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docx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國,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額之。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但手热尔。
”康肃忿然日:
“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构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
“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康肅笑而遣之。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释:
________
②康肃忿然曰忿 然:
________
③康肃笑而遣之 遣:
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详略得当,详写卖油翁的酌油过程;略写陈尧咨的射箭。
B.作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初步揭示了这两个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对待射箭技术的不同态度,这就构成了矛盾并使读者产生了悬念,由此,引出了进一步的叙述。
C.作者连用“取”“置”“覆”“酌”“沥”几个动词,井然有序地而又十分简洁,十分准确地描述了卖油翁沥油的过程,表现了他傲慢、不可一世的态度。
D.卖油翁沥油是主体部分,陈尧咨射箭是次要部分,是陪衬。
写陈尧咨善射“十中八九”,更加突出了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高超、精湛的技艺。
【答案】
(1)放下;……的样子;打发
(2)①老翁见他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微微点点头。
②我也没有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3)C
【解析】【分析】
(1)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释”:
放下。
“遣”:
打发。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发矢”:
射箭。
“但”:
只是。
“颔”:
点头。
(3)“表现了他傲慢、不可一世的态度”错。
作者连用“取”“置”“覆”“酌”“沥”几个动词,突出了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高超、精湛的技艺。
故选C。
故答案为:
⑴①放下;②……的样子;③打发
⑵①老翁见他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微微点点头。
②我也没有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⑶C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
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
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
”你也懂得射箭吗?
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
”卖油的老翁说:
“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
“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老翁说:
“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
于是说:
“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
”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这与庄子所讲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呢?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
【乙】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①,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
“未布②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③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
“此易耳。
但逐层布板讫④,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⑤,六幕⑥相联如胠箧⑦,人履⑧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梵天寺木塔》沈括)
【注】①级:
层。
②布:
铺排。
③贻(yí):
赠给。
④讫(qì):
完毕。
⑤弥束:
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的束。
弥:
紧密。
⑥六幕:
指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面。
⑦胠箧:
打开的箱子。
胠箧,音qūqiè。
胠:
从旁边打开,打开。
⑧履:
走,踩踏。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山门圮于河 圮:
________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
________
③遂反潮流逆上矣 遂:
________
④患其塔动 患:
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②匠师云:
“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
(3)读了【甲】文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请用原文回答)
(4)《河中石兽》与《梵天寺木塔》刻画人物的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案】
(1)倒塌;事物的道理、规律;于是;担心
(2)①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②工匠师傅说:
“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这样。
”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4)两篇文章都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
(1)本题中,“物理”是古今异义词,古义为“事物的道理、规律”;“患”是动词,理解为“担心”“忧虑”。
(2)①句中,“啮”本义是“咬”,这里理解为“侵蚀、冲刷”;“为”意思是“形成”;②句中,“故”意思是“所以”,“如此”意思是“这样”。
(3)《河中石兽》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记叙僧人、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事情,告诉人们“认识事物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的道理,所以本文从开头到“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都是在叙事,最后一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是作者的议论,这句议论也揭示了故事的寓意,所以通过这个议论句就能找到答案。
(4)《河中石兽》中,有对老河兵和讲学家的语言和神态描写,例如:
“闻之笑曰……”“又笑曰……”;《梵天寺木塔》中,也有对喻皓的语言和神态描写,例如:
“皓笑曰……”。
《河中石兽》中,老河兵和讲学家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谦虚稳重,一个骄傲自负;《梵天寺木塔》中,“无可奈何”写出了匠师的无能,“笑”写出了喻皓的胸有成竹,二人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故答案为:
⑴①倒塌;②事物的道理、规律;③于是;④担心
⑵①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②工匠师傅说:
“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这样。
”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⑷两篇文章都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主旨的能力。
其实文章的主旨文中已经有所揭示,只要找出主旨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即可。
⑷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通晓全文大意,了解刻画人物有哪些方法。
【附参考译文】
【甲】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
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
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
”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
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乙】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工匠师傅说:
“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喻皓笑着说:
“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
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3.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下列小题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公亦以此自矜________②轻吾射________③笑而遣之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卖油翁对陈尧咨“发矢十中八九”只“微颔之”,这里以极其精练的笔墨提出了矛盾后,在读者心中产生了悬念,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B.本文要表达的意思是,做射箭和酌油等事皆可由手熟练就高超的技艺,而不仅止写射箭。
C.本文描写陈尧咨和卖油翁的方法完全相同,都运用了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等方法。
D.“笑而遣之”既可理解为陈尧咨对卖油的的油技术表示赞许,也可理解为他有点尴尬。
【答案】
(1)自夸;轻视;打发
(2)①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②卖油的老头说:
“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
(3)C
【解析】【分析】
(1)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轻”:
动词,轻视。
遣:
打发。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自矜”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发矢”:
射箭。
“但”:
只。
“颔”:
点头。
“无他”:
没有别的奥妙。
“尔”通“耳”,罢了。
(3)本文描写陈尧咨用了语言、神态;描写卖油翁用了神态、语言、动作、细节。
没有外貌和心理描写。
故选C。
故答案为:
⑴自夸;轻视;打发;
⑵①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②卖油的老头说:
“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即可。
【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
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
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
”你也懂得射箭吗?
