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第一课时.docx
《鼎湖山听泉第一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鼎湖山听泉第一课时.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鼎湖山听泉第一课时
课题
鼎湖山听泉
课型
新授
课时
一
主备
张玉公
审核
蔡进友
备课
时间
2018
830
教学
目标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3.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
重点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作者在文章中对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学
难点
1.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共案
个案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
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
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当代散文家谢大光也写过一篇,却与众不同。
板书课题,并提问:
课文题目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
结合教师介绍,展开想象,思考这篇散文会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并回答教师提问,“听”和“泉”字是关键字。
2.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3.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检查生词预习情况
①给加点字注音:
chàngwǎng
古刹磅礴楹联怅惘污垢万籁俱寂泠泠淙淙 雄浑 一泓
②解释下列词语:
雀跃:
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跃;
怅惘:
因失意而心事重重;惆怅迷惘;
楹联:
挂在或帖在楹(堂屋)前部柱子上的对联,泛指对联;
万籁俱寂:
形容各种声音都寂静下来了。
拾级:
逐步登阶。
盎然:
充满活力的样子。
迥然:
形容差得很远。
浑然:
形容完整不可分割。
二、学会诵读
1.引导:
“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读书的一种基本方法,就是要求能通过吟哦去体会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我们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读书方法,这样才能够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
2.指出:
诵读要立足于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边读边思考,要有所感悟。
并范读课文前三段。
3.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指定诵读1—2段。
4.对学生的诵读进行评价,并指出诵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并在班上巡回指导。
5.组织学生谈谈诵读的体会和感想,并指出,可以从诵读的方法上谈,也可以就课文内容谈。
三、整体感知
1、带着自己的猜测,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教师可配乐)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了作者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此类型的文章,我们一般定为什么文体?
它们通常以什么为顺序来组织材料?
--------游记散文,空间转换顺序。
4、学生圈划课文中表示空间转换的相关句子。
例如:
江轮夹着细雨,送我到肇庆。
-----过了寒翠桥-----行至半山等
5、学生积极发言,概括出作者的行踪顺序:
-------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6、作者还略微交代了时间的变化,请学生指出并概括。
------黄昏—晚饭后—夜间
7、教师小结:
课文以空间转换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
作者就这样移步换景,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
一路走来,就像慢慢舒展的画卷,鼎湖山美景层层展现在读者面前。
8、理清课文思路:
全文在颂泉,“听”字支配“泉”字,“泉”是关键,是线索,课文依次是:
听泉声(§1)
——看泉水(§2-3)
——寻泉影(§4-7)
——枕听泉(§8-10)
9.课文在这两条线索的组织下,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
学生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
(1)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交代了地点。
第二部分(2—7)写白天我上山途中观景听泉。
第三部分(8—10)写夜晚我在庆云寺借宿,细细聆听、品味着泉声,抒发了作者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
5.归纳:
整篇课文以“听”字统领全文。
围绕“听”字组织材料,采用多种手法,多层次的写出了泉水的特点。
结合课后练习一,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四.小结 :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诵读课文,准备下节课展开讨论。
三、朗读体会
学生感情选读若干语段,教师做适当指导和评点。
四、作业布置
1、预习:
研读课文标题,题目隐含了哪些写作内容的信息?
标记各部分内容。
2、词语整理及抄写
3、感情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段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课题
鼎湖山听泉
课型
新授
课时
二
主备
张玉公
审核
蔡进友
备课
时间
2018
830
教学
目标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3.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
重点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作者在文章中对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学
难点
1.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共案
个案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1、准备词语的抽测。
2、圈划文中描写山泉和听泉感受的句子,并能适当做旁批。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回顾与复习
1.词语抽测
2.提问: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采用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
二、阅读赏析
1.研读课文标题,题目隐含了哪些写作内容的信息?
-------课文主要写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的美妙感受。
2.学生圈划出课文中描写泉水的语句,了解作者笔下泉的特点,说说喜欢的理由。
3.师生合作讨论:
作者是如何生动描写鼎湖山的泉?
