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考题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627576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月考题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月考题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月考题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月考题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月考题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月考题2.docx

《月考题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考题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月考题2.docx

月考题2

高2013级第二次月考试题古代史部分

1.(2015·江苏泰州一模·1)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

“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

……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

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

……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此制度预有大效。

”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说:

“科举制度全面推行……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跻身俸禄补缺等级。

”在论述科举制度的主要意义上,两者都强调(A)

A.可以消融社会阶级B.有利于各地文化融合

C.通过考试的方式跻身仕途D.加强了中央集

2.(2015·浙江台州一模·13)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说:

“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其何故也?

盖汉之典事尚书、中书者,号为天子之私人,及叔季之世,则奸雄之谋篡夺者,亦以其私人居是官。

”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B)

A.“三公”的权力发生变化B.权力逐步集中于君主

C.大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皇帝起用近臣担任宰相权

3.(2015·江苏苏州高三期末·3)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

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

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C)

A.封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B.国家“重商”政策的确立

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4.(2015·吉林长春高三起点调研·6)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

墨子主张国家应节俭;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商鞅主张开辟阡陌。

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

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

B.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C.三者立论不同,但同样考虑了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D.三者立论不同,但同样考虑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5.(2015·江西南昌一模·25)马克思指出:

“数百万(小农)家庭……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

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

”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C)

A.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B.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中

C.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D.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

6.(2015·江西上饶二模·26)清代初期,赋税分为地赋和丁赋,分别征收。

地赋是农民交纳的地税,丁赋是百姓向政府提供的徭役折银,规定民间十六岁至六十岁为丁,按人头缴纳丁银,田赋和丁赋都是用银两折算,称为地银和丁银。

雍正帝继位后,实行地丁银制,把丁赋平均摊入田赋中,按田亩纳税,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地丁银制度的推行(C)

A.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B.抑制了土地兼并

C.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D.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

7.(2015·新疆一模·25)《隋书·地理志》记载,全国有郡190,县1255,户8907546,口46019956。

若按九州划分,则扬州虽只占州数九分之一,但却拥有44郡,312县,932033户,以致扬州一州在全国郡数上占23.16%,在县数上占24.86%,在户数上占10.46%。

这表明(D)

A.扬州成为政治和商业中心B.南方人口数量已超过北方

C.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D.扬州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8.(2015·辽宁大连高三双基测试·12)明英宗时期开始规定,南方直隶、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六布政赋税中,一部分米麦实行纳银征收的方式。

成、弘年间,白银已是江南地区的通用货币了。

明末钱庄已成为独立的经营组织,不仅经营兑换还办理放款。

此外,若干小规模兑钱铺和钱米铺在农村相当活跃。

上述材料表明(A)

A.货币经济已占据主要地位B.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

C.白银已成为主要流通货币D.国家的税收以货币为主

9.(2015·安徽皖北协作区一模·12)表1中所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C)

史实 

结 论 

A

汉建成二十年设沛国于相(今淮北市),颁布“酒榷”,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

 

盐酒税成为当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

东晋雕塑家、画家戴逵,铚县(今濉溪临涣)人,擅长佛教雕塑,被誉为“中国式佛像之父”。

 

戴逵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洛神赋图》是其代表作品之一。

 

C

濉溪柳孜隋唐运河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

《宿州志》记载:

“前明柳孜为巨镇,有庙宇九十九座,井百眼……”“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柳孜是前明时期宿州地区的经济、文化重镇。

 

D

据《濉溪县志》记载,(淮海战役期间)濉溪县共出担架13575副,民工161673人,车22889辆,牲口640764头,粮食11352145斤……为支前修桥5座,筑路300多华里。

 

濉溪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淮海战役胜利的最主要原因。

 

表1

10.(2015·浙江嘉兴二模·14)明代松江府“大半植棉”,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而已”,苏杭、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供赋税,下给俯仰。

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

下列对这些地区上述经济现象的解读中,不正确的是(C)

A.农业经济不是单一的粮食生产B.家庭手工业较为普及

C.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11.(2015·辽宁锦州一模·27)南宋文人耐得翁在其游记《都城纪胜》中记录南宋临安城:

“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

虽医卜亦有职……内亦有不当行而借名之者,如酒行、食饭行是也。

”由此记载可知(A)

A.南宋城市经济仍受政府管理B.城市行会组织最早出现在南宋

C.医疗行业比餐饮业地位显著D.临安城内已经形成地域性商帮

12.(2015·山东德州二模·13)古代某思想家认为:

“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

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

”该思想家的流派是(B)

