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安全检查概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597948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安全检查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一章安全检查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一章安全检查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一章安全检查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一章安全检查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安全检查概论.docx

《第一章安全检查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安全检查概论.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安全检查概论.docx

第一章安全检查概论

第一章:

安全检查概论

——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如何产生了民用航空安全检查?

民用航空安全技术检查是反劫机斗争的产物,是民用航空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止劫机、炸机的首要环节,对于维护国家政治形象和旅客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安全检查是伴随着劫机、炸机犯罪的出现而应运而生的。

一:

本章的主要内容:

分析阐明安全检查工作的性质、任务、原则、特点以及安全检查工作在民航整体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学习本章的目的:

通过学习有助于我们开拓视野,提高对安全检查工作的必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增强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第一节国内、外劫、炸机与反劫、炸机的概况

一、害民用航空安全的主要方式。

战以后,随着民用航空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内外针对民用航空运输业的非法干扰活动也不断增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方式:

劫持飞机、破坏飞机、破坏机场、其他手段的非法干扰。

(一)劫持飞机(什么是劫机?

是指一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劫持飞行中的飞机、危害旅客和飞机安全的犯罪行为。

劫机的种类:

劫持飞机通常表现为两种:

暴力劫机、威胁劫机。

暴力劫机主要是指:

劫机分子通过各种手段将枪支、弹药和其他危险品带上飞机,直接对驾驶、操作人员实施武力打击或身体强制使其不能反抗而达到劫机目的。

暴力劫机的特点是:

手段残忍,因其直接对驾驶、操作人员施以暴力造成的结果一是劫持得逞:

二是人员伤亡、飞机破坏甚至机毁人亡。

如:

5。

5劫机事件中卓长仁直接使用手枪打伤机组成员后劫机得逞。

威胁劫持主要是指:

一是以暴力相威胁,二是精神胁迫相威胁,使机组人员和旅客不敢反抗以达到劫机的目的

暴力威胁:

主要是歹徒身上带有爆炸物或控制人质,如不满足其要求则以引爆爆炸物或杀死人质相威胁。

这方面的例子国内外很多。

精神胁迫:

主要是借助于精神威胁。

如要暴露机组毅然的严重犯罪事实或个人隐私相威胁,给机组人员精神上制造强大的压力以达到控制、劫持飞机的目的。

国内到目前还没有出现过。

(二)破坏飞机

破坏飞机是指用各种手段对飞机进行破坏的一种犯罪行为。

破坏飞机的主要方式是爆炸飞机。

而爆炸飞机大体分为两种方式:

一种是劫机分子在劫机企图失败后采取的自杀性的绝望行为,这种方式一般是由劫机分子直接同机参与;另一种是定时爆炸,这种方式时犯罪嫌疑人通过各种手段把定时炸弹藏匿在托运行李中,或事先把定时炸弹放上飞机等,而本人并不乘座该班飞机,定时爆炸一般都有明显的目的性,或是为了报复,或是为了警告,或是故意制造恐怖活动。

爆炸飞机的危害性较劫持飞机更大,处理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机毁人亡。

(三)破坏机场

破坏机场是指用各种手断对机场的设施和设备进行破坏的行为。

破坏机场的主要手段:

两种,一种是选择目标定时爆炸,主要的目标如停车场、售票处、侯机厅、值机室、餐厅、商店等。

常用的做法将爆炸物放在手提包、衣物或其他物品内,放到各部位。

另一种是通过电子仪器,用电波干扰机场的通讯导航系统,破坏机场电脑网络和保障部门,或袭击供电设施,切断供水系统等。

破坏机场的特点是没有固定的目标,范围比较广,防范难度大。

(四)在机场内制造恐怖活动

是指在机场内以武力杀害旅客和其他人,袭击飞机或机场设施,造成严重后果和影响的一种犯罪行为。

其特点为武装袭击。

(五)其他手段的非法干扰

是指用匿名电话、匿名信、电子邮件以及故意传递虚假情报、口头威胁等方式对机场、航空公司进行威胁恐吓,声称或暗示机场、飞机上、航空设备或人员等处在爆炸物的危险之中或是声称、暗示机场某航班、某公司的飞机处于或将被劫持的危险之中等非法干扰行为。

匿名电话和信件的情况有三种:

一是事件的知情人,直接参与了谋划爆炸和劫持;二是针对某个人或某个航空公司的报复行为;三是精神不正常人所为。

它的危害:

真假难辩,干扰航空运输的正常营运,构成对飞机安全的威胁,造成航班延误、飞机停航,甚至疏散旅客和关闭机场,动用大量的人力来核实情况或进行搜查,造成财产上的损失。

二、国际劫炸机简况

(一)国际劫机的几个阶段

1930年2月世界第一次劫机事件发生在秘鲁,时隔17年后的1947年,一架罗马尼亚航空公司的飞机被劫持到土耳其。

此后劫机事件便不断发生,迄今为止全球共发生劫机事件近千起,劫机得逞率约近60%。

从整体上看劫机事件的发生、发展可以总结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47——1953发生劫机事件22起,年均3。

2起,得逞21起,得逞率95%

第二阶段:

1954——1967发生劫机事件58起,年均4。

1起,得逞39起,得逞率为68%

第三阶段:

1968——1972这是国际劫机史上的高峰,五年内发生劫机事件325起,年均65起,得逞201起,得逞率61。

8%,其中1969年就发生87起,平均四天一起,得逞70起,得逞率80。

5%这年达到了劫机事件的最高峰。

第四阶段:

1973——1996这一时期共发生劫机事件近600起,得逞率在50%左右。

(二)国际劫机的特点

国际上发生劫机事件的原因很多。

主要受政治形势和经济状况的影响,同时与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各国国内社会状况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历史发展的情况看,各个时期劫机犯罪的目的、手段、方式不尽相同:

1、劫机目的的多样化

40—50年代劫机的目的大多数是一些东欧国家的年轻人因羡慕和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把劫持飞机作为外逃的途径。

47—53年的22起中20起是由东欧国家被劫往西欧国家的,比例占87%

50—6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劫机事件的政治性越来越浓,劫机成为一种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采用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劫机事件的数量猛增,劫机的政治性浓厚,对劫机事件处置的难度越来越大。

70年代以后,以经济目的而劫机的事件不断发生。

这类劫机事件多发生在西方国家,尤以美国为甚。

经历以上几个时期之后,70年代后期,以制造恐怖活动为目的而劫机的事件不断发生。

其中一部分是民族、宗教主义组织策划,目的是报复某个国家或政党;另一部分是由恐怖集团策划,目的是制造影响,要挟政府,报复社会。

2、劫机的方式多样化

一是由个人劫机向团伙劫机发展。

从劫机结果看,团伙劫机比个人劫机危害大,难以实施反劫持行动,得逞率高。

以明确劫机方式的840多起劫机事件当中,个人作案的有近470起,占56%,得逞191起占41%。

团伙的约370起,约占44%得逞284起,占76%,可见团伙比例虽少但得逞率比个人高出近一倍。

二是劫机者使用的工具从武器、刀具向易燃、易爆和讹诈劫机方向发展。

三是地面逞上升趋势。

3、劫机的手段智能化、隐蔽化

随着多功能安全检查设备的使用,使用金属武器、刀具越来越困难,随之相应改变携带违禁物品的方法和劫机的手段,

劫机者藏匿、携带违禁物品的方法、手段变化多端,智能化成分增加。

——将手枪藏匿在照相机、录音机或某种仪器中。

——把钢笔、圆珠笔改装成微型手枪或催泪瓦斯攻击器。

——把导爆索、导爆管藏匿在行李推车钢管内。

——不引人注意的打火机、口红、或手电筒、拐杖武器等。

——可以发射小型火箭的公文包。

——将手枪藏匿在箱子底部的夹层中。

——将武器藏匿在小孩的身上。

——将武器或炸药藏匿在空心书中。

——藏在石膏绷带或厚绷带中的武器。

——藏在自称是孕妇而出于“医疗原因”不能接受磁性仪器检查的妇女身上的武器。

——将液体炸药装在标有允许携带物品的容器里。

(三)国际爆炸飞机简况

70年代以来出现爆炸飞机以来,严重地威胁着航空运输安全,给航空器登记国、航空公司和旅客的生命财产造成惨重的损失。

因此爆炸飞机造成的后果远比劫机严重的多,是飞行安全的最大隐患。

对安全检查部门来说是我们要研究的一个新的课题和内容。

从1945年5月菲律宾航空公司的一架DC—3在飞行中爆炸坠入海中以来,迄今共发生飞机爆炸事件103起爆炸、坠毁飞机近50架,死亡近3000人,其中美国发生的爆炸飞机事件约占总数的25%多。