试从修辞、内容、情感角度做分析。
4.师生小结:
(1)山泉之多“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无处不鸣”
(2)山泉之态美“那半合半露、欲近故远的娇儿之态”
(3)山泉之声美“孩子如铃的笑语”“不同乐器弹奏的不同旋律”
(4)林木之美(衬托)“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直向山顶推去”
例:
①第一段最后几句:
运用衬托的手法,用景物朦胧、视线模糊来衬托听觉的敏锐,泉声的清朗,“扑”字用得很有气势。
“活脱脱迸跳”与“雀跃之心”相吻合。
②第二段:
山泉本无生命,而作者却把他比作一个调皮的孩子,表现泉水的活泼,令人顿生爱怜之意。
③第三段前半:
因为有了山泉,才灵动了鲜活了山林,让人屏息静气,心驰神往。
④第四段前半:
真是一路浓阴一路泉啊。
满眼的浓碧都是泉水蕴育的结果。
泉水是一切生命之源。
这段最能表现泉水与山林的关系。
后半:
“钟”“泉”之声相应,把寺和亭勾连到一起,衬出了山泉的青春气息。
⑤第八段:
浑然一片的泉鸣,层次分明,起伏变化,用对乐曲的阐释道出作者对人生规律乃至社会和宇宙发展规律的领悟,认识到鼎湖山之魂—泉。
5、精彩再现§8
导入:
夜晚,鸟儿栖息了,一切都趋于平静。
因为山静,更显得泉响,而在到处都流淌着泉水的鼎湖山,此刻却能让我们欣赏到其美妙的声音,你能想象出来吗?
课文如何表现的呢?
学生画出重点语句。
思考:
“那柔曼如提琴者……飞瀑落下深潭”与下面这段进行比较,看谁写得好。
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溪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雄浑磅礴的泉水,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课文第8段写得好,写得美。
美就美在能让人仿佛听到了泉水流动中发出的不同声音,感受到了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
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是因为课文中把泉水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钢管”的乐声。
课文通过这些比喻,写出泉声的千变万化,把泉声写得很具体,有层次,同时也给大家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让泉水尽情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
课文的第8段中,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选择了几种乐器来作比喻。
请问作者为何要选择这几种乐器来比喻,为什么先举乐声后再举本体?
明确:
先举喻体,再举本体,符合作者听泉时的心理活动.先听,再辨,最后才想象出泉声发出的具体环境.
“绕过”、“拍打”、“穿越”、“流连”,这些词语更是把泉水当作人来写,写出了泉水的欢快,让我们感觉到泉水与人是那么的亲近,那么的充满活力。
只有真切地去感受,才能体会到泉水的美。
美的感受孕育出美的语言,美的语言写尽了泉声的美
理解难点:
(1)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
说说这别有一番滋味指的是什么?
明确:
(泉声格外清晰;能分出许多层次;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引发对人生对历史的领悟理解)
(2)“看不见的指挥棒”指什么?
明确:
作者的心.
(3)如何理解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这句话?
明确:
在聆听泉水的过程中,心灵获得启迪,产生感悟,使灵魂得到净化.
(4)仔细读读作者这一段听泉而产生的感悟,说一说你对此有何理解?
明确:
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是它滋养了一切,构成了"清澈透明的境界";清幽的环境,因为有了山泉的缘故,不是使人消沉,而是让人奋起,更加热爱人生.
(5)为什么说“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明确:
是鼎湖山的泉水,滋润了葱茏的树木,给了鼎湖山生命的活力;是鼎湖山的泉水,孕育了鼎湖山悠久的历史文化,使之成为著名的佛教福地;是鼎湖山的泉水,让人感受到生命演进的旋律;是鼎湖山的泉水,让人有一种心灵洗涤的感悟.
6、作者对于笔下的泉是什么感情?
学生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并读一读,深入体会,抓住关键词。
情感变化:
怅然--欢快--喜爱--感悟哲理--生发愿望
7、课文末尾写道:
“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你能体会作者的深意吗?
