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静海一中等六校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图片版附答案 1.docx
《一中静海一中等六校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图片版附答案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中静海一中等六校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图片版附答案 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中静海一中等六校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图片版附答案1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六校联考
高二语文试题答案
1.答案C(C都读jìng,A.应声而落读yìng,B.水泊梁山pō,D.请帖读tiě,铭文碑帖读tiè)
2.答案B(A精神焕发发轫C如雷贯耳企盼D雷厉风行无暇顾及)
3.答案 D。
解析:
①徘徊: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踟蹰:
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根据语境,应用“徘徊”。
②积聚:
积累。
积淀:
动词,积累沉淀;名词,所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
文中强调“几千年来”,应用“积淀”。
③宵衣旰食:
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
废寝忘食:
顾不得睡觉和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根据语境,应用“废寝忘食”。
4.答案:
B 解析:
A项,搭配不当,“网络成瘾者”和“精神行为障碍”不能搭配,可把“者”去掉。
C项,C项,偷换主语,最后一句应改为“节目组力求把该节目打造成一席特色鲜明的文化盛宴”。
D项,成分残缺,“遏制”后加“手段”。
5.答案B解析:
《家》是巴金的作品,两个三部曲应该互换。
6.【答案】A(解析:
此段文字的逻辑是先谈这是需要诗的时代及其原因③,紧接着谈诗人的使命④,注意“因为”和“而”的衔接。
接着谈诗人诗意活法的意义①,接着举例⑥,而②⑤都是对⑥的分析,根据“也许是”和“但”的逻辑关系,知先②再⑤。
)
7.答案:
D 解析:
D项,“以‘道’代替‘天’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最具革命性的思想”说法张冠李戴,这是西方学者的看法,并不是道家的看法。
8.答案:
C 解析:
C项,“不断修养德行”是儒家观点。
9.答案:
B 解析:
A项,“道家”“儒家”概念互换。
C项,“中国历代文人都喜欢道家”说法范围扩大,原文是“中国历代的文人,许多都喜欢道家”。
D项,“会面临不知如何安顿自己等诸多问题”说法错误,原文是“可能会面临……”,该项把可能说成了肯定。
10.C(知:
掌管)
11.D(A助词,无义/指示代词,这,此;B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C介词,表被动/判断动词,是;D都是介词,把)
12.B(④是王错进谗言⑤非直接体现)
13.B“吕太公比周公更有远见”错,文中没有此意。
14.
(1)(后代如果有精通音律的人,将会知道钟声是不和谐(调和)的。
我私下为您感到羞耻。
(知音、窃、耻各1分)
(2)如果君主了解信任我,使我尽自己所能,那么我凭着西河就可以帮助君主成就王业。
(毕、王各1分)
(3)凭公叔这样的贤明,而今竟然叫我一定要把国政交给公孙鞅治理,太荒谬了!
(以、听、悖各1分)
【参考译文】
人们的智力之所以彼此差异,是因为有的人具有远见,有的人目光短浅。
今天跟古代的关系,就像是古代跟将来的关系一样;今天跟将来的关系,也就是像今天跟古代的关系一样。
所以,清楚地了解今天,就可以知道古代,知道古代就可以知道将来。
古今前后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圣人能够知道上千年、下千年的东西。
楚文王说:
“苋多次据以大义来冒犯我,据以礼数来拂逆我的心意,跟他在一起就让我感到不安,但是久而久之,我从中有所得。
如果我不亲自授予他爵位,后代如有圣人,将要因此责难我。
”于是授予苋五大夫爵位。
文王又说:
“申侯伯善于把握并迎合我的心意,我想要什么,他就在我之前准备好什么,跟他在一起就感到安逸,久而久之,我从中有所失。
如果我不疏远他,后代如有圣人,将要因此责难我。
”于是送走了申侯伯。
申侯伯到了郑国,曲从郑君的心事,事先准备好郑君想要的一切,经过三年就执掌了郑国的国政,但仅仅五个月郑人就把他杀了。
这是后代圣人使文王在前世做了好事。
晋平公铸造了一个大钟,让乐工审听钟的声音,乐工都认为钟声很和谐了。
师旷说:
“钟声还不和谐,请重新铸造它吧。
”平公说:
“乐工都认为很和谐了。
”师旷说:
“后代如果有精通音律的人,将会知道钟声是不和谐的。
我私下为您因此而感到羞耻。
”到了后来,师涓果然指出钟声不和谐。
由此看来,师旷想要使钟声更和谐,是考虑到后代有精通音律的人啊!
太公望封在齐国,周公旦封在鲁国,这两位君主关系十分友好。
他们在一起互相讨论说:
“靠什么来治理国家?