国际劫炸机案例:

1、1931年2月,秘鲁航空公司,国内航线的邮政航班,目的是散发传单。

2、1947年7月25日,三人劫持了罗马尼亚航空公司的一加飞机,飞机在土尔其境内降落。

一名机组人员被劫机者杀害。

三、我国劫炸机事件简况

(一)我国劫炸机事件的基本情况

我国民航班机第一次被劫持事件。

我国的劫机事件是从1977年出现的,1977年6月16日由乌鲁木齐飞往哈密的航班,被歹徒张楚云劫持,张楚云将红塘包装成炸药包、用假手枪和假手榴弹威胁机组。

劫机时歹徒张楚云对乘务员称自己是被迫害的公安人员,身上带有炸药、手枪、手榴弹,胁迫机组飞往蒙古国。

机组采取机动飞行,有意制造颠簸,在距乌鲁木齐机场5公里时歹徒破窗跳机摔死。

(张楚云、湖北省、是个购销站的会计)该航班的机型—里二型303号

张楚云过程的分析:

自己是低级的,劫持的飞机是低级的,劫机的手段、劫机的工具更是低级的

我国民航班机第一次被劫持到国外的劫机事件。

1983年5月5日沈阳飞往上海的航班(三叉戟296号飞机),歹徒卓长仁持手枪向驾驶舱连射五枪后踹开驾驶舱门,开枪打伤领航员、报务员后,胁迫机长飞南朝鲜,机长欲飞北朝鲜未成,后降落在南朝鲜春川机场。

卓长仁、37岁、辽宁省机电设备公司统配科汽车计划员,82年因贪污被停职反省。

55劫机事件属团伙作案,涉及多个单位、部门的人员。

预谋和策划的时间较长,计划明确,内部分工明确,有内部人员通风报信。

我国民航班机第一次被劫持到台湾的劫机事件。

1988年5月12日的劫机事件,是我国民航班机第一次被劫持到台湾的劫机事件。

我国民航班机第一次被炸事件

1983年4月9日,长沙飞往广州的航班。

起飞十分钟后,歹徒张玉发、张玉琪兄弟将一封信交给乘务员,声称30分钟后要炸毁飞机,胁迫机组人员向旅客宣读这份恐吓信,信中声称:

“这次劫机是为了报复社会,给政府造成更大的压力等”。

机长立即决定返航,下降高度至500米时歹徒引爆炸药,飞机被炸开1。

5X1。

2米的大洞,张玉琪当场被炸死,张玉发从炸破的洞中跳下摔死。

飞机安全降落在长沙机场。

(二)我国劫机事件的主要特点

1、劫机事件集中发生在沿海沿边航线上

多选择在飞往厦门、福州或由此起飞的航班,约占32%

2、劫机目的地多选择台湾

77—99年的46起劫机事件中,32起中是劫机犯胁迫机组

飞往台湾,占73%

3、劫机歹徒中男性中青年居多

男性91%,45岁以下89%,最小的17岁,最大的44岁。

在这些人员中,大部分文化层次底,好逸恶劳,贪图享受。

4、内部人员参与劫机犯罪

随着地面和机上安全保卫措施的日趋完善,劫机的难度增加了,于是犯罪分子就想方设法同民航内部人员拉关系,探听安全保卫方面的情况,寻觅可乘之机。

以“55”劫机事件为例,劫机事件前沈阳机场值机室主任刘某向卓长仁泄露安全检查仪器以运到,近期将安装使用,卓长仁一伙得到这个消息后,就趁安全检查仪器安装之前,将枪支藏在仪表中混过了安全检查关,使劫机阴谋得逞。

5、劫机手段阴险狡诈、凶恶残忍

劫机者多是亡命之徒,为了达到其劫机目的,事先经过精心准备,手段极其狡诈,且不计后果。

93年“46”劫机事件的黄树刚、刘宝才,劫机前多次对安全检查现场及安全检查流程进行窥视;通过安全检查时将防暴手枪和狩猎手枪放在一个盒子的夹层里,而将另外两支玩具手枪重叠放在上面,致使真枪混过安全检查带上飞机。