[这是由于作者听懂了鼎湖山小溪、清泉、激流、飞瀑那优美的歌声,山泉蕴育着生机,滋润着万物,净化人们的心灵,山泉也为他注入了一股生命的活力,因此作者发出由衷的祝愿“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
8、你从作者夜听山泉感悟人生的行为中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
明确:
面对大自然中的万物,我们要以丰富敏感的心灵去感悟它们,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哲理感悟。
三、扩展延伸
(1)、课后练习讨论:
1、作者听到了泠泠淙淙的清朗之声,泉水“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等;
因为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全身心地感受大自然,用心灵和大自然进行对话。
2、作者听出了泉水跳动的层次,从流淌声中听出了轻重缓急,作者想象到泉水的流淌如岁月流逝,感受到像生命在运动。
3、①清澈透明的自然环境,提升了人的精神境界,令人身心俱净。
②“泉影越不可寻”是因为林深树茂而难见泉,“而泉声越发悦耳”是因为泉并不远,水势也没有减弱,因山势变化却使泉声更加悦耳。
③在于人的精神的纯净。
④大自然中的一切和谐组合的自然规律。
(2)、文章重点写鼎湖山听泉,而文中有两节文字写了半山上的庆云寺,这两节文字能否去掉?
为什么?
(千年古刹,百年古木,是鼎湖山显得古老而悠远。
随着时间的变迁,世事的更迭,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夜听山泉那充满生命活力的变化多姿的声响,不觉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永恒与美好。
这几段文字并非闲笔,实质上却是危险面感情的升华做好了铺垫)
三、课文总结
鼎湖山的泉水不仅泉声美妙动听,还滋润着鼎湖山万木,孕育出蓬勃生机,使人情不自禁地爱上了这泉水,所以作者感到这泉水仿佛汩汩地流进了作者的心田,也流进了我们的心田。
四、作业布置
1.继续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精彩语句。
2.请发挥你的合理想象,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具体细致而有序地描写一个观赏自然的情景,并抒写出你从这个情景中领悟到的哲理。
200字左右。
3.预习第二课。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课题
林中小溪
课型
新授
课时
一
主备
张玉公
审核
蔡进友
备课
时间
2018
830
教学
目标
1.学习如何运用白描和拟人的手法来描绘小溪与森林的各种意象。
2.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一气呵成的写作特色。
3.理解领悟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理解作者的人生信念。
教学
重点
1.如何理解小溪与其他各种意象的象征意义。
在反复诵读中,能够重点领略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和大自然意象的含义,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理解作者的人生信念。
2.重点领略大自然的纷繁多样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
如何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人生理想与追求。
教学
难点
1.如何理解小溪与其他各种意象的象征意义。
在反复诵读中,能够重点领略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和大自然意象的含义,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理解作者的人生信念。
2.重点领略大自然的纷繁多样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
如何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人生理想与追求。
教学过程
共案
个案
第一课时
一、播放画面,激情导入
(播放有关小溪的画面。
)
自然界中的一切无不都在向我们预示着什么:
高山无语,显示出自己的沉稳伟岸;碧海扬波,显示出自己的磅礴浩大;流云变迁,显示出自己的纷繁多样。
大家看看画面上的小溪,脉脉细流,无声无息,却一往无前,这是不是也象征着一种精神?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前苏联作家普里什文的一篇诗体随笔--《林中小溪》,看看在作者的笔下,小溪又象征着什么。
二、简介作者,了解文体
(学生交流课前预习,介绍作者。
)
教师补充:
米哈依尔米哈依洛维奇普里什文(1873-1954),前苏联作家。
1897年因参加马克思革命小组活动被捕入狱。
刑满后,去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农艺,学成后归国,在莫斯科附近当农艺师,写过《大田作物与蔬菜作物的马铃薯》等专业著作。
1907年,发表文学处女作《在鸟不受惊的地方》一举成名。
他的作品主要是通过对大自然的诗一般的感受,展示人的精神生活,歌颂人的创造力。
主要作品收入《普里什文文集》(八卷本)。
关于诗体随笔,普里什文发表过自己的见解,他说:
“所谓随笔,我们以为是作家以他独特的态度处理他的材料,借以抒发情怀而创作的作品。
”
三、整体感知,梳理归纳
1.教师配乐朗读,听后学生相互交流,谈谈对本文的感受。
要求:
把自己感兴趣的文句画出来,在书上写出自己的感悟体会。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文中自己认为优美或含义深刻的语句。
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多朗读几遍。
3.请同学来朗诵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评。
调动学生朗诵热情,边读边评。
学生多次朗读,反复吟诵,目的是强化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
4.梳理,归纳:
(学生读书、梳理、思考。
)
(1)为什么作者在文中反复提到“障碍”一词?
