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略.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略.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略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略
一、2018年高考概况及命题背景
1、概况
2、背景
2018年1月,教育部颁行的2017版《课程标准》,提出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考试大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2018一卷4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
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
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
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
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
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
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9分)
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的《2018年历史考试大纲》,对已经实施多年的《考试大纲》进行了修订,是搞好高三总复习备考的指导性文件。
修订的四个原则是;1、突出问题意识;2、强化理论指导;3、细化能力目标;4、减少重复考查。
二、切实落实历史高考的四项能力是一轮复习的首要任务
高考命题以能力立意为核心,考查学科主体内容,突出考查文科综合的四项基本能力。
其中第一条获取和解读信息,第三条描述和阐释信息的能力,这是能力考查的内容,即“考什么”能力。
第二条调动和运用知识,是能力考查的载体,即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考查能力。
第四条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含义是考查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的方法。
1、获取和解读信息
2018一卷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2018甲卷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2012新课程全国卷
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17世纪,处于科学革命中的西欧,“肯定自然知识的实用价值,以及肯定它对科技进步的前景所包含的意义,已经成为普遍接受的常识,但科学的素养对于人类,以及对于人类所处的环境实际产生的作用还是很小”。
这一现象说明
•A.民众仅从实用角度理解科学革命B.科学素养的提高不受社会重视
•C.科学革命只影响到知识阶层D.科学方法已获得广泛认同
如何画出关键句子、词和词组获取信息呢?
小结如下:
3、描述和阐释信息(为便于分析,第3条能力紧接第1条能力)
2017甲卷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例.法国人达尔让松在18世纪中期写道:
“委托给大臣们的事务漫无边际。
没有他们,什么事也办不了,只有通过他们,事情才能办成;如果他们的知识与他们庞大的权力有距离,他们便被迫将一切交给办事员办理。
”上述材料说明,当时的法国
•A.专制王权强化B.办事人员权力上升
•C.国王权力旁落D.社会等级壁垒森严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能力考查的载体是教材、材料中的知识和课外知识等。
课外知识包括生活常识、民俗知识、传统文化知识和历史概念密切相关的知识。
如下题
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议定。
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清康熙帝
4、论证和探讨问题
“论证和探讨问题”含义是考查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的方法,包括分类的方法、结合特征得出结论的推断方法、史论结合的方法、双重证据的方法、阅读材料等方法。
2015四川卷.
“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
魏晋以来,浸以华重。
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
”这段话意在指出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记忆三公九卿
▲结合特征得出结论
22.日本自民党从1955年开始长期执政,在六七十年代出现表1所反映的变化。
日本众议院席位变化表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自民党
•A.以农村为主的社会基础受到削弱
•B.未能提出保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政策
•C.长期执政违背议会民主制原则
•D.与美国结盟的政策遭到强烈反对
•表1
•年份
•1958
•1963
•1967
•1972
•1976
•自民党议席
•287
•283
•277
•271
•249
•在野党议席
•180
•184
•209
•220
•262
▲史论结合的方法
例:
“自从走出家门外出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
同时,“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已成为例外了”,“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变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
”这反映了①工业革命引起家庭职能的变化②雇佣劳动制促进人口的流动③封建经济解体,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增多④年轻人独立意识增强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
“双重或多重证据的方法”
2017全国乙卷26.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
《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
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
《新唐书·太宗本纪》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三、历史学科素养的落实
(一)形成比较完整的时间系统
1中国古代史——掌握重要的王朝演变和六个历史阶段及其特征。
•何谓“先秦”?
起止时间?
•
•西汉建立的时间?
东汉灭亡哪一年?
•
•隋唐起止时间?
•
•五代两宋起止时间?
•
•元明清起止时间
2从不同角度划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阶段(详见专题)
(二)变换角度,建立新的话语体系。
1、宋明政治制度
•北宋选官的的两项主要制度?
•掌管北宋中央政府行政权的机构及官长?
•北宋统兵权和调兵权分别归属哪个机构?
•导致北宋军队“兵疲于徙,将无常兵”的制度?
•二府三司提高了三省六部中哪个机构的地位?
•明朝在地方采取什么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明朝中期(16世纪)的两次外来侵略?
2、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分别写出秦掌管监察和司法的的官员
汉代刺史的职能及范围
“三省”开始出现在哪个历史时期?
唐代和监察司法相关的机构
宋代地方具有监察职能的官员及其两项职能?
?
明朝地方司法监察机构?
明朝具有特务职能的机构?
明清“科道”制度有何特点?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4、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
(1)中国古代手工业主要包括哪三种行业?
(2)商周墓葬可能出土较多的物品?
(3)哪种物品不易流传至今?
(4)瓷器最早可能出土于哪个时期的墓葬?
5、资本主义代议制
构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三个重要制度?
1787年美国的政体?
邦联制和联邦制中“邦”含义有何不同?
