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浙科版 遗传的分子基础 单元测试7.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609068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5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轮复习浙科版 遗传的分子基础 单元测试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一轮复习浙科版 遗传的分子基础 单元测试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一轮复习浙科版 遗传的分子基础 单元测试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一轮复习浙科版 遗传的分子基础 单元测试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一轮复习浙科版 遗传的分子基础 单元测试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轮复习浙科版 遗传的分子基础 单元测试7.docx

《一轮复习浙科版 遗传的分子基础 单元测试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轮复习浙科版 遗传的分子基础 单元测试7.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轮复习浙科版 遗传的分子基础 单元测试7.docx

一轮复习浙科版遗传的分子基础单元测试7

遗传的分子基础单元测试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图表示动物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及其去向。

其中①~⑥表示细胞结构,甲、乙表示物质。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图中合成的蛋白质经核孔进入⑤

B.乙的合成、分泌过程中,依次经过的具膜结构是①②③④

C.①中含有RNA,密码子位于甲上

D.⑥中存在遗传物质,但不遵循孟德尔定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据图分析,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一些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故A正确。

乙为分泌蛋白,合成、分泌过程中,依次经过的具膜结构是②内质网、③高尔基体、④细胞膜,①为核糖体,无膜结构,故B错。

核糖体含有核糖体RNA,密码子在甲信使RNA上,故C正确。

⑥中存在遗传物质DNA,无染色体作为载体,不遵循孟德尔定律,故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动物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过程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2.下列为四种核酸分子结构示意图,其中含有反密码子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图A表示mRNA,A错误;图B具有“三叶草”结构,为tRNA,B正确;图C具有双螺旋结构,应为DNA,C错误;图D中RNA是组成核糖体的成分,因为rRNA,D错误。

3.已知DNA链的部分序列是:

---TTAGGAC---,它的互补序列是()

A、---CCGAAGT---B、---AATCCTG---

C、---TTAGGAC---D、---GTCCTAA---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了DNA分子结构的相关知识。

DNA是一个独特的双螺旋结构分子,由两条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

是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结构成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对(A-T;C-G)通过氢键连接,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所以DNA链的部分序列是:

---TTAGGAC---,它的互补序列是---AATCCTG---。

4.在绝大多数生物中,遗传信息传递的顺序是

①蛋白质②DNA③RNA

染色体

A.①→②→③B.①→

→②

C.②→③→①D.②→

→①

【答案】C

【解析】

5.关于DNA分子的结构与复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含有a个腺嘌呤的DNA分子第n次复制需要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n-1×a个

②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G+C占碱基总数的M%,那么该DNA分子的每条链中G+C都占该链碱基总数的M%

③细胞内全部DNA被32P标记后在不含32P的环境中进行连续有丝分裂,第2次分裂的每个子细胞染色体均有一半有标记

④DNA双链被32P标记后,复制n次,子代DNA中有标记的占1/2n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①含有a个腺嘌呤的DNA分子第n次复制需要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n-1×a个,①正确;②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G+C占碱基总数的M%,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该DNA分子的每条链中G+C都占该链碱基总数的M%,②正确;③细胞内全部DNA被32P标记后在不含32P的环境中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细胞中染色体均被标记,第二次分裂形成的四个细胞中被标记的染色体不能确定,③错误;④DNA双链被32P标记后,复制n次,子代DNA中有标记的占2/2n,④错误

考点:

DNA分子的复制;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6.如果把人的精原细胞核中的46个DNA分子用15N标记,此细胞在不含标记的环境中依次经过1次有丝分裂和1次减数分裂,则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在有丝分裂的后期,含有放射性的染色体有92条