”太公望说:
“尊敬贤人,崇尚功绩。
”周公旦说:
“亲近亲人,崇尚恩爱。
”太公望说:
“照这样,鲁国从此就要削弱了。
”周公旦说:
“鲁国虽然会被削弱,但后世占有齐国,也肯定不是吕氏了。
”后来,齐国日益强大,以至于称霸诸侯,但传到二十四代就被田成子占据了。
鲁国也日益削弱,以至于仅仅能勉强维持生存,传到三十四代也就灭亡了。
吴起治理西河,王错在魏武侯面前诋毁他,武侯派人把吴起召回。
吴起走到岸门,停下车,回头遥望西河,眼泪一行行流下来。
他的车夫对他说:
“我私下观察你的心志,把舍弃天下看得像扔掉鞋子一样。
如今离开西河,您却流泪,这是为什么啊?
”吴起擦去眼泪说:
“你不知道。
如果君主了解信任我,使我尽自己所能,那么我凭着西河就可以帮助君主成就王业。
如今君主听取了小人的谗言,而不信任我,西河被秦国攻取的日子不远了,魏国从此要削弱了。
”吴起最后离开了魏国,去了楚国。
不久,西河完全被秦国吞并了,秦国日益强大。
这正是吴起所预见到并为之流泪的事情。
魏相公叔座病了,惠王去探望他,说:
“公叔您的病,唉!
病得很沉重了!
国家该怎么办呢?
”公叔回答说:
“我的家臣御庶子公孙鞅很有才能,希望大王您能把国政交给他治理。
如果不能任用他,不要让他离开魏国。
”惠王没有回答,出来对左右侍从说:
“难道不可悲吗?
凭公叔这样的贤明,而今竟然叫我一定要把国政交给公孙鞅治理,太荒谬了!
”公叔死后,公孙鞅向西游说秦国,秦孝公听从了他的意见。
秦国果然因此强盛起来,魏国果然因此削弱下去。
由此看来,并不是公叔座荒谬,而是惠王自己荒谬啊!
大凡行事荒谬的人的弊病,一定是把不荒谬的当成荒谬。
15.
(1)答案
(1)首联描写诗人在湖口送别友人所见的一幅莽苍阔大的湘江暮色图(1分):
湘江上暮霭笼罩,无尽的芦苇连接旷野。
(1分)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的黯淡心情(1分),也反衬了离人的孤独。
(1分)
(2)答案:
尾联表达了诗人的孤寂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或因友人归去逢新年的欣慰之情)。
(2分,答出两点即可的得2分)友人归去正逢新年,而自己独在异乡。
腊月末凋零的梅花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自况,既包含着自伤落寞之意,又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分,能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16.答案:
略
17.(2分)答案:
时光的流逝、年华的老去是“另一种悲痛”,(1分)它悄然无声,而又无法抗拒,待我们蓦然回首时,便会生出无限的惆怅与悲伤。
(1分)
18.(4分)答案:
①内容上,点明了这次经历对作者的深远影响,使他可以淡定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并拥有继续前行的力量和激情。
(2分,大意对即可)②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1分)既是对上文观点的例证,又引出下文有关人生的议论。
(1分)
(解析:
分析语段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上入手。
从内容上看,这段秋游经历,对作者影响深远,是作者抒发人生感慨的着眼点,起铺垫作用;从结构上看,下文的议论抒情与这段文字关系密切。
)
19.(5分)答案:
①运用比喻的手法,(1分)将记忆比为珍珠,生活的苦难比为烟尘等,(1分)化抽象的人生感悟为具象,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1分)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记忆的珍贵,我们应铭记并收藏记忆,时时温习,去感恩人生,告慰遗憾。
(2分)
(解析:
赏析这句话,首先要抓住使用的手法,其次要紧扣语句表达的情感。
)
20.(6分)(示例1)时光的刻刀,会一点点磨平我们的棱角,减损我们的激情,让我们很难拥有年少时的斗志和勇气,所以说,这也可以算是生活的一种悲痛。
(示例2)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各自的魅力,岁月改变了我们的年龄和心性,但也带给我们成熟和从容,我们应坦然面对时光的流逝,不应把它视为一种悲痛。
(亮出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21.(4分)解析:
选AE。
A项,第一段没有开门见山,点明中心,也不是为第四段内容做铺垫,其作用是引出第二段。
E项,没有说明。
22.(5分)
答案
(1)怒目而视的邻居(或:
老死不相往来)(2分)
(2)邻居之间应互为避风港,而不是隔河对峙的两支军队。
(3分)
(解析 漫画中的二人,对门而居,却怒目而视,把门前公共地段用“楚河汉界”隔开,各守自己的地盘。
由此可知,该漫画揭示了邻里之间怒目而视、关系淡薄的社会现象。
第
(1)题,点出邻居之间不相往来之意即可。
第
(2)题,在准确表达漫画主题的基础上,要讲究修辞手法的运用。
)
23.(3分)参考答案:
爱心好比春雨,夜晚润万物成长而随风潜入,白日涤世间微尘却了无痕迹。
历史宛如长河,平静时波澜不惊却藏险滩,汹涌时怒涛翻滚而蕴缓流。
24.(3分)答案:
①与桥结下了不解之缘②每一座桥都有个寄托美好愿望的名字③每一座桥又都是一幅画
25.作文(60分)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