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爱情诗选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604191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爱情诗选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古代爱情诗选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古代爱情诗选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古代爱情诗选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古代爱情诗选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爱情诗选读.docx

《中国古代爱情诗选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爱情诗选读.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爱情诗选读.docx

中国古代爱情诗选读

中国古代爱情诗选读

爱情是文学的“永恒的主题”。

爱情生活是人类共有的人性需求,人们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不同,固然使人们爱情生活的表现形式有所差异,但男女爱悦思慕,是爱情的本质,人们的心灵和情愫,则常常是共通的,所以有一些爱情诗句,常常为各阶层的人们所共同爱好,而且产生共鸣。

我国第一部诗集《诗经》的第一篇《关雎》,开篇这样歌唱: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首诗是一个男子对女子相思的恋歌。

孔子评价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并且说:

"《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男女情爱是“人伦之大本”,关系人类的延续,孔子把爱情诗选为他的文学教材的第一篇,从此确立了情诗恋歌在中国文学中的“正统”地位。

在中国文学史上,爱情一直是重要的题材,历代诗人都写出情诗恋歌以及与爱情有关的诗词歌曲,其中的许多名篇,传诵千古。

民间情歌

情诗恋歌在《诗经·国风》中占很大比重,许多作品以真挚、热烈、纯朴、健康的歌唱,反映了人们爱情生活中各种不同的感情,描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幸福的渴望,大胆的追求,相爱的喜悦,幽会的欢乐,相思的痛苦,失恋的哀伤,热恋过程中的波澜,个人意志和家庭的冲突,以及对礼教压迫的反抗。

自古以来,爱情诗的题材多样。

《国风》中的情诗恋歌多是民歌。

屈原《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山鬼》三首爱情题材的诗,也是根据楚国民歌加工的,仍保持着浓厚的民歌风味。

汉乐府中的情诗恋歌很多,而且十分生动。

如《有所思》写一个女子对变心的情人的爱与怨,心理描写相当生动。

最成功的是《上邪》这一首: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个女子海誓山盟,表示至死不渝的爱情,她说:

天啊!

我要和你相爱,永不衰绝。

除非高山变为平地,长江干涸,冬天打雷,夏天飘雪,天和地混沌合一,我才能与你断绝!

唐代敦煌曲子词有首《菩萨蛮》词,巧妙的构思与《上邪》相似: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这类诗喷发出火焰一样热烈的爱情。

纯朴、炽烈而直率,是民歌中情诗恋歌的特色。

中国古代爱情诗选讲前言民间情诗多用女性的口吻,语言浅易而自然。

文人的情诗恋歌,大多向民间情歌学习,采用乐府形式,也大多采用代言体,模拟女性的口吻。

李白抒写男女之情、相思之苦的诗即如此,如《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写一个少女天真纯洁的初恋,表现了她的希望和疑虑、欣喜和担忧相交织的心情: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这首诗用民间竹枝词,也用代言体摹拟女性口吻,而且采用了民歌中谐声双关的手法(“晴”谐“情”).

宋李之仪的《卜算子》也仿效民歌,以代言体写女子相思,明快而缠绵,朴实无华,情真意切: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

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这类民歌形式的情歌,在古典诗词中为数不少。

经过文人的加工创作,使这类民歌体的作品内容丰富,艺术水平大大提高,产生了众多动人的篇章。

相思和悼亡

文人抒写个人爱情的诗词,不像民间歌诗那样直率大胆、炽烈奔放,但却深沉含蕴,缠绵悱恻。

李商隐是写相思的圣手,如他的绝句《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四句诗含蕴的内容很多:

借景物表现客居的孤寂,对归期的盼望,对妻子的思念,借想象而在意念上往复推移,由今日遥想来日,又由来日回忆今夕,刻画出萦回曲折的情致。

构思精策,意境隽永,是千百年来人们传诵的名作。

再如南宋诗人陆游的诗。

陆游与前妻唐琬本是恩爱夫妻,由于封建礼教,迫于母命而忍痛离异。

唐琬后来迫于父命另嫁,数年后二人邂逅于沈园,唐琬夫妇以黄縢酒宴陆游。

陆游写《钗头凤》一首题于沈园壁上: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 真是苦酒,悲歌,字字血泪。

唐琬见而和《钗头凤》一首: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恨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这是一幕蚀骨摧魂的爱情悲剧,以后唐琬郁郁病故。

四十余年后,七十五岁的陆游重游沈园,又写《沈园》绝句二首。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

