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系列讲座格律诗写作.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558502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系列讲座格律诗写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古诗词系列讲座格律诗写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古诗词系列讲座格律诗写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古诗词系列讲座格律诗写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古诗词系列讲座格律诗写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词系列讲座格律诗写作.docx

《古诗词系列讲座格律诗写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系列讲座格律诗写作.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词系列讲座格律诗写作.docx

古诗词系列讲座格律诗写作

古诗词系列讲座-格律诗写作

写格律诗,有八大禁忌:

一忌孤平;二忌尾三连平(三连仄);三忌换韵;四忌失粘;五忌合掌;六忌重字;七忌直白;八忌新旧韵乱用。

  一忌孤平:

所谓孤平,指一句中,除去最后一个韵脚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则为犯孤平。

孤平为诗家之大忌。

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三字是仄声,除去第七个韵脚字外,只有第四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

犯孤平的句式,只限在韵脚的句子,就是说,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字的句中(即韵脚句),要注意不要犯孤平,在非韵脚的句中,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的句子,如“仄仄平平平仄仄”句,以一三五不论之说,第三、第五字变为仄声字,就变成了“仄仄仄平仄仄仄”,这样的句式,不是孤平,但是却犯了尾三仄,当然,对于初学者,尾三仄不是太严格,如果能避免,则更好。

  二忌尾三连平(三连仄):

是指每句最后三个字都是仄声或都是平声字,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最后一字是仄声,就是尾三仄;如果第五第六字是平声字,就是尾三平。

尾三平也是诗家之大忌。

  三忌换韵:

是指一首格律诗中,韵脚的字的韵部,只能在同一个韵部中,如果不在同一韵部,就是换韵。

所谓韵脚,就是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如果第一句押韵,其韵脚也包括在内。

  四忌失粘:

是指第一句与第二句相同位置间的字,平仄相反,第二句与第三句相同位置间的字,平仄相同,即为粘,如果不粘,就是失粘。

  五忌合掌:

是指律诗中,三四句、五六句,其实是两幅对联,如果一幅对联,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同,就是合掌。

  六忌重字:

是指一首诗中,尽量不要有重复的字,但是在一个句子中除外。

  七忌直白:

是指太过平直,没有味感。

  八忌新旧韵乱用:

是指在同一首诗中用韵,要么依旧韵(平水韵),要么依新韵(中华14新韵),不能新旧韵混用。

当然,亦有以词韵(如词林正韵)作诗者,词韵比诗韵(平水韵)相对较宽,但是,即使是以词韵为据押韵,也要在同一个词韵的韵部。

   格律诗的三个基本要素:

诗韵、平仄、对仗。

   前面讲了,格律诗是绝句和律诗的通称,格律诗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及五言和七言排律。

那么,我们在写格律诗的时候,就一定要把握好以上三个基本要素。

   一、诗韵:

就是诗的韵脚,格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

上面讲了写格律诗有八大禁忌,其中三忌换韵及八忌新旧韵乱用,就指诗韵。

简单地讲,就是绝句第二、第四句最后一字押平声韵且韵脚在同一个韵部,律诗第二、第四、第六、第八句最后一字押平声韵且韵脚在同一个韵部。

无论绝句还是律诗,第一句最后一字可押韵亦可不押韵,常见古人诗中,五言首句多不押韵。

   二、平仄(既粘与对):

所谓平仄关系,就是除去最后一字韵脚字外,第二句要与第一句平仄相反,这就是对,第三句要与第二句平仄相同,这就是粘。

同样,第四与第三句对,第五与第四句粘。

依次类推。

   三、对仗:

所谓对仗,主要是指律诗而言的,绝句无所谓对仗。

   下面以平起式七律为例,讲一下关于对仗的基本常识:

○平▲仄⊙可平可仄

   ○○▲▲▲○○,  ▲▲○○▲▲○。

 (首联)

   ▲▲○○○▲▲,  ○○▲▲▲○○。

 (颔联)

   ○○▲▲○○▲,  ▲▲○○▲▲○。

 (颈联)

   ▲▲○○○▲▲,  ○○▲▲▲○○。

 (尾联)