你如何理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找出含有“障碍”一词的句子,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探讨归纳,明确:
“障碍”一词借指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溪流前进中有分有合,但始终向着共同目标前进,生活同样也是如此;溪流在前进中越过障碍,要蓄积力量,坚持到底,人生也是如此,要有毅力,对待困难要想方设法地去克服。
(2)画出文中描写小溪拟人的句子,并思考这象征着什么。
明确:
课文中有很多地方都把小溪当作人来写,比如“仿佛在避免不了的一场搏斗中收紧肌肉一样”、“小溪毫不吝啬地将它灌满水,并继续前行,而留下那水塘过它自己的日子”等,这些句子用拟人的手法,把小溪写得很活泼,而且带有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上面的分析,请同学们结合全文来概括一下“小溪”身上所蕴含的精神。
学生讨论后明确:
小溪具有顽强乐观,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4)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后又奋然前行,这和人生的道路有什么相似之处?
明确:
小溪在与障碍搏斗中创造了时间和生活。
人生也是如此,如果平平坦坦,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同样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和时间;溪流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创造了美好的生活,我们的人生道路,也如同小溪,在奋斗后也会同样流入心灵的彼岸。
(5)作者想借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的描写表达自己的什么人生感悟?
明确:
作者认为生活本身就充满艰难困苦的,每个人都是为战胜困难而生,没有同困难作斗争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
(学生能说出作者的寓意即可。
指导学生在分析语言的含义上联系生活现实。
)
(6)作者除了描写小溪外,还描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同桌相互讨论回答,教师补充订正。
)
明确:
除小溪外,还写了春花、春草、春芽;还有水上漂浮的云彩和白杨的种子;还有灰雀、燕雀、杜鹃,各种各样的昆虫以及花草树木的混合味,作者把它们当作有感情、有灵魂、有人格精神的人来表现。
这些意象描写运用白描的手法, 在文中起到一种渲染衬托的作用。
四、归纳拓展
1.作者通过对小溪流过森林全程中表现出来的冲决一切障碍、非到达自由水域不可的顽强精神的描写,透露了融入自然、亲和自然的感情,表现出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2.课下收集有关普里什文生活和创作经历与作品特点的资料。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课题
林中小溪
课型
新授
课时
二
主备
张玉公
审核
蔡进友
备课
时间
2018
830
教学
目标
1.学习如何运用白描和拟人的手法来描绘小溪与森林的各种意象。
2.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一气呵成的写作特色。
3.理解领悟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理解作者的人生信念。
教学
重点
1.如何理解小溪与其他各种意象的象征意义。
在反复诵读中,能够重点领略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和大自然意象的含义,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理解作者的人生信念。
2.重点领略大自然的纷繁多样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
如何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人生理想与追求。
教学
难点
1.如何理解小溪与其他各种意象的象征意义。
在反复诵读中,能够重点领略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和大自然意象的含义,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理解作者的人生信念。
2.重点领略大自然的纷繁多样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
如何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人生理想与追求。
教学过程
共案
个案
一、朗读全文导入
二、研读课文
1、提问:
课文除了写小溪一路前行之外,还写了什么景物?
写得好在哪里?
与全文主旨有什么关系?