6、谎称携带炸药,讹诈劫机

在50多起劫机事件中,只有两起劫机事件中使用了制式武器(手枪、防暴枪、狩猎枪),“83。

5。

5”劫机事件中使用的是54式军用手枪,当时沈阳机场还没有开始使用安全检查仪器设备对旅客进行检查。

“93。

4。

6”使用的是防暴枪和狩猎枪。

50多起劫机事件中的劫机工具情况:

——一起使用盐酸的

——两起使用手枪的

——两起使用手术刀的

——三起使用炸药的

——五起使用煤油、汽油或其他易燃液体的

在其他的劫机事件中,有的是使用各种刀具;有的是谎称自己有手枪、有炸药;有的自己称带有起爆器;有的干脆什么都没带玩的是“空手道”也劫机成功了。

包头“927”劫机事件,劫机歹徒李涛,劫机事件中带了两件东西,一把折叠刀和一把塑料玩具手枪。

从以上的情况分析可见,劫机的方式的变化,以由使用真武器转变为使用假武器;由使用武器、刀具劫机转变为使用日常生活用品;由使用真炸药转变为使用假炸药;由使用武器、炸药转变为使用易燃液体;由携带物品劫机转变为以假乱真威胁恐吓。

由于劫机犯罪的变化,使反劫机工作难度增大。

7、劫机事件具有诱发作用

劫机事件本身对社会就有很大影响,加之一些新闻媒体不注意影响,详细报道劫机事件的过程、方法和手段,产生了极为严重的负效应,发生连锁反应,许多劫机歹徒都是由报道中看到劫机的情况后产生了劫机的念头。

1993年是我国劫机事件发生最多的一年,发生劫机事件十几起,新闻媒体大量详细地报道劫机事件的全过程,从另一方面诱发了劫机事件的发生。

8、使用易燃液体劫机,随着安全检查仪器设备的改善,金属武器难过安全检查关。

2002年5月7日,张培林携带不明易燃液体,在飞机上纵火,造成空难。

半年多才将情况分析出来。

11月北京安全检查站的三个站领导全部调离安全检查站。

2003年2月2日,歹徒在带了三个易拉罐啤酒,将其中一个用注射器从底部将啤酒抽出,然后将汽油注入,然后用502胶封口。

从外部很难看出,机器也很难辨认。

事件之后,总局发通知,限制旅客携带各种液体乘机,一律开瓶检查。

是得到57的启示。

2002年4月17日,大连劫机事件。

检查员未按人身安全检查的程序进行检查,致使刀具漏检,造成劫机。

2002年5月10日,深圳劫机事件,安全门报警,检查员未按人身安全检查的程序对该旅客脚部进行检查,致使两把刀具漏检,造成劫机。

2003年1月24日,重庆劫机事件,事件的全部过程与包头927劫机事件如出一辙,相同的错误。

几件事都犯的是“低级的错误”

四、国内外反劫炸机的主要措施

国内劫炸机事件

1、1977年6月16日劫机(未遂)

77年6月16日,民航兰州管理局第九飞行大队里—二型303号客机,执行乌鲁木齐—哈密航班任务。

起飞约30分钟后,劫机犯张楚云对乘务员说;“我是一个受迫害的公安人员,手枪、手榴弹、炸药都带来了,你别害怕,让你们机组把我送到蒙古共和国去,可以保证你们安全返回”。

乘务员将情况报告了机组,机组采取机动飞行制造颠簸,当飞机距吐鲁番5公里时,张楚云破窗跳机摔死。

张楚云乘机时随身携带有玩具手枪一支、体育教练手榴弹四枚、用红塘包装的假炸药一包,还有卵石、大螺丝刀、大扳手、各种地图、指北针、半导体收音机等。

2、1979年4月23日劫机(未遂)

79年4月23日,成都管理局第七飞行大队安—24型468号客机,执行成都—重庆—桂林—广州航班任务。

该机在桂林起飞后不久,劫机犯王国平向乘务员递交了一封信,“自称是北京军事学院爆轰专业引信系学生,带着一颗西德进口的反坦克地雷,上面装有弹发引信和拉发引信,并有反探测系统装置,请你们立即把飞机飞往香港,我要在那着陆,否则将拉爆地雷,请在五分钟之内答复!

我要警告你们,任何不理智的行动和犹豫都会给全机乘员带来极大的灾难和不幸……是死是活随你们挑选!