A.儒家B.法家C.墨家D.道家

13.(2015·河南新乡高二第一学期期末·24)管仲认为: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孟子说: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材料表明(C)

A.孟子和管仲的主张相悖B.二者的道德理念完全相同

C.两者共同点是政在得民D.两者的出发点都立足于民众

14.(2015·山东临沂二模·14)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

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

”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

不明”等语。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B)

A.儒生群体进入政权B.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

C.士人官僚的“规谏”D.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

15.(2015·山东淄博二模·28)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提出,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黄宗羲则说: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这两种思想(D)

A.都具有批判君主专制的意义B.都曾被奉为官方学说

C.都反映了经世致用的学风D.都提倡为民请命的责任担当

16.(2015·山东德州高三期末·17)顾炎武在《生员论》中指出:

“国家之所以取生员而考之以经文、论、策、表、判者,欲其明六经之旨,通当世之务也。

……舍圣人之经典、先儒之注疏与前代之史不读,而读其所谓时文(多为当时书坊刻印的中举者试卷)……五尺童子能诵数十篇而小变其文,即可以取功名,而钝者至白首而不得遇。

”此处他批评的是(C)

A.科举考试考查儒家经史B.经文、论、策脱离世务

C.考生背诵范文应付考试D.考试文体要求八股对仗

17.(2015·浙江台州高三期末·5)黄宗羲政治观的闪光点主要体现在能够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理念付诸实践,构筑了传统民本政治通往近现代民主政治的桥梁。

这是因为黄宗羲的思想(C)

A.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B.否定了传统儒家思想

C.成为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来源之一D.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18.(2015·山东滨州一模·38)(24分)家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家训节选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唐·刘禹锡《名子说》 

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

 

宋·刘清之《戒子通录》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宋·包拯《包拯集》 

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噎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清·张英《恒产琐言》 

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

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

 

(1)据材料一,概述中国古代的家训思想(不得照搬照抄原文)。

(5分)

(2)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家训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

(8分)

材料二在家训形式上此期(晚晴)家训已经不是以传统的专著作为支撑门户的柱子了,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

另外,并没有诸如家诫、家范、家训等名称的专门形式的家训单篇出现……

左宗棠在给儿子孝威的信中说:

“近来时事日坏,都由人才不佳。

人才日少,由于专心做时下科名之学(科举)者多,留心本原之学者少……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

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

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

“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

岂知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

——摘编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3)有学者认为晚清是家训的革新时期。

据材料二对此观点加以论证。

(8分)

(4)综上,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家训。

(3分)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家庭观念主题

【解析】

(1)材料每一项对应一条内容,简单概括即可。

第一条强调淡泊明志说明注重道德修养,第二条强调忠孝,第三条强调勤俭持家,第四条强调为官清廉,不能贪污腐败,第五条强调耕读传家。

(2)结合历史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传统习俗等方面考虑。

(3)晚清家书的创新从材料中总结,第一段看出,“以家书为主要形式。

另外,并没有诸如家诫、家范、家训等名称的专门形式的家训单篇出现”;从左宗棠的话语中可以分析出晚清强调经世致用思想,反对传统的八股取士制度;从李鸿章的言语中看出重视工商业的发展和关注世界文明,以及其中强烈的爱国救亡意识。

(4)评价类问题注重两面性,注重“扬弃”,创新性的继承传统思想。

【答案】

(1)思想:

重视道德修养;灌输忠孝观念;提倡节俭治家;为官切勿贪腐;重视耕读传家。

(5分)

(2)因素:

专制统治;科举制度;小农经济;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观念。

(8分,答出其中任意四点即可)

(3)形式上革新:

晚清主要以家书为形式,不以传统的专著或专门形式的家训单篇形式出现。

(2分)

内容上革新:

强调经世致用,反对八股取士;重视工商业发展;具有爱国救亡意识或关注世界。

(6分)

(4)对待: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3分)

19.(2015·广西桂林二模·41)(12分)

材料一孔姓族属历经千年,繁衍日盛,元朝孔氏第54代衍圣公孔思晦始用辈字,并定第55代为“克”,明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56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

从明初至1919年订定的行辈共计50字50辈,依次为:

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材料二近几十年来,美国政治生活中,布什家庭影响颇大,其家庭从政至少可追溯四代。

布什的曾祖父塞缪尔·P·布什是钢铁石油大亨,曾担任过全美招商协会的会长、胡佛总统的顾问。

第一个在政坛站稳脚跟的是布什的爷爷普雷斯科特·布什,他先经商后从政,当联邦参议员多年,结识了艾森豪威尔总统,为后辈从政打下了基础。

普雷斯科特之子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先后担任过国会议员、驻联合国大使、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等要职,在里根政府时期连任两届副总统,1989年当上美国总统。

