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参考答案.docx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参考答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参考答案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参考答案
一、填空
1、一般认为,教学方法指的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
2、小组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
3、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主导教与学的方法和过程,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4、传统的科学教学目标一直以(认知)为中心,教师大多关注怎么教可以提高(知识)与(技能)的达成度,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情感体验)等。
5、探究法的基本程序有(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订计划、(观察实验)、收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
6、科学中的实证意识即(科学是讲求证据的,科学的结论是经得起证实,也经得起证伪)。
7、“示范—模仿”教学法属于与(习得动作技能)有关的教学方法。
8、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9、小学科学课以探究为核心,探究即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方式)。
10、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科学习惯)。
11、逻辑思维就是(指科学都是符合逻辑的,科学的结论经得起实证的检验,也经得起逻辑的检验)。
12、质疑精神是指(科学是没有尽头的,它在不断的质疑过程中向前发展)。
13、教学方法的施动者包括(教师)和(学生)。
14、小组合作学习是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15、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
16、科学课程资源,广义地说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
17、合作学习中我们一般需要制订(独立思考)、(分工合作)、(交流)等规则。
18、关于探究的类别,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把它分为三种:
一是(科学探究);二是(基于探究的教学或以探究为本的教学);三是(以探究为本的学习)。
19、英国学者将教学方法定义为:
教师为促进学生的(学习),组织全班学生,向学生进行(讲解)与应用(教学媒介)时所采用的各种方法。
20、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依据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而定。
21、教学方法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22、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家(克拉克)和(斯塔尔)把教学方法定义为:
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而组织和使用(教学技术)、(教材)、(教具)和(教学辅助材料)的方法,分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两部分。
23、探究式学习的一般步骤是选择问题、(提出假说)、(实施探究)、解释结论、评价反思。
24、知识发现式探究式学习,就是要学生亲历知识“发现”的过程,主动参与知识构建。
其一般程序是:
从已知的学习内容出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综合→(得出结论)。
25、按学生获得的信息的来源分类,演示法、观察法属于通过(直观)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
26、对于科学本质的界定,就小学科学课而言,它从(实证意识)、(逻辑思维)、(质疑精神)三方面体现科学本质。
27、课时教学目标设定时应用不同的( 行为化动词 )来表述。
28、20世纪80年代苏联对教学方法定义为:
为达到教育目的而调整(教师)和(学生)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
29、按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导活动分类,讲授、谈话、演示属于以(教师的传授)活动为主的方法。
30、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方式有:
(问题讨论式)、知识发现式、(实验探索式)等。
31、语言传递法、直观显示法、实践操作法分别是以(语言)、(视觉形象)、(动觉刺激)为信息载体的。
3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
33、《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提出:
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34、((情境)教学法、(暗示)教学法属于与调节情感活动有关的教学方法。
35、探究式学习的一般步骤:
(选择问题)、提出假说、(实施探究)、解释结论、评价反思。
36、科学探究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
科学探究也指(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
37、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
制订(规则)。
组织教育活动的规则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简洁)越好。
38、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层次。
39、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40、所谓异质小组,表现为小组成员在(性格)、成绩、(能力)、家庭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和互补性。
41、小组合作学习不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
42、科学探究的可操作性原则是指:
所选择的问题要具有(可操作)性,即选择问题要适合自己的(实际),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
43、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44、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最大的发展。
45、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和(标准)。
46、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共同)学习。
47、合作教学的关键是科学组建学习小组。
组建学习小组首先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48、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一定(教学任务)之上,为实现( 教学目的 )而制定的教学方案。
二、简答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涉及哪三方面?
答: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涉及这三方面:
对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应用
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了解和实践
对与科学相关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2、怎样才能使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
答:
一、把握“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教师定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规范“小组合作学习”的行为,营造合作的良好氛围。
三、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
3、《教育大辞典》对教学方法的定义作出了哪两种解释?
答:
《教育大辞典》对教学方法作如下两种解释:
①某种教学理论、原则和方法及其实践的统称。
可运用于一切学科和年级。
②师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
4、判断课堂生成教育资源是否有益的标准是什么?
答:
一看其是否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是判断是否与本来的教学活动相关
三是分析它可能产生的教育意义、价值是否与原来的教学目标一致,或者说是否能产生更大的教育意义或价值。
5、教学方法按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导活动分类可以分为哪几类?
答:
第一类:
以教师的传授活动为主的方法,如讲授、谈话、演示等。
第二类:
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的方法,如读书、讨论、实验、实习作业、研究等。
6、交流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交流?
答:
交流是在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
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
a、表达自己的见解
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
这种“说”的能力包括:
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等,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提供练习的机会。
b、尊重别人的发言
尊重别人的发言,就是“听”,就是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
“听”是一种涵养,也是一种学习的技巧。
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
c、小声交流
小声交流的目的是给大家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避免互相干扰。
7、教学方法按学生获得的信息的来源分类可以分为哪三类?
