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600967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4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地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城市地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城市地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城市地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城市地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地理学.docx

《城市地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地理学.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地理学.docx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

 

2008.9

第一章 绪论

一、什么是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镇)的形成、发展、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的学科。

其核心内容是从区域的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两种地域系统,考察城镇的空间组织。

二、城市地理学研究内容

区域

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

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

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城市问题:

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

城市内部空间组织:

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

三、城市地理学的学科地位

  

从人类居住的意义上看,聚落地理学的一部分。

人文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职能、内部结构与乡村聚落不同

  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尤其是二战后城市地理研究发展迅速,内容和影响都超过了聚落地理学。

四、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1、描述性的地名辞典阶段

时间:

20世纪以前。

特征:

对城市基本特征及发展的记述为主。

如位置、行政隶属、人口、商业、物产等。

2、自然位置阶段

时间:

20世纪早期。

特征:

城市地理学作为一个专门领域出现了。

研究中强调以城市的位置和自然条件,以解释城市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并以单个的城市研究为主。

自然环境决定论占优势。

3、区域分布论阶段

时间:

20世纪30年代至二战

区域研究是最热点的问题。

对物质环境约束条件的认识;对成因的分析

4、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迅速发展阶段

(1)、1950-1970年

克里斯塔勒-“数量革命”

(2)、1970年以来

五、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1、发展历史

  1949年以前的兴起阶段

  1949-1966年的相对萧条阶段

  1967-1976年的停滞阶段

  1978年以后的振兴阶段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商业网点、CBD等)

城市体系(等级规模-城市群)

城市发展方针(大中小城市)

城市化研究

2、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

3、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进展

城市空间结构一直是研究热点,但内涵在拓展,方法在革新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有关土地利用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包括城市土地利用的现状评价与定级分析、土地利用演化及动力机制、土地利用管理等几大类。

九十年代后期,引入GIS、遥感等技术,关注土地利用的演化机制、生态建设以及市场化配置等问题。

八十年代中后期到九十年代初,我国的城市地理学家在引进西方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开始研究社会空间和居住空间、城市感应空间、城市意向、迁居、城市环境质量地域分异和流动人口对城市的影响等。

其成果大都属于国外研究方法在中国的运用及解析。

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除前一阶段的研究领域外,新增了社会极化、社区、犯罪和社会公平等,开始关注新涌现出的城市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大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特殊聚居区的问题等。

近年对城市群、都市连绵区研究迅速开展

众多学者结合中国实际,采用了城市群的提法,认为城市带是城市群的更高层次。

对中国城市群的分析集中在地域结构特征、形成发展的阶段和类型、发展趋势等方面。

姚士谋的《中国的城市群》则是对城市带和城市群研究的系统成果。

城市化是城市地理研究中争论最多的一个主题

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对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机制及其制度潜力,外资影响下的城镇化,区域制度环境与城镇化进行了更进一步研究。

20世纪90年代,乡村城市化继续成为城市化研究一个热点,研究内容也较广泛,涉及了乡村城市化的特征、类型、动力、机制,乡镇企业与乡村城市化的关系,小城镇与乡村城市化的关系,乡村城市化的持续发展问题等。

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新的研究领域:

城市信息化

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经济全球化

国际化和城市现代化

管治、体制与政策研究

城市犯罪地理研究

现代服务地理研究

  其中经济全球化、国际化和城市现代化是热点,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发展策略、新的劳动地域分工、国际资本流动及其对城市的影响、城市竞争力等。

五、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城市地理学的进展

城市空间结构和社会问题一直是西方城市地理学家关注的热点

城镇体系、城市化和城市职能的研究兴趣下降,城市产业的研究领域在拓展

围绕信息化和全球化拓展城市地理研究的新领域与新方法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与城市地域

一、城市的概念

1、城市的概念

城市是一种以非农经济活动为主的、非农人口为主的人类聚居的地域空间。

在经济学家的眼中,城市是一个非农经济活动集中的经济场所;在社会学家的眼中,城市是各种社会活动,特有人类活动的集聚地;在地理学家的看来,它是集社会、经济、空间于一体的集聚体。

2、城、市、城市

《说文解字》载:

“城,以盛民也。

市,买、卖之所也。

城:

军事防御

西安城墙建于公元14世纪的明朝洪武年间。

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周长13.9千米,与30多米宽的护城河一起构成严密的城妨工程体系。

市:

商业贸易

城市:

3、城市、城镇、镇、市镇的区别与联系

国外:

小村(hamlet)→村庄(village)→镇(town)→城市(city)→大城市(metropolis)

我国:

城市:

城镇:

镇:

建制镇 场镇 乡镇市镇:

我国一般用语

4、城市的基本特征

以非农经济活动为主

非农人口为主

土地利用以非农为主

人口规模较大

人口密度较大

市政及公用设施不同于乡村

职能特殊,是一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中心

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方,是以人文要素为主的一种地理环境。

城市是一种不完全的、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是人类受自然环境的反馈作用最敏感的地方。

城市是一个极为复杂而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巨系统。

5、城市的设置标准

单纯用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

单纯以城镇特征为标准

单纯以居民点人口数量划分城镇

用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和密度相结合的标准

用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两个指标相结合

用人口规模和职业构成两个指标划分的

两个以上标准的

其他标准

6、我国城市及镇设置标准

1951年《关于调整机构和紧缩编制的决定》

1955年《关于设置市镇建制的决定》

1963年《关于调整市镇建制、缩小城市郊区的指示》

1984年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建镇标准的报告》

1986年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和市领导县条件的报告》

1993年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的报告》

二、城镇界线划分

1、行政界线:

城市的行政地域

2、实体界线:

城市的实体地域

3、职能界线:

城市的职能地域

4、界定标准

①城市内部每一个最小行政单元的人口密度,如日本(>4000/Km2,总人口大于5000人);②对城市实体范围的划定进行详细的规定,如美国。

美国的城市边界界定标准:

美国的城镇(UrbanPlace)和城镇人口(UrbanPopulation):

UrbanizedArea(UA):

城市化地区

  UrbanizedArea有两部分组成:

中心城市(地方)和四周的密集居住区(1000人/mile2,386人/Km2),总人口50000以上。

  UrbanizedArea(UA)=CentralPlace+UrbanFring

  相当于城市建成区(Built-upArea)

IncorporatedplaceandCensusdesignatedplace(>2500persons):

城市化地区以外2500人以上设有建制和未设有建制的但普查规定的居民点(Place)

居住在以上地区的人都称城市人口

5、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

大都市区(metropolitanarea)指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的邻接社区的组合。

MetropolitanArea的组成:

中心县和外围县

Centralcounty:

UrbanizedArea所在的县,县的人口至少有50%在UrbanizedArea。

Outlyingcounty:

满足非农化水平、非农劳动力的数量、通勤联系标准的邻接县。

MD(1910),SMA(1949),SMSA(1959),MSA、PMSA、CMSA(1980)

 MSA(MetropolitanStatisticalArea);CMSA(ConsolidatedMetropolitanStatisticalArea);PMSA(PrimaryMetropolitanStatisticalArea);统称MA。

大都市带(Megalopolis)

大都市带(Megalopolis)是由连成一体的都市区组成的,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存在着密切相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eanGottmann)在研究了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城市群以后,在1957年提出的。

基本特征:

星云状结构(高度密集性、多核心),区域有比较密集的城市。

马赛克结构(各具特色的都市区镶嵌而成、相互间联系紧密),有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具有强力的相互影响。

枢纽功能和“孵化器”(Incubator)功能(国家的核心区和国际性)

沿交通走廊发展,有方便的交通联系。

必须达到相当大的规模,戈特曼的标准是2500万人以上。

世界上主要的大都市带

20世纪70年代,戈特曼认为世界上有6个大都市带:

从波士顿经纽约、费城、巴尔地摩到华盛顿的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

从芝加哥向东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兹堡的大湖都市带;

从东京、横滨经名古屋、大阪到神户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

从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的英格兰大都市带;

从阿姆斯特丹到鲁尔和法国北部工业聚集体的西北欧大都市带;

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区。

另外3个有可能的Megalopolis:

巴西 里约-圣堡罗

意大利 米兰-都灵-热那亚的中心的地中海沿岸

美国 San-San

世界主要城市分布图

世界六大城市带

美国的城市带分布

6、中国的大都市带

北京大学周一星教授把我国类似于Megalopolis的城市地域类型称为都市连绵区(MetropolitanInterlockingRegion,MIR)

我国都市连绵区的特征:

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且其中至少一个城市具有相对较高的对外开放程度,具有国际性城市的主要特征;

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领先的大型海港(年货物吞吐量在1亿吨以上)和空港,并有多条定期国际航线运营;

区域内拥有由多种现代运输方式叠加形成的综合交通走廊,区内各级发展极与走廊之间有便捷的陆上手段;

我国都市连绵区的特征

区内有较多的中小城市,且多个都市区沿交通走廊相连,总人口规模达到2500万以上,人口密度达到700人/Km2以上;

组成连绵区的各个都市区之间、都市区内部中心市与外围县之间存在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都市区可以普遍存在,只要有大中城市;都市连绵区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存在。

中国的都市连绵区:

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辽中南。

7、城市群(Urbanagglomerations)

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个性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姚士谋,1992)

中国的城市群与城市体系分布

攀枝花—西昌是四川主要城市群之一?

8、城市边缘区

是城乡间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统计学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性特征而位于连片的建成区和城市郊区,并且几乎没有非农业住宅、非农业占用和非农业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的土地利用转变地区(R.J.Pryor,1968)。

9、边缘城市(EdgeCity)

美国学者J.Garreau于1991年还提出了边缘城市的概念(EdgeCity),以描述快速发展的郊区中心。

10、Desakota

加拿大学者麦吉(Mcgee)于1989年提出

指在同一地理区域上同时发生的城市性和农村性的行为,在印度尼西亚语中“desa”指村庄,“kota”指城市。

它被用来表示在亚洲大城市之间交通走廊地带的农村地区所发生的,以劳动密集型工业、服务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迅速增长为特征的,商品和人流相互作用十分强烈的发展过程。

其着重点不在于城乡区别,而在于空间经济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聚居形式和经济行为的影响。

Desakota区域的特征:

人口密度很高;

居民的经济活动多样化,既经营小规模的耕作农业,也发展各种非农产业,且非农产业增长很快;

土地利用方式高度混杂,耕地、工业小区、房地产经营等在此区域内同时存在;

人口流动性很大。

大量的居民到大城市上班以及从事季节性帮工;

基础设施条件好,交通方便。

11、巨型城市区(MCR)

MCR,即MegaCityRegion,1999年由P.Hall提出,指由形体上分离但功能上相互联系的一连串的20至50个城镇组成,三个或多个较大的中心城市周围集聚,具有新的劳动功能分工,并显示出巨大的经济力量。

这些城市既作为单独城镇存在,也通过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承载“流动空间”的电信电缆传输的密集人流和信息流所连接,作为更广阔的功能上的城市区域存在。

长江三角洲巨型城市

珠江三角洲巨型城市

广州大都市区可以分为三个圈层:

第一圈层——中心城,半径约10千米,包括环城高速公路以内及沿线地区的中心城,广州的居住人口与中心城市服务功能聚集于此。

第二圈层——半径约30千米,以珠江三角洲高速公路内环线为骨干,主要为区域交通运输中心、区域制造业中心、物流中心和新兴居住中心。

第三圈层——半径约60千米,包括广州市域的绝大部分和佛山都市区外围地区,为广州城市直接经济区和功能的影响范围。

行政区域包括:

从化、增城、南沙。

12、集合城市(Conurbation)

集合城市是指由数个城市空间扩展连接而成的大都市区。

它的空间结构一般都很复杂,各个城市的边界彼此重叠,城市功能区域在空间上蔓延成片。

由于城市功能空间呈现出向外蔓延的态势,因此城市中心区与邻近郊区的划分比较模糊。

构成集合城市的各个城市中可能有一个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城市,也可能各个城市处于均衡发展的状况,没有某一个核心城市,有所有的城市共同发挥城市功能作用。

13、世界城市(WorldCiyt)

(1)提出

全球城市(Global City)或世界城市(World City)