时至今日,他的两个儿子又成为美国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

长子乔治·沃克·布什的发展轨迹与父亲十分相像。

他耶鲁大学毕业后,进入石油业发展,后来担任德克萨斯州州长,后连任两届美国总统。

二儿子杰布·布什连任两届佛罗里达州州长。

布什家族的下一代也热衷拓展家族政治版图,老布什的长孙乔治·普雷斯科特·布什是家族的政治传人,被称为“布什总统三世”。

对比材料一、二,提取两项关于中西方姓氏文化差异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2分)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全国卷41题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一二的比较中提取中西方姓氏的差异,并能结合知识点进行说明,通过材料一我们发现中国的姓氏注重排字论辈,而西方比较自由,可以从中国宗法制度和儒家思想的影响,西方受人文主义的影响来进行说明;通过材料二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先名后姓,而我们中国很显然是先姓后名,可以从宗法制的影响和西方人文主义的影响来进行说明。

【答案】评卷说明:

在下列提供的示例中,任选其中之一示例参考,但评分必须分两个层次给分,一是信息部分4分,二是说明部分8分。

示例一(12分):

信息:

(姓与名顺序的差异)。

汉民族先姓后名,“重姓轻名”(2分);西方国家先名后姓,“重名轻姓”(2分)。

说明:

中国深受宗法制的影响,姓氏是维系血缘的隐形纽带,个人是宗族和家庭的从属,重视宗族利益(4分);而西方国家深受基督教和人文主义思想(自由、平等)的影响,突出个人的地位(4分)。

示例二(12分):

信息:

(家族内部不同代际之间名字的差异)。

中国排字论辈,代际分明(2分);而西方国家代际之间有重名现象,代际差别不大(2分)。

说明:

中国深受儒家思想和宗法制度影响,名字象征着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因此要体现“贵贱有序,等级分明”观念(4分)。

西方国家深受受西方基督教和人文主义思想影响,名字只是一种个体的符号,因此彰显自由、平等的观念。

(4分)

20.(2015·山东潍坊一模文综·39)(20分)国家观念的核心是国家权力的归属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的以伦理为基础的国家观,由皇权神授推衍出“朕即国家”,而国家(统治者)是家长,被统治者是子民,“家长”对“子民”理论上具有无限的管理权与责任。

……在这种理论结构中,每个人都存在于严密的“三纲五常”之中。

君主的权力来自“神授”,因此其权威神圣不可侵犯,“个体”无条件地受其宰控,没有个性,更没有自由。

——雷颐《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变迁与反传统思想源流》

材料二在戊戌维新时期,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志士们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

他们认为西方之所以民富国强,关键在其兴民权、开议院,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

——雷颐《清朝灭亡源自对现代性的无知》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国家观”形成的原因。

(6分)

(2)比较材料一、二“国家观”的主要区别。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国家观”的时代意义。

(8分)

【答案】

(1)原因:

小农经济;宗法观念;儒家思想;君主专制制度。

(答出其中三条6分)

(2)区别:

材料一认为国家主权在君,材料二认为国家主权在民。

(4分)

意义:

否定君主专制制度34.(2015·江苏淮安四模·21)(14分)陈寅恪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说:

“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

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

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

……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成为可能,而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

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宋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活力,熠熠生辉。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生存的宋文化,明显地具有过渡性、义理性、务实性、普及性、兼容性和整合性等特点。

——姚兆余《宋代文化的生存背景及其特点》

材料三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这是世界各个地区之间联系加强的第一步。

……美洲的许多农产品,如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传到欧亚大陆,改变了粮食生产结构;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改变着欧洲人的消费方式和文化特点,而烟草的传播更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麦子、水稻等作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极大地影响了美洲人的经济生活。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世界历史资料选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宋朝发生商业革命的原因。

(2分)

(2)试从科技、文学、艺术、思想等角度,指出材料二中宋文化具有的“过渡性、义理性、务实性、普及性”特点的主要表现。

(4分)

(3)据材料三,概括欧洲商业革命的含义。

(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欧洲的主要影响。

(2分)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商业革命的影响不同于欧洲的社会原因。

(3分)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明理学;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古代中国的绘画艺术;新航路的开辟;宋史研究主题

