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精致讲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611792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71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精致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精致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精致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精致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精致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精致讲义.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精致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精致讲义.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精致讲义.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精致讲义

2019-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精致讲义

考纲呈现

考点展示

实践应用

1.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表现

(1)我国工业结构与调整中关停并转化部分落后产能,治理诸如“雾霾”等环境问题

(2)国家环保局约谈地方行政负责人,反映地方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原则

②发达国家主要面临的环境问题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环境问题是生态破坏,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温馨提示]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由问题引知识]

[一题串知] 

读某区域30年前和现在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

(1)~

(2)题。

(1)图示地区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土壤盐碱化D.水污染

(2)该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是(  )

A.过度砍伐森林B.过量引水灌溉

C.过度开发沼泽D.过度城市化

[解析] 第

(1)题,对比该区域30年前和现在环境示意图,可知沙漠面积扩大。

通过图示可知,该区位于沙漠,气候干旱,而土地荒漠化是该区的主要环境问题。

(2)题,对比该区域30年前和现在环境示意图,可知森林面积减少,沙漠面积扩大。

图中30年前和现在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森林面积减少,图示荒漠化扩张的直接原因是森林的减少。

[答案] 

(1)B 

(2)A

[一站归纳] 环境问题的3个考查点

(一)生态破坏问题

问题

原因

典型事例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滥垦、滥伐、滥牧,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

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等数量日益减少

(二)环境污染问题

问题

原因

典型事例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

泰晤士河的悲剧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任意堆放

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垃圾“围城”现象

噪声污染

交通、工厂噪声等

城市噪声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石油泄漏

(三)资源短缺问题

问题

原因

典型事例

水资源短缺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华北平原水资源紧张

土地资源短缺

生态退耕、建设占地等

我国人均耕地较少

能源短缺

利用率低、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

[由典例学方法]

[典例] (xx·重庆高考·节选)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国。

2014年12月4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损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

应马尔代夫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及时向其提供了饮用水等物资和资金援助。

下图是马尔代夫部分区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该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

①水土流失 ②雾霾严重 ③珊瑚退化 ④海平面上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D.③④

[学审题]

[答案] D

[学方法]

环境问题的解答思路

1.分析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

首先应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入手,判断出该环境问题是什么,是属于生态破坏还是环境污染,从而结合有关的知识分析判断该环境问题的特征以及在其他区域的分布等。

2.分析成因

一般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

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对资源和能源的不合理利用而产生的,因此人为原因是分析的重点。

3.分析后果与危害

主要是指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回答问题时要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

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回答问题时两方面都要分析到,不可偏颇。

4.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建议

一般可分为政策、法规性的措施,工程、技术类的措施,宣传、教育类的措施等,应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分析。

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主要问题

具体措施

环境污染

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废弃物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生态破坏

根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资源短缺

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由高考到模拟]

(xx·苏州调研)黑河中游流域地处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是甘肃省最重要的商品粮和瓜果蔬菜基地,集中了全流域90%以上的耕地和人口。

其生态环境的变化,对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读图回答1~2题。

1.目前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  )

①水资源短缺 ②水土流失 ③植被退化 ④沙漠化、盐碱化 ⑤旱涝灾害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④⑤D.①③⑤

2.该河下游弱水流段,近几十年来逐渐由常年性水流变为季节性水流,下游的湖沼湿地日渐干涸,向荒漠转变。

其主要原因是(  )

A.雪线上升,冰雪融水减少

B.降水减少,气候变干

C.植被减少,蒸发下渗增加

D.流域内水资源分配不合理

解析:

1.B 2.D 第1题,由图可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河西走廊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随着人口大量增加,经济发展,使得生产规模扩大,用水量增加,水资源出现短缺;水源不足,导致河流下游绿洲植被退化和沙漠化现象;农业灌溉,会出现盐碱化加剧。

B项正确。

第2题,造成河流下游流量减少、湖泊湿地日渐干涸并且向荒漠转变的主要原因是河流中上游过度利用河流水,加上蒸发旺盛,导致河流下游水源不断减少。

选项D正确。

(xx·启东中学测试)读人地关系相关模式图,完成3~4题。

3.下列环境问题中,属于发生在a环节过程中的是(  )

A.水土流失B.大气污染

C.地震D.旱涝灾害

4.引发酸雨的环节是(  )

A.aB.b

C.cD.d

解析:

3.A 4.B 第3题,a环节为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此过程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

第4题,酸雨是人类向环境中大量排放酸性气体导致的,故引发酸雨的环节为b。

(xx·钦州模拟)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

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

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的是(  )

A.东南沿海地区B.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

6.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  )

①危害作物根系发育 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 ③阻碍土壤水分运移 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

5.D 6.A 第5题,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大陆性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气温日较差大,地表植被覆盖率低,易发生土壤侵蚀,故地膜覆盖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

第6题,残留在土壤中的破碎地膜会阻断土壤空隙,影响土壤的通气透水性能,从而影响植物根系的呼吸,危害农作物根系发育,阻碍土壤水分的运移,①③正确。

地膜有保温、保土作用,所以②④错误。

考点

(二)可持续发展

[由图表忆基础]

1.读下面三幅人地关系示意图,回忆知识。

2.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回忆下列知识。

(1)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内涵:

①生态持续发展(基础)。

②经济持续发展(条件)。

③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3)原则:

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由问题引知识]

[一题串知] 

按常理,鸭子长得越快鸭农越赚钱。

但在湖北云梦、京山等地,一些鸭农却养起了“慢生鸭”。

在自然环境捕食,辅之以麦麸、玉米、谷糠和青饲料,这样养的鸭比用有添加剂的浓缩饲料喂养的晚2个多月才能出栏,但肉质好,价格高,成为更有赚头的绿色食品。

据此完成

(1)~

(2)题。

(1)“慢生鸭”饲养者在保障消费者健康前提下获取高利润的做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D.公正性原则

(2)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合理的是(  )

①使用剧毒农药防治病虫害 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③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 ④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防治虫害等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解析] 第

(1)题,可持续发展公平性原则是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和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持续性原则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共同性原则是各国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虽然不同,但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

“慢生鸭”饲养中饲养者获取高利润,消费者获取健康体现了公平性原则。

(2)题,绿色食品,是指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并经国家有关的专门机构认定,或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型的食品。

使用有剧毒的农药防治病虫害当然不行;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可以实现无污染;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也不行;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防治虫害等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

[答案] 

(1)A 

(2)B

[一站归纳]   可持续发展的2个考查点

(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原则

内容

要求

公平性原则

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人类需要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持续性原则

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共同性原则

各国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二)分析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行为的转变

资源利用方式

粗放利用

转 变

资源输入减量化,集约利用

资源利用

一次性利用,利用率低

循环利用,利用率高

废弃物处置

污染物和废弃物大量排放

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物质流动

物质单向流动

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结果

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环境问题

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由高考到模拟]

(xx·江苏高考)如图为xx年山东半岛部分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三角形统计图。

读图回答1~2题。

(双选)

1.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的两个城市为(  )

A.日照市B.潍坊市

C.青岛市D.威海市

2.与N类城市相比,M类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表现为(  )

A.单位GDP消耗大B.城市调控能力好

C.单位GDP污染小D.城市发展水平低

解析:

1.CD 2.BC 第1题,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的城市,环境污染程度指数低,资源—能源状态恶化指数低,而经济发展水平指数高,从统计图上可以看出威海和青岛两个城市的环境污染程度指数低,资源—能源状态恶化指数低,而经济发展水平指数高。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M类和N类城市的资源—能源状态恶化指数基本相同,但是N类城市的环境污染程度指数高、经济发展水平指数低,而M类城市环境污染程度指数低,单位GDP污染小,经济发展水平指数高,则其单位GDP能耗不可能大。

故选B、C。

(xx·南京、盐城模拟)生态足迹是指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指能够容纳人类所排放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

生态效率是产出与投入的比值,其中“产出”是指企业生产或经济体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投入”是指企业生产或经济体消耗的资源和能源及它们所造成的环境负荷。

读xx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效率的国际比较表,回答3~4题。

(双选)

人均

GDP

人均生态

足迹/全球

公顷

人均生态

足迹排名

生态效率/

(美元/全

球公顷)

生态

效率

排名

第三产

业比重

/%

荷兰

46309

4.45

8

10407

1

75.9

德国

41730

4.37

9

9549

2

68.7

美国

49746

6.76

2

7359

9

78.1

日本

34295

3.80

15

9025

5

72.7

墨西哥

16392

2.39

23

6858

12

60.3

中国

10006

2.49

21

4019

24

44.3

3.据表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高收入国家通常具有较高的人均生态足迹

B.第三产业比重越高,生态效率也越高

C.生态足迹的差异主要取决于人口规模、物质生活水平

D.人均生态足迹越高越有利于生态效率的提高

4.下列有利于降低生态足迹、提高生态效率的合理途径是(  )

