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训练文言虚词.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594434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专题训练文言虚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专题训练文言虚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专题训练文言虚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专题训练文言虚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专题训练文言虚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专题训练文言虚词.docx

《高考语文专题训练文言虚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专题训练文言虚词.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专题训练文言虚词.docx

高考语文专题训练文言虚词

第二章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第二节文言虚词

课时作业

基础自测

一、(2010年梅州曾宪梓中学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黄贞文传

(清)杨凤苞

黄淳耀,字蕴生,号陶庵。

嘉定县人。

少即以圣贤自期。

尝作日历,昼所为,夜必书之。

缊袍粝食,不苟取一钱。

崇祯十六年,试礼部,有要人谕意,欲荐为榜首,峻却之。

成进士,不谒选而归。

南都初建①,求仕者争趋之,淳耀独不赴。

或问故,应曰:

“某公素善余,今方与当国者比,往必为彼牢笼矣。

君子始进必以正,岂可损名义以徇之耶?

”卒不往。

迨嘉定被围,偕弟渊耀暨侯峒曾、龚用圆、张锡眉诸人固守。

及城破,兄弟并诣城西竹胜庵。

将死,僧止之曰:

“公未仕,可勿死也。

”淳耀曰:

“城亡与亡,此儒者分内事耳。

今借上人一片干净土,死得所矣。

”索笔书曰:

“弘光元年七月四日,进士黄淳耀自裁于城西僧舍。

呜呼!

进不能宣力王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耿耿不昧,此心而已。

”遂衣冠北向再拜,自经死。

渊耀字伟恭,年十五,补诸生。

幼颖异,甫就傅,即向学。

既乃受业于兄,悉得其绪论,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伯氏所未及。

性狷介,不妄交游。

淳耀登第后,与之书曰传胪②时人见鼎甲先上殿皆啧啧称羡以为登仙吾此时叹息无限天地间自有为数千年一人数百年一人者今人必不肯为数千百年之一人而必欲为三年之一人可笑也渊耀得书,益以品节自厉。

就义时,见兄头帻坠地,复下拾而冠之,乃就缢于右。

淳耀所著诗、古文、制举业,原本六经,旁通三史③,规范先正④,皆传于世。

卒年四十一。

门人私谥贞文。

渊耀卒年二十二。

有《谷帘学吟》。

兄弟死时,口血喷壁间,入砖寸许,其迹历久不灭云。

(选自《续古文观止》)

注:

①南都:

南明福王政权的首都南京。

②传胪:

殿试后宣旨唱名。

③三史:

指《史记》《汉书》《后汉书》。

④先正:

先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即以圣贤自期期:

要求

B.今方与当国者比比:

争斗

C.迨嘉定被围迨:

等到

D.往往启伯氏所未及启:

陈述

解析:

B项,比:

勾结。

答案:

B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少即以圣贤自期具告以欲死秦军状

B.不谒选而归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C.城亡与亡合纵缔交,相与为一

D.既乃受业于兄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解析:

A项,以:

介词,用。

B项,而:

连词,表承接关系,就/连词,表并列关系,并且;C项,与:

介词,和,跟/动词,结交,交好;D项,乃:

副词,就/副词,才。

答案:

A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黄贞文“耿耿不昧”的一组是()

①昼所为,夜必书之②缊袍粝食,不苟取一钱

③成进士,不谒选而归④公未仕,可勿死也

⑤城亡与亡,此儒者分内事耳

⑥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伯氏所未及

A.①②④B.①③⑥

C.②③⑤D.④⑤⑥

解析:

①说有记日记的习惯,④是和尚劝他不要自尽的话,⑥说的是渊耀。

答案:

C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淳耀考中进士后没有求官,在南明王朝刚建立时也没有去求官,因为他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

B.在民族危亡关头,黄淳耀挺身而出,率志士抵抗入侵,城破后自缢而死。

表现出凛然难犯的民族气节。

C.黄淳耀的品节对他的弟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黄淳耀就义后,他弟弟也戴着哥哥掉下的头巾从容就义。

D.这篇人物传记,记载了黄淳耀兄弟从容殉难的感人事迹,文章最后对兄弟死时的细节描写使文章显得更为生动真实。

解析:

C项,将头巾戴在黄淳耀头上。

答案:

C

5.断句和翻译。

(1)断句

与之书曰传胪时人见鼎甲先上殿皆啧啧称羡以为登仙吾此时叹息无限天地间自有为数千年一人数百年一人者今人必不肯为数千百年之一人而必欲为三年之一人可笑也

(2)翻译

①君子始进必以正,岂可损名义以徇之耶?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进不能宣力王朝,退不能洁身自隐。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与之书曰:

“传胪时,人见鼎甲先上殿,皆啧啧称羡,以为登仙,吾此时叹息无限。

天地间自有为数千年一人、数百年一人者,今人必不肯为数千百年之一人,而必欲为三年之一人,可笑也!

(2)①君子初进身必须循着正道,怎么可以损伤名义而屈从私情呢?

②向前不能替国家出力,退后不能隐居保持自身清白。

附译文:

黄淳耀,字蕴生,号陶庵。

嘉定县人。

从小就以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

曾经写日记,白天做的事,晚上必定记下来。

穿乱麻作絮的袍子,吃糙米饭,不随便拿一文钱。

崇祯十六年到礼部参加考试,有一个显要人物示意,想推荐他做第一,被他严词拒绝。

中进士后,没有到礼部等候选官就回家了。

南京南明政权刚成立时,求官的人争相前往,只有黄淳耀没去。

有人问他不去的原因,他回答说:

“某公向来与我交好,如今正与主持国政的人勾结,我如果前去,必定会被他笼络。

君子初进身必须循着正道,怎么可以损伤名义而屈从私情呢?

”到底没有去。

等到嘉定城被清兵包围,他便同弟弟渊耀和侯峒曾、龚用圆、张锡眉等人坚守城池。

等到城被攻破,兄弟二人一同来到城西的竹胜庵。

正要自尽的时候,庵里的和尚制止他说:

“你还没有做官,可以不必死。

”淳耀说:

“城沦陷了,人就应该殉难,这是读书人职分内的事情罢了。

如今借上人这一块干净的地方,就死得其所了。

”说完向和尚讨了笔写道:

“弘光元年七月四日,进士黄淳耀在城西僧舍内自尽。

唉,向前不能替国家出力,退后不能隐居保持自身清白,读书缺乏收获,学道没有成绩,忠心耿耿,光明磊落,这颗心就是了。

”写完,就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向北拜了两拜,自缢而死。

渊耀,字伟恭,十五岁时,补了生员。

小时候特别聪明,刚刚跟老师读书,就立志向学,不久就跟哥哥读书,完全学到了哥哥的思想主张。

平时讲论品学修养,常常陈述他哥哥所没有讲到的义理。

为人谨慎小心,不胡乱结交朋友。

淳耀考中进士后,给他写信说:

“殿试后宣旨唱名时,人们看到鼎甲(状元、榜眼、探花)先上殿,都啧啧称赞,羡慕不已,认为成仙一般,我这时却无限叹息。

天地之间,有愿意做数千年才出一人、数百年才出一人的人,现在的人竟不肯做数千年、数百年才出的一个人,却只想做三年中就出的一个人,可笑啊!

”渊耀得了这封信,更加磨砺自己的品德气节。

就义时,看见哥哥的头巾掉在地上,便下来拾起替他戴好,才在哥哥的右边自缢而死。

淳耀所著的诗、古文、应试文章,根基在六经,广通《史记》和前后《汉书》,以先贤为准则,都已传在世上。

死时才四十一岁,门人给他的谥号叫贞文。

渊耀死时只二十二岁,有《谷帘学吟》诗稿。

兄弟俩死的时候,口中的血喷射到墙壁上,透入砖中一寸左右,这血迹经历很长时间仍没有褪去。

二、(2010年深圳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小题。

释惟俨文集序

欧阳修

惟俨姓魏氏,杭州人。

少游京师三十余年,虽学于佛而通儒术,喜为辞章,与吾亡友曼卿交最善。

曼卿遇人无所择,必皆尽其欣欢。

惟俨非贤士不交,有不可其意,无贵贱,一切闭拒,绝去不少顾。

曼卿之兼爱,惟俨之介,所趣虽异,而交合无所间。

曼卿尝曰:

“君子泛爱而亲仁。

”惟俨曰:

“不然。

吾所以不交妄人,故能得天下士。

若贤不肖混,则贤者安肯我顾哉?