【解析】

(1)材料一中关键信息,“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概括即得。

(2)结合教材内容,归纳宋代在科技、文学、艺术、思想等取得的成就。

(3)第一小问含义,依据材料三中“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以及美洲非洲与欧洲粮食经济作物的交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概括即得。

第二小问影响,从推动欧洲社会转型角度思考。

(4)依据教材内容,概括宋代政治上的专制制度、经济上封闭落后的自然经济、文化上僵化的理学思想成为社会进步的阻力,使得宋代商业革命影响有限。

【答案】

(1)原因:

生产率的提高(或:

技术的进步;手工业和农业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

(2分)

(2)科技:

活字印刷术的使用、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

文学:

适应市民生活需要的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宋代散曲等。

艺术:

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清明上河图》等风俗画是当时画坛亮点。

思想:

出现了儒学的新发展——程朱理学。

(3)含义:

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或:

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增强);商品种类增多;商路贸易中心转移。

(3分)

影响: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分)

(4)原因:

政治上仍然是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1分)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1分)理学思想后来日益走向僵化。

(1分)

;思想启蒙。

(4分

21.(2015·山东淄博三模·38)(22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道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517年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期间,举办社学,要求有关人员“务遵本院原定教条尽心训导,视童蒙如己子,以启迪为家事,不但训饬其子弟,亦复化喻其父兄;不但勤劳于诗礼章句之间,尤在致力于德行心术之本;务使礼让日新,风俗日美,庶不负有司作兴之意,与士民趋向之心”。

——引自《王守仁全集》卷二

材料二1902年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该报“取《大学·新民》之意,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

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

故本报专对此病以药治之,务采中西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广罗政学理论以为智事之本源”。

——梁启超《新民丛报宗旨》

(1)归纳社学的职责。

(2分)

(2)指出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的目的及其积极意义。

(6分)

(3)王守仁办学与梁启超办报在宣传内容上有何不同?

解释其原因。

(12分)

(4)从王守仁办学与梁启超办报的历史活动中,受到哪些启发?

(2分)

【考点】宋明理学;维新思想;社会群体主题

【解析】

(1)依据材料一“不但勤劳于诗礼章句之间,尤在致力于德行心术之本;务使礼让日新,风俗日美,庶不负有司作兴之意,与士民趋向之心”可以得出,社学既传播文化知识,也注重教化民众。

(2)第一小问目的,依据材料二“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信息可知,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的目的是启发民众智慧和变法立宪,救亡图存。

第二小问意义,从促进民族觉醒和思想启蒙的角度回答即可,比如《新民丛报》有针对性的展开救治,有利于促进民族觉醒,在社会上有思想启蒙的积极作用等。

(3)第一小问不同,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二者在宣传内容上的不同,即王守仁宣传“诗礼章句”“德行心术”,梁启超宣传“中西道德”“政学理论”。

第二小问原因,从二者所处的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思想文化状况分析即可,即政治环境不同,明代君主专制统治加强,而清末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成为当务之急;经济基础不同,明代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而清末工业化起步,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社会思想不同,明代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清末西方政治学说传入,提供了更科学的思想武器等。

(4)紧扣主题: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道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并综合以上材料,从王守仁办学与梁启超办报的历史活动中谈自己的启发即可,比如个人活动应有社会担当,应该考虑到国家民族利益,应该宣传先进理论,保持正确舆论导向等。

【答案】

(1)职责:

既传播文化知识,也注重教化民众。

(2分)

(2)目的:

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的目的是“维新吾民”(即启发民众智慧、提高民众觉悟)和“维新吾国”(即变法立宪,救亡图存)。

意义:

梁启超认识到当时民众思想保守、对民权国事漠不关心的社会实际,而有针对性的展开救治,有利于促进民族觉醒。

《新民丛报》宣传新思想,在社会上有思想启蒙的积极作用。

(6分)

(3)不同:

王守仁宣传“诗礼章句”“德行心术”即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梁启超宣传“中西道德”“政学理论”即以西方人权学说为主的中外先进思想。

(4分)

原因:

政治环境不同——明代君主专制统治加强,而清末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成为当务之急。

(2分)

社会思想不同——明代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清末西方政治学说传入,提供了更科学的思想武器。

(2分)

经济基础不同——明代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而清末工业化起步,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

(2分)

个人经历不同——王守仁是理学家,主张“致良知”说,而梁启超是新式知识分子,接受西方思想,参与维新变法,积极主张改革社会。

(2分)

(4)启发:

个人活动应有社会担当——认识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考虑国家民族利益;注重宣传教化——宣传先进理论,启发民众觉悟,保持正确舆论导向。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