”。

机组采取机动飞行制造颠簸,迷惑歹徒,在广州机场降落后,机组在旅客的协助下将王犯抓获。

经搜查,其乘机时随身携带有匕首一把、指北针一个、小孩照片一张、解放军战士服装一套、六张假介绍信及一根小提琴弦等物品。

王国平、男、24岁,四川省自贡市百货公司劳保商店搬运工。

劫机动机是:

感到搬运工没有出息,香港自由,工资高。

从《参考消息》上看到苏联芭蕾舞演员劫机成功,即准备劫机外逃。

3、1982年7月25日劫机(未遂)

82年7月25日,兰州管理局第七飞行大队伊尔—18型220号客机,执行西安—上海2505航班任务。

10时6分飞机临近上海上空时,五名劫机歹徒中两人晃动匕首,亮出炸药和雷管,控制旅客和乘务员的行动;另外三人利用报务员上厕所的间隙,手持匕首闯入驾驶舱,威胁机组将飞机飞往台湾。

机组立即报告了地面,歹徒破坏了驾驶舱的通讯设备,不许与地面联络。

机组采取机动飞行制造颠簸,迷惑歹徒,后歹徒发现不是飞香港方向,开始行凶,后歹徒引爆了炸药,飞机厕所上方被炸开一个直径1米多的洞,机组3名轻伤,1名重伤,3名旅客受轻伤。

5名劫机犯为:

孙云平,19岁,咸阳地区汽车运输公司修理工;杨峰,21岁,西安仪表厂金工车间工人;谢智敏,19岁,西安仪表厂金工车间工人;魏学利,20岁,待业青年。

劫机犯随身携带有匕首、跳刀、水果刀各一把,硝氨炸药8支(750克),雷管三枚,一号电池四节。

飞机在上海降落

4、1983年1月5日劫机(未遂)

83年1月5日,上海管理局第十四飞行大队伊尔—14型662号飞机,执行上海—杭州—屯溪—合肥5543航班任务,15时15分飞机由杭州起飞。

劫机犯金义兴(男、33岁,系民航第十四大队运五飞机副驾驶,探亲后购票乘机返回合肥),因同机组是一个大队的,彼此熟悉。

15时18分,金拿着橘子进入驾驶舱,分送给机组成员。

15时22分金再次进入驾驶舱,把领航员推出驾驶舱外,把门插上,然后掏出一支“五四”手枪逼迫机长飞台湾,遭拒绝后,金开枪打死机长,又威逼副驾驶操纵飞机,飞往公海。

机组与金殊死搏斗,领航员将金头部击伤,后将金打死17时53分降落路桥机场。

金所持手枪是浙江省三门县公安局秘书股副股长戴晓春(同案犯)给金的。

(一)国际反劫炸机的主要措施

首先是采取法律措施,制订保障航空公司安全的法律、法规。

制定了《东京》、《海牙》、《蒙特利尔》《附件17》

其次是采取技术措施,实行严格的安全检查

(二)国内反劫炸机的主要措施

1、建立健全保障民用航空安全的法律和规章制度。

——加入了《东京》、《海牙》、《蒙特利尔》三个国际航空安全公约。

——1996年3月1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航法》。

——1996年7月6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

——1999年6月1日实施了《民用航空安全检查规则》。

——2000年开始实行安全检查许可证制度,对安全检查站从人员、设备、制度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规范。

2、建立航空安全保卫机构

国家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成立了紧急处置劫机事件领导小组、航空安全办公室。

3、完善机场安全保障设施,加强机场安全管理

4、实行严格的安全检查。

安全检查是航空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民航空防安全的关键环节,国家规定:

对乘坐民航班机(专机除外)的旅客及其行李物品(按规定免检者除外)一律实行严格的安全检查,我国所有的机场都安装配备了射线安全检查仪器,为加强对交运行李的安全管理,在具备条件的机场还进行了交运行李的安全检查流程改造,使安全检查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5、加强情报信息和侦察工作,及时发现和侦破预谋劫机事件。

6、加强空中安全保卫和地面处置。

在机上配备安全员值勤,2003年成立了空中警察部队。

第二节安全技术检查的产生和发展

一、国际上安全技术检查的产生和发展

(一)国际上安全技术检查的产生

从第一架活塞式飞机飞上天,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喷气式飞机成为航空运的交通工具,至今也不过几十年的时间,而民用航空安全保卫的安全技术检查的产生则是在70年代出现的,至今也就是30年的时间。