1787年宪法遵循的三项原则
1787年宪法哪些内容体现了三项原则?
议会民主的二个特点:
(3)空间素养——怎样挖掘历史地图中隐含的信息?
四、材料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示例:
2018一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
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
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
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示例
材料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
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
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竞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和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解析材料的方法——
五、突出问题意识——高考第42题怎样考查及应对
高考全国卷第42题,年年推出新题型,考生和教师都感到不好把握。
经过几年命题实践,今年考试大纲修订体现了第42题的命题原则和思路——无论题目的形式怎样变化,但考查“独立提出问题和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方向是明确的。
例:
2018一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
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
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
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座荒岛上。
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
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
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
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
2018三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表4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
(圣人)
上中
(仁人)
上下
(智人)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
(愚人)
尧、舜
周文王
孔子
孟子
屈原
荀子
子贡
范蠡
廉颇
老子
商鞅
韩非
齐恒公
吕不韦
荆轲
秦始皇
李斯
陈胜
宋襄公
夏桀
商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4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要求:
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
2017甲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表1钟表的演变
古代
日晷被称为“最早的钟表”,是古代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
中世纪末期
机械钟在西欧流行,最初的机械钟只有时和刻。
近代早期
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游丝,钟的精确度提高,制造出怀表。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
1850年前后
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
20世纪初
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在户外运动、驾驶汽车时都可佩戴。
20世纪50年代
根据原子物理学原理制造出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100万年误差1秒。
21世纪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
——据(英)约翰·哈萨德《时间社会学》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小结:
高考第42题的命题思路?
新课标培训阅读材料
中古时期的世界
在世界历史上,5—14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
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它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
封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
由东罗马发展而来的拜占庭帝国一度繁荣,俄罗斯在反抗蒙古的斗争中逐渐崛起。
在亚洲,阿拉伯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突厥人在印度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家;日本大化改新后初步形成律令制国家,后来幕府掌握了实权。
在西非,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古国先后兴起。
在美洲,印第安人独立发明了农业,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建立了美洲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并成功维持了数百年的统治。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罗马帝国在2世纪尚能抵御周边部落和邻国入侵。
3世纪以后,罗马帝国日渐衰败,日耳曼人开始渗入。
5世纪,日耳曼人最终消灭了西罗马帝国,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西欧封建庄园
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基础之上,诞生了西欧封建社会。
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封君封臣制度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8世纪后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
当时,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
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
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由于土地被层层分封,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
一方面,国王或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另一方面,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大小不一,耕地由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组成。
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
农民份地是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自由农份地和农奴份地,自耕自收。
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需要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庄园中的自由农民,也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学习聚焦
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
学思之窗
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仪式。
9世纪封臣的效忠誓词如下:
“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
主人凡践履契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
”
——[美]约翰·巴克勒等著,霍文利等译《西方社会史》上卷
