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重点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601011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重点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重点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重点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重点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重点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重点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重点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重点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重点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重点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高二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72.0分)

1.某学者指出,“百家争鸣”既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展示,又是战国时期不同学术思想的交锋,而其思想资源都来自《六经》,《六经》不仅是儒家的经典,也是战国整个“诸子百家”的思想资源。

该学者意在说明

A.儒家学派备受统治者关注B.儒学思想成社会主流思想

C.百家争鸣隐含着思想统一D.诸子百家思想同源而异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百家争鸣”思想资源都来自《六经》,说明诸子百家思想同源而异流,故选D;“百家争鸣”思想资源都来自《六经》,无法体现儒家学派备受统治者关注,也不能说明儒学思想成社会主流思想、百家争鸣隐含着思想统一,排除AB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思想资源都来自《六经》”,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2.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

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

这反映出北宋()

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

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程颐程颢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等信息可反映出北宋时期存在儒学与佛教融合的现象,B项正确;材料强调了儒佛的融合,而不是强调佛教对儒学的冲击,无法体现地位动摇的现象,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的问题,并且在南宋时理学才逐渐成为官方哲学,C项错误;阳明心学出现于明代,D项错误。

3.明朝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东林党人顾宪成在无锡重修东林书院,撰写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并在此聚众讲学,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有“天下言书院者,首东林”之赞誉。

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江南商品经济和手工业更加发展B.反对空谈提倡经世致用影响广泛

C.王阳明心学空谈玄说进一步传播D.政府重视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可知当时的学者主张以实际行动爱国,反对空谈,故选B;材料主要反映了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没有体现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排除AD;C项与题意主旨相悖,排除。

4.在中国古代史上有两个时期思想文化非常活跃,并且是在政治、经济领域出现了新变化的时期,它们是

A.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

B.秦汉时期和宋元时期

C.宋元时期和明末清初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和明末清初时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地继承,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秦汉时期和宋元时期在政治、经济领域没有出现新变化;所以正确答案选D。

5.与西方科学习惯于把一个具体事物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分离出来,独立考察它的实体和属性不同,中国传统科技在研究任何具体事物时,总是居高临下,俯视鸟瞰,把它放到一个包容着它的更大环境系统之中。

材料说明中国传统科技

A.重经验总结轻理论分析B.重实用价值缺科研意识

C.重整体综合轻支离分析D.重人文思想轻自然研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与西方科学习惯于把一个具体事物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分离出来,独立考察它的实体和属性不同”以及“把它放到一个包容着它的更大环境系统之中。

”可知,其体现中国传统科技重整体而轻支离分支,C项正确;材料与经验总结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其实用价值,排除B;材料与人文思想无关,排除D。

6.一方面唐代书法中“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令后世望而却步。

另一方面唐代所孕育产生的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完全可以和楷书艺术平分秋色。

这反映了

A.唐代草书否定了楷书的法度规范

B.唐书完全满足了时人的审美需求

C.唐书“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

D.唐代社会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楷书规矩之森严”、“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中可以看出,唐代书法既有法度又狂放不羁,故C项正确;A项比较片面;B项“完全”不符合史实;三教合一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而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7.古代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化现象,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人画

A.在理学影响下兴起

B.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C.强调个性,追求写实

D.将诗、书、画、印融

一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材料的理解能力。

也称“士大夫甲意画”、“士夫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

画中流露着浓烈的文人思想。

A文人画始祖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文人画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某些创作思想和艺术实践就已出现,而理学的出现是宋朝,故和理学的兴起无关,排除A;B描述的是风俗画,排除B;C反映的是写实的绘画特点,排除C;D是文人画的特点,所以D正确。

8.明清世情小说中,有描述僧尼因沾染上世俗气息而还俗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出现僧尼世俗化的行为,甚至为此而还俗。

这一现象源于

A.君主专制的强化B.理学地位的动摇

C.商品经济的发展D.雇佣关系的诱导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小说描述的僧尼还俗等行为出现,表明社会观念的变化,其根源与经济有关,根据所学,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观念,故C项正确;君主专制的强化,与僧尼还俗气息没有联系,不可能成为其还俗的原因,故A项排除;明清时期理学占统治地位不断加强,而不是动摇,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雇佣关系诱导的内容,故D项排除。