[讨论并归纳:
还写了春光、春草、春花、春芽;还有水上漂浮着的云彩和白杨的种子,还有灰雀、燕雀、杜鹃,各种各样的昆虫以及花草树木的混合香味,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为小溪一路自信乐观渲染了气氛。
]
全文有两处比较集中地描写了两岸及水面景色。
27-29段:
一片初春景象,“白桦树上幼芽正在舒青,芽上芳香的树脂闪闪有光”。
“林中路上长着极低的青草,绿得简直刺眼”作者抓住幼芽闪闪有光与青草刺眼的绿,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春天来了一切充满了希望,一切都是美好的,小溪在这春光里回叫得更欢,流得更畅。
31段描写得更为生动。
天气转暖了各种花草动物昆虫都活跃起来了,在艳阳朗照的水面上尽显它的生命的活力,“蹿”字写出了第一朵小黄花急不可奈而且生长迅速的情态。
写苍蝇是“贴着”水面飞,姬蜂“乱窜”,黑星黄粉蝶“翩翩飞舞”,小甲虫“打转”。
这些动词用得非常贴切。
整个画面色彩斑斓,有黄的花,黑黑的蝌蚪,浅蓝色的苍蝇,铜色的小甲虫,鲜艳的黑星黄粉蝶,黄毛小鸡似的柳枝上的花,小溪一路千辛万苦,曲曲折折,跌跌撞撞,从密林流到空地上,见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大好景象,就如人生不尽是失败挫折,光明的前景总会出现。
2、提问:
你喜欢哪一段,选这段大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讨论并归纳:
①“水惹动着新结的花苞花蕾,花蕾反又在水面漾起波纹。
”
这句描写很有趣味。
小溪肩负使命,一路奔跑,却不忘与花蕾开开玩笑,逗逗趣,表现了小溪活泼、调皮的性格。
②“水流在克制的嘟哝声中稳稳地流淌。
”
“克制”二字完全拟人化了。
对遇上的大障碍嘟哝表示不满,但不想让这不满破坏了自己与其他水流汇合的喜悦,因此要加以克制。
写得很有趣。
把小溪性格写得丰富,与人的情绪的起伏完全一致。
③好几处写道小溪“扭动着肌肉”。
作者把小溪比作强壮的小伙子,正拼其全力在与各种阻挡进行搏斗。
“扭动的肌肉”“收紧的肌肉”让我们看到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力量。
④“我在树根之间坐了下去,紧靠在树干上,举目望那和煦的太阳,于是,我的梦魂萦绕的时刻翩然而至,停了下来,原是大地上最后一名的我,最先进入了百花争艳的世界。
”
这时作者对自然的描写似乎开始浸透幻想的、隐喻的意象,赋予这篇散文以诗意。
在阳光下作者的灵魂飘然而至,这是奋斗的、向上的、闪光的灵魂。
作者终于在博大的、运动着的自然中,发现了自己,肯定了自己。
三、小结:
这是一篇借物舒怀之作,文中小溪的形象极为感人。
小溪除了具有人的特点,能借以表达作者的思想外,还具有小溪的特征“聚集为一股股的水流,就好象在搏斗中收紧的肌肉一样”“遇到大障碍,水就嘟嘟哝哝表示不满”“溪水分道扬镳了;一部分水说,这一条路会早点到达目的地,而另一部分水认为另一边是近路,于是它们分开了,饶了一个大弯,然后又重新兴奋地汇合到一起。
”等,都符合浪的特征。
因此,这一拟人形象是塑造得很成功的,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能。
四、讨论课后练习
练习一:
在林中流淌的小溪,和人们的生命之流有不少相似的地方:
1、溪流行进中不断出现的障碍,就像是人们生命历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2、溪流在前进中越过障碍,要集聚力量,要坚持到底,人们战胜困难同样要有毅力,同样要不懈地进行斗争;3、溪流行进中有分有合,但都有着共同的终极目标--流向大海,人生奋斗也要有自己的终极追求;4、小溪在与障碍持续搏斗中创造了时间和生活,人生也是如此,如果平平坦坦,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同样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和时间;5、溪流和周围的景物构成了美的境界,战斗的人生也同样是美丽的。
作者由景生情,由情生感。
景变,情也随之而变,感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且不断深化。
练习二:
课文把溪水冲破层层障碍夺路而出的情景写活了,这是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溪水奋斗不息的顽强精神,从而表达了作者融入自然、亲和自然的情趣,透露了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下面以“小溪在搏斗中竭尽力量……被困在这水湾的春水中”为例,作一些分析:
“一股股水流像肌肉似的扭动着”这写出了水流翻滚涌动的情景,但是,水流并未懈怠,仍然“在两岸紧夹中奋力前进”,水声更响了,作者从这声音中听出溪水执着一念要奔向大洋。
小狗鱼滞留在水湾中,是闲笔,然而也起了衬托作用,表现了另一种苟且求安的生活。
作者用了拟人手法,并且用自己的心去解读溪流的“心”,物我同一。
练习三:
1、林中的小溪具有一种顽强不息的精神,赋予森林以生命的活力;如果森林中没有小溪,就会变得毫无生气。
2、有阻力,能激起浪花,作者希望水能生机勃勃地一往无前地奔腾,把战胜困难作为生命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