这段话体现了封君与封臣之间怎样的关系?
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
封君封臣制度造成了西欧王权的衰落,也孕育着统一的力量。
作为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国王被视为最高的领主,法理上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从11世纪开始,法国国王逐步扩大王室领地,到15世纪,击败了各地封建主,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
英国自诺曼征服①后逐步形成比较强大的王权。
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
①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入侵英格兰,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史称“诺曼征服”。
学习聚焦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在多方面获得进步。
历史纵横
英国议会的起源
英国议会一词最初的含义是“谈话”,本指国王与贵族一起交谈和谈判。
1215年,因国王约翰随意征税,贵族起兵反抗,迫使约翰签署《大宪章》。
《大宪章》规定,不经臣民同意,国王不得在规定的贡款之外征税;由25名贵族组成委员会,负责召开会议;国王若违反规定,臣民有权反抗。
《大宪章》在原则上和实质上暗含议会具有征税权,臣民具有参与并监督王国政务的权利。
1265年,在国王与贵族的冲突中,英国召开了历史上第一次议会。
除教俗贵族外,骑士和市民也派代表出席会议。
1295年,英王爱德华一世再次召开议会,其成员构成与1265年那次完全一样。
此后的议会都以1295年的议会为榜样,故称这次议会为“模范议会”。
1343年,议会分为上下两院。
上院由贵族组成,下院由骑士和市民组成。
两院独立议事,广泛参与政治、司法、立法和财政活动,成为中古英国的重要机关。
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地位显赫。
它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它也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它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他们从出生到死亡都要接受教会的指导。
教会利用强大的经济和精神力量,在西欧社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古西欧的“三种人”
在中古西欧社会,僧侣是祈祷的人,骑士是作战的人,农民是劳作的人。
它体现了中古西欧的社会分工理想。
商人的地位不被承认,没有被纳入这个序列中。
思考点城市自治对西欧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随着欧洲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耕地面积增加,风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更有效的使用;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
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
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业为基本谋生手段。
但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
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兴办大学,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城市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拜占庭与俄罗斯
学习聚焦由东罗马演变来的拜占庭一度强大;由基辅罗斯演变来的俄罗斯逐渐成为中央集权的大帝国。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帝国东部逐渐演变为拜占庭帝国。
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他在位期间编订的《查士丁尼法典》,剔除了法律中那些矛盾和过时的内容,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它与同时或稍后编纂的《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
史料阅读
《法理概要》对市民法和万民法的定义:
市民法与万民法有别,任何受治于法律和习惯的民族都部分适用自己特有的法律,部分则适用全人类共同的法律。
每一民族专为自身治理制定的法律,是这个国家所特有的,叫做市民法,即该国本身特有的法。
至于出自自然理性而为全人类制定的法,则受到所有民族的同样尊重,叫做万民法,因为一切民族都适用它。
——[罗马]查士丁尼著,张企泰译《法学总论——法学阶梯》
拜占庭的征服活动带来了严重后果,连年战争严重消耗了拜占庭的资源。
6世纪中期之后,由于游牧部族冲击和内部矛盾,帝国陷入混乱。
7世纪中后期,拜占庭帝国丧失了从叙利亚到北非的大片土地,仅保有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等地区。
此后帝国一度复兴,但再也未能恢复鼎盛时期的疆域。
奥斯曼土耳其兴起后,逐步蚕食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地区。
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
▲(图)6—7世纪的拜占庭帝国
527年查士丁尼即位时的拜占庭帝国(东地中海周边三洲)
君士坦丁堡(拜占庭)
巴尔干半岛
小亚细亚
叙利亚巴勒斯坦
埃及
6世纪中期的拜占庭帝国疆界(最大环地中海地跨欧亚非三洲)
查士丁尼时期征服的地区
罗马
利比亚
迦太基
西班牙加的斯
意大利拉凡那索隆尼墨西拿
7世纪末的拜占庭帝国(仅占欧洲部分)
历史纵横
基辅罗斯6—9世纪,东欧大平原上的斯拉夫人进入原始社会解体阶段,贫富分化显现,逐渐形成一些公国,其中以基辅和诺夫哥罗德最为重要。
862年,北欧诺曼人首领留里克成为诺夫哥罗德王公,建立留里克王朝。
882年,留里克的亲属奥列格占领基辅,并迁都于此,形成以基辅为中心的国家,史称基辅罗斯。
它一面剥削和掠夺本地斯拉夫人,一面与波罗的海地区和拜占庭进行贸易,逐渐进入封建社会。
12世纪,基辅罗斯陷入分裂,逐渐衰落。
1240年,蒙古远征军攻陷基辅,基辅罗斯随后落入蒙古统治之下。
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基辅罗斯一度是东欧最强大的国家,13世纪中期,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
在反抗蒙古统治过程中,莫斯科公国逐渐兴起,16世纪初,建立起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并向周围扩张。
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
他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镇压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
与此同时,俄罗斯继续扩张。
到17世纪末,俄罗斯已经将疆界推进到太平洋,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
伊凡四世 伊凡四世实行“特辖领地制”。
他把全国划分为特辖区和普通区。
特辖区包括工商业发达的城市、中部和南部的富庶地区,以及军事战略要地,由国君直辖。
特辖区的土地被分封给小贵族。
他们组成“特辖军团”,成为国君与大贵族斗争的得力工具。
经过伊凡四世的改革,大贵族的势力遭到沉重打击。
伊凡四世也因其严厉的手段,被称为“伊凡雷帝”。
张(至18世纪初)
▲地图俄国在欧洲和亚洲的领土扩张(至18世纪初)
1462年的莫斯科公国
莫斯科(1713年前的首都)
至1598年俄国扩占的地区
乌拉尔山
额尔齐斯河鄂毕河
1599—1689年俄国扩占的地区
西伯利亚叶尼塞河勒拿河鄂霍次克海涅尔琴斯克(尼布楚)
至1725年俄国扩占的地区
圣彼得堡(自1713年起为首都,1914年改名彼得格勒)
1725年的俄国大致边界
探究与拓展
问题探究
它(庄园)承袭了罗马的大地产,但和罗马大地产不同的是,庄园由农奴……而不是奴隶耕种。
在现代意义上,农奴无疑是不自由的。
首先,他不能擅自离开土地,他们被迫定期给领主干活而毫无报酬,他们还得忍受数不清的侮辱性的赋税,服从领主法庭的判决。
但他们耕种分到的土地用以谋生,而且通常不能加以剥夺,所以他们的处境比奴隶好得多。
这样,当农业改良发生的时候,农奴自己可以指望从中至少稍许获益。
更重要的是,虽然理论上领主有权随意摊派赋税,实际上义务趋向于保持固定。
尽管许多农奴的命运肯定相当艰难,但他们很少完全听凭他们的领主随意支配打发。
——[美]罗伯特·E.勒纳等著,王觉非等译《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