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当代文学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586693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6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详细当代文学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详细当代文学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详细当代文学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详细当代文学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详细当代文学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详细当代文学资料.docx

《详细当代文学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详细当代文学资料.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详细当代文学资料.docx

详细当代文学资料

当代文学概念的历史特征:

一、政治性:

具有政治性的文化形态:

文艺为政治服务——“五个一过程”

二、组织化:

组织化文化体制的确立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三、统一性:

文学艺术精神高度统一

当代文学的形成和发展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为当代文学的形成产生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必要条件。

中国现代文学是当代文学产生的直接源头和孕育形成的母体。

其次,中国当代文学是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而诞生,发展而发展的。

还有,当代文学的形成产生与发展,还离不开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学的滋养和对外国文学长处的学习借鉴。

当代文学成就

第一、题材内容不断扩大,无限广阔

第二、人物形象的塑造多姿多彩

第三、表现形式与手法日益多样化

第四、形成了一支层次丰富、老中青结合的作家队伍

当代文学分期

1、三分法:

A:

1949——1978为第一阶段,以工农兵文学思潮为主。

B:

1978——1989:

第二阶段,文学摆脱了政治的束缚,但仍带有强烈的共名化特征。

C:

90年代——至今:

第三阶段,文学进入无名化时期。

2、三分法:

A:

1949——1966:

十七年文学。

B:

1966——1976:

文革文学。

C:

1978——至今:

新时期文学。

3、二分法:

A:

1949——1976“前二十七年”和1976—今“社会主义新时期

4、四分法:

A:

1949——1966:

十七年文学。

B:

1966——1976:

文革文学。

C:

1978——1989:

80年代文学。

D:

90年代——至今:

文学的无名化阶段

十七年的文学:

总的倾向是还保留着战争时代的痕迹:

实用主义和狂热政治激情的奇妙结合,英雄主义情绪高度发扬,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谱遍存在,以及民族主义热情占支配的情绪。

表现在文学上文学观念由军事轨道转入政治轨道,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具体表现为片面强调阶级斗争。

在文学的外部,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批判运动,改造知识分子,建设“一支完全新型的无产阶级文艺大军”。

当代文学的各个时期发展概况

创作上:

多数作家积极投合战争文化心理,自觉强调文学的政治目的性和功利性。

五四新文学的传统若隐若现;也有人注意到并试图纠正以战争为主要特征的文化规范与和平时期经济建设不相适应性。

文革十年:

万马齐喑,百花凋零。

正直文学只能在地下运行,四人帮的阴谋文学占上风。

新时期:

80年代文学处在文化上的拨乱反正的过渡时代,恢复五四新文学的传统是其最大的特征。

表现在:

肩负启蒙的责任,强化文人意识,重建那种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立场。

90年代作家放弃了宏大的历史叙述,转向个人的叙述立场,特别是对民间立场的重新发现与主体确认。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先是十七年的文学,后是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

第一节文学的“转折”

“转折”在这里,指的主要是40年代文学格局中各种倾向、流派、力量的关系的重组。

以延安文学作为主要构成的左翼文学,进入50年代,成为惟一的文学事实。

1948:

共和国文学的前奏:

1、1948年3月香港《大众文艺丛刊》创办,代表了解放后官方文艺观念在解放前的试验。

其中文学评论的话语体系已经开始转换:

A:

用“我们的模式”代表政党发言,这使文学评论与权力连系起来带有话语霸权色彩。

B:

评论语调居高临下,失去了文学评论平等交流的基本素质。

C:

对作品的分析开了政治定位的先河。

审美批判相对少了。

D:

开了一个新的美学原则——阶级论的美学原则:

对解放区文艺绝对肯定与颂扬。

E:

作家队伍要求从工农兵中培养,改造原有的作家队伍。

F:

战时思维模式移植到文艺上——两极对立、非此即彼,出现敌我、革命反动等概念。

2、对文人的政治性批判

3、作品发表方式转变。

郭沫若《斥反动文艺》

文学规范的建立——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

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

共邀请代表824人,出席753人,中国共产党员444人。

代表分别组成平津、华北、西北、华中、东北、部队、南方等代表团参加,实现了过去被分割在不同地域的作家和艺术家的会师,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两支文艺队伍大会师的盛会。

第一次文代会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

第一次文代会的观点:

A:

文艺工具说。

文学是承载意识形态的工具,其意识形态带有强烈的党性色彩。

B:

同路人说。

排斥非无产阶级作家,通过理论斗争纯洁思想,保证纯洁的无产阶级的革命文艺队伍。

C:

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论。

第一次文代会把上述内容以文件、法的形式规定下来,加以具体化和明确化。

这次文代会也奠定了作家们30年的不自主。

作家们的反映

A:

解放区作家:

自觉迎合新的文学规范。

如柳青响应号召下乡劳动,深入生活,体会生活和进行创作。

赵树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通过创作反映问题。

B:

国统区具有进步民主思想的作家:

希望通过互相谅解达成一种新的契约关系。

如巴金坦言自己是来向解放区作家、工农群众学习的。

C: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

希望能够忘掉过去不愉快的记忆,和新政权调整好关系。

在新时代面前,他们的内心是紧张的。

如沈从文,在解放后终止了文学创作事业,甚至曾经一度陷入精神失常的境地。

文代会的意义

A:

思潮转变,由“百音竞奏”转变为“一种声音”。

B:

共和国文艺发展蓝本被定为延安文艺模式。

C:

文学进入狭窄的发展渠道,众多文学资源被否定。

D:

文学规范建立,文学进入体制化阶段。

体制化的具体表现有:

a:

政权介入文艺。

b:

文艺纳入国家意识形态之中。

c:

作家失去思想自由。

d:

作家被纳入各种组织

文学转折的表现:

1以延安文学为主题构成的左翼文学,进入50年代,成为唯一的文学事实。

2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

3文学写作的题材、主题、风格等形成了必须遵循的体系性规范。

4作家的存在方式、写作方式、作品的出版、阅读和批评等也出现了重大变化。

作家的整体性更迭

1、40年代作家被边缘化

a一部分作家文学写作的“权利”受到限制或有意冷落。

沈从文钱钟书废名九叶派诗人等

b主动反省自己,希望学习并改造,创作适应新时代作品。

郭沫若巴金老舍曹禺冯至艾青等

c在政治文学批判运动中罹难或被拒斥。

胡风路翎牛汉冯雪峰艾青丁玲傅雷穆旦等

2、解放区作家和四五十年代之交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是这一时期作家的主要构成。

地域:

从江浙、东南沿海——西北、中原的转移

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深厚——文学准备不足

高潮即终结的“一本书”作家

第二节“方向”在争论和批判中延伸

▪文学批判运动

▪1951年开展的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对萧也牧小说创作倾向的批判

▪1954年开展的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是波及面更广的批判运动。

▪胡风文艺思想批判

胡风简介(1902.11.1—1985.6.8

▪原名张光人,湖北圻春人。

曾用笔名谷非、高荒等。

1923年加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先后就读北大学预科、清华英文系,后弃学还乡革命。

1929年东渡日本。

1931年加入左联东京支部。

1933年被逮捕并驱逐回上海。

曾任“左联”宣传部长、书记,并负责与鲁迅联系。

1936年5月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引发“两个口号”之争。

1938年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兼研究股主任,同年抵重庆任复旦大学教授。

1945年编辑《希望》杂志,因发表舒芜《论主观》一文引起论争。

1949年初出席政协会议及第一次代表会,并当选为委员。

1955年被打成“胡风反革命集团”,入狱20余年。

1979年无罪释放,1980年“平反”。

胡风的文艺思想

▪《论民族形式问题》强调五四文学传统和世界文学经验,反对把“民族形式”狭义地理解为“民间形式”,反对“文化上文艺上的农民主义”和“民粹主义的死尸”。

▪关于《论主观》的短评以及《论现实主义的道路》提出了“主观战斗精神”,指出大众精神奴役的创伤,知识分子不一定要接受人民群众的“改造”,而应该以自觉的“主观战斗精神”主动地搏击生活。

强调主体重要性,明确提出了对于延安整风、延安文艺座谈会和国统治区文艺中心问题的不同看法。

“胡风集团”被批判过程

1952.5.25舒芜于《长江日报》发表检讨文章

1952.6.8 胡乔本称之为“文艺上的小集团”

    同年林默涵、何其芳分别对其做了批判

1954.7胡风向党中央递交《三十万言书》

1954.10-12两次长篇会议发言批判文艺官员

1955年1月21日中共中央批转《中央宣传部关于开展批判胡风文艺思想报告的指示》

1955.4舒芜交出与胡风及其他人的私人信件

1955.5毛泽东将其定性为“胡风反党集团”

1980年平反,1986年举行追悼会,(1985年6月8日逝世),1988年彻底平反。

▪几场文学论争

1、关于现实主义的论争

Ø较为集中和激烈的冲突有三次:

Ø建国初期胡风有关“写真实”的主张

Ø1957年前后秦兆阳关于“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的见解

Ø60年代初期邵荃麟提出的“现实主义深化”论。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更强调文学的意识形态特征,提出文艺从属于政治的方针,文艺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体现。

在1953年在第二次文代会作为创作原则确立。

2、关于人性、人道主义的论争

巴人《论人情》

王淑明《论人情与人性》

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学”》

3.关于人物塑造的论争

▪《文汇报》组织了“可不可以写小资产阶级”的专题讨论。

▪秦兆阳不论是写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要“把这些人当做普通人看待”

▪邵荃麟“中间状态人物”

经历一系列的文学论争和批判运动以后,新的文学规范得以确认,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或者说革命现实主义被推到了一种唯我独尊的地位上,开始出现了偏离现实主义精神的蜕变。

第三节百花文学和反右扩大化

▪双百方针的提出:

1956年5月26日陆定一在中南海向一些著名知识分子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报告由毛泽东修改定稿,公开发表于6月13日。

▪内容:

对文艺工作主张百花齐放,对科学工作主张百家争鸣

▪评价:

“双百方针”的提出是积极的,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百花时代”。

但在另一方面,“双百方针”毕竟只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在特定的历史情势下所提出的一项“具体政策”,它与人们所想象的某种“自由”尚有一段距离。

百花文学

1:

小说:

A:

出现了干预生活的作品,如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李国文《改选》

B:

描写爱情的作品,如宗璞《红豆》

2:

诗歌:

公木《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公刘《禽兽篇》

邵燕祥的叙事诗《贾桂香》

3:

戏剧:

杨履方《布谷鸟叫了》海默《洞箫横吹》岳野《同甘共苦》

4:

报告文学:

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

“双百方针”和“整风运动”,事实上是一场“引蛇出洞、诱敌深入”充满着政治策略的“阳谋”,规模巨大的“反右运动”全然否定了贯彻“双百”方针、批判教条主义的积极成果,使“左”的思想倾向进一步蔓延,给新中国的文学艺术事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反右运动”不仅意味着“双百方针”所曾允诺的“自由”的结束,而且,它更意味着194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的空间进一步逼窄,意味着左翼内部的更加激进的文艺指导思想开始取得更加稳固的地位,并且在今后的文艺实践中,开始以更加急迫的姿态来进行其所构想的“社会主义文学”的激进实践。

新民歌运动

一、新民歌是大跃进的产物

新民歌运动是大跃进的产物,是1958—1959年由毛泽东亲自倡导,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发动的一场群众性民歌收集与创作的运动。

二、新民歌运动的开展

《人民日报》1958.4.14发表社论《大规模地收集全国民歌》;

中国的“采风大军总动员”;“诗歌村”、“诗歌乡”运动

三、新民歌运动兴起的原因

1将新民歌当作鼓动民众投身大跃进运动的重要工具。

2通过对文学创作主体的重造来进行无产阶级文学的初步实验。

四、如何评价大跃进中的新民歌运动

1、一部分确实是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心声,是劳动者自己的歌唱,但一种政治运动的方式进行,违反了艺术生产的规律。

2、新民歌运动突出反映了当时政治生活的浮夸风。

3、把文艺当作政治的奴仆,至使创作的公式化、概念化、雷同化,忽视了文艺的特征及创作规律。

文艺政策的调整(1960——1962)

1958年大跃进运动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1960年冬季开始,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相应地,文学领域的政策调整也开始进行。

三次重要会议

▪新侨会议1961年6月1日至28日周恩来作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

▪广州会议1962年3月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

▪大连会议1962年8月,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

文革文学

一、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是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的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和1966年2月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

二、文学激进思潮与《纪要》

(1)、文学激进思潮

1962年,毛泽东提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1963、1964年毛泽东关于文学艺术的两个“批示”。

文艺界的大批判运动

(2)《纪要》

(全名为《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1966年4月16日)

主要观点:

A、破的方面——

“文艺黑线专政论”;

“黑八论”——“写真实”论、“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现实主义的深化”论、“反题材决定”论、“中间人物”论、“反火药味”论、“时代精神汇合”论、“离经叛道”论等;

•破除对三十年代文艺的迷信,破除对中外古典文学的迷信等。

B、立的方面——

“根本任务”论:

“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创作方法:

“要采取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不要搞资产阶级的批判现实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浪漫主义。

“纪要”所表达的,是本世纪以来就存在的,主张经过不断选择、决裂,以走向理想形态的“一体化”的激进文化思潮。

它的核心思想是全面否定建国以后的文学艺术,创造“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的、最光辉灿烂的新文艺”。

