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603130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5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x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x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开学第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校园安全隐患。

  2、掌握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

  3、进行预防灾害,预防突发事情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校园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请学生列举一些现象)

  1、学生集会、集体活动、课间活动的安全隐患。

  2、学生饮食、就餐的安全隐患。

  3、学生交通安全隐患。

  4、校园隐性伤害的隐患。

  二、学生集会、集体活动、课间活动中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

  1、上下楼梯要注意什么?

  ①不要因为赶时间而奔跑。

②在人多的地方一定要扶好栏杆。

③整队下楼时要与同学保持一定距离。

④上下楼时不要将手放在兜里。

⑤不要在楼道内弯腰拾东西、系鞋带。

⑥上下楼靠右行。

  2、集体活动中要一切行动听指挥,遵守纪律,遵守秩序,语言文明。

  3、课间活动应当注意什么?

  ①室外空气新鲜,课间活动应当尽量在室外,但不要远离教室,以免耽误下面的课程。

  ②活动的强度要适当,不要做剧烈的活动,以保证继续上课时不疲劳、精力集中、精神饱满。

  ③活动的方式要简便易行,如做做操等。

  ④活动要注意安全,切忌猛追猛打,要避免发生扭伤、碰伤等危险。

  三、学生饮食、就餐的安全注意事项。

  不吃过期、腐烂食品,有毒药物(如杀虫剂、鼠药等)要放在安全的地方。

  禁止购买用竹签串起的食物:

油反复使用,竹签容易伤人,食品卫生得不到保证,油炸食品有致癌物质。

  四、交通安全注意事项。

  1、行人靠右走,过马路要走斑马线,注意观察来往车辆,红灯停,绿灯行,遵守交通规则。

  2、乘坐公交车注意事项:

  ①车停稳后,方能上下车,上下车时注意秩序,不要拥挤。

  ②乘车时,要站稳扶牢,不要把身体任何部位伸出窗外,人多时,应该注意看管好自身物品,谨防扒手。

  ③注意公共场所礼仪,不大声喧哗,保持环境卫生,主动为老弱病残让座。

  五、其他校园安全的注意事项:

  1、如何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甚至误解?

  敢于自我反省,认真反思。

如果真是老师误解,应该和老师好好交流。

切忌偏激,甚至做出什么过激的行动。

  2、你与同学发生矛盾怎么办?

  自己的所作所为也要有安全意识。

青少年时期容易冲动,容易感情用事,因此,在同学间遇到矛盾时,一定要冷静,要理智,切忌用拳头代替说理,给自己和同学带来不良的后果。

  3、如何加强教室安全?

  要注意教室的安全。

上课离开本班教室一定要关好门窗,要将钱和贵重物品带在身上,不能给小偷有可之机;不要把球带到教学楼,在教室楼的走廓上踢,这种行为既违反了校规,又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试想一想,若把玻璃窗踢碎,玻璃片飞入哪一位同学的眼中,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4、为什么不能提前到校?

  校门没开,一些学生在校外发生矛盾,无人调解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在校门外拥挤,会造成意外伤害。

  5、当自己感到身体不适时,怎么办?

  及时告知班主任或任课教师,与家长取得联系。

  6、你不认识的人自称是你家人的朋友,要将你接走,你怎么办?

  先让班主任与家人取得联系再视情况而定。

  7、安全小常识

  临危逃生的基本原则:

  保持镇静,学会自救,保护自己;想方设法,不断求救;记住电话,:

  “119”----火警“110”----报警

  “120”----急救“122”----交通事故报警

  打电话时要说清地点、相关情况、显著特征。

 小结:

生命是美好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要拥有这一切的前提是安全。

所以我们一定要时刻加强安全意识,努力增强自我防范能力,做到警钟长鸣!

板书设计:

安全第一

“119”----火警“110”----报警

  “120”----急救“122”----交通事故报警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

第一课发现物体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物体,物体具有形状,大小,轻重等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3.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倾听他们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能较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

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教学准备】

1.小组:

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每组一套

2.全班:

《发现物体的特征》班级记录表

3.个人:

“轻重”两字打印

【教学过程】

德育小课:

中国的感恩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感恩优良传统的国家,孟子说: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就是要教育人们要懂得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

我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也都是感恩文化的体现。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些经典诗句集中反映了人们的感恩情怀。

如果你到过四川都江堰游览的话,你会在大坝上看到八个大字:

饮水思源,知恩图报。

民族英雄袁崇焕去世后,佘家义士“冒死葬忠魂”,子子孙孙,生生死死,守墓遗训,口口相传,17代人为他守墓370多年,其所感之恩是大恩,大到国家、民族大义之上。

一、激趣导入聚焦(预设5分钟)

1.教师随便拿起粉笔、课本等,告诉学生这就是物体,并板书“物体”。

2.提问:

我们周围还有些什么物体?

