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知识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956213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98 大小:11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知识点.docx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知识点.docx(9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知识点.docx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知识点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选择3~6,辨析1,偶有简答、材料分析)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选择,辨析)(2012上辨析,2013上辨析,2013下辨析)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词源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说明:

我国最早将“教”和“育”连用的是孟子。

·孟子说: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夸美纽斯说:

教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斯宾塞:

教育是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做准备。

·杜威说: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与现代意义上的“学”的含义的差别:

(1)传统文化中“学”的目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明了事理;

(2)学的方法是内省而非外铄

(3)学的内容为历史与道德,不含科学技术

(4)学的主体包括每一个人,不局限于儿童与成人。

(二)教育的概念(2013上辨析:

凡是能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社会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2、广义上,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上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专门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3、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区别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它要解决的是特殊矛盾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如果失掉这一规定性,就不能称之为教育了。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1、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

2、教育者包括:

(1)教师(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最直接的教育者)

(2)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

(3)教育管理人员

(4)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3、受教育者:

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

4、教育影响:

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主要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

5、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者关系:

(1)三者相互独立、相互联系,构成完整的体系。

(2)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

(3)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

(4)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2012上辨析:

动物界也存在教育)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区别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具有历史性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2013下辨析: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①教育具有继承性。

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渊源关系,在同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家,会有不同特色的教育,不同民族的教育也会表现出不同的传统和特点。

②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教育观点和教育内容会有所不同。

③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可能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起催生作用;也可能落后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起着阻碍作用。

三、教育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代表人物:

所有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观点:

(1)教育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

(2)教育的目的是体现神和天的意志。

评价:

(1)非科学的

(2)反映了认识水平的局限

2、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法)、桑代克(美)、沛西能(英)

  代表作:

《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人民的教育》

观点:

(1)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的生存本能活动

评价:

(1)标志着教育起源问题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2)错误混淆了动物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

3、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

孟禄(美)《教育史教科书》

观点:

(1)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2)应当从心理学的观点解释教育起源问题。

评价:

(1)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批判了生物起源论;

(2)错误在于把全部教育都归结于无意识状态下的模仿行为。

4、劳动起源说:

代表人物:

米丁斯基(苏联)凯洛夫(苏联)

从恩格斯“劳动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人类本身”这一基本命题出发阐述推断出

观点:

(1)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2)制造、使用工具及生产劳动——经验、技能技巧 ——生存与发展——传授给

下一代(教育)

评价:

(1)这种观点是对恩格斯思想的曲解;

(2)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非所有活动的最充分条件。

5、生活需要起源说:

代表人物:

钱亦石、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观点:

(1)教育的发生就植根于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

它是帮助人营谋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

(2)教育只能起源于人与环境互相作用的需要。

评价:

该学说的局限性在于未考虑到从需要到现实的限制因素和中介因素

(二)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

   

(1)特点:

①教育有一定的目的性,谈不上有严谨的计划性。

   ②教育没有阶级性。

   ③教育内容为生活经验,比较贫乏。

   ④教育手段为言传身教,没有文字与书本。

   ⑤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⑥教育在生产活动中进行,没有从生产劳动和原始礼仪中分离出来。

2、古代社会的教育

(1)奴隶社会教育

①中国:

夏、商、西周(我国最早出现学校在商)

施教机构:

“庠”“序”“校”

教育内容:

“六艺”(礼、乐、御、射、书、数)

教育目的:

让奴隶主阶级的子弟学习礼仪之术,出现“学在官府,政教合一”的现象

②西方:

A.古希腊:

斯巴达和雅典

斯巴达:

教育目的:

培养武士和骑士

教育内容:

“五项竞技”(赛跑、跳远、角力、掷铁饼、投标枪)

雅典:

教育目的:

使其子弟具有从事商业和政治活动的综合能力,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教育内容:

读、写、算、天文、音乐、政治、哲学等

B.古印度:

婆罗门教和佛教

婆罗门教:

教育内容:

《吠陀》

教育活动:

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佛教:

关心大众,寺院学府

C.古埃及:

教育目的:

“学为文士”

典型特征: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最早出现学校的国家

(2)封建社会教育

①中国:

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

汉: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察举制”的选士制度

隋唐:

科举制

宋:

程朱理学,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诗、书、礼、乐、春秋)

明清:

八股文

②西方:

A.教会学校:

教育目的:

培养教士和僧侣

教育内容:

“七艺”(三科:

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

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B.骑士学校:

教育目的:

培养骑士

教育内容:

“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3)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①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②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③古代学校教育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具有等级性;

④古代学校教育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⑤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3、近现代教育

(1)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特征:

①教育目的:

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同时给予广大劳动人民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

 ②课程内入注入新学科、新知识;

 ③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

 ④扩大教育权,提出普及教育的口号;

 ⑤班级授课制取代个别教育制。

(2)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特征:

①教育目的: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②教育权为广大人民所掌握;

 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终身化

(2)全民化(3)民主化(4)多元化(5)技术现代化

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选择)

一、国内外著名的教育思想(人物、贡献)

(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1、孔子:

有教无类:

平等享有教育权的思想

克己复礼:

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教育的内容

四书五经: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诗、书、礼、易、春秋)

因材施教:

孔子的教学方法

2、孟子:

人性本善:

非良知良能

人人平等:

人皆可以为尧舜

道德自觉:

强调内省

3、荀子:

人性本恶

化性起伪

教人向善

4、道家:

老庄则学,天人合一,讲究“空”

道法自然:

道理方法要顺其自然

弃圣绝智

弃仁绝义

回归自然

复归本性

5、墨家:

以“墨翟”为代表(先秦时期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

兼爱非攻

重视技术

亲知、闻知、说知对于知识的理解主要有三种途径

6、《学记》战国后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

①.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提出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②.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③.内外结合、臧息相辅

④.教学相长、师道尊严(教师观)

⑤.反对灌输、主张启发

⑥.尊重规律、循序渐进(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前教育学时期)

1、西方世界的教育萌芽

毕达哥拉斯(古希腊):

《金言》

苏格拉底(古希腊):

问答法,产婆术

柏拉图(古希腊):

《理想国》《美诺篇》(“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亚里斯多德(古希腊):

《政治学》(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昆体良(古罗马):

《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教育》)(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

2、中国的教育萌芽

孔子:

《论语》孟子:

《孟子》无名氏:

《中庸》无名氏:

《大学》合称“四书”

(二)教育学的创立时期(独立阶段)

1、创立条件:

(1)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

(2)近代科学发展的总趋势使然;

(3)著名学者的个人努力。

2、创立的特点:

(1)教育问题成为专门范畴;

(2)形成了教育概念和范畴体系;

(3)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产生了重要的教育家和教育著作;

(5)出现专门教育研究机构。

3、主要教育学家:

(1)培根:

英国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鼻祖”

贡献: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出;

(2)夸美纽斯:

捷克教育家,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

贡献:

《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

(3)康德:

德国哲学家,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

贡献:

《康德论教育》认为“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

(4)赫尔巴特: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

贡献:

《普通教育学》是第一部现代教育学著作,“科学教育学奠基人”

·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形成了传统三中心论:

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