在封建社会,人们纯洁的爱情往往受到破坏,数不清的爱情悲剧使相爱者饮恨终生。

他们把人间的至情至性,抒写于诗篇,这种终生不渝的爱情,使人一洒同情之泪。

这类相思辞,文人们常用代言体,即模拟女性的口吻,又多选用登高望远、望月凭栏的典型环境。

“诗贵创新”,形成套路,就缺乏新鲜感了。

悼亡诗,是中国爱情诗词的一个重要分支。

夫妻恩爱,两情缱绻,相盟白头偕老,不幸一方突然夭亡。

这是人间的至悲,这相思也更加痛楚。

古典诗词中有不少成功的悼亡诗。

李商隐写有多首千古传诵的《无题》诗,其中“相见时难”一首,是以凄苦的声调追念已经逝世的妻子,表现了两性间高尚、深挚的爱情: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七律抒写的感情真挚而深沉,颔联更是千古感动人心的名句。

元稹的《遣悲怀》,是从平民的日常生活选取素材,也是悼亡诗的千古名作,如“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其三”又写: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过去同患难时吃糠咽菜,得到她的爱情体贴和鼓励;如今身居官位,生活条件优越,她却不幸病逝。

“贫贱夫妻百事哀”,“报答平生未展眉”,怎不使人遗恨绵绵?

清纳兰性德的《蝶恋花》,也是一首悼亡词,却有一番新意: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长如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这是词的上片,说爱情如同月亮,圆时少,缺时多(昔同“夕”),但它无论圆缺,都是皎洁的;即使你冷如冰雪,我也要用火热的感情来温暖你。

诗句意蕴绵长,不落俗套,自有新意。

恋情描写

《诗经·国风》中有六十多篇情诗恋歌,它们以真挚、热烈、纯朴、健康的歌唱,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们爱情生活中各种不同的典型情感,描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幸福的渴望,热烈的追求,相爱的喜悦,幽会的欢愉,相思的痛苦,失恋的哀伤,热恋中的波澜,个人意志与家庭的冲突,以及对礼教压迫的反抗。

中国古典诗词全面地继承了这个传统,乐府、古诗、唐诗、宋词和清词都有大量描写恋情的作品,格调婉约、纤细,表现人们爱情生活中各种复杂、细腻、微妙的感情。

凡属恋爱生活中所有的悲欢忧喜、离合变化,无不有所反映。

柳永《凤栖梧》是思念远方情人的一曲恋歌: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恋情诗词中伤别怀远的名作,上片把怀远时的神态、动作、心情勾画得很逼真;下片则极写思恋之深,把欲见不能、欲罢不成的微妙心理活动烘托出来;末尾二句表示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是全词词眼,也是千古名句。

秦观的《鹊桥仙》以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为题材。

明人评论说:

世人咏“七夕”,往往以双星会少离多为恨,而此词独谓情长不在朝暮,化腐朽为神奇。

这首词的确独出心裁,翻出新意: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词意确实使人耳目一新:

只要对爱情忠贞不渝,天长地久,并不在于朝暮厮守,形影不离。

末尾两句给相爱而不能长期相守的人以安慰,以鼓舞,意境升华,格调高远,传诵千古。

李清照《一剪梅》抒写对丈夫思念的情怀,含蕴丰厚,意象生动: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意象都是涵蕴深厚的情思。

她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也写相思的愁苦,更写得千重百迭,回肠荡气: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

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这两首词写少妇为离愁别绪所苦的那种难以排遣的相思情,细腻轻婉,情意真切。

其他作者所写的相思词,大多也各有新意。

晏几道《鹧鸪天》写情人久别重逢,把惊喜参半的神情描绘得惟妙惟肖,如下片: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钅工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

命运抗争

怨女悲、弃妇吟,是中国爱情诗的又一个分支。

妇女的地位标志着社会解放的程度。

在封建社会,广大妇女社会地位低下,她们没有恋爱婚姻的自由,没有独立人格,没有选择个人生活道路的权利,遭受着被压迫、被奴役、被蹂躏的命运。

许多弃妇还要吞食被遗弃的苦果,许多青春少女亦被礼教杀害。

历代都有一些诗词描写妇女在爱情生活中遭受的苦楚。

《鄘风·柏舟》抒写一个少女为争取婚姻自由而进行誓死的抗争,她绝望地呼喊: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柏木舟儿漂荡,在那河中央。

他的刘海分两旁,和我是天生的一双。

我到死不会改心肠!

娘呀天呀!

儿的心思你就不体谅!