9.与唐型文化气势磅礴、着重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不同,宋型文化更多的将视角收缩到狭窄的市井、闺房之中,热衷于低吟男女的爱恨情仇。

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繁荣B.程朱理学的兴起

C.女性地位的变化D.国家的分裂割据

【答案】A

【解析】

【详解】宋朝文化更多的将视角收缩到狭窄的市井、闺房之中,热衷于低吟男女的爱恨情仇,说明宋朝文化更多的关注现实,关注民众生活。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与宋朝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有关,故选A;程朱理学主张禁欲,与“热衷于低吟男女的爱恨情仇”不符,排除B;宋朝文化关注焦点的变化并不是因为女性地位的变化,排除C;宋朝实现了局部的统一,排除D。

10.1895年,上海有多达三十份的报纸和杂志;1897年,天津刊发了《国闻报》,湖南刊发了《湘报》和《湘学报》等,这些报纸和杂志都为推动改革而鼓呼。

下列项中,属于“为推动改革而鼓呼”的是

A.“物竞天择,适者生存”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兼容并包,思想自由”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正是维新运动时期,选项A是严复的思想,属于维新思想,为正确选项;选项B是洋务运动思想,此时该运动已经失败,排除;选项C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北大的办学宗旨,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选项D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提出时间是1905年,排除。

11.20世纪10年代,主张废汉字的学者认为:

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其言论可能发表在

A.《时务报》

B.《民报》

C.《新民丛报》

D.《新青年》

【答案】D

【解析】

【详解】“20世纪10年代”“主张废汉字的学者”应该是新文化运动中中主张文学革命论者,倡导白话文,《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阵地,D正确。

A和C是戊戌变法运动时期报刊。

B是辛亥革命时期报刊。

12.下表是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文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据此可知,毛泽东在该报告中

节次

节题

字数

主要内容

农民问题的严重性

460

考察收获很大;农民问题至为关键

组织起来

400

农民运动从组织时期发展到革命时期

打倒土豪劣绅;—切权力归农会

680

农会树立政治权威;打击地主阶级

“糟得很”和“好得很”

690

农民运动不可否认,而应充分肯定

所谓“过分”问题

910

农民运动应对反动派造成暴力恐怖形势

所谓“痞子”运动中

390

农民运动惩办土豪发绅是正当行为

革命先锋

2340

贫农是农民运动的先锋队

十四件大事

11410

农会领导农民干了十四件具有革命意义的大事

A.确立了暴力革命斗争方式B.注意到农民在革命中的伟大作用

C.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D.强调了建立农民政权的重要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农民问题至为关键”“农民运动不可否认,而应充分肯定”等信息可以看出,毛泽东

报告都在强调农民革命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确立”的说法错误,排除A;C项是井冈山道路,排除C;材料强调的不是农民政权,排除D。

13.有学者把1992年前的改革开放分为三个阶段,即从1978年到1984年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阶段,从1984年到1989年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和从1989年到1991年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阶段。

纵观三个阶段的改革开放过程,探讨的关键问题是

A.从学习模仿走别人的路到开辟自己的路

B.包产到户是否等同于分田单干和资本主义

C.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1989年到1991年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阶段”可得出,这一阶段主要是强调市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针对这个问题,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重点探讨了这个问题,故D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走自己的路”,是走上了自己的路,具体怎么走,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所有制结构,C项错误。

14.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文学创作上除了工农兵题材作为主流之外,还出现了突破概念化的边缘性文学,如李国文的《改造》、宗璞的《红豆》、邓友梅《在悬崖上》。

这些边缘性文学作品产生的主要原因

A.经济建设巨大成就B.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百花齐放方针的推行D.三大改造的巨大成功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我国在1956年提出了双百方针,鼓励在艺术上百花齐放,因此除了工农兵体裁作为主流外,还出现了突破概念化的边缘性文学,故选C;边缘性文学作品的产生主要得益于双百方针,和经济建设成就关系不大,排除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三大改造的完成主要是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题意无关,排除D。

15.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邓小平这段话的根本原因是()

A.教育是预防和平演变的重要阵地B.教育是社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

C.教育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生产力的关键作用D.各国政府都很重视教育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问的是“根本原因”,所以要从本质上来找答案。

科技发展在人才,人才培养在教育,反映了教育的重要性,其它选项均不是根本原因,故C选项正确,排除ABD选项。

16.在一次军委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说:

“原子弹就是那么大的东西。

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

A.新中国成立初期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B项正确;ACD项时间都不符合,排除。

17.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袁隆平的贡献在于

A.运用科技手段为人类战胜了饥饿的威胁

B.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C.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杰出贡献

D.为全世界人民带来了和平和社会进步

【答案】C

【解析】

【详解】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技术,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杰出贡献,故选C;A项中“战胜了”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B项中“解决了”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未解决世界粮食供给作出贡献,但与世界“和平”关系不大,排除D。

18.苏格拉底把雅典面临重重危机

根本原因归结为道德沦丧,其救治方案就是要转变人的灵魂,以道德兴邦,重塑正义。

为此,他提出了

A.人是万物的尺度B.社会契约论C.美德即知识D.人民主权说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转变人的灵魂,以道德兴邦,重塑正义”可知苏格拉底提出的是美德即知识,故选C;A是普罗泰戈拉的主张,排除A;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都出自启蒙运动中的启蒙思想家,排除BD。

19.《十日谈》是薄伽丘的代表作,在书中他感叹到:

“谁要是想阻挡人类的天性,那可得好好儿拿点本领出来呢。

如果你非要跟它作对不可,那只怕不但枉费心机,到头来还要弄得头破血流。

”材料反映的思想核心

A.专制主义B.自由主义C.乐观主义D.人文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十日谈》是薄伽丘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思想核心是人文主义,材料强调谁也不能阻挡人的天性也是反映这一点,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专制主义,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自由主义,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乐观主义,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0.马丁·路德提出:

“基督徒具有‘精神的属性’,在精神方面,他们是自由的,只服从于上帝;基督徒还具有‘肉体的属性’,在物质方面,应当服从世俗权威,可以当兵,可以嫁娶,可以过任何世俗生活。

”其主要目的是

A.主张因信称义B.否定教皇权威C.反对禁欲主义D.强调王权至上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认为,教徒在精神上只服从上帝,在世俗生活中药服从世俗权威,结合所学知识,这表明马丁·路德主张信仰自由和世俗权威高于教会,实际上否认了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和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故B选项正确;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的教义和主张其目的是否定教会的权威,故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马丁·路德对教皇地位的否定,反对禁欲主义是其中的一个表象,故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比较世俗王权与神权的地位,故D选项错误。

21.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有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用理性和经验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

”其中的“理性”含义是

A.独立的思考与科学的判断B.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C.集体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D.教会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启蒙思想家运用“理性主义”解释问题,即独立思考与科学的判断,进而总结出符合资本主义社会的的政治理论,A项正确;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的君主专制,因而不会使用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B项错误;“理性”强调的是独立思考与科学的判断,不是集体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C项错误;启蒙运动反对的是天主教神学统治,因此不会使用教会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与“理性”精神不符,D项错误。

22.“这对于神学来说,是一次致命的危机,它不仅仅否定了上帝造人造万物,而且彻底否定了神学的神圣性。

”材料中的“它”

A.提高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

B.启迪人们以理性观察社会

C.奠定了近代自然科学基础

D.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不仅仅否定了上帝造人造万物,而且彻底否定了神学的神圣性”说明“它”否定了神创造人的说法,应该是指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它提高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

故答案为A项。

B项,“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启蒙运动兴起于17世纪的英国,高潮于18世纪的法国,而进化论提出是19世纪中期,排除;C项,17世纪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发表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为其奠定基础的是伽利略等人的成就,排除;D项,奠定现代物理学基础的是量子论和相对论,是在20世纪初,排除。

23.从《巴黎圣母院》到《人间喜剧》,欧洲文学出现重大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法国大革命使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B.工业革命后日益积聚的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和复杂

C.抒发个人情感、积极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出现D.民族解放运动兴起使人们更加重视民族自由解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文学代表。

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制度逐渐得到巩固,资本主义国家未能很好地缓和与协调自身矛盾。

浪漫主义对未来的设想和憧憬不再适应当时的社会现实,因此欧洲文学出现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重大转变,故选B;综上所述可知ACD与题意不符,排除。

24.法国女画家贝尔特·莫里索的作品《阅读中的小女孩》(1888年),对光与色格外关注。

你认为她的画应该属于何种流派

A.新古典主义画派

B.印象画派

C.现代画派

D.风俗画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对光与色格外关注”符合印象派绘画追求在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氛围。

故B项正确。

新古典主义画派在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故A项不符合题意。

现代画派反映了人们极其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极为深刻的哲学思考,故C项不符合题意。

风俗画是以社会生活习俗为题材的绘画,故D项不符合题意。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8.0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

“去兵。

”子贡曰:

“必不得巳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

“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认为为政的关键是什么。

由此推断他的治国理念是什么。

材料二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2)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的主要思想主张。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材料三秦以来之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

国谁窃?