B.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放射性的DNA有92个

C.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含放射性的DNA是46个

D.形成的8个精细胞中,含有放射性的细胞最少占25%

【答案】A

【解析】DNA分子是半保留复制,人的精原细胞中的46个DNA分子在有丝分裂间期复制,形成92个DNA,这92个DNA都含有32P,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含有放射性的染色体有92条,A正确;该细胞经一次有丝分裂后,形成的两个精原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均含32P,每个DNA分子在只有一条链含有32P.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细胞中含有32P的DNA仍然有46个,故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放射性的DNA有46个,B错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放射性的DNA有46个,由于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此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含放射性的DNA分子数为0-46个,C错误;由题意可知,该精原细胞的每个DNA分子的四条脱氧核苷酸链都被32P标记.因此进行有丝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中,每个细胞的每个DNA分子上都有一条链被标记;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再各自进行减数分裂,复制后每条染色体有2个DNA分子,2个DNA分子中一条脱氧核苷酸链被32P标记.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产生的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中都有一条脱氧核苷酸链被32P标记,因此最终所产生的八个精子中,最少有50%(一半)含32P标记.D错误。

7.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下列能在死亡小鼠体内出现的细菌类型有

①少无毒R型

②多无毒R型

③少有毒S型

④多有毒S型

A.①④B.②③C.③D.①③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R型的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少数R型细菌会转化成S型细菌,从而造成小鼠死亡,故在死亡小鼠体内出现的细菌类型为多数无毒R型和少数有毒的S型,故B正确,AC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8.基因是指

A.有遗传效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B.脱氧核苷酸序列

C.氨基酸序列

D.核苷酸序列

【答案】A

【解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即脱氧核苷酸序列,A正确。

【考点定位】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名师点睛】1、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DNA分子具有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

3、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9.下列与核酸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含RNA的生物一定含DNAB.含DNA的生物一定含RNA

C.含RNA的细胞器一定含DNAD.含DNA的活细胞一定含RNA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核酸的元素组成有C、H、O、N和P.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一个核苷酸是由一分子含氮的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的.绝大多数生物均以DNA作为遗传物质,只有RNA病毒以RNA作为遗传物质.

解:

A、含RNA的生物不一定含DNA,如RNA病毒,A错误;

B、含DNA的生物不一定含RNA,如噬菌体病毒,B错误;

C、含RNA的细胞器不一定含DNA,如核糖体由RNA和蛋白质构成,C错误;

D、活细胞内含有DNA和RNA,故含DNA的活细胞一定含RNA,D正确.

故选:

D.

考点: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的综合.

10.(2015年湖北黄冈中学4月高三适应性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卷)非编码RNA是一大类不编码蛋白质、但在细胞中起着调控作用的环状RNA分子(原因是成环序列两端有互补的重复序列存在),其调控失衡与一系列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非编码RNA是转录的产物,其结构中含有氢键

B.该非编码RNA的结构与mRNA的结构完全相同

C.若该非编码RNA在细胞质基质中发挥作用,则需要通过核孔出细胞核

D.非编码RNA可能是通过调控基因表达中的翻译过程来控制疾病的发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细胞中的RNA均通过转录形成,单链上互补的碱基间可形成氢键,A项正确;不同的RNA碱基排列顺序不同,结构不同,B项错误;转录在细胞核中完成,其产物RNA加工成熟后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C项正确。

非编码RNA是一大类不编码蛋白质、但在细胞中起着调控作用的环状RNA分子,其调控失衡与一系列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这说明非编码RNA可能是通过调控基因表达中的翻译过程来控制疾病的发生,D项正确。

考点:

基因的表达。

【名师点睛】本题以“非编码RNA”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基因表达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更主要的是抓住题意中的关键信息:

“不编码蛋白质、但在细胞中起着调控作用的环状RNA分子”、“其调控失衡与一系列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将这些信息与所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逐一分析每一选项,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11.有关DNA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复制的场所是细胞核和核糖体

B.全部解旋之后才开始碱基互补配对

C.复制后,每个新DNA分子含有一条母链和一条子链

D.在有丝分裂期间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进行复制

【答案】C

【解析】DNA复制的场所主要是细胞核,还有叶绿体和线粒体,而核糖体是翻译场所,A错误;DNA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的,B错误;DNA复制特点为半保留复制,复制后每个新DNA分子含一条母链和一条子链,C正确;DNA复制时间为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D错误。