)《卫风·氓》和《鄘风·谷风》写的都是“痴心女子负心汉”,开拓了古典诗词中描述弃妇哀怨的题材。

她们辛勤持家,却被喜新厌旧的丈夫抛弃,而其可怜的希望,却是期待丈夫觉悟。

她们的言辞让人一洒同情之泪。

封建社会的女子只能从一而终,遭遗弃后,除了“只闻新人笑,哪闻旧人哭”的哀怨之外,她们内心的感受无处言说。

乐府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一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描述媳妇不能取悦于婆母而被逐,夫妻双双终于殉情,有力地控诉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这个故事是大家都熟知的悲剧。

上述陆游和唐琬的爱情也是这样的悲剧。

白居易的《长恨歌》写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在讽喻统治者逸乐误国的同时,也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抒写一个绝代佳人生死不二的爱情,其中颇多为后世传诵的名句,如“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但是君王以三尺白绫赐她以死,真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些都广为传诵。

妇女形象

古典诗词中,除恋情诗之外,还有一些作品以女性为题材。

它们塑造了中国妇女美丽、智慧、勤劳、坚贞的动人形象,也反映了中国妇女被压迫的命运及其抗争。

容貌美和心灵美

《诗经》中的《周南·桃夭》,开始用娇艳的桃花比喻美女的容貌。

此后,以如花似玉来形容美女,几乎成了诗文中的通例。

《诗经》中的《卫风·硕人》是两千五百年前的“美人图”。

作者依据当时的审美标准,以一连串生动的比喻,刻画了一个体态颀长的贵族妇女的丽容艳姿和高贵气度: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她的手指像茅草嫩芽,皮肤像凝冻的脂膏,白细的颈子像蝤蛴,牙齿像瓠瓜籽儿细又齐,方正的前额,弯弯的眉毛,轻巧的笑窝浮动在嘴角,黑白分明的眼睛流动多么俏。

)这篇诗还写出她高贵的家世、出游的排场,用一连串比喻和实写的手法,描写出一位令时人羡艳的贵族美女的形象。

汉乐府名篇《陌上桑》写美女罗敷,则是虚写,全用衬托手法: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全诗无一字描写罗敷的容貌,而通过她的容貌所引起的人们的反应,烘托出她的绝世姿容。

把女性美丽姿色写得最为艳丽动人、情趣盎然的,当推李白《清平调词》三首。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 这三首歌诗赞美杨玉环如花似玉,无一句直接实写容貌体态,而运用虚写手法,句句都在形容她:

花就是人,人就是花,读起来只觉春风人面,花影满眼,丰腴风流,飘飘欲仙。

诗句清新,浮想联翩,充满浪漫色彩。

据说李白写这三首诗时,让高力士脱靴磨墨,高力士因而怀恨进谗,说李白在诗中以飞燕之瘦,讥玉环之肥,因而后来李白被贬出京。

这事并无稽考,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我们就诗论诗,本篇堪称是艺术精湛,构思巧妙的杰作。

诗人不但善于刻画女性的外形美,也刻画她们的心灵美。

上面举的《陌上桑》中的采桑女罗敷,不贪富贵,不畏权势,坚决拒绝太守的勾引,义正词严地说:

“使君一何愚?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其实她并无丈夫,这位养蚕女只是聪明而机智地以“蚕”隐喻丈夫,热情、自豪地夸奖一番,意思是说:

我根本瞧不起你的权势,我养的蚕比你这位太守要强得多!

汉乐府《羽林郎》中的卖酒女,拒绝金钱引诱而表白贵贱不渝的专一爱情:

“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人生有新旧,贵贱不相逾!

”好一个“贵贱不相渝”,表现了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

北朝民间叙事诗《木兰辞》,塑造了巾帼英杰花木兰的形象。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她驰骋疆场十二年,出生入死,身经百战,胜利归来,功勋卓著,“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她代父从军,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与男儿一样担当保卫国家的重任,坚强而勇敢,立功后又不慕富贵,辞爵拒赏,回归家园,还我劳动妇女的本色。

千百年来,人民喜欢这个形象,因为她表明了女儿决非不如男儿。

她的高尚品质愧煞须眉。

妇女的低下地位

在封建社会有婚姻不自由而殉情的怨女,有被负心郎喜新厌旧而遗弃的弃妇,还有寡妇,在“女子从一而终”的礼教压制下,苦不堪言。

妇女一旦守寡,命运很悲惨。

我们曾读过李清照的几首词,她书写孀居后精神的空虚和痛苦,悱恻感人。

但她毕竟是贵族妇女,除了生活空虚和精神苦闷,衣食不愁,生活仍较为优越,可以观赏灯会,泛舟游湖。

贫苦的寡妇不但内心痛苦,而且生计艰难,身世更加辛酸了。

如杜荀鹤的《山中寡妇》: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

广大妇女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古典诗词中有一些作品描写了社会各阶层妇女的生活状况,晋傅玄的《豫章行苦相篇》拟女子自诉口吻,揭露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不平等现象:

“苦相身为女,卑鄙难再陈。

男儿当门户,堕地自生神。

……女育无欣爱,不为家所珍。

长大逃深室,藏头羞见人。

……”重男轻女的观念,直至今日尚未断绝。

唐秦韬玉的《贫女》,拟未嫁女的独白,道出贫家少女的幽伤: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

" 贫女自幼粗布为衣,没穿过绸缎,待嫁之年,心想找个好媒人说亲,可是世人只重门第,不重品格,谁会看重贫家之女呢?