你会怎样描述它?

(比如铅笔细长,橡皮白色,桌子很大等)

3.学生自由描述,教师随机板书,记录学生交流产生的词汇或短语。

二、预习定标探索1:

单个物体观察(预设10分钟)

1.认识几种常见的物体过渡:

老师今天准备了8种物体,让我们来看看都是谁?

(出示幻灯)根据图片的顺序,学生口答完成名称连线,认识8种常见的物体。

2.激趣:

老师今天把这些物体都带来了,你们想不想好好观察一下?

3.说明要求:

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

讨论:

万一几个人要观察同一种物体,那该怎么办?

(引导:

可共同观察,但若能分类观察更好。

4.组长领取实验器材,组员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察。

5.组织交流:

怎么观察,发现什么特征?

(板书揭题:

发现物体的特征)

三、合作达标探索2:

两个物体比较观察(预设18分钟)

1.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介绍主要观察方法和能观察到的对应特征。

看一看:

颜色、形状、厚薄、是否透明、是否可见、是否流动等闻一闻:

气味摸一摸:

粗糙程度、厚薄等掂一掂:

轻重[说明:

观察方法后的特征不要求全部罗列,只要根据学生认知程度的基础上概括就可以了。

活动手册最后一面没有“轻重”,老师可以提前做好打印,分发给学生

2.活动手册指导说明翻开活动手册第1面,要求学生先写上日期,再说明“水”和“空气”这两列以后再补充,然后指导贴图,并提示可以更改物体的名称,把“木块”改成自己观察的其他物体。

3.强调活动要求:

小组合作,比较观察。

扶:

抽2个学生进行对比观察演示,并指导粘贴或书写记录。

4.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和记录。

四、互动展示研讨(预设7分钟)

1.展示学生的活动记录,填到全班记录表上,有争议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

2.机动:

你有什么收获?

还想研究什么?

五,小结强化;

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物体,物体具有形状,大小,轻重等特征。

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六板书设计

第一课发现物体的特征

物体具有形状,大小,轻重等特征

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教学反思

 

第二课谁轻谁重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2.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科学态度目标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2.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难点:

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教学准备】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简易天平1台(含称量盘)、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每组3条记录单、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德育小课:

中国的感恩文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美德也受到了冲击,有人认为感恩已经过时了,沈阳沈河区84岁的老人王儒臣捐资助学,遭到所助学子冷落,13年来,老人先后资助了40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其中有10名大学生。

如今他双目失明,卧病在床,却从未收到受其恩惠而完成学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来信,更别说来人探望了。

还有前不久刚刚去世的深圳著名歌手丛飞曾慷慨解囊300万元,资助了178个贫困学生,而当他自己重病住院时,那么多受到他资助的学生竟无一人去看望他,更不用说助他一臂之力。

一、激趣导入,聚焦概念展示上节课用到的各种物体(乒乓球、木块、橡皮……)的图片,提问:

“看一看我们观察过的这些物体,我们怎样知道它们的轻重呢?

”让学生说说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

设计意图:

调查学生对比较轻重方法的原有认知水平,了解学习前的概念掌握程度,为认识并实践科学的比较方法奠定基础,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二、预习定标,实践探究用不同的方法比较5个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1.预测物体的重量。

(1)出示5个物体: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

在预测轻重之前,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这几个物体的形状及大小。

(其中,木块和塑料块的大小一样,两个橡皮的材质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的且比木块大)

(2)安排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

排序方法采用先提问“我们怎样记录排列的顺序呢”,引导学生讨论记录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学生讨论的方法统一为一种,比如用数字表示轻重,数字越小,表示越轻,即学生认为最轻的物体,就用1表示,认为第二轻的,用2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

准备一张记录单发给每个小组,填好预测结果后贴在黑板上(这样便于对比较的结果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说说预测的理由

(3)对每组的排序进行比较,将学生的讨论聚焦在“对于两块橡皮,你们是如何预测的?

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你们又是如何预测的?

”这类问题上,以引发他们的进一步思考。

适当时,做简要的小结,说明预测有可能不准,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轻重,比如,掂量和称量。

设计意图:

借此活动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

比如,对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现状但大小不同的橡皮,它们轻重学生是如何判断的。

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继续指导、落实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2.掂量不同物体的轻重。

(1)掂重。

学生亲自动手掂量5个物体,感受5个物体的轻重,这时需再次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提醒学生统一用数字来表示轻重)。

分发给学生一条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2)掂重后,先小组研讨,再围绕数据全班研讨。

设计意图:

通过数据对比,使学生认识到掂重的方法并不完全准确。

3.称量物体的重量。

(1)首先要确定标准物。

教师通过多媒体屏幕呈现几个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该选什么样的物体作为标准物呢?