12.如图若要对此果蝇进行染色体的脱氧核苷酸序列的测定,那么需要测定的染色体是

A.Ⅱ、Ⅲ、Ⅳ、Y

B.Ⅰ、Ⅲ、Ⅳ、X

C.Ⅱ、Ⅲ、Ⅳ、X、Y

D.Ⅱ、Ⅱ、Ⅲ、Ⅲ、Ⅳ、Ⅳ、X、Y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对于雌雄异体的生物,如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在研究其核基因组时,需研究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所有常染色体,再加上一对X、Y性染色体。

考点:

本题考查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知识。

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13.DNA复制的时期是()

A.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B.联会时期

C.有丝分裂前期D.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答案】A

【解析】DNA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14.艾弗里完成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后,一些科学家认为“DNA可能只是在细胞表面起化学作用,形成荚膜,而不是起遗传作用”。

同时代的生物学家哈赤基斯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分离出了一种抗青霉素的突变型(记为抗—S),提取出它的DNA,将DNA与对青霉素敏感的R型菌(记为非抗—R)共同培养。

结果发现,某些非抗—R型菌已被转化为抗—S型菌并能稳定遗传。

下列关于哈赤基斯实验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A.实验证明:

细菌中一些与荚膜形成无关的性状(如抗药性)也会发生转化

B.抗—S型菌的DNA中存在抗青霉素的基因和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

C.实验结果表明:

上述对艾弗里所得结论的怀疑是错误的

D.非抗—R型菌转化为抗—S型菌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答案】D

【解析】分析实验过程可知,某些非抗—R型菌被转化为抗—S型菌并能稳定遗传,说明与荚膜形成无关的性状——抗药性也会发生转化,A正确;抗—S型菌既有荚膜又具有抗青霉素的能力,说明该菌的DNA中存在抗青霉素的基因和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B正确;某些非抗—R型菌被转化为抗—S型菌并能稳定遗传,表明DNA不只在细胞表面起化学作用,形成荚膜,也起遗传作用,因而上述对艾弗里所得结论的怀疑是错误的,C正确;非抗—R型菌转化为抗—S型菌是基因重组的结果,D错误。

【考点定位】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

【名师点睛】1.某些非抗—R型菌被转化为抗—S型菌并能稳定遗传,表明DNA不只在细胞表面起化学作用,形成荚膜,也起遗传作用。

2.非抗—R型菌转化为抗—S型菌是基因重组的结果,即抗—S型菌的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与抗青霉素基因转移到R型菌体内,并成功表达,实现了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与抗青霉素基因和R型菌基因的重组。

15.图中1、2、3、4分别代表

A.胸腺嘧啶、非编码区、内含子、外显子

B.胸腺嘧啶、非编码序列、外显子、内含子

C.尿嘧啶、非编码区、外显子、密码子

D.尿嘧啶、非编码序列、内含子、外显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DNA中含有的碱基有A、G、C、T四种,故1为胸腺嘧啶;基因的结构分为编码区和非编码区,故2属于非编码区;真核生物的基因的编码区含有外显子和内含子,故3、4为外显子和内含子,A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基因的结构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6.某DNA共n个碱基,其中腺嘌呤m个。

该DNA分子复制3次,需游离的胞嘧啶()个。

A.7(n-m)B.8(n-m)C.7(n/2-m)D.8(2n-m)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DNA中非互补碱基之和恒等,数量等于碱基总数的一半。

故该DNA分子中含有C=n/2-m;该分子复制3次,增加的DNA分子数为23-1=7,共需游离的胞嘧啶数为7(n/2-m)。

C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DNA复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

对相关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7.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都是遗传学中的经典实验,这两个实验的共同点是()

①要用同位素32P、35S对DNA和蛋白质分别进行标记

②要分离提纯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

③要设法区分DNA和蛋白质,并单独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④两个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答案】D

