
结合上题可知,丙、丁为发展中国家,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
第25题,设问中的关键词为“共同优势”,直接根据图示,可以判断四地均位于沿海地区,都具有海运优势。
]
二、综合题(共50分)
26.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4分)
(1)四川凉山素有“小春城”和“月城”美誉,简述其形成原因。
(4分)
(2)上海,是祖国的东方明珠,海派文化特色;北京,是祖国的心脏,京派文化鲜明。
试比较北京、上海两城市文化的主要差异。
(4分)
城市
传统民居
戏曲
饮食文化
北京
京剧、京韵大鼓
炸酱面、豆花
上海
弄堂、石库门
阳春面、五香豆
(3)桂林山水甲天下,形成桂林山水景观的外力作用是________。
为保护桂林山水旅游环境,请提出你的建议。
(6分)
[解析] 第
(1)题,“小春城”说明四季如春,冬不冷,夏不热,主要从影响气温的因素包括地形、纬度角度分析。
纬度较低,凉山平均海拔1500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月城”说明空气洁净度高,与人类活动及自然环境有关,该地海拔较高,空气洁净,山区人口密度低,大气和光污染较少,所以空气洁净度高。
第
(2)题,北京位于北方地区,传统民居为四合院,上海地区的戏曲有沪剧和越剧等。
第(3)题,桂林山水是石灰岩分布地区受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
保护旅游环境主要从提高意识、健全法规、减少排放、建设保护区等方面考虑。
具体包括合理控制旅游资源的开发规模,缓解环境压力;污水达标排放,减少污染企业;设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桂林山水的稀缺资源;建立健全旅游环境保护法规;提升游客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旅游等。
[答案]
(1)纬度较低,凉山平均海拔1500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该地海拔较高,空气洁净,山区人口密度低,大气和光污染较少。
(2)四合院 沪剧、越剧
(3)流水侵蚀(溶蚀) 合理控制旅游资源的开发规模,缓解环境压力;污水达标排放,减少污染企业;设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桂林山水的稀缺资源;建立健全旅游环境保护法规;提升游客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旅游。
27.读非洲轮廓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简述图示A、B两地区相似的地理特征。
(4分)
(2)图中F地和D岛屿东部的气候类型相同,但成因并不一致。
试分析其差异。
(6分)
[解析] 第
(1)题,地理特征包括位置、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资源等自然特征,人口、城市、生产、文化等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存在的环境问题等。
第
(2)题,考查地带性热带雨林气候(F地)和非地带性热带雨林气候(D岛屿东部)的差异。
[答案]
(1)地处两洋、三洲、五海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居民多白色人种阿拉伯人,主要信奉伊斯兰教;灌溉农业和畜牧业发达;水资源短缺和土地荒漠化是其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任答四点即可)
(2)F地:
位于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热量丰富,多对流雨。
D岛东部:
纬度较低,气温高;终年受南半球信风带控制,遇到山地抬升,岛屿东部多地形雨,降水丰沛;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
28.我国东、西部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显著,2018年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9周年,进一步缩小地区差异,谋求和谐发展,是当务之急。
读下面示意图,完成以下问题。
(14分)
(1)根据对两个省份的区域知识的了解,完成以下表格。
(4分)
省区
比较项目
青海省
广东省
地形
高原、山地为主
城市化水平
较高
对外开放程度
较低
人口密度
大
(2)分析两地的农业生产活动有何不同?
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不同的主要自然因素有哪些?
(6分)
(3)青海省矿产资源丰富,但是工业不发达,广东省矿产资源贫乏,但工业较发达,请分析原因。
(4分)
[解析] 第
(1)题,此题是比较两个省的区域差异。
第
(2)题,青海省和广东省由于位置不同(一个位于西北内陆,一个位于东南沿海),自然地理特征存在差异,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形和气候两个方面: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地区,高寒的气候特点决定了农业生产活动以畜牧业为主,在河谷地带由于地势低、气温高,发展了种植业。
而广东省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的生长。
第(3)题,从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分析即可。
[答案]
(1)
省区
比较项目
青海省
广东省
地形
丘陵、平原为主
城市化水平
较低
对外开放程度
较高
人口密度
小
(2)青海省以畜牧业和河谷农业为主,广东省以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为主。
自然因素中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和气候。
(3)青海省虽然矿产资源丰富,但交通不便,科技水平低,制约工业的发展。
广东省虽然矿产资源贫乏,但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科技发达,又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
2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我国某县面积1010km2,区内最高点海拔1394米,最冷月平均气温大于12℃,年降水量约1600毫米。
2012年该县人口33万,人均GDP为2100元。
下为该县耕地分布状况示意图和该地区1980~2012年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示意图。
(1)推断该县地形的特点,并指出其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4分)
(2)分析该县可能出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4分)
(3)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为该县设计脱贫致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案。
(4分)
[解析] 第
(1)题,根据气候资料可判断该县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地区;根据耕地分布状况看,该县坡耕地比重大,无坡耕地比重小,结合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可推断该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由此从对农业和交通两方面分析地形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第
(2)题,由该县总面积和总人口数可计算出该地人口密度大,人口压力大,再结合该地的地形、气候、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可分析该县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3)题,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从农业结构、产业链、生态建设等角度为该县设计脱贫致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案。
[答案]
(1)特点: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
影响:
平地少,人均耕地少;地表崎岖,交通不便。
(2)人口稠密,人口压力大;陡坡垦荒、樵采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河流下游地区)洪涝威胁加剧。
(3)因地制宜布局立体农业,农林牧渔综合发展;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植被;利用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发展乡村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