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升级的绿色低碳路径选择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958627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产业升级的绿色低碳路径选择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我国产业升级的绿色低碳路径选择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我国产业升级的绿色低碳路径选择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我国产业升级的绿色低碳路径选择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我国产业升级的绿色低碳路径选择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产业升级的绿色低碳路径选择研究.docx

《我国产业升级的绿色低碳路径选择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产业升级的绿色低碳路径选择研究.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产业升级的绿色低碳路径选择研究.docx

我国产业升级的绿色低碳路径选择研究

我国产业升级的绿色低碳路径选择研究

  绿色低碳经济已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选择,然而,绿色低碳经济需要绿色低碳技术和绿色低碳产业作支撑,舍此,绿色低碳经济就是一具空壳。

我国完全可以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在绿色低碳发展中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我们应本着这种理论思维,通过以下路径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化的新型产业体系:

在国家战略层面,全力推动绿色低碳技术自主创新,建立绿色低碳技术支持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低碳能源,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加快产业生态化进程,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城市化;以绿色低碳消费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关键词]产业升级;路径选择;绿色低碳经济;新型产业体系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0)09-0077-06

  程宇航(1957—),女,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区域经济、金融。

(江西南昌330077)

  鉴于传统工业文明“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对生态的损害已经危及人类的生存条件,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在深刻反思发达国家所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后逐渐认识到:

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是引发全球生态危机、资源危机的罪魁祸首,21世纪人类正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绿色低碳经济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选择。

  一、向绿色低碳经济转型:

人类的探索与共识

  20世纪60年代后,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的传统发展观造成的恶果开始显现,关于传统工业文明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成果开始涌现。

其中的代表作有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的生态学名着《寂静的春天》。

该书通过对化工产品污染物迁移、转化的描述,揭示了人类同大气、海洋、河流、土壤、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论证了环境污染对生物圈及人类的影响。

《寂静的春天》犹如黑暗中的一声春雷唤醒了人类自我陶醉的心灵,环境问题由此开始得到重视,生态平衡理论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传播。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博尔丁提出了“宇宙飞船经济学”。

他把地球比作一个有限空间和资源的宇宙飞船,认为以往人类从事经济活动是一种无视资源、环境问题的发展模式,合理的发展模式应是对自然物质循环利用,使有限的空间和资源得到合理和长久的利用。

1972年,受罗马俱乐部的委托,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梅多斯等人提出了一个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

这个研究报告一出版,就在全世界的学术界和思想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梅多斯等人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五个主要因素即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共同特征是呈指数增长,如果这个趋势继续下去,经济增长将达到这种极限,人类必然陷入危机。

为了应对这个危机,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性的环境会议。

这次会议的一份报告《只有一个地球》指出:

“当前大多数环境问题都是来自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错误行动。

”会上通过了着名的《人类环境宣言》,揭开了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序幕。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对世界环境和发展关键问题进行为期3年的全面调查研究基础上,发表了由当时的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研究的专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其中指出:

当代危机是环境与发展相互割裂的结果。

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采取保证使今后世世代代得以持续生存的决策”,“当代人必须从现在开始行动”,建设“一个强有力的,在社会和环境方面具有持久增长能力的新世纪。

”这一报告的发表,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形成。

1989年,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绿色经济”概念。

绿色经济是以经济社会与环境和谐为目的发展起来的经济形式,是以科学节约能源、资源为特点的一种平衡式经济模式。

绿色经济将众多有益于环境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通过对环境无损害的经济行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经济的出现及其在世界各国的蓬勃发展,标志着人类对高碳经济增长模式的危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提出了在生态平衡中谋求发展的愿景。

  进入90年代,人类的探索逐渐从理论层面进入实践操作层面。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8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02位国家首脑出席了这次“地球高峰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

1997年,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又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气候异常的《京都议定书》,明确提出了发达国家减排的目标和义务。

  进入21世纪,人类对极端气候变化对生态的影响的理论认识更加清晰、深刻,因此,国际社会正从各个方面采取更有力的措施节能减排,探索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2003年,英国政府在其发布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