”以此一时贤士多从其游。

居相国浮图,不出其户十五年。

士尝游其室者,礼之惟恐不至,及去为公卿贵人,未始一往干之。

然尝窃怪平生所交皆当世贤杰,未见卓著功业如古人可记者。

因谓世所称贤材,若不笞兵走万里,立功海外,则当佐天子号令赏罚于明堂。

苟皆不用,则绝宠辱,遗世俗,自高而不屈,尚安能酣豢于富贵而无为哉?

醉则以此诮其坐人。

人亦复之,以谓遗世自守,古人之所易,若奋身逢世,欲必就功业,此虽圣贤难之,周、孔所以穷达异也。

今子老于浮图,不见用于世,而幸不

践穷亨之涂,乃以古事之已然,而责今人之必然邪?

虽然,惟俨傲乎退偃于一室。

天下之务,当世之利病,与其言终日不厌,惜其将老也已!

曼卿死,惟俨亦买地京城之东以谋其终。

乃敛平生所为文数百篇,示予曰:

“曼卿之死,既已表其墓。

愿为我序其文,然及我之见也。

”嗟夫!

惟俨既不用于世,其材莫见于时。

若考其笔墨驰骋文章赡逸之能,可以见其志矣。

庐陵欧阳永叔序。

6.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及去为公卿贵人,未始一往干之干:

行动,实践

B.不见用于世,而幸不践穷亨之涂涂:

通“途”

C.乃以古事之已然,而责今人之必然邪责:

责备

D.醉则以此诮其坐人。

人亦复之复:

报复

解析:

A项,干:

求。

C项,责:

要求。

D项,复:

反驳。

答案:

B

7.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虽学于佛而通儒术

所趣虽异,而交合无所间

B.曼卿之兼爱,惟俨之介

天下之务,当世之利病

C.乃以古事之已然

惟俨亦买地京城之东以谋其终

D.惜其将老也已

可以见其志矣

解析:

A项,转折连词,但是。

B项,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助词,的。

C项,介词,拿;连词,同“而”,来。

D项,代词,他;代词,他的。

答案:

A

8.下列句子中划线部分与例句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竖子不足与谋

A.则贤者安肯我顾哉

B.惟俨姓魏氏,杭州人

C.若不笞兵走万里,立功海外

D.惟俨既不用于世

解析:

例句为省略介词宾语。

A项,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

B项,判断句。

C项,省略句。

D项,被动句。

答案:

C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曼卿是作者和文章主人公的共同好友,文章以曼卿为陪衬,刻画了一个遁迹空门,而又心怀天下、非常高傲的人物,并对这个人物充满了赞赏和惋惜之情。

B.在惟俨看来,大丈夫就该建功立业,名垂史册,否则就应退出官场,抛弃尘世,不可留恋富贵。

C.作者对惟俨追求“不卓越,就退隐”,安贫乐道、不无功受禄的用世哲学,借别人之言予以了反驳和批评,但又因其未能为世所用,深表同情。

D.本文以纪传体为友人的文集作序,其写法明显受太史公《史记》的影响,自有奇气。

答案:

C

10.翻译和断句。

(1)翻译文中划双横线的句子。

①此虽圣贤难之,周、孔所以穷达异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愿为我序其文,然及我之见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为下列文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朱心烱《古文评注便览》评曰:

欧阳公好士之诚出于天性故严之介演之奇即无曼卿亦必见取况二人皆交曼卿曼卿与公即非泛交又先下世则因此及彼人情天理也。

故两篇皆从此入手,只直书其事,而友谊盎然,所谓文到妙来,不过自写其性情耳。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1)翻译

①那即使是圣贤也难办到,这就是周公和孔子穷困和显达不相同的原因。

②也请您为我的文章写一篇序言,但要让我有生之年能够看到这篇序言。

另:

①这一点即使是圣贤之人也难以做到,(也是)周公孔子一个通达一个困窘(有如此差别)的原因。

②希望(您)给我的文集写一篇序,这样(可使人们以后能)对我(有所)了解。

(或:

能了解到我。

(2)断句

欧阳公好士之诚出于天性/故严之介/演之奇/即无曼卿/亦必见取/况二人皆交曼卿/曼卿与公即非泛交/又先下世/则因此及彼/人情天理也。

故两篇皆从此入手,只直书其事,而友谊盎然,所谓文到妙来,不过自写其性情耳。

附译文:

惟俨姓魏,是杭州人。

年轻时在京城游学三十来年,虽然学的是佛学但是也精通儒学。

喜欢写文章,与我已故的朋友石曼卿非常要好。

曼卿待人无所选择,(无论什么人与之交往)都能友好相处。

惟俨则非贤德之士就不交往,有不符合他的交友标准的,不论高贵还是低贱,一概不予接待,与之断绝关系,丝毫也不顾惜。

曼卿普遍友爱,惟俨耿介嫉恶,两人的志趣、性格虽有不同,但交情却毫无隔阂。

曼卿曾经说:

“君子应该广泛地与大众友善并与有仁德之人亲近。

”但惟俨却说:

“不对。

我由于不结交无知乱来之人,所以才能与天下的才智之士结交,如果好人坏人混在一起,那贤德的人怎么还肯和我结交呢?

”也正因为如此,当时的贤士多愿和惟俨交往。

他住在相国寺,足不出户十五年。

人们到他的住室去拜访他,他都以礼相待,唯恐招待不周。

但是等到这些人一旦做了官,成为公卿贵人,他又从不去登门请求帮助。

但也曾私下感到奇怪,他平生所交的都是当世贤杰,却未看到能有古人那样卓著的功业可青史留名的。

于是他说,世人所称道的贤才,如果不能指挥军队长驱万里,在海外建立功勋,就应当辅佐帝王在明堂发号施令,执行赏罚。

如果两者都做不到,就应当退出官场,不接受宠爱,也不接受侮辱,而是远离尘世,保持清高,绝不屈从。

怎么能只贪图享受富贵生活而无所作为呢?

他喝醉了酒就用这个来讥笑在座的人。

而在座的人也这样回复他,说抛弃世俗,洁身自爱,在古人容易做到;如果奋进努力,碰上好的时代,就一定要能干出一番大事业,那即使是圣贤也难办到,这就是周公和孔子穷困和显达不相同的原因。

现在你总生活在寺庙中,不被世用,侥幸没有走世人的穷困或顺利的道路,(怎么)却要拿古人已做到的事来要求今天的人一定要做到呢?

不过尽管这样,惟俨傲然地退隐在寺庙的斗室之中,天下的大事,当世的利弊,听他说起来整日都不厌倦,可惜就这样快衰老了啊。

曼卿死后,惟俨也在京城的东边买了一块地准备养老,并收集他自己平时所写的文章数百篇,拿给我看,并说:

“曼卿死之后,您已经为他写了一篇墓表。

也请您替我为我的文章写一篇序言,但要让我有生之年能够看到这篇序言。

”唉!

惟俨不被当世所用,他的才能也没有在当世表现出来。

如果考察他遒劲的笔墨、丰富飘逸的文章,也可以看出他的志向。

庐陵人欧阳永叔作序。

三、(2009年湛江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小题。

张栻字敬夫,丞相浚子也。

以荫补官,辟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除直秘阁。

栻时以少年,内赞密谋,外参庶务,其所综画,幕府诸人皆自以为不及也。

间以军事入奏,因进言曰:

“陛下上念宗社之仇耻,下闵中原之涂炭,惕然于中,而思有以振之。

臣谓此心之发,即天理之所存也。

愿益加省察,而稽古亲贤以自辅,无使其或少息,则今日之功可以必成,而因循之弊可革矣。

”孝宗异其言,于是遂定君臣之契。

会史正志为发运使,名为均输,实尽夺州县财赋,远近骚然,士大夫争言其害,栻亦以为言。

上曰:

“正志谓但取之诸郡,非取之于民也。

”栻曰:

“今日州郡财赋大抵无余,若取之不已,而经用有阙,不过巧为名色以取之于民耳。

”上矍然曰:

“如卿之言,是朕假手于发运使以病吾民也。

”旋阅其实,果如栻言,即诏罢之。

知阁门事张说除签书枢密院事,栻夜草疏极谏其不可,旦诣朝堂,质责宰相虞允文曰:

“宦官执政,自(蔡)京、(王)黼始;近习执政,自相公始。

”允文惭愤不堪。

栻复奏:

“文武诚不可偏,然今欲右武以均二柄,而所用乃得如此之人,非惟不足以服文吏之心,正恐反激武臣之怒。

”孝宗感悟,命得中寝。

然宰相实阴附说,明年出栻知袁州,申说前命,中外喧哗,说竟以谪死。

栻为人表里洞然,勇于从义,无毫发滞吝。

每进对,必自盟于心,不可以人主意悦辄有所随顺。

病且死,犹手疏劝上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

天下传诵之。

栻有公辅之望,卒时年四十有八。

孝宗闻之,深为嗟悼,四方贤士大夫往往出涕相吊,而江陵、静江之民尤哭之哀。

嘉定间,赐谥曰宣。

栻之言曰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此栻讲学之要也。

(选自《宋史·卷四百二十九》有删改)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辟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除直密阁

除:

免除

B.于是遂定君臣之契

契:

契约

C.然今欲右武以均二柄

右:

崇尚

D.申说前命,中外喧哗

中外:

国家内外

解析:

A项,除,授予官职;B项,契,情谊;D项,中外,朝廷内外。

答案:

C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愿益加省察,而稽古亲贤以自辅

而所用乃得如此之人

B.非取之于民也

栻为人表里洞然,勇于从义

C.不过巧为名色以取之于民耳

然今欲右武以均二柄

D.正恐反激武臣之怒

而江陵、静江之民尤哭之哀

解析:

C项,都是连词,表目的。

A项,连词,表递进/连词,表转折;B项,介词,向/介词,在……方面;D项,助词,定语的标志“的”/助词,补语的标志“得”。

答案:

C

1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幕府诸人皆自以为不及(栻)也

B.愿(上)益加省察

C.(孝宗)旋阅其实,果如栻言

D.明年出栻知袁州,(栻)申说前命

解析:

D项,应为“宰相”。

答案:

D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张栻少年老成,才能卓异,应对得体,使幕府的人都自叹不如,因而深得皇上信任,让他担任直秘阁。

B.发运使史正志推行皇上支持的“均输”方案,张栻和士大夫们都极力反对,且言辞激烈,使皇上感到不快。

C.宰相虞允文任命宦官张说担任签书枢密院事的职务,张栻坚决谏阻,并责备虞允文,终使虞允文收回任命。

D.张栻担任公辅时很有名望,可惜英年早逝,孝宗皇帝深感叹息。

他去世时,士大夫和江陵、静江的百姓都很伤心。

解析:

A项,“他密阁任职”在前,“幕府的人都自叹不如,皇上信任”在后;C项,张说不是“宦官”;D项,

张栻没有担任过“公辅”,应是“有公辅的声望”。

答案:

B

15.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文段断句。

栻之言曰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此栻讲学之要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如卿之言,是朕假手于发运使以病吾民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病且死,犹手疏劝上亲君子远小人。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1)栻之言曰/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此栻讲学之要也

(2)①像你这样说,这是我借发运使的手来使百姓困苦了!

②(他)病重(患病)将死时,还亲手写奏疏劝导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

附译文:

张栻字敬夫,是丞相张浚的儿子。

以父荫补入官列,被征召为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拜直秘阁。

张栻当时很年轻,在内帮助秘密谋划,在外参预诸多事务。

他的全面谋划,幕府众人都自认为不如。

偶尔向皇帝禀奏军事,于是他进言曰:

“陛下上念及国家的仇恨和耻辱,下怜悯中原之地遭受涂炭,心中警惊,想着有所振作。

我认为这种心思的萌发,就是因为天理的存在。

希望陛下更进一步内省俯察,研习古事,亲近贤人来自相辅助,不要使它稍有止息,那么当今的功业一定能够成就,而因循守旧的弊端就可以革除了。

”孝宗对他的话感到惊异,于是就定下了君臣关系之宜。

这时史正志担任发运使,名义上是均输,实际上是夺走州县的资财赋税,远近为之骚动。

士大夫争相论说它的害处,张栻也为之论说。

皇帝说:

“史正志说只是取之各州郡,不是从百姓那里收取。

”张栻说:

“现在州郡的资财赋税大体上没有富余,如果取之不止,而经费不足,那就不过是巧立名目来从百姓那里侵取罢了。

”皇帝听了惊愕地说:

“如你所说,这是我借发运使的手来使百姓困苦了!