安全技术检查的出现是在70年代的初期,他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人们突发其想想出来的,他的出现是形势的需要,是伴随着劫持飞机这一新的犯罪的出现而产生的,因此说安全技术检查是反劫机斗争的必然产物。

60年代末期,劫、炸机事件直线上升,劫机范围迅速扩大。

——1968年以前世界发生劫机事件平均每年不到6起。

——1968年本年度达到30起。

——1969年直线上升到90起。

——1970年88起。

两年中平均每四天发生一起劫机事件。

由于劫机事件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航空业的正常运输,严重危及旅客、机组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一个严重的国际性问题。

据国际运输协会的不完全统计,1969—1979的十年间,在劫机事件中被扣作人质的人员达37756,死亡1600,受伤1045。

劫机事件的不断发生,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联合国和国际民航组织多次通过决议,呼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劫机事件的发生,于是安全技术检查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应运而生了,首先是在航空运输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产生。

在短短的十几年中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重要航空安全保卫措施。

(二)国际上安全技术检查的发展状况

随着世界航空也的不断发展,各国的航空运输量越来越大,新型飞机和大型飞机越来越多,使得各航空公司发生劫机事件后的损失越来越惨重,这样也促进了安全技术检查的发展。

国际上安全技术检查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点到面、由简到繁、由手工到仪器的过程。

从检查的方式和手段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手工检查阶段

从70年开始,安全检查工作首先在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主要机场开始实施,检查的方式是用双手触摸旅客的身体,手工开箱开包检查旅客的行李,整个检查全部用手工,没有任何仪器。

——第二阶段:

从手工检查到仪器检查过渡阶段。

73年美国率先在主要国际机场使用仪器检查,74年日本也在一些大的机场安装了检查仪器配合检查,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仪器检查和手工检查并用。

——第三阶段:

仪器检查普及阶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安全检查仪器质量的不断提高,可靠性的增强。

射线安全检查仪从单能量逐步发展成为多能量,显示器的图象越来越清晰,分辨率越来越高。

检查仪器质量的提高,使仪器的使用逐渐普及,很快成为机场安全检查的主要手段。

——第四阶段:

从一般仪器检查到新型多功能检查仪器过渡阶段。

新型的、更多功能的、能探测出炸药的射线安全检查仪器。

就我从事安全检查工作以来,接触的安全检查仪器就可以例举如下:

XGJ:

——EG—130*

——E—100E*

——--10*

——6040*

——LS—5170*、LS—80120*、LS—6585*

——MEX—5170*

——SMEX—5170、SMEX—80120、SMEX--8380

——Hi—5170A、Hi—9075、Hi—16580、Hi—6040i

AQM:

——6106*、6110*、6112*

——02PN8

——Moter—160、Moter--200

ST:

——PD—140

——Moter—22、Moter--30

二、我国安全技术检查的产生和发展

(一)我国安全技术检查的产生

70年代初期,国际上连续发生劫机事件,先进的国家在机场开始使用安全检查仪器,我国当时尚无劫持民航飞机的事件发生,单我国政府以意识到预防发生劫机事件发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开始提出机场安全检查的问题,并着手进行思想上和物资上的准备。

74年公安部下发了《关于对外开放机场实施安全检查的通知》,可以说我国的安全技术检查的产生是从这时算起,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付诸实施,这样就使我国的安全技术检查工作比国际上滞后了十年。

我国安全技术检查产生的国内因素是:

70年代末,我国的航空事业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国内航线形成网络,在此期间,劫机活动以出现在国内航线上。

77—79年我国国内航线上连续发生两起劫机事件和两起预谋劫机事件。

——1977年6月16日,张楚云在新疆劫机逃蒙。

——1979年4月23日,王国平在桂林劫机去香港。

——1978年11月“中华民国西北特遣组”反革命集团阴谋劫持飞机等。

——1979年11月范学军盗枪预谋劫机案

以上事件虽然均未得逞,但引起了全国的震动,对我国尽快建立安全技术检查起了推动作用。

我国安全技术检查产生的国际因素是:

我国民航事业的迅速发展,使我国的国际航线不断增加,同时,与我国通航的外国航空公司也不断增加。

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航空事业,我国政府先后于78年11月4日、1980年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