【解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没有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T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要用同位32P、35S对DNA和蛋白质分别进行标记,①错误;只有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要分离提纯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②错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关键是,设法将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他们的作用,③正确;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T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④正确。

故选D。

18.某生物体中的核酸分子,经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A=30%,T=25%,C=25%,G=10%,可推测该生物不可能是()

A.大肠杆菌B.酵母菌C.T2噬菌体D、蓝藻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A+T+C+G=90%,所以U=10%,可知该生物中同时存在DNA和RNA,而噬菌体只有DNA,所以不可能是C,大肠杆菌、酵母菌、蓝藻都有细胞结构,同时存在DNA和RNA。

19.下列关于基因表达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转录的场所有细胞核,叶绿体和线粒体

B.多个核糖体用同一条mRNA作为模板翻译出的多肽不相同

C.转录和翻译过程中所发生的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

D.—个DNA通过基因的表达可以合成出不同的蛋白质

【答案】B

【解析】细胞核,叶绿体和线粒体存在DNA分子,因此转录可发生在细胞核,叶绿体和线粒体中,A正确;结合在同一条mRNA上的不同核糖体中,翻译出的多肽是相同的,B错误;转录、翻译过程中碱基配对的方式不完全相同,转录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A-U、T-A、C-G、G-C,翻译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A-U、U-A、C-G、G-C,C正确;—个DNA分子中含有很多基因,不同的基因可以合成不同的蛋白质,D正确。

【考点定位】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20.如果用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  )

A.可在DNA中找到15N和32PB.可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

C.可在DNA中找到15N和32P、35SD.可在外壳中找到15N

【答案】A

【解析】由于15N在亲代噬菌体DNA和蛋白质都有,32P只存在于亲代噬菌体DNA,35S只存在亲代噬菌体蛋白质;噬菌体侵染细菌,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其DNA进入细菌,以自身DNA为模板,利用细菌提供原料,所以可在子代噬菌体的DNA中找到15N和32P,A正确;由于利用细菌的原料合成蛋白质外壳,所以不能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B错误;由于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且35S不标记DNA,所以不能在DNA中找到35S,C错误;由于利用细菌的原料合成蛋白质外壳,所以不能在外壳中找到15N,D错误。

【题号】解答本题关键能准确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的特点,从而判断出子代噬菌体放射性问题,方法如下:

21.下列关于基因、蛋白质和性状三者之间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物体的性状主要由基因控制,也受环境的影响

B.蛋白质的结构不能直接影响性状

C.基因结构的改变一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

D.基因结构的改变一定导致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改变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故A正确;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蛋白质结构的能直接影响生物的性状,如血红蛋白结构改变导致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改变,从而出现病症;基因结构的改变,如果是其中内含子改变,或者突变后不同的密码子决定同种氨基酸,则蛋白质的机构和功能不改变,生物的性状也不改变。

故选A。

考点:

本题考查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基因突变不改变生物性状的原因,属于应用范围。

22.

下图为某DNA分子片段,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限制性内切酶可作用于①部位,解旋酶作用于③部位

B.②处的碱基缺失导致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C.把此DNA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2代,子代中含15N的DNA占3/4

D.该DNA的特异性表现在碱基种类和(A+T)/(G+C)的比例上

【答案】BCD

【解析】B应是基因突变,C占100%,D特异性不表现在碱基种类上。

23.下列关于遗传变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菌的DNA、蛋白质分别用32P、35S标记,被噬菌体侵染后,子代噬菌体100%含32P、35S

B.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

C.若基因中有一对碱基发生改变,则血红蛋白的结构有可能不变

D.在翻译过程中,每种tRNA只能运载一种特定的氨基酸

【答案】B

【解析】

24.关于T2吞噬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直接用完全培养基培养所需T2噬菌体

B.可分别用32P和35S来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C.该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思路相同而实验技术不同

【答案】D

【解析】噬菌体寄生生活,不能直接用培养基培养,A错误;可分别用32P和35S来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B错误;该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C错误;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思路相同而实验技术不同,D正确。