三、文革文学的特征

A、分裂的文学世界:

公开的文学世界与地下文学(或称为潜在写作);

B、政治的文学化与文学的政治化;

C、革命浪漫主义与象征方法的运用;

D、塑造工农兵英雄形象的根本任务;

E、“三突出”的创作原则:

•“三突出”是“文革”中被推崇为“无产阶级创作必须遵行”的创作原则。

这一原则的规范性说法经姚文元修改定为:

“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三突出”创作原则是新中国文艺极左倾向走向极致的产物。

文革文学的写作方式

组织写作小组;集体创作;

“三结合”创作方法:

领导出思想、群众出生活、作者出技巧,每一句都得举手通过。

重新构造“经典”——八个样板戏

“八亿人民八个戏”

四、革命样板戏

样板戏:

革命样板戏是建国后一体化文学体制下戏曲革命化的极端产物。

代表剧目有《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灯记》、《奇袭白虎团》、《海港》等。

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理论集中体现了一元化的毛泽东革命文艺路线、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三突出等基本原则。

革命样板戏虽然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但也直接导致了文革文艺千部一曲、千人一面的机械复制现象,从而基本上阉割了艺术创造的生命力,直接阻碍和破坏了新中国文学和文艺的发展。

八大“样板戏”之《红灯记》

五、文革时期的怪现状与作家的处境

1、怪现状举隅

大批判,大字报,红卫兵运动,抄家,武斗,大串联,诬陷与迫害,“红色恐怖”,“血统论”等等

2、知名作家的遭遇

文艺界前后殉难的有理论家叶以群、邵荃麟、冯雪峰、巴人、邓拓,翻译家傅雷,艺术家马连良、严凤英、蔡楚生、郑君里,作家老舍、赵树理、田汉、吴晗、杨朔、闻捷、魏金枝、陈翔鹤、肖也牧、海默等。

3、五·七干校

4、上山下乡的知青运动

知青作家:

梁晓声,史铁生,张承志,王安忆,韩少功,张抗抗,阿城,铁凝,叶辛,孔捷生,矫健,郑义,张辛欣,李锐,乔雪竹,王小鹰,陆天明,舒婷,顾城,梁小斌,北岛,老鬼,王小妮,食指,陈村等等。

六、公开的诗界——红卫兵诗歌

1949—1976年的潜在写作

一、关于潜在写作

潜在写作,是指1949—1976年间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的写作活动。

两种情况:

一为作家自觉的创作,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歌、北岛的小说等;

二为非常时期作家不自觉的写作,如日记、书信、札记、读书笔记等。

特点:

大都为零散的短小创作,八九十年代才公开发表,产生影响;个人性的立场与对时代的潜隐批判;以诗歌成就最大;文革时期的潜在写作最盛。

意义:

丰富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颠覆公开的文学世界。

黄翔的《独唱》与《野兽》

白洋淀诗群

•白洋淀诗群是指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一批由北京到河北水乡白洋淀插队的知青构成的诗歌创作群体。

主要代表有:

芒克、多多、根子等。

象征手法大量运用,顽强的抗争精神与批判精神,对正义与美好未来的呼唤。

现代主义色彩;理想失落后的反思、怀疑、虚无以及绝望情绪;

天安门诗歌运动:

1976年4月5日清明节前后,在首都天安门广场爆发的一场气壮山河的群众性诗歌运动,诗歌作者大都是不知名群众,内容大都是表达对周总理的怀念与热爱,对四人帮的愤怒和憎恶。

天安门诗歌运动首先是政治运动,然后才是文学运动。

童怀周等编的《天安门诗抄》。

当代小说的潜在写作

1、张扬:

《第二次握手》;

2、靳凡:

《公开的情书》;

3、礼平:

《晚霞消失的时候》;

4、赵振开(北岛):

《波动》。

十七年小说概况

十七年小说在题材上以革命历史斗争题材和农村变革题材为主。

1.革命历史战争题材。

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治斗争史、革命战争史,充满激情的歌颂革命,缅怀战友。

长篇小说:

梁斌《红旗谱》、曲波《林海雪原》、吴强《红日》、杨沫《青春之歌》、杜鹏程《保卫延安》、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短篇小说:

茹志鹃《百合花》、峻青《黎明的河边》、孙犁《山地回忆》、路翎《洼地上的“战役”》、王愿坚《党费》。

2.农村题材

A.写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

马烽《一架弹花机》、赵树理《登记》

B.写农业合作化运动。

短篇小说:

李准《不能走那条路》、秦兆阳《农村散记》;长篇小说:

柳青《创业史》、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

C.描写大跃进时期农村的现状。

李准《李双双小传》、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茹志鹃《静静的产院》、赵树理《实干家潘永福》。

此时期也出现工业题材小说。

周立波《铁水奔流》、艾芜《百炼成钢》,周而复《上海的早晨》,草明《乘风破浪》,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

 

3.突破“禁区”的小说

1956年,由于“双百”方针的提出,文艺界出现了空前的活跃景象,许多作家敢于正视现实,独立思考,创作的题材领域也有所拓展,出现了一批干预生活和爱情题材的作品,主要是短篇小说,在读者中引起广泛反响。

A.干预现实的作品: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李国文《改选》、刘绍棠《田野落霞》、白危《被围困的农庄主席》、耿简《爬在旗杆上的人》。

这些小说贴近现实、针对性强、对现实生活中一些不健康甚至阴暗的东西,如官僚主义、革命意志衰退、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逢迎领导、欺压群众、强迫命令等进行了揭露、针砭和讽刺,具有批判的锋芒和积极的意义。

B.表现人情人性的作品:

邓友梅《在悬崖上》,宗璞《红豆》,丰村《美丽》,陆文夫《小巷深处》。

这些小说写“家务事、儿女情”,写悲欢离合,借以拨动人们的“情弦”,歌颂高尚的情操,歌颂新社会;抓住爱情生活所特有的内容,揭示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大胆探索人物内心的隐秘;鞭挞自私和丑陋的灵魂,批判旧世界,发人深思,对50年代前期颇为流行的概念化、公式化的作品是一个强有力的冲击。

 

此时期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受到人们的普遍好评的作品是八个长篇。

“三红一创”:

《红旗谱》《红日》《红岩》《创业史》

“青山保林”:

《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

状况:

趋向两极即短篇与长篇

由于自身的“功能”

A、短篇文学刊物的增刊

对短篇形态学的讨论

专事短篇写作的作家

B、长篇50年代末60年代初长篇丰收

C、长篇更侧重于表现历史,表现逝去的日子

短篇更关注现实,关注正在行进中的情境和事态。

本时期小说形态

“单一化”是这一时期小说形态的总体特征。

表现在:

1、言情、武侠小说失去了合法化的地位

2、讽刺、幽默的小说也不能继续推进

3、诗化、散文化的小说也没了生存空间

4、与小说形态的单一相关联的是小说风格的单一:

奔放、雄伟、刚健、热烈

土地之歌——农村题材小说创作

农村题材小说兴盛的原因

1、五四乡土文学传统的滋养

鲁迅、沈从文、蹇先艾、许钦文、王鲁彦等乡土作家的创作经验

2、左翼与解放区农村题材创作传统的影响

茅盾的《春蚕》《秋收》《残冬》

王统照的《山雨》

王鲁彦的《野火》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李家庄的变迁》

3、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变革现实的影响

4、当时的文学观念和和文学潮流影响

题材决定论、有差别论等文学观念决定了农村题材小说会获得丰厚发展。

农村小说的成就:

首先,当代农村题材小说一开始就同农村的变革和农民的命运紧密相连,真实地再现了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社会主义变革的历史进程和农民的思想情感历程,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编年史。

其次,建国以来的农村题材小说注重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开展对各种人物命运的农村人物形象的塑造。

再次,这一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在文学走向民族化、大众化的艺术追求和探索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农村题材小说创作具有编年史意义

土地

改革《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949)《暴风骤雨》

(1949)

互助

组合-------《村歌》(1950---《不能走那条路》(1953--《三里湾》(1955)--《锻炼锻炼》(1958)

作社------------《狠透铁》(1958)《山乡巨变》(1958)《金沙洲》(1959)《创业史》(1959)

---------------------《风雷》(1964)《艳阳天》(1964)

-1958年

人民-------------《新结识的伙伴》(1958)《我们的第一个上级》(1959)《李双双小传》(1959)

----------------------------------《太阳刚刚出山》(1959)

--

公社

60年代

农村------------《套不住的手》(1960)《实干家潘永福》(1961)浩然《艳阳天》(1964)

----------------《沙滩上》(1961)《“老坚决”外传》(1962)《卖烟叶》(1964)

生活

农村小说存在的不足:

最大的失误和局限是作家对于艺术与生活、文艺与政治关系的偏狭理解,使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传达现行政策的的传声筒;小说表现出了较为严重的公式化、概念化、模式化的创作倾向;在艺术上出现了题材狭窄、主题单一、表现手法单调、人物形象雷同等弊病。

李准

影片《李双双》获第二届中国电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