国际城市的概念最早是由苏格兰城市规划师格迪斯(Patrick Geddes)于1915年提出的,当时被称为世界城市(World City)。

1966年,英国地理学家、规划师彼德·霍尔(Peter Hall)出版《世界城市》,对这个概念作了比较经典的解释。

他考察了纽约、伦敦、巴黎、东京、莫斯科之类的城市如何突破区域范围而成为主要的“世界城市”,他把这些城市视为重要的政治中心,国家和国际政府所在地,贸易、金融与交通中心,以及教育、研究、艺术与文化人员的集聚地。

(2)概念

霍尔认为,当时有一些对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国际第一流城市,被称为世界城市。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国内外学者认为一个城市如果某一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跨国交流比较频繁,其辐射力和吸引力对全球和区域产生重大影响,这类城市可称为国际性城市(International City)。

英国社会学家弗里德曼(Friedman)在1986年率先描绘了“世界城市”(Worldcity)的主要特征,提出了“世界城市假设”的7个命题:

城市与全球经济体系的整合程度影响着城市的外在形象及其劳动力和资本市场的特质。

全球资本将全球范围内的几个主要城市作为“基地”,而这些城市本身又被安置在一个“综合空间等级体系”(complexspatialhierarchy)之中。

各种各样的世界性城市发挥着不同的“控制功能”。

世界城市是资本集中和积聚的场所。

世界城市是国内及国际移民的目的地。

空间以及阶级的两极分化同样出现在世界城市中。

在世界城市中产生的社会价值在总量上超过了其国内的财政(税收)的总量。

(3)主要世界城市

弗里德曼认为:

纽约、芝加哥、洛杉矶、伦敦、巴黎、东京为第一等级的核心城市,

新加坡、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作为第一等级外围的主要城市;

波土顿、迈阿密、悉尼、约翰内斯堡、米兰、维也纳等为第二级的核心城市,

墨西哥、布宜诺斯艾利斯、中国台北、汉城、香港为第二等级的外围城市。

(4)世界城市的特征

实现城市形态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的转型;

在世界上占据国际经济文化活动制高点,是信息、新闻机构、娱乐和文化产品的中心;

能够影响和改变世界市场运作,是跨国公司和国际机构集中的所在地,成为世界主要金融中心、贸易中心;

全球城市是全球流通中心。

全球城市的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一种发展模式与战略。

14、全球城市

萨斯基娅·萨森(SaskiaSassen)女士1991年在《全球城市》一书中认为全球城市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大城市,是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力重合的地方,是全球性的制高点。

15、Ecumenopolis

1970年,希腊学者杜克西亚迪斯(C.A.Doxiadis)从大都市带的发展趋势大胆推断:

  100年以内由于交通和通讯手段的改善,城市动力场会逐渐合并形成一个复杂系统,使几个大城市带互相联结而形成一种由让更多大的结点联结成网络的具有巨大空间和人口的聚落形式,叫世界性都市带(Ecumenopolis,有人译为环宇都市带),各个大陆的都市带联合体一个全球性的世界都市。

  它由几个Megalopolis互相连接而成的更大的城市地域。

16、扩展大都市区(ExtendedMetropolitanRegions,EMRs)

源于加拿大地理学家麦吉对亚洲城市和区域发展的研究,但由N.Gingsburg于1991年提出。

原指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由发达的交通手段联系起来的核心城市、当天可通勤的城市外围区以及核心城市之间的城乡融合区。

近年来,这一概念也常被用于指单个大城市与其周围功能上密切相连的城市外围区和城乡融合区所构成的整体。

这种区域往往跨越城市行政界线,形成从市中心向外延伸50至100千米的城镇区域。

三、中国城市的统计口径

中国城市概念和统计口径存在的问题:

统计上只用行政地域概念。

没有实体地域和功能地域概念。

市镇的行政地域前后变动很大;

城市的行政地域概念容易混淆,不带县的市区和带县的区域都叫“市”;有远郊区或没有远郊区的市;

城市的人口概念混乱:

设置城镇的标准多变:

1955;1964(上调);1984(下调)

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多变

中国城市的统计口径(续)

一普,1964年前:

市镇辖区的总人口(多为切块设市设镇,辖区较小)

二普,1964-82:

市镇辖区内的非农业人口(辖区较小,偏小统计)

三普,1982-90:

市镇辖区的总人口(1884年后辖区变大,乡改镇,县改市,偏大统计)

四普,1990--2000:

设区市为区的总人口,偏大统计;不设区的市和建制镇为街道办事处或居民委员会的人口,偏小统计。

中国城市的统计口径(续)

五普,2000--:

  设区市的区人口密度大于1500人/Km2的,为城镇人口,小于1500人/Km2的,要进一步分出其中的城镇部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原来的偏大统计);不设区的市和建制镇为驻地的人口(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原来的偏小统计)

中国城市的统计口径(续)

文件用词:

设区市的统计市区指:

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公里1500人以上的区辖全部行政地域;市辖区人口密度不足1500人的区政府驻地和区辖其它街道办事处地域,和驻地的城市建设已延伸到的周边乡镇的全部行政地域。

不设区市的统计市区指:

市人民政府驻地和市辖其它街道办事处地域;驻地的城市建设已延伸到的乡镇的全部行政地域。

建制镇的统计镇区指:

镇人民政府驻地和镇辖其他居委会地域,镇政府驻地的城市建设已延伸到的周边村民委员会驻地的村委会的全部地域。

以上城镇地区以外的地域为乡村。

凡在城镇地区以外的常住人口3000人以上的工矿区、开发区、旅游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特殊地区按镇划定。

中国应该怎么办?

建立起城市的实体地域概念(书上用的是近市区和近镇区,后来改为城市统计区和镇统计区)。

淡化行政地域概念(特别是县改市,乡改镇,县和县级市改区,地区改地级市,县级市升地级市)。

不同尺度的市不要都叫市可用“道”、“府”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名字。

建立都市区的概念(书上叫城市经济统计区)。

建立都市连绵区的概念。

第二节 影响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地理条件

一、城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1、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自然地理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数理位置(经度位置、纬度位置等)、经济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是城市产生的基础条件。

优越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城市性质和规模的特殊性。

位置相对重要性的变化可以决定城市的兴衰。

如:

正定和石家庄;开封和郑州;上海和香港;合肥和安庆;南充和绵阳。

西南铁路规划示意图

四川盆地高速公路规划图

合肥和安庆区位图

郑州和开封区位

石家庄和正定区位图

2、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1)从空间尺度看:

  大位置、中位置、小位置

(2)从城市与其腹地的关系看:

  中心位置、重心位置和邻接位置、门户位置

上海的大中小位置

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续)

(3)从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

水运 航运端点宜宾、瀑布线城市

   梯级中转点重庆、宜昌、武汉、上海

   河流交汇点镇江、扬州、南京、芜湖、九江、武汉、岳阳、涪陵、重庆、泸州、宜宾

   河曲位置伏尔加格勒

   过河点位置 伦敦、兰州

河口位置

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续)

铁路铁路枢纽通过位置端点位置主线、支线是否是起点站

公路类似于铁路,

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还要看在出入口位置

航空国际、国内、省内航线

3、地理位置分析要注意的几点

不要忽视对自然地理位置的关注,赋予它们经济意义

分析的核心是对外交通运输条件,要给予特别的关注

为什么交通条件好的城市发展不理想,还和城市的腹地条件和特征,外部市场等其他因素有关

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城市的地理位置

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来加深对地理位置的理解

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分析

1、气候

先看世界城市分布图。

 气温 降水

世界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纬度地带。

低纬度大城市主要有两个类型,一是在海拔较高的高原或山间盆地,二是在低纬度地带能接受海洋调节的深海地带。

气候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例如:

美国10万人以上的城市,大多数分布在762—1270mm的地带。

中国在400mm降水量以北的主要城市(人口50万以上):

包头、兰州、西宁、乌鲁木齐4个。

世界主要城市带

世界降水量分布图

世界气温分布图

2、地形地势

城市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例如中国,中国有近70%的城市在第一级阶梯,32%在第二级阶梯,1%在第三级阶梯。

  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平原26.3%

  山前洪积冲积扇平原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