英国政府为低碳经济发展描绘了一个清晰的目标:

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基本建立低碳经济社会,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同;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科特牵头完成的《斯科特报告》明确揭示,全球每年以GDP的1%投入节能减排,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通过决议,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巴厘岛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将温室气体减排20%至40%,“巴厘岛路线图”为推动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具有里程碑意义。

之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8年11月26日,英国议会批准了《气候变化法案》;2008年12月17日,欧洲议会通过了《欧盟气候变化协定》;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

它要求美国以2005年排放水平为基准,到202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减少17%,到2050年减少83%。

  在我国,向生态经济、低碳经济转型早已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点,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通过,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开始走上法制化轨道。

1983年,我国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七五”、“八五”及以后的各个五年规划中都分别强调了环境保护的内容。

1992年,我国参加了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在会后认真履行会议通过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

1994年我国在发展中国家中率先制定并实施了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的纲领性文件——《中国21世纪议程》,并将其作为各级人民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指导性文件。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并进一步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在此前后,我国发布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发展生态经济的方案、规划、条例、主张:

2007年6月,我国正式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该方案是我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面的政策性文件,也是发展中国家颁布的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2007年7月,中国绿色碳基金成立。

该基金将积极实施以增加森林储能为目的的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等林业碳汇项目;2007年9月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研究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2007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并将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式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点;《“十一五”能源规划》中,优先考虑节约能源和扩大国内供应的问题。

核心目标是到2010年,单位GDP消耗的能源,即能耗强度与2005年相比降低20%。

同时,还制定了到2010年各种主要燃料在一次能源构成中的比重目标;2009年8月,国务院正式公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2009年11月6日,国家林业局发布《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该计划确定了5项基本原则,3个阶段性目标,实施22项主要行动;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

这是我国政府第一次公布关于温室气体减排的明确数字。

  二、产业层次低:

我国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的一大制约因素

  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是国际社会的共同选择,也是我国实现和平崛起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然而,我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面临一系列发展问题,包括脱贫、就业、缩小区域差距和贫富差距,等等。

这就决定了当今我国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发展。

在这个前提下如何科学选择绿化低碳发展的路径?

必须充分考虑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发展任务、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等资源禀赋以及相对低度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这些最现实的基础性制约因素。

  首先,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上看。

我国正处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阶段。

我国需要将更多的投资用于刺激经济增长和解决广大群众的民生问题。

2008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预计2020年将达到60%左右,2025年达到75%左右。

在此期间,重化工业化阶段也还将持续约20年左右。

同时,伴随着人口在城市的大量聚集,对物质、能源、住房、基础设施的需求将会大幅度增加,并将与重化工业发展呈现相互支撑的态势,这必将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

这种“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性排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一大制约。

  其次,从我国的能源结构与能源技术看。

“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十分有限。

我国原煤产量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超过70%,对煤的依赖性远大于世界其他国家。

在化石能源当中,煤的含碳量最高,煤富含碳基的特性决定了煤炭在使用过程中排放大量温室气体的问题不可回避。

与此同时,我国的能源技术特别是绿色能源技术的研发能力远低于发达国家。

“重引进,轻消化”导致了目前一些节能减排的关键核心技术仍旧受制于国外。

我国在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明显改变。

  再次,从我国的产业结构分析。

2009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从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5477亿元,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156958亿元,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142918亿元,增长%。

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

:

“十一五”前四年我国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变化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部门的“重化结构”和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我国经济的“高碳”特征。

资料显示,1993—2005年,我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

我国是世界上煤炭、铁矿石、氧化铝、水泥消耗量最大的国家。

2005年,我国GDP占世界的5%,但钢材消耗量占世界的27%,水泥消耗量占世界的50%。

这带有明显的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具有一定客观性。

但必须看到,与重化工业、“两高一资”产业迅猛发展相比,我国的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品牌建设不足,产业整合度不高,而创意、设计、技术、服务、管理、品牌、营销等环节恰恰是高附加值、高收益的环节。

这个问题,我们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分析中可以看得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