尽管一双巧手针线出众,但不能梳妆打扮,只能年年为别人做出嫁的衣裳。

这深沉哀伤的惋叹,寄寓了多少酸辛。

当然,贫女终究也会出嫁,但已无少女时代那些绮丽的幻想。

为人妇后,更是媳妇难当。

唐王建《新嫁娘词》(其一)只有四句: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诗很短,却写出了做媳妇的对婆母的小心在意,因为她们的命运掌握在婆母手中。

清郑燮的《姑恶》写媳妇遭受婆母的虐待:

“今日肆詈辱,明日鞭鞑俱。

五日无完衣,十日无完肤。

吞声向暗壁,啾唧微叹吁。

姑云是诅咒,执杖持刀铻。

……嗟嗟贫家女,何不投江湖?

江湖饱鱼鳖,免此受毒荼。

"

弃妇的无诉,童养媳的悲苦,小姑的刁难,婆母的淫威,在封建社会都司空见惯。

这些诗篇选取了一个个典型镜头,抒写妇女的苦难,是对封建礼教、宗法制度以及童养媳制度的控诉,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宫 怨

封建帝王有所谓“三宫六院”,“后宫粉黛三千”,不仅京都的宫廷,他们各地的行宫别院,也处处有宫女。

每个朝代的皇帝,都命令各州郡进献美女入宫;清代皇室更有每三年在全国选一次“秀女”的制度。

被选入宫的秀女,只有极为少数的人侥幸得到皇帝的一次两次“宠幸”,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在宫中服役,有的终生难见皇帝一面,而且宫规森严,充满恐怖,一言一事之误,会遭到严厉的乃至杖毙的惩罚。

唐代有较多的宫怨诗,抒发宫女的幽怨,对这些可怜的女人表示无限的同情。

最有代表性的是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

这首古风通过老宫女的凄凉遭遇,显示了所谓“后宫佳丽三千人”悲惨的一生。

元稹的五绝《行宫》,以四句诗表现了一位老宫女几十年被禁锢深宫,消磨了青春和生命,诗味隽永: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朱庆馀的《宫中词》:

“寂寞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开花时节,深禁宫门之内,满腹幽怨,欲说还休,“鹦鹉前头不敢言”一句,道出了宫中的恐怖统治。

历代统治者荒淫无道而亡国,有多种深刻的历史原因,他们的灭亡是自食其果,但许多人却说“女人是祸水”,把罪咎归于亡国帝王宠爱的某位女子。

一位荒淫的帝王,例如殷纣王、周幽王、吴王夫差、唐明皇等等,都比他们宠爱的女人大几十岁,妲己、西施、杨玉环等只是被玩弄的对象,说她们“误国”,这公平吗?

唐崔道融的绝句《西施滩》,以新的立意,反对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女人鸣不平: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

革命女性之光

清末诗词中出现了挣脱封建枷锁、叛逆封建礼教的革命女性。

秋瑾的两阕《满江红》,塑造了旧民主革命时期巾帼英雄的光辉形象:

“肮脏尘寰,问几个男儿英哲?

算只有蛾眉队里,时闻杰出。

良玉勋名襟上泪,云英事业心头血。

醉摩挲,长剑作龙吟,声悲咽。

 自由香,常思爇。

家国恨,何时雪?

劝吾侪今日,各宜努力。

振拔须思安种类,繁华莫但夸衣玦。

算弓鞋三寸太无为,宜改革。

”她在另一阕中又说: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她号召推翻清朝统治,提倡妇女解放,激昂慷慨,这些诗词是她的自我写照。

她词中的先进妇女形象,标志着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始。

何香凝于大革命失败后,1929年流亡法国巴黎,生活清贫,继续坚持中国革命,写生活小诗一首,从平凡中见精神:

“卅年没洗衣,水冷如针刺。

当爱我精神,何惜十手指。

"

毛泽东曾写有怀念夫人杨开慧的词《蝶恋花·答李淑一》,1961年还写有七绝《为女民兵题照》,表现了前所未有的新中国女性的新风貌: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斗志昂扬、意气风发的女民兵,握紧手中枪,保卫祖国,标志着中国妇女的自由解放。

这是中国文学中新的女性形象。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词内容,立足于时代,从现实中汲取题材,灌注新的思想,是传统诗词创作发展的正确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