”随即查核实情,果然像张栻说的那样,于是立即下诏书罢免了史正志。

知阁门事张说拜官签书枢密院事,张栻连夜草拟奏疏极力谏说不可以,早晨到朝廷去,他责备宰相虞允文说:

“宦官执政,从蔡京、王黼开始;亲信执政,是从相公您开始。

”虞允文听了,羞怒难当。

张栻又上奏说:

“文和武确实不可偏废,但现在想崇尚武功来均衡文武,可是任用的竟然是这样的人,这不只是不能使文臣心服,恰恰恐怕反而会激武臣。

”孝宗为之感悟,命令得以中止。

然而宰相实际上暗地里附和张说,第二年命令张栻出知袁州,重申张说原来的命令,朝廷上下一片喧哗,张说最后因为遭受贬谪而死去。

张栻为人表里如一,光明磊落,他见义勇为,没有一丝的迟疑。

每次入朝论对,都一定要说心中想说的话,不会因为主上高兴就顺从其意。

他病重临死的时候,还亲手写奏疏劝导皇帝亲近君子远离小人,防止以一己的偏见去信任他人,要用天下的公理去秉持好恶之心。

天下人都流传诵读。

张栻有三公辅相的声望,去世时四十八岁。

孝宗听说他去世后,深感痛悼,各地的贤士大夫都泪洒悼念,而江陵、静江的百姓哭悼得尤其伤心。

嘉定年间,朝廷赐他谥号“宣”。

张栻的言论是:

“为学没有比分清义和利更重要的。

义,是本心所应当做的,不是有所为才去做的;有所为才去做的,都是人欲,而不是天理。

”这是张栻论学的要领。

能力提升

四、(2009年韶关调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小题。

张淳,字希古,桐城人。

隆庆二年进士。

授永康知县。

吏民素多奸黠,连告罢七令。

淳至,日夜阅案牍。

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

凡赴控者,淳即示审期,两造如期至,片晷分析无留滞。

乡民裹饭一包即可毕讼,因呼为“张一包”,谓其敏断如包拯也。

巨盗卢十八剽库金,十余年不获,御史以属淳。

淳刻期三月必得盗,而请御史月下数十檄。

及檄累下,淳阳笑曰:

“盗遁久矣,安从捕。

”寝不行。

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

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

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而己出营赀以偿。

十八闻,亟往视妇,因醉而擒之。

及报御史,仅两月耳。

民有睚眦嫌,辄以人命讼。

淳验无实即坐之,自是无诬讼者。

永人贫,生女多不举。

淳劝诫备至。

贫无力者捐俸量给,全活无数。

岁旱,劫掠公行,下令劫夺者死。

有夺五斗米者,淳佯取死囚杖杀之。

而榜其罪曰“是劫米者”,众皆慑服。

久之,以治行第一赴召去永,甫就车,顾其下曰:

“某盗已来,去此数里,可为我缚来。

”如言迹之,盗正濯足于河,系至,盗服辜。

永人骇其事,谓有神告。

淳曰:

“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

以理卜,何神之有。

擢礼部主事,历郎中,谢病去。

起建宁知府,进浙江副使。

时浙江有召募兵,抚按议散之,兵皆汹汹。

淳曰:

“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从之事遂定。

官终陕西布政。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淳阳笑曰通“佯”

B.而榜其罪曰“是劫米者”张贴告示

C.如言迹之留下痕迹

D.盗遁久矣逃跑

解析:

C项,迹:

追踪。

答案:

C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因呼为张一包因醉而擒之

B.凡赴控者,淳即示审期下令劫夺者死

C.以治行第一赴召去永以理卜

D.复教之请以妇代系此盗捕之急则遁

解析:

A项第一句的“因”字是副词,于是,就;第二句是介词,趁着。

B项两个“者”都解释为“的人”。

C项第一个“以”字是介词,因为;第二个是介词,根据。

D项第一个“之”字是人称代词,第二个译为“得”,是补语的标志。

答案:

B

18.下列各句,与“何神之有”句式不一致的一项是()

A.之二虫又何知

B.何为其然也

C.牛何之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解析:

A、B、C与例句都属宾语前置,D是定语后置。

答案:

D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