A.降低高耗能工业的比重,适当提高能源价格

B.大力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C.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国际合作

D.限制资源、能源开发,减轻环境负荷

解析:

3.AD 4.AC 第3题,据生态足迹和生态效率的概念,及表中数据可知:

高收入国家通常具有较高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足迹越高越有利于生态效率的提高。

故A、D项正确。

第4题,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降低高耗能工业的比重,适当提高能源价格,可以减少能源消耗,有利于降低生态足迹,故A、C项正确。

“大力开垦荒地”,会破坏植被,加大生态足迹;“限制资源、能源开发”是不现实的,故B、D项错误。

可持续城市是指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具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和更好环境的城市。

如图为我国某可持续城市的发展指数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我国努力采取措施降低单位工业产值烟尘排放量,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D.有序性原则

6.图示可持续城市发展指数中,能体现出的做法是(  )

A.提高能源利用率B.降低碳排放量

C.提高城市绿化率D.减少污染物排放

解析:

5.C 6.D 第5题,缓解全球气候变化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该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

第6题,图示体现了生活废弃物的合理处理、减少污染物排放,没有体现出城市绿化率、能源利用率、碳排放量的变化。

[课时跟踪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xx·启东中学测试)读甲、乙两幅图,完成1~2题。

1.图甲中的人类活动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是(  )

A.海平面上升       B.酸雨危害

C.全球变暖D.草原退化和荒漠化

2.人类文明进入到图乙所示阶段时产生的人地关系思想有(  )

①人生天注定 ②自然主宰人类 ③人定胜天 ④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

1.D 2.B 第1题,图甲中的人类活动为畜牧业生产,过度放牧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是草原退化和荒漠化;海平面上升、酸雨危害、全球变暖与工业生产排放过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气体有关。

第2题,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征服自然的本领增强,产生的人地关系思想为人定胜天,结果造成了环境破坏,然后开始思考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xx·南京模拟)如图为不同社会阶段资源利用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智力资源、矿产资源、空间资源(主要指区位条件)。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数字与资源类型配对正确的一组是(  )

A.①智力资源 ②矿产资源

B.①空间资源 ③矿产资源

C.②空间资源 ③智力资源

D.②矿产资源 ③智力资源

4.工业文明阶段,曲线①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

B.资源种类增多,利用率提高

C.区位条件增多,影响程度增大

D.劳动力数量增多,素质提高

解析:

3.D 4.C 第3题,矿产资源在工业文明时期影响最大,在农业文明和生态文明时期影响较小,因而②曲线表示矿产资源;在生态文明时期,智力资源为最重要的资源类型,因而③曲线表示智力资源。

第4题,曲线①表示空间资源,在工业文明阶段,空间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区位条件增多,影响程度增大。

(xx·扬州中学测试)人们把循环经济形象地称为“静脉产业”,这些企业将生活和工业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如同将含有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回心脏的静脉。

读循环经济模式图,完成5~6题。

5.下列行为能较好体现循环经济的是(  )

①消费者选用具有环保标志的产品 ②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集中填埋 ③生产企业减少商品的过度包装 ④加强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监管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6.该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  )

A.公平性B.持续性

C.共同性D.整体性

解析:

5.C 6.B 第5题,根据材料,循环经济是企业将生活和工业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能较好体现循环经济的行为是消费者选用具有环保标志的产品,①对。

城市垃圾集中填埋不能变废为宝,还污染地下水源,②错。

生产企业减少商品的过度包装,③对。

加强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监管,④对。

第6题,该产业链将生活和工业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持续性原则,B对。

公平性原则指同代人之间、代际人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A错。

共同性原则指各国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C错。

整体性不是可持续发展原则,D错。

(xx·苏州调研)读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回答7~8题。

7.图中a、b、c、d曲线对应的因素正确的是(  )

A.a—原料B.b—土地

C.c—劳动力D.d—技术

8.到工业文明阶段,土地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为土地的(  )

A.数量B.质量

C.类型D.区位

解析:

7.D 8.D 第7题,劳动力在狩猎文明时期影响最大,b对应劳动力;农业文明时期,土地影响最大,a对应土地;工业文明时期,原料影响较大,c对应原料;随着农业、工业文明的发展,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大,d对应技术。

第8题,农业文明时期,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到工业文明阶段,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不再明显,其影响作用突出表现为土地的区位和用途。

二、双项选择题

(xx·南通、扬州、泰州调研)《人民日报》2017年3月3日报道,湖北阳光凯迪新能源集团大力发展生物质能产业取得良好效益。

如图为蕲春县清水河村秸秆不同利用方式示意图。

读图完成9~10题。

9.下列省(区)中,适宜推广该秸秆利用方式的有(  )

A.藏B.新

C.湘D.皖

10.推广新型秸秆利用方式的意义主要是(  )

A.优化农村产业结构B.解决农业污染问题

C.提高农田土壤肥力D.增加农村就业岗位

解析:

9.CD 10.AD 第9题,种植业发达、秸秆资源丰富的省(区),适宜推广该秸秆利用方式。

第10题,推广新型秸秆利用方式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村就业岗位。

新型秸秆利用方式减少了大气及水体污染,但不能解决化肥、农药带来的农业污染问题;新的利用方式主要是为农业提供了电力,而没有提高农田土壤肥力。

(xx·盐城模拟)江苏省南京、无锡等地尝试采用“生态浮岛”技术治理市区河流。

其做法是采用泡沫材料为基础,在上面栽植水生植物,植物根系发育后可穿透泡沫板并在水环境中自由生长。

据此完成11~12题。

11.“生态浮岛”的环境效益有(  )

A.净化水质B.改善生物生存环境

C.改善局部小气候D.美化环境

12.目前,“生态浮岛”技术仍处于试验阶段,制约其大面积推广的原因有(  )

A.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少B.适宜种植的水生植物少

C.难以进行机械化操作D.容易受恶劣天气影响

解析:

11.AD 12.CD 第11题,据题意,“生态浮岛”可在植物生长过程中,通过根部吸收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有利于净化水质,同时可以美化环境。

第12题,目前,“生态浮岛”大面积推广的主要困难是机械化操作难度大,并且容易受恶劣天气的影响。

三、综合题

1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红色荒漠”是指在我国南方红土地区的土地荒漠化。

这些地区地形以丘陵为主,植被覆盖率在30%以下。

材料二 下面是“红色荒漠”形成结构示意图。

(1)完成“红色荒漠”结构示意图。

上图中字母表示水土流失、人口增加、滥伐森林、高温多雨等条件,请写出各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红色荒漠”的形成造成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3)我国北方的荒漠化主要发生在________地区。

简要说明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土地荒漠化防治的不同措施。

解析:

(1)题,根据图表内容,结合南方丘陵地区情况正确分析得出结论。

(2)题,“红色荒漠”的形成对生产和地理环境都有影响,主要是使表层土壤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产等。

第(3)题,我国北方的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南、北方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不同,荒漠化防治的措施也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

答案:

(1)人口增加 高温多雨 滥伐森林 水土流失

(2)表层土壤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减产;当地地表变得崎岖不平;下游易淤积河道和湖泊。

(3)干旱和半干旱 北方:

植树造林、种草,防止过度放牧等。

南方:

控制人口增长,积极开发新型能源,退耕还林等。

14.(xx·苏锡常镇四市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京时间2016年10月19日3时31分,“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

2016年11月18日下午,“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顺利返回着陆。

材料二 陕西榆林市神木县与内蒙古鄂尔多斯交界的红碱淖湖(风景区)是中国最大沙漠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遗鸥繁殖栖息地和重要的淡水鱼基地,素有“大漠明珠”之称。

近几年来,生产生活用水增加,红碱淖水位下降,水域面积锐减。

湖泊周围工矿业排放污水,水质不断恶化,鱼类几乎绝迹。

湖泊周边天然草地不断减少和退化。

材料三 如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

(1)“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时,酒泉市的地方时大约是______________;“神舟十一号”飞船30多天太空之旅期间,民勤地区最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是__________。

(2)图示区域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红碱淖湖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是什么?

(4)简述红碱淖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措施有哪些?

解析:

(1)题,从图中可判断出,酒泉市的经度位置大约是99°E,与120°E相差约21°,即1小时24分钟,据此可计算出酒泉市的地方时大约为10月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