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
”卖油的老翁说:
“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
“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老翁说:
“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
于是说:
“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
”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4.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
每言:
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④自照。
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
临终诫曰:
“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
(注释)①任末:
人名。
②笈(jí):
书籍。
③庵:
茅草小屋。
④麻蒿(hāo):
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
(1)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任末年十四/壮士十年归
B.人若不学/孰若孤
C.暗则缚麻蒿自照/自以为大有所益
D.谓之行尸走肉耳/权谓吕蒙曰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
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3)这篇短文给了你哪些启示?
请简要写出三点。
【答案】
(1)C
(2)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3)①从小要立志学习; ②勤奋学习,才能收获成功;③有好的心得要随时记录下 来,这样才能真正的学到好的有用的知识。
【解析】【分析】
(1)A.岁数/用于计算年数。
B.如果/比得上。
C.都是“自己”。
D.叫作、称作/对某人说)。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
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
推断停顿为:
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3)这是一种主观性较强题目。
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
任末的成功,告诉了我们学习中要注意的很关键的问题:
一是学习态度,务必克服一切困难,勤奋学习;二是学习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定要随时记录。
我们要好读书,读好书,有好的心得要随时记录下来,这样才能真正的学到有用的知识。
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它并不是靠短暂的记忆来见证的,而是要靠日月积累、刻苦努力得来的。
故答案为:
⑴C;
⑵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⑶①从小要立志学习; ②勤奋学习,才能收获成功;③有好的心得要随时记录下 来,这样才能真正的学到好的有用的知识。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
本题考查句子停顿。
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
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谈感悟即可,做到言之有理。
【参考译文】
任末十四岁,背著书籍去拜师,不怕(一路上的)危险困阻。
常常说:
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呢?
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
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
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
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常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任末的脏衣服。
快死时告诫说:
“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象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
”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
“泯然众人矣。
”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划线词的意思。
①忽啼求之________
②即书诗四句________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________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本文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而《孙权劝学》中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的原因又是什么?
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阅读两文后你又有什么感想?
【答案】
(1)代书具;写;完成;相称,符合
(2)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3)仲永虽然天资过人,但他的父亲贪图利益,每天拉着仲永拜访乡里人,不让他学习,以致他变成了一个才能平庸的人;而吕蒙能听从孙权的劝诫,发愤学习,所以有惊人的长进。
从这里我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我们要勤奋学习。
【解析】【分析】
(1)“忽啼求之”翻译为“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之”代词,指这些东西。
“即书诗四句”翻译为“立刻写下了四句诗”,“书”意思是“写”。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翻译为“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就”意思是“完成”。
“不能称前时之闻”翻译为“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称”意思是“相称”。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句中“奇”意思是“对……感到惊奇”,“稍稍”意思是“渐渐”,“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或”意思是“有的人”。
该句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3)本文中仲永虽然天资过人但“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导致“泯然众人矣”;《孙权劝学》中吕蒙虽然开始才疏学浅,但在孙权的劝说下发奋学习之后,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
两篇文章一正一反,都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⑴代书具;写;完成;相称,符合;
⑵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⑶仲永虽然天资过人,但他的父亲贪图利益,每天拉着仲永拜访乡里人,不让他学习,以致他变成了一个才能平庸的人;而吕蒙能听从孙权的劝诫,发愤学习,所以有惊人的长进。
从这里我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我们要勤奋学习。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本题考查短文所蕴含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
“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
王安石说:
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