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腹痛临床路径.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580487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行腹痛临床路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经行腹痛临床路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经行腹痛临床路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经行腹痛临床路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经行腹痛临床路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行腹痛临床路径.docx

《经行腹痛临床路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行腹痛临床路径.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行腹痛临床路径.docx

经行腹痛临床路径

集团标准化小组:

[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经行腹痛临床路径

经行腹痛(原发性痛经)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

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的门诊患者。

一、经行腹痛(原发性痛经)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

第一诊断为经行腹痛(TCD编码:

BFY150)

西医诊断: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痛经(ICD-10编码:

N94.40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263-266)

患者表现为行经前后和经期小腹冷痛坠胀,伴随经血量少色暗有块,形寒肢冷,带下量多色白,或腰部酸痛,肛门坠胀,恶心呕吐,头晕乏力,严重时面色发白出汗,甚至休克等全身不适症状。

1.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妇产科学》制定的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47)

以经期或行经前后发生阵发性小腹疼痛为主,并伴随月经周期而发作,连续3次以上,以致影响工作和生活,生殖系统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者。

2.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001.9-94)。

临床常见证候:

2.1气滞血瘀型:

经行不畅,常于经前1-2天或月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疼痛较剧,拒按,或有胸闷、乳房胀痛、两胁胀痛,经色紫红而夹有血块,下血后疼痛缓解,脉沉涩或弦,舌质暗或有瘀斑。

2.2寒湿凝滞型:

平时多坐卧湿地,或经期有淋雨涉水史,或有过食寒凉生饮史。

经行时出现小腹冷痛,喜暖,经水排出不畅,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得热则缓,面色青紫,四肢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紧。

2.3气血亏虚型:

平时虚弱多病,行经时小腹疼痛绵绵不休,腹痛多在经后,小腹柔软,喜按,经量少,质清稀,伴有腰酸肢倦,面色无华,头晕心悸,舌淡,脉沉细。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经行腹痛(原发性痛经)。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

3个月经周期。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符合上述原发性痛经中、西医诊断标准者。

2.月经周期基本正常:

(28+7)天。

3.数字评分法(numericalratingscale,NRS)疼痛评分分值>3。

4.2周内未使用影响疗效判断的药物。

5.14<40岁。

6.自愿参加本临床路径。

7.签署知情同意书。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证、次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妇科检查

(2)妇科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基础体温、内分泌检测、血常规、宫腔镜等。

(八)治疗方法

1.经前期:

隔姜灸+中药熏蒸+推拿治疗

隔姜灸:

主穴:

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肾俞

配穴:

取穴以任脉、督脉、足少阴和足阳明经穴为主。

操作:

用厚3毫米左右生姜一片,中间用针刺十余个孔放在穴位上,施术者点燃艾条置姜片上方施灸,每次20分钟,隔日一次。

中药熏蒸:

主穴:

关元、神阙

用药:

当归、茯苓、熟地、赤芍、桃仁、肉桂、红花、车前子、小茴香、艾叶、炒五灵脂、香附、元胡、炒蒲黄

选穴依据:

经间期以后,阳气逐渐增长,已达到“重阳”的状态,此期阴精与阳气皆充盛,子宫、胞脉气血充盈,则在阳气的鼓动下,子宫、胞脉通达,泄而不藏,经血得以下泄。

治疗以活血为主。

操作:

中药熏蒸将药袋降温至40℃后,放于患者脐部及小腹部熏蒸,药凉后换袋,持续熏蒸40min。

推拿治疗:

①患者仰卧位,医生坐于右侧,用摩法按顺时针方向在小腹部治疗;一指禅推法或揉法在气海、关元穴施治。

②患者俯卧位,一指禅推法或扌衮法施术在腰部脊柱两侧及骶部,按法于肾俞、八髎穴使之有酸胀感,擦八髎穴使之有温热感。

随证加减:

①气滞血瘀:

按揉章门、期门、肝俞、膈俞,每穴约半分钟,并拿血海、三阴交,以酸胀为度。

②寒湿凝滞:

直擦背部督脉,横擦腰部肾俞、命门,以透热为度;按揉血海、三阴交,每穴约1分钟。

③气血虚弱:

直擦背部督脉,横擦左侧背部,以透热为度。

摩腹时加揉中脘2~3分钟。

按揉脾俞、胃俞、足三里,每穴约1分钟。

疗程:

患者经前期治疗,一个月经前期为一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

2.月经期:

针刺治疗+中药内服

针刺治疗

主穴:

关元、中极、足三里、三阴交、地机

配穴:

实证以中极、三阴交、地机、次髎等穴为主;虚证以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为主,配合辨证取穴;肝郁气滞取气海、太冲、三阴交,针用泻法;寒湿凝滞取中极、水道、地机,施以补法;气血虚弱取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脾俞、肾俞,针用补法;肝肾亏虚取肝俞、肾俞、关元、照海,针用补法。