答:
第一类:
通过语言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等。
第二类:
通过直观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如演示法、观察法等。
第三类:
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信息的方法,如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研究法等。
也有人以语言、视觉形象、动觉刺激为信息载体,依次分得与上述相同的三类:
语言传递法、直观显示法、实践操作法。
8、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指哪些?
答:
主要指知识水平、实验技能、学习兴趣、发展水平等
9、为什么课时目标设定时要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
10、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有哪些方面?
答:
关于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国内有学者对此作过专门的论述,有六个方面:
①教学任务;②教学内容;③教学允许的时间;④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水平、实验技能、学习兴趣、发展水平等);⑤教师本人的特色(善写、善说、善于用实验说明问题等);⑥学校的教学设备和经济状况。
11、什么是预设与生成,它们有怎样的关系?
答:
1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对常识大纲有哪些突破?
答:
1、更加注重学到知识的学以致用,强调应用于日常生活,并养成习惯。
2、强调用科学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学会科学探究。
3从保护和发展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出发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与情感,而不是简单地归属思想品德教育。
4、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资源、关心科技新发展等现代科技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13、当前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方法存在哪些不合理现象?
答:
1、教学方法的运用单一化。
2、教学方法的运用不恰当。
3、教学方法的运用不灵活。
14、小组合作学习率先兴起于美国,它的基本做法是怎样的?
答:
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
15、我们选择有结构的材料,怎样才能防止误导学生?
答:
首先要确定材料有必要,接着就要考虑准备的材料是否有问题,一定要防止材料的原因引起学生的错误认识;
其次教师应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考虑、看待所提供的材料,不要因材料而引起学生过多的关注无关现象;
其三是材料要最有利于学生的认识。
16、什么是实验探索式学习?
答:
就是借助实验、调查等手段来解决“未知”问题,其一般程序是:
针对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操作(或不直接操作)—>分析实验数据(或预设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17、在小学科学课材料准备中,后续材料有什么作用?
答:
后续材料可以循序渐进地增加问题的复杂性,并使学生在逐渐复杂的问题中思维活动步步深入,步步推进,继而给人以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动力,促使学生去进一步发现。
18、只有让学生置于互动式的合作学习氛围中才能实现有效的合作,那么教师可以从哪几方面关注学生的互动?
答:
教师可以从这几方面关注学生的互动:
一是关注学生的表达;
二是关注学生的倾听。
19、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
以提出(发现)问题作为探究学习的开始;以科学探究活动作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与认识作为基础来建构知识;以事实和证据作为科学解释的依据;以合作学习作为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以全方位的开放作为探究学习的前提;以探究的过程作为评价的主要对象。
20、科学探究中为什么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倾听?
答:
因为在探究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
所以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可以使学生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
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
因此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倾听。
21、科学探究中为什么要强调“教师倾听学生”?
答: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学生的个人知识),首先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东西,从而判断学生理解到的深度,并决定需要由教师补充哪些介绍;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能准确地判断学生们是否已基本充分交流完他们所能想到和理解到的一切,从而果断地决定在何时介入讨论,以何种方式介入;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还能对各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判断由教师分析深入到什么程度是在学生的接受范围之内的。
实际上,正是通过倾听学生,通过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与疑惑,教师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
22、概念辐射的材料结构性有哪几种呈现的方式?
答:
1)、材料所揭示的现象是递进关系,最后形成概念。
2)、材料所揭示的现象是同一个概念。
23、小组合作学习与班集体教学相比有什么优势?
答:
小组合作学习与班集体教学相比更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
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的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小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发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因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24、探究教学中如何关注“儿童的问题”?
答:
科学课程首先就要关注真正来自儿童和属于儿童的问题,教师要注意了解儿童最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
教师应该是关注学生自己的问题的探究,并允许学生对问题先自主进行一些非指导性探究。
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以此作为设计课程时选择探究主题和安排主题顺序的基础之一;
第二,每学期都应该留出一些“自由探究时间”,供学生探究他们自主提出的问题;
第三,日常的课程设计应该根据儿童的即时兴趣做出适当的及时的调整。
还可以每学期末集中安排一些课时,与学生一起,提高观察、实验或查资料,共同探讨一些“学生的十万个为什么”。
25、为什么要强调让学生充分经历、体验探究的过程?
答:
探究过程本身不仅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培养的主要途径。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
而且只有这样的亲历过程,儿童才能真情地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价值之美。
26、探究式教学要求的材料结构有哪几种情况?
1)、因探究式教学模式而安排的材料结构。
2)、根据探究式教学特点安排的无关因素研究的材料结构。
27、组建学习合作小组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答:
1、首先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2、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
3、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
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
28、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应该把重点放在哪些方面?