“比较重的物体可以吗?

比如玻璃珠。

”“比较大的物体可以吗?

比如乒乓球。

”通过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应该选择比较轻的、小的、容易放在盘子中的物体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证明,回形针的大小和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

(2)说明称重方法。

将一个物体放在简易天平的左端,在天平的右端逐个放入回形针(虽然这里不强调“左物右码”,但仍建议给学生养成“左物右码”的习惯),直到天平平衡。

数出放入的回形针数量,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记录称量结果。

称量后,学生要根据回形针的个数来给5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

(3)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4)学生用称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

设计意图:

让小组把称量的结果呈现在黑板上,为后续的集体研讨做准备。

通过自己动手称量物体重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记录数据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探究习惯和态度

三、合作达标,获得概念

1.班级汇总完成后,要先组织学生分别查看三次排序的结果,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将小组的数据向全班同学汇报。

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小组三次结果可能都不一样,其他小组三次排序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2.接下来,小组内要先讨论三种比较轻重的方法中,“哪种方法的排序结果更准确”,从而转入对不同测量方法准确程度的探讨。

预测是猜的,不太准确;不同的人感觉可能不同,掂量也不准;掂量次数多了,容易乱;用简易天平称量是比较准确、比较科学的方法。

设计意图:

目的是让学生发现,不同的人预测的结果可能不同,甚至差异会比较大,因此预测是不可靠的。

第二种方法是根据掂量的方法判断轻重,这种方法需要两两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掂量的方法仍然是依靠人的感觉,当物体的轻重差不多时,会出现不同的判断结果;而且这种方法的操作次数比较多,当有更多的物体时,操作会更麻烦,结果会更不准确。

第三种方法是用同样大小的回形针作为标准物测量,测量后记录回形针的个数,这样得出的结果不仅比较精确,而且适合测量更多的物体

四、互动展示,拓展延伸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发现了大小相同的木块和塑料块,轻重是不一样的。

以此为基础给出问题情境:

相同大小的瓷碗和金属碗一样重吗?

学生先相互交流,再发表自己的观点。

引导学生联系之前的实验结果说出判断的理由,再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如不同材料做成的椅子轻重可能不同等。

设计意图:

问题指向核心概念“大小相同材质不同的物体,轻重可能不同”,比较出“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大小相同的碗,它们的轻重有可能不同”。

五、小结强化

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回想一下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在班级记录单上做记录。

设计意图:

对一整节课进行归纳总结,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谁轻谁重

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

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教学反思

 

第三课认识物体的形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2.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教学难点:

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教学准备】

有一定高度的方盒子、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和木块若干、橡皮若干、螺母若干、布袋(内装一个乒乓球和一块橡皮)、课件、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德育小课:

文明礼仪教育-学校礼仪

1.课堂礼仪

(1)上课:

按课表提前做好上课的准备。

上课铃声一响,学生应端坐在教室里,恭候老师上课。

当教师宣布上课时,全班应迅速肃立,向老师问好,待老师答礼后,方可坐下。

若学生在教师上课后进入教室,应先得到教师允许后,方可进入教室。

(2)听讲:

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讲解,注意力集中,独立思考,重要的内容应做好笔记。

当老师提问时,应该先举手,待老师点到你的名字时才可站起来回答,发言时,身体要立正,态度要落落大方,声音要清晰响亮。

(3)学习:

要虚心好学,对学习上的困难要想办法尽量克服。

(4)下课:

听到下课铃响时,若老师还未宣布下课,学生应当安心听讲,不要忙着收拾书本,或把桌子弄得乒乓作响,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

下课时,全体同学仍需起立,与老师互道:

“再见”。

待老师离开教室后,学生方可离开。

2.尊师礼仪

(1)见到老师主动问好,分别时说“再见”。

(2)进出校门及下楼梯时应给老师让路。

(3)进办公室喊“报告”,听到“请进”后方可进入;问老师用“请问”,老师答后应道谢,说“再见”后再离开;不随便翻阅老师办公室的东西;不私自打开教师电脑。

(4)指出老师的失误要礼貌。

(5)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诲,接受老师的教育。

(6)对老师说实话、真话,不欺骗老师。

(7)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

(8)服从老师的管理,不顶撞老师。

(9)道路上遇见老师主动停下,微微鞠躬问好。

遇见两个以上的老师,问“老师们好”;排队行进中遇见老师,由领队带领体同学问“老师好”。

(10)老师跟自己交谈时,要起立并主动给老师让坐。

(11)老师在办事或与别人在交谈时,不可随意打扰老师,躬身站立旁边,等老师办完或谈完话后再找老师。

(12)老师进入学生宿舍,学生应主动站起问好让坐;老师离开起身送出。

(13)学生对老师的相貌和衣着不应指指点点,评头论足,要尊重老师的习惯和人格。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称一称”的方法比较了几种物体的轻重。

还记得是哪几种物体吗?