中药内服:

根据患者四诊和参自拟中药口服。

肝郁气滞以逍遥散为主方加减;寒湿凝滞以少腹逐瘀汤加减;气血虚弱取四物汤加党参、黄芪为主,辅以炙甘草、生姜、大枣健脾胃以生气血;肾气亏损用调肝汤加减;湿热蕴结方选清热调血汤加减。

3.经后期:

耳穴敷贴+中药内服+推拿治疗

耳穴敷贴:

子宫、肝、肾、脾、内分泌

选穴依据:

经期阴血下泄,经后子宫、胞脉相对空虚,尤以阴血不足为主。

此期血室已闭,子宫藏而不泄,通过肾气的封藏,蓄养阴精,使精血渐长,充盛于冲任二脉。

此为“重阴”的阶段。

治疗以滋补肾阴、调养冲任为主。

操作:

耳穴磁贴每次贴3-5个穴位,双耳交替进行,每周更换一次。

疗程:

患者经后期治疗,一个月经后期为一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

中药内服:

根据患者四诊情况自拟中药口服。

肝郁气滞以逍遥散为主方加减;寒湿凝滞以少腹逐瘀汤加减;气血虚弱取四物汤加党参、黄芪为主,辅以炙甘草、生姜、大枣健脾胃以生气血;肾气亏损用调肝汤加减;湿热蕴结方选清热调血汤加减。

推拿治疗:

①患者仰卧位,医生坐于右侧,用摩法按顺时针方向在小腹部治疗;一指禅推法或揉法在气海、关元穴施治。

②患者俯卧位,一指禅推法或扌衮法施术在腰部脊柱两侧及骶部,按法于肾俞、八髎穴使之有酸胀感,擦八髎穴使之有温热感。

随证加减:

①气滞血瘀:

按揉章门、期门、肝俞、膈俞,每穴约半分钟,并拿血海、三阴交,以酸胀为度。

②寒湿凝滞:

直擦背部督脉,横擦腰部肾俞、命门,以透热为度;按揉血海、三阴交,每穴约1分钟。

③气血虚弱:

直擦背部督脉,横擦左侧背部,以透热为度。

摩腹时加揉中脘2~3分钟。

按揉脾俞、胃俞、足三里,每穴约1分钟。

④经间期:

悬灸+自我推拿+中药内服悬灸:

关元穴、三阴交。

操作:

手持艾条距离皮肤15cm左右,点燃艾条,温灸关元穴、三阴交,以该部皮肤潮红为度。

疗程:

每次悬灸20分钟,每周3次,治疗至下一月经周期。

自我推拿:

神阙、关元、气海、肾俞

操作:

按(按揉)法、摩法和推法(平推法或擦法)轻按、摩或推以上穴位。

疗程:

每次治疗10分钟,一周2次,治疗至下一月经周期。

中药治疗:

肝郁气滞以逍遥散为主方加减;寒湿凝滞以少腹逐瘀汤加减;气血虚弱取四物汤加党参、黄芪为主,辅以炙甘草、生姜、大枣健脾胃以生气血;肾气亏损用调肝汤加减;湿热蕴结方选清热调血汤加减。

疗程:

月经结束开始服用,至下一月经周期。

(九)完成路径标准

经行腹痛程度缓解或消失。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不能坚持治疗者。

2.未按治疗方案接受治疗者。

3.出现了其他并发疾病或病情恶化者。

二、经行腹痛(原发性痛经)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

经性腹痛(原发性痛经)(TCD编码:

BFY150,ICD-10编码:

N94.400)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岁门诊号:

发病时间:

年月日入路径日期:

年月日完成日期:

年月日

标准治疗时间:

3个月经周期实际治疗时间:

时间

年月日

第1天

年月日

第一个月经周期结束后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进行辨证

□完成病历书写

□妇科检查

□B超检查

□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

□完成初步诊断

□中医辨证

□确定治疗方法

□按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其相应治疗方案

□隔姜灸

□中药熏蒸

□推拿治疗

□针刺治疗

□中药内服

□耳穴敷贴

□悬灸

□自我推拿

□与家属或本人沟通,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进行辨证

□注意证候变化

□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隔姜灸

□中药熏蒸

□推拿治疗

□针刺治疗

□中药内服

□耳穴敷贴

□悬灸

□自我推拿

□完成复诊记录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医师

签名

时间

年月日

第二个月经周期结束后

年月日

第三个月经周期结束后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进行辨证

□注意证候变化

□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隔姜灸

□中药熏蒸

□推拿治疗

□针刺治疗

□中药内服

□耳穴敷贴

□悬灸

□自我推拿

□完成复诊记录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进行辨证

□根据治疗情况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

□完成复诊记录

□疗效评估

□制定随访计划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医师

签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