【考点定位】遗传物质的证据

25.下列实验中,不符合“将各种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研究其在遗传中的作用”这一实验思路的是()

A.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B.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C.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D.烟草花叶病毒浸染烟草实验

【答案】A

【解析】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将S菌或者R菌直接注射到小鼠体内,并没有将S菌的DNA核蛋白质分开来做实验,A错误;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利用了分离与提纯技术,将S菌的DNA和蛋白质、多糖等成分分开,单独观察各自的作用,B正确;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分别用32P和35S标记DNA和蛋白质,单独观察各自的作用,C正确;烟草花叶病毒浸染烟草实验,用其RNA和蛋白质单独侵染烟草,观察各自的作用,D正确。

二、综合题

26.(6分)下图是大肠杆菌合成半乳糖苷酶过程的示意图。

当无半乳糖存在时,阻遏蛋白R与启动子结合,不能合成半乳糖苷酶;当有半乳糖存在时,阻遏蛋白R与半乳糖结合,不能再与启动子结合,能合成半乳糖苷酶。

(1)启动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它具有的结合位点。

(2)大肠杆菌中过程①进行的场所是,过程②在中完成。

(3)若半乳糖苷酶由n个氨基酸组成,控制其合成的基因碱基数(大于/等于/小于)6n;其中有一段氨基酸序列为“—亮氨酸—缬氨酸—甘氨酸—”,转运这三种氨基酸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分别为GAU、CAG、CCU,则调节因子中决定该氨基酸序列的模板链碱基序列为。

【答案】(6分)(每空1分)

(1)脱氧(核糖)核苷酸 阻遏蛋白R和RNA聚合酶(缺一不给分)

(2)细胞质(或细胞质基质或拟核) 核糖体

(3)大于—GATCAGCCT—

【解析】

试题分析:

(1)启动子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片段,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由题可知,它具有与阻遏蛋白R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

(2)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其转录发生在拟核,翻译发生在核糖体。

(3)由于终止密码子的存在,所以控制其合成的基因碱基数大于6n。

tRNA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配对,密码子与DNA上模板链的碱基序列配对,所以模板链碱基序列为—GATCAGCCT—

考点:

本题考查基因表达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7.下图表示某大肠杆菌DNA分子结构的片段:

(1)图中1表示_______________,2表示_______________。

(2)3有_______________种,中文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3)赫尔希和蔡斯用32P、35S对噬菌体进行标记,他们标记的是图中的______________。

【答案】磷酸(基团)脱氧核糖二鸟嘌呤、胞嘧啶①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DNA,考查对DNA结构的理解和识记。

解答本题应注意区分脱氧核苷酸的三种组分,根据氢键数目判断碱基对类型。

(1)图中1表示磷酸基团,2表示脱氧核糖。

(2)3与4之间含有三个氢键,代表G—C碱基对,3可能为G或C,中文名称分别是鸟嘌呤、胞嘧啶。

(3)32P标记DNA中的磷酸集团。

28.下图所示为人体内某蛋白质合成的一个过程。

请分析回答:

(1)图中所示属于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__________步骤,该步骤发生在细胞的______________中。

(2)图中Ⅰ是______________。

按从左到右次序写出Ⅱ______________内mRNA区段所对应的DNA碱基的排列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翻译

(2)(细胞质中)核糖体tRNA核糖体TGATTCGAA

【解析】试题分析:

图示为翻译过程,以mRNA为模板,以转移RNA为运载氨基酸的工具,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其中Ⅰ表示转运RNA,Ⅱ表示核糖体。

(1)从图解可知,该过程为翻译过程,发生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2)图分析,Ⅰ是转运RNA,Ⅱ是核糖体,图中mRNA上的碱基序列为ACUAAGCUU,m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而来的,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该mRNA区段所对应的DNA碱基排列顺序为:

TGATTCGAA。

【点睛】本题结合人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