   关于对仗,只指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就是说,律诗中间的四句,要求对仗。

如果中间的四句不对仗,就不是律诗,即使对仗了,如果不符合平仄关系或无韵脚,也不能称做律诗,这是一般格式。

也有特殊句型,古人律诗中,也有首联和颈联对仗的、也有只是颈联对仗的,今人作律诗,一般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

   所谓对仗,一般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量词对量词。

对仗有许多说法,如“工对”、“宽对”、“借对”、“当句对”、“隔句对”、“交股对”、“互文对”、“流水对”等。

   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下面以前人的诗句,举例讲解:

   举例一: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一首典型的绝句格律诗,诗韵、平仄(既粘与对)、对仗,三要素全符合。

这里要强调的是,绝句无所谓对仗,对仗当然更好。

   一、诗韵:

这首诗是首句不押韵式,“天”、“船”在同一韵部,且是平声韵。

   二、平仄(既粘与对):

第二句“一行白鹭上青天”与第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平仄关系是“仄平仄仄仄平平”对“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一字可平可仄,其余各字平仄对立;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与第二句“一行白鹭上青天”平仄关系是“平平平仄平平仄”粘“仄平仄仄仄平平”,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与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平仄关系是“平仄平平仄仄平”对“平平平仄平平仄”。

 换言之,所谓平仄,以绝句为例,第二句中每个关键字(主要在二、四、六、七字)与第一句中相应的字,平仄要相反,既为对;第三句中每个关键字与第二句中相应的字,平仄要相同,既为粘;第四句中每个关键字与第三句中相应的字,平仄要相反,亦为对。

如是律诗,则第五句与第四句,诸字平仄相同,亦为粘,第六句与第五句诸字,平仄相反,亦为对依次类推。

   三、对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个黄鹂”对“一行白鹭”,“鸣翠柳”对“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窗含”对“门泊”,“千秋雪”对“万里船”。

   举例二: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的平仄格式如下: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

   仄平通平仄,平平通仄平。

   全诗虽然押的平韵,但是没有一句合律的句子,而且前后联不粘,后两句失对,所以它不是格律诗中的绝句,而是一首五言古绝,或者称做古风诗。

   这里强调一下,上面所举例的两首诗的格律,都是依旧韵(既平水韵)品读并讲解的,比如“一行白鹭上青天”句中的“一”字、“白”字,在旧韵中是仄声,而在新韵中却是平声字。

新旧韵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作诗中,一定要新旧韵分清,不能在一首诗中新旧韵乱用。

   古人写格律诗,是严格按照韵书来押韵的。

  律诗中对仗位置的六种变格:

   前面讲了,律诗通常在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上用对仗,这是对仗的正格。

除此之外,对仗可以用在任何一联、两联、三联直至全诗四联上,或者全诗四联都不用对仗,这就是对仗的变格。

古人给出名称的对仗变格有以下六种:

   

(一)蜂腰体

   第二联(既颔联)不用对仗,只在第三联(既颈联)上用对仗,古人称为蜂腰体或蜂腰格。

   

(二)偷春体

   把本该用在颔联的对仗,挪用到首联上,就构成偷春体,又叫换柱对。

   (三)贫对仗

   全首诗仅有一联对仗,则称之为贫对仗。

   (四)富对仗

   一首诗有三联对仗,则称之为富对仗。

   (五)全首对

   如果一首诗四联皆用对仗,就是所谓的全首对。

杜甫多用此体。

   (六)首尾不对体

    如果一首律诗从头到尾都不用对仗,诗家称之为首尾不对体。

此体极为少见,唯大家李白多用之。

    作诗难,作格律诗更难,而做排律诗,则是难上加难,所以,初学者,切勿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可先试作一些绝句,慢慢掌握并运用格律诗的一般格式,以融会贯通,逐步提高,精益求精。

    诗及诗的意境之浅见

  “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之直观体现或感悟。

   孔子说:

“不学诗,无以言。

”诗言志,诗传情。

古诗凝炼,魅力无穷。

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或咏物寄情,或抒情启思,首首脍炙人口、境界高远、蕴涵哲理、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当时的心情故事,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句结而余味未尽。

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人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云:

“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他将境界分为“造境”、“写境”、“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等,标志着传统的意境论的完成。

诗词在意境上是同一道理。

   作诗,可以分以下六步:

   第一步:

语言准确。

不敢想像,对一件事(或物)的字面意思表达不完整的人,写出来的东西,怎么能称其为“诗”呢?