答:
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以下四个方面:
提高探究满足学生求知欲
提高探究获得关于身边世界的理解
提高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
逐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及科学本质的理解。
29、有结构的材料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哪些作用?
答;1、使用有结构材料进行教学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激励学生主动探索、锲而不舍的求知欲望。
2、科学教材中举例的事物、提问的情景、思考的问题、讨论的主题、选择的探究项目都源于学生身边的事物。
利用有结构材料进行实验、探究活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科学实践和探究活动过程中建构认识,学习和掌握知识,形成科学概念。
3、运用有结构材料进行科学实验教学,是实际的实物教学,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具体性、真实性的特点,直接感知和语言传递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教材中的知识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4、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亲自操作有结构材料,通过实践验证前人获得的科学结论。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和技巧,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学习和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5、应用有结构材料进行实验和观察,学生可搜集到许多信息资料,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搜集资料、获取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6、教学中使用有结构材料,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课堂实验操作中,自主学习,亲自动手,自主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表述结论等,整个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7、运用有结构材料进行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既有技术问题,又有科学方法问题,实验教学是属于科学的范畴。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共同操作实验,相互间进行交流讨论,需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融洽的情感,要遵循人文的规范,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有助于心理的沟通、交流、领悟、感应和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共同责任感,有利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形成。
30、小组合作学习有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答:
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小组成员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的认知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从而来解决问题,理解知识。
3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科学课的总目标是什么?
答: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32、小学科学课三维目标的内在关系是什么?
答:
小学科学课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
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以来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而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三、辨析
1、“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科学课中每堂课必须要进行探究。
答:
错。
没有必要。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并不意味着它是学习科学的唯一方式。
这样的理解“探究”和“核心”是片面的,每堂课必须要进行探究,这种看法是不对。
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与材料的内在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来丰富我们的教学,为学生的科学学习服务。
如果每节课都让学生讨论讨论,动一动,将探究活动泛化,学生看似自时自终在热热闹闹地探究,但学习的实效却是十分低下的。
2、科学新课程提倡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传统的讲授法完全可以摒弃。
答:
错。
科学新课程提倡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但是并不表示传统的讲授法就可以完全摒弃。
科学教学中方法的选择必须依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来确定,有些教学内容就应该选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和恰当运用教学方法,以使所采用的方法发挥最大的效益。
3、科学探究活动的程序中的每个环节,在具体操作时一个都不能漏掉。
答:
错。
因为在科学教材中,每一课的内容都可以展开成若干个探究活动,有的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而有的则侧重于探究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的训练。
有的实验侧重于对比结果,有的活动侧重与学生的心理体验,有的活动侧重于交流讨论等。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侧重点,在实施教学中灵活运用探究方式,把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注意探究难度的循序渐进和探究环节的逐渐深入。
4、在讨论、辩论活动中,教师不必多干预,可以让学生尽情的展开讨论,效果更好。
答:
5、探究的出发点是人类对自然的好奇心,探究的基础是人类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探究的过程是曲折坎坷的,探究的结果有成功,但更多的是失败或者出乎意料的。
答:
对。
6、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对。
7、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整个学习过程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保护学习的好奇心,使学生掌握各种学习方法。
对。
8、不成功的探究更可以成为学习的资源,分析不成功的原因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在对照成功和失败的过程中,探究活动同样也能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既可以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也能进行面对失败的情感教育。
对。
9、为了体现探究活动的开放性,一位老师在上《磁铁》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磁铁的性质。
为多个小组分别提供了多种开关的磁铁都两块、游戏棒、纸片、铁钉、玻璃、塑料、回形针、牙签等材料,然后说:
“同学们,接下去让你们自由玩磁铁,但在玩中要有所发现磁铁的特性,待会儿我们看看哪组发现的最多。
”于是,给了学生们足够的时间玩磁铁。
你认为这位教师选取这样的教学方法合理吗?
为什么?
答:
不合理。
因为自主探究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放手也不等于放弃指导,要注意学生“自主探究”和“教师指导”的结合。
探究学习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
在这节课中,教师为学生准备了有结构性的学具材料,但是实验的目的却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学生往往为了玩磁铁而实验,这样的实验就缺乏实效性,看似给了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其实收效甚微。
10、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应注重启发性、趣味性、后继性和层次性。
对
11、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所在社区没有联系。
错。
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有学校资源、家庭和社区资源、大自然资源、多媒体与网络资源等。
12、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以后小学生玩电子宠物就够了,没有必要亲手饲养小动物。
错。
13、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家庭没有联系。
错。
家庭中也有着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家长的阅历与职业背景、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家庭科技藏书等。
14、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尊重事实,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对
15、教师为满足特定教学过程的需要开发的课件也是一种课程资源开发。
对
16、《摆》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自己动手做一个摆。
对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够搜集数据来验证自己的假想。
(2)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