(学生回忆:

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大橡皮、小橡皮)2.出示小布袋。

不打开布袋,你能猜猜里面装的是哪两种物体吗?

是怎样猜到的?

引导学生用“摸”“看”的方法进行猜测,根据“形状”判断布袋内的物体是乒乓球和橡皮

3.出示另外两种物体——木块和螺母,让学生说说这两种物体是什么形状。

强调形状也是物体的重要特征。

4.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物体的形状》。

(课件展示猜测的方法及四种物体的形状)(板书:

认识物体的形状)

设计意图:

通过回忆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导入本课,体现了课程内容的连续性。

将两种形状明显不同的物体用布袋装起来,让学生用“摸”“看”的方法猜测是什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同时直接引导学生关注物体形状上的不同。

5.提出问题。

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装进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

学生交流装盒子的方式,教师规定统一用“平铺一层”的方式进行。

(课件演示:

“平铺一层”)

二、预习定标

探究将物体平铺在盒内的方式

1.演示平铺的方法,记录数据。

怎样平铺一层乒乓球呢?

请一位学生来演示平铺的方法,并且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课件演示平铺的方法及如何填写表格)

设计意图:

通过演示,指导学生理解平铺的方法,并学会操作及记录数据。

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将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内,并且将数据记录下来。

比一比,哪组最快,哪组装得最多。

3.分组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各小组的数据填写在班级记录表单中。

设计意图:

用“比一比”的形式开展一个发散式的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摆放方法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怎样才能将四种形状的物体尽可能多地平铺到盒子中。

当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时,数量肯定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学生自己在活动后产生的疑问。

这时再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理解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会产生影响,这样知识对于学生是认知上的需要,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

三、合作达标

研讨:

“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1.观察班级记录单:

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发现:

每个小组乒乓球和木块数量都一样,而螺母和橡皮的数量就不一样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2.交流展示“摆放”的方式:

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物体都是怎么摆放的吧。

(1)各小组将摆放的方式展示出来,并标清数量。

共同体验:

螺母和橡皮以特定的方式摆放,真的能够都摆进盒子吗?

师生共同确认上述问题后,将数据写在对应的摆放方式旁边。

(2)乒乓球和木块只有一种摆放方式。

螺母、橡皮有多种摆放方式,而且摆放方式不同,装的数量也不一样。

设计意图:

将摆放的方式及对应的数据汇总在一起,方便学生观察、比较。

对于螺母的不同摆放方式,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做一遍,亲身体验一下:

物体是立体的,是有很多个面的,每个面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以不同的面放进盒子时,它们在盒子中占据空间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为后面的分析奠定基础。

3.分析研讨:

为什么会这样呢?

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状况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

乒乓球和木块每个侧面都是一样的,所以怎么摆都一样,摆的方式只有一种,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会有变化,螺母“躺”着摆和“立”着摆是不一样的,用来平铺的“面”形状不一样,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一样,橡皮“躺”“立”“侧”,装的数量都不一样。

设计意图:

学生大胆表述他们的想法。

因为通过活动,学生已经意识到平铺的面不同,会影响到摆放的数量,但是这只是学生心里的感受,还需要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并能够与伙伴分享。

经过这样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

四互动展示

思考:

为什么乒乓球能摆进盒子的数量比大小差不多的木块少这么多?

分析:

由于形状的原因,乒乓球没有将盒子铺满,中间有空隙,所以装得少。

(如果学生认为是因为“乒乓球”比“木块”大而造成上述结果,教师可以进行演示实验:

与木块同样大小的空心塑料块和乒乓球可以装同样多的沙子,说明乒乓球与木块大小一样,也可以将两个相同的烧杯装同样多的水,将乒乓球和木块轻轻按入水中后,看两个烧杯中水面的高度是否一致。

设计意图:

对于“乒乓球与木块的分析比较”放在研讨的第二个层次,是顺应学生认知的需要。

先通过展示、汇总数据,显而易见的是:

同样的物体摆的方式不同,数量就不同。

于是,学生很自然就会产生“为什么会这样?

”的疑问。

因此,顺应学生的思维,紧接着就分析原因满足了学生好奇心与认知的需要。

五小结强化

而对于“乒乓球与木块”的分析,则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从视觉上,乒乓球比木块要大一些,故乒乓球比木块数量少,并不是首先引起学生关注的问题。

当学生发现“乒乓球”与“木块”差不多大的时候,排除了“大小”这个因素,学生将思维再次定位于“形状”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到:

即使大小相同(或差不多)的物体,形状不同,占据空间的状况也不相同

六板书设计第三课认识物体的形状

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教学反思

 

第四课给物体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科学态度目标

1.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教学准备】

乒乓球、大木块和小木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