转相窃之于民而已。

……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

必弱而愚之,使其常不觉,常不足以有为,而后吾可以长保所窃而永世。

……是故西洋之言治者曰:

“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严复《辟韩》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的主要观点。

并指出其观点的思想来源。

(4)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怎样树立文化自信。

【答案】

(1)诚信;以德治国。

(2)主张:

天下为主,君为客;反对君主专制。

条件:

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程朱理学的束缚。

(3)主张废除君主专制,实行民主政治。

来源:

用西方启蒙思想唤醒民众。

(4)树立:

传承、创新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借鉴、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解析】

【详解】

(1)关键:

根据材料一“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出孔子认为为政的关键是诚信。

理念:

根据所学从孔子以德治国的角度推断出他的治国理念。

(2)主张:

根据材料二“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

也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总结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反对君主专制。

条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和程朱理学的束缚等方面分析。

(3)观点:

根据材料三“秦以来之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

”“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可知严复主张废除君主专制制度,实行民主政治,成为人们的公仆。

来源:

根据材料三“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可知严复利用西方启蒙思想唤醒民众。

(4)根据所学对于本民族的文化,首先要确立一个传承,吸取精华,进行创新,以及从借鉴学习其他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角度来分析。

26.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特征,汉语与中国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言文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是在古代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造成了言文分离的现象,"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

文言文被历代沿用,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成为传承中华文化最重要的媒介,也是今天研究古代中华文明重要介质。

历代名家多注重锤炼语言,讲求“微言大义”,所以就形成了文言文严密简洁的风格,对今天的行文创造有着深刻的影响。

当然,由于年代的久远,文言文也有艰涩难懂一面,这对文化和教育的普及都有一定的障碍。

——廖华《什么是古代汉语》

材料二城市的发展、铁路、电报、电话、报纸、杂志等促进信息传播的条件成熟,新文化运动具备了基本的条件。

同时清末废科举、办新学,国内已经有大批新式学校和青年学生群体。

正因为他们的存在和热烈的响应,才使得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呐喊与呼声有了相当的群众基础,并得以形成持续的声势与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杨奎松《“五四”有多重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文言文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白话文运动兴起的主要因素。

【答案】

(1)古代口语的基础上产生;言文分离,是读书人的专用;注重典故,对仗工整,不使用标点;历代沿用,有很强的的稳定性;讲求微言大义,行文严密简洁;有艰涩难懂的一面。

(2)文言文本身言文分离,艰涩难懂,不利于文化和教育的普及;社会变革的推动(答民主政治运动的推动,科举制的废除,新式学校的创办亦可得分);中国科技进步,近代化的发展;新思想的传播与发展,旧文化阻碍社会进步。

【解析】

【详解】

(1)根据“文言文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是在古代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得出古代口语的基础上产生;根据“造成了言文分离的现象,‘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得出言文分离,是读书人的专用;根据“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得出注重典故,对仗工整,不使用标点;根据“历代名家多注重锤炼语言,讲求“微言大义””可得出历代沿用,有很强的的稳定性、讲求微言大义,行文严密简洁;根据“当然,由于年代的久远,文言文也有艰涩难懂一面,这对文化和教育的普及都有一定的障碍。

”得出有艰涩难懂的一面。

(2)根据“文言文也有艰涩难懂一面,这对文化和教育的普及都有一定的障碍。

”得出文言文本身言文分离,艰涩难懂,不利于文化和教育的普及;根据“城市的发展、铁路、电报、电话、报纸、杂志等促进信息传播的条件成熟,新文化运动具备了基本的条件”得出社会变革的推动、中国科技进步,近代化的发展;根据“同时清末废科举、办新学,国内已经有大批新式学校和青年学生群体”得出新思想的传播与发展,旧文化阻碍社会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