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级语文下教案全集精编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618522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138 大小:19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级语文下教案全集精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8页
人教版九级语文下教案全集精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8页
人教版九级语文下教案全集精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8页
人教版九级语文下教案全集精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8页
人教版九级语文下教案全集精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级语文下教案全集精编教案.docx

《人教版九级语文下教案全集精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级语文下教案全集精编教案.docx(1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级语文下教案全集精编教案.docx

人教版九级语文下教案全集精编教案

 

第一单元

1.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

1、象征的表现手法。

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板书:

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

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

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

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

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

听录音或教师范读;第二步:

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

学生自由朗读;第四步:

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第五步:

男生、女生分别齐读;第六步:

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

背诵全诗。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总第2课时

   一、学生在熟悉诗歌的基础上,紧扣“土地”,师生讨论分析全诗。

   1、点出土地情结。

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

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着,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2、倾吐土地情结。

“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对象,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庄严郑重的选择。

   3、升华土地情结。

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

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

“深沉”一词也许表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适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二、问题探究: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回答:

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

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2、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

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回答: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3、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回答: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4、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回答:

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5、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回答: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6、本诗的抒情色彩浓烈,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达到这种抒情效果?

回答: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7、“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着一“也”字?

“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

为什么?

回答:

“也”一词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

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8、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回答:

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

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

诗意层层递进。

   9、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

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

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10、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文中两个省略号和破折号所起的作用。

   回答: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余意未尽,情深绵绵。

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

   三、写作特色:

   1、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2、抒情方式巧妙

   四、中心归纳:

   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创造了一系列鲜明意象,抒发了对祖国真挚深沉的爱。

   五、板书设计:

   比喻、对比、象征、直抒胸臆

   六、作业布置:

   课后思考练习一、二、三

   七、课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

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

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

“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例:

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

“精忠报国”;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

   3、阅读理解并背诵刘湛秋的《中国的土地》,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

(2)诗中()一词表达诗人对中国土地的赞美;()一词抒发诗人对中国土地的眷恋之情。

(3)如何理解“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这句诗?

“微风下的湖水”和“一泄千里的长江”表达的诗意分别是什么?

(4)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附文中国的土地(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乡愁

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第三课时总第3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回忆、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入。

二、        朗读

1,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朗读指导。

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真挚

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学生评点。

4、指名读席幕容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三、        品味

1,找出第一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_____美,美在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可能的以下说法: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发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2,师随机点拨,小结。

从语言上来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体现了音乐美,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又充满变化美。

3,品味词句的方法品味席幕容的《乡愁》

4,迁移

综观这两首诗,都不自觉地用了“乡愁是……”这一句式,每一首诗中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第二首诗中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是没有年轮的树。

(请学生依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

)如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教后反思:

2.我用残损的手掌

从容说课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

“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

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

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 “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

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

 

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

教读本文,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其音乐美。

课文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其思想感情的表达,主要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

要引领学生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读中,宜采用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把握意象的含义和全诗的感情线索,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 :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 联想想象欣赏法  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  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l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总第4课时

教学过程 

    诵读,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

分析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主观情感。

品味诗歌浯言, 

领会其艺术魅力。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戴望舒及《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年加入左联。

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 

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

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全诗。

掌握下列字词。

 

投影:

 锦幛(zhàng)    荇藻(xìng zǎo)    蓬蒿(Péng hāo) 

憔悴(qiáo cuì):

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 yī):

“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

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只有那辽无、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子手中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于手掌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生的禾草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

(1)诗歌从内容上町分为两部分。

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

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  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

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2)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4.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四、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 

    1.学生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

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 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四人学习小组研讨、交流,教师明确:

 

    

(1)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

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

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

先是沦陷区的家 

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

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 “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

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3.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

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

 

    五、课堂练习 

    阅读闻一多的《发现》,回答问题。

 发  现 ( 闻一多 )

    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我会见的是噩梦。

哪里是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注:

罡(gāng)风:

道家语,高空的风。

又作“刚风”。

 

    1.诗歌中的“发现”有什么含义?

诗人“发现”了什么?

 

    2.诗人说: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又说: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据此说说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诗人怀着美好的希望自美国返回,但看到的却不是理想中的祖国,因此“进着血泪”,痛心到了极点。

 

    B.“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前一句表达了诗人听到祖国召唤,要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感情,“时间的罡风”“火”都比喻返回祖国的急切心情。

 

    C.“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追问”的内容是祖国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黑暗,“逼 

迫”表达诗人急于知道这原因的心情。

 

    D.“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和把祖国建设得美好的希 

望的赤胆忠心。

 

    4.这首诗在形式上有哪些特点?

“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一句为何要加括号?

 

    参考答案:

 

    1.揭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国的黑暗。

 2.表达了诗人悲痛欲绝的感情。

  3.B(“火”喻指诗人对祖国火一般的热情) 

    4.每行11字,两句一韵,句式整齐匀称。

这句话是“问”时表情动作,不加括号,容易被误认为是“问”的内容。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

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

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是对祖国母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

“祖国在我心中”,让我们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唱响心曲。

(音乐起) 

    七、布置作业 

    阅读闻一多的《一句话》,写一篇精彩的赏析文章。

 

一句话   (闻一多 )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 

教后反思:

 

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的 :

  1.初步感知中国当代诗歌物中见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点。

 2.理解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

 3.初步学会欣赏诗歌的情感美、节奏美、含蓄美、意境美。

 4.学习借鉴诗歌思维和语言技巧。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

 3.感受诗中的思维灵感和语言美趣。

 

4. 认识诗歌的抒情特点,积累诗歌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铺设跳板——联想想象——理性升华。

 

  2.研究评析欣赏法。

 3.当代诗艺欣赏讲座法。

 

  (解说:

可根据学生基础情况选用。

基础好,学校资料丰富、设备先进或附近查找资料方便的可选用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