   第二步:

平仄合律。

如果写格律诗,就一定要遵从格律诗的一般格式来写,即便是古风,也有其基本的诗韵;

   第三步:

结构完好。

如同一个人一样,要有头有脚、有内脏器官,对于诗而言,就要在“起承转合”四大要素上多下点功夫;

   第四步:

炼句巧妙。

所谓一字千金,便是如此道理,诗有诗韵诗魂,平铺直叙的文字堆砌,不叫诗,即使有简单的韵,也只能称其为打油诗而难登大雅之堂;

   第五步:

见解独特。

要通过诗句反应出自己对事物独特的看法或感受、感观,不能人云亦云,嚼别人嚼过的饭,毫无意义;

   第六步:

寓意深远。

要通过诗的字里行间,联想到或寓含到更深远的字面以外的东西。

   作诗,反对无病呻吟和矫揉造作,所谓无病强说愁,对作诗而言,是要不得的。

 

    格律诗的写作章法,概括起来是四个字:

起承转合。

   所谓起承转合,我国最权威的工具书《辞海》是这样解释的:

起承转合是“诗文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

“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另一方面立论;“合”是结束全文。

   起承转合是创作诗文的基本章法。

   所谓“起”就是“起头”,也可称之为“开头”或“开端”。

“万事开头难”。

古人创作诗歌非常重视起头,并且对起头有很多讲究,有所谓的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单起、对起等等,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或写景,或抒情,或叙事等等等等。

诗文创作,头如果起得好,就能收到先声夺人之效;

   所谓“承”就是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根据情路、景路、理路,将上下文之间紧紧地联系起来,上下关联,前后呼应,或总接,或分承,或暗接,或明顺,或舒缓,或湍急,或如徐徐春风,拂面而来,或如开闸之水,咆哮而下;

   所谓“转”就是转折、转换,由情转到景,由景转到情,由彼转到此,由此转到彼,由事转到理,由理转到事,由物转到人,由人转到物,或顺势而转,或乘势而上,有如奔腾咆哮之江河,遇千重高山之阻挡,曲曲折折向东奔流。

一首诗写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转”,如果转得好,转得神,转得妙,转得出其不意,转得出神入化,就能使作品跌宕起伏,势若奔雷。

所以历代诗人无不在转上绞尽脑汁,以求收到“摄人魂魄”之功;

   所谓“合”就是结尾,结束全文。

结尾往往是诗文的精华之所在,是作者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重要环节。

一般来说,结尾有两种结法,一是明结,一是暗结。

明结就是通过结尾直抒胸臆,阐明事理,抒发感慨和豪情;暗结则是以事说理,借景抒情,用事件和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出作者的感情、寄托和抱负,给人以自由发挥和想象的空间。

结尾往往是诗歌的高潮,合得好,合得妙,就能使作品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意境深远,引人深思,言虽止而意无穷。

   红楼梦第48回《香菱学诗》中讲到,黛玉教香菱学作诗,黛玉道:

“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

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她先讲“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

”是说写格律诗的基本常识,后面又紧接着说“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黛玉后面这话,是针对格律诗以外的诗的写作方法,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不要因词害意,如果有了好的意境、好的诗句,可以不讲平仄格律,当然,不讲平仄格律的诗,就不是格律诗,而是古风诗了。

   所以,在这里提醒初学者及各位诗友,如果你的诗作不符合格律诗的格式,最好不要特别注明为七律、五律或七绝、五绝之类的题目,免得闹出笑话。

   简单地讲,一首诗的“起承转合”,就是首句(或首联)开头或写景或写事,二句(或颔联)承接前面的主题继续展开陈述或写景,三句(或颈联)要转以寄情或寄思,往远大处着笔,第一二句如果写实的,则第三句就要写虚的,四句(或尾联)要归纳收尾,达到前后衔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