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考纲知识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550674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8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史考纲知识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世界史考纲知识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世界史考纲知识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世界史考纲知识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世界史考纲知识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史考纲知识总结.docx

《世界史考纲知识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史考纲知识总结.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史考纲知识总结.docx

世界史考纲知识总结

世界史考纲知识总结

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

(1)雅典民主政治(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梭伦改革▲

背景:

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政治上:

雅典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

贵族掌握政治大权。

“山地派”(下层平民)主张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

海岸派(工商业者)要求打破“平原派”(旧贵族)的政治专权,分享政治权利。

经济上:

雅典工商业发展,形成工商业奴隶主阶层。

同时,贵族掌握大量财富,盘剥平民,许多平民沦为债务奴隶。

外部环境:

由于雅典的社会动荡,经济发展迟缓,雅典附近的梅加腊等城邦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已赶上并超过雅典,梅加腊甚至占领了雅典的出海门户萨拉米斯岛,沉重地打击了雅典的海上贸易。

措施

公元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开始改革。

解负令:

废除债务奴隶制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按财产多少划分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权利越多

民主政治的制度建设:

恢复公民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公民均可参与;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农业、手工业、改革币制和度量衡

特点:

折中,兼顾多方利益

历史意义

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

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解负令:

平民——公民;财产代替出身:

工商业者和平民获得政治权利;四百人会议、公民大会、陪审法庭:

民主政治的制度保障);渗透在改革中的“中庸”精神为雅典民主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基础。

历史局限

公民权利受财产多少的限制;氏族制度残余得以存续;贵族和平民都不满,矛盾依然存在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

克里斯提尼改革:

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以削弱氏族贵族势力;

设立五百人会议,由各部落轮流执政;每部落选一名将军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陶片放逐法。

对雅典民主政治最大的发展:

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消除了氏族制度的残余。

 

伯利克里改革:

前5世纪,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黄金时期)。

各级官职,除十将军以外,向所有公民开放,并以抽签方式产生。

“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

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发放观剧津贴。

对雅典民主政治最大的发展:

取消了财产多少对公民权利的限制。

特点:

公民主权、直接民主和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意义

积极意义:

为人类提供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局限性:

广大的奴隶、外邦移民、妇女根本没有政治权利,被排除在民主之外。

是一种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它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这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的发展的重要意义

历史上所出现的政治体制虽各有特点,但比较而言民主政体的弊病最少,更接近于公正。

雅典民主政治为后世提供了一个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

(2)罗马法

(一)形成过程

习惯法

早期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贵族垄断立法权;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

成文法

前5世纪中期制定的《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被称为“公民法”,具有明显的狭隘性。

万民法

在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公民法逐渐演变为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称为“万民法”。

公元3世纪初,罗马帝国境内自由民之间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开始消失,原先的公民法与万民法之间的区别失去了实际意义。

法律汇编

公元3世纪末至4世纪初,法学家编纂了一系列法典,皇帝查士丁尼设立专门委员会编纂罗马法,形成了法律汇编,即《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二)主要内容:

1.《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公民法)的主要代表。

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

它明文规定维护私有财产和奴隶主贵族的权益。

按律量刑、贵族不能任意解释法律。

同态复仇,保留了一些野蛮习俗。

2.罗马法(万民法)保护除奴隶以外自由民的权利。

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

渗透着自然法思想,如理性、自由、平等、正义等。

(三)作用:

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系统的法典。

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统治,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社会矛盾。

保护奴隶制。

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武器。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内涵:

把关注的重点从认识自然、神灵转移到认识人类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

(1)智者学派:

西方人文精神开始于对“神主宰世界”的否定,智者学派的出现标志着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代表:

普罗泰戈拉

主要观点:

关注人,强调人的价值,而非关注神和自然。

普洛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这就否定了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同时也指出人的价值超越自然的价值。

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对此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从而忽视制度、法律和道德的规范作用。

评价:

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

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认为没有是非之别,这样的思想方法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的方便之门。

(2)苏格拉底

背景:

雅典民主政体的弊端日益暴露。

智者学派忽视道德。

主要观点:

雅典公民需要重建道德价值观。

只有人人都具备普遍而正确的道德观,才能避免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美德即知识”,美德来自知识,作恶源于无知。

美德是不可传授的,它藏在人们内心深处。

所以人们要“认识你自己”,目的是把人们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发掘出来。

教育只是起“助产术”的作用,帮助人们认识自己固有的美德。

评价

苏格拉底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他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的比较

二者相同点:

(1)都关注人,而非自然和神灵,要求以人的眼光来衡量一切,标志着西方人文精神的觉醒。

(2)都用理性的态度来思考人与自然、神灵以及道德的关系。

这种理性的态度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继承与发展,也为后世资产阶级新思想萌发播下了种子。

二者不同点:

(1)智者学派关注人的辩论、修辞技巧,苏格拉底关注人内在的美德。

(2)智者学派强调道德标准的相对性,苏格拉底认为道德是普遍而正确的。

(3)柏拉图▲

生平:

师从苏格拉底;在外游学;对雅典民主政体有偏见;建立阿卡德米学园

主要思想代表作:

《理想国》

哲学思想:

世界分为两部分:

有理念构成的理性世界,由个别事物构成的感觉世界。

二者对立。

教育思想:

理念先于物质存在,学习的过程就是回忆,教育的方式就是对话。

政治思想:

把人分几等,各尽其责,由富有的“贤哲”做统治者,武士们保卫国家,农民和手工业者负责生产。

三者各具其德,各守其位,国家就和谐。

评价:

著名哲学家

他的观点尽管有许多错误,但是他鼓励让人们独立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基础

(4)亚里士多德▲

生平:

师从柏拉图;教授亚历山大;建立吕克昂学园

主要思想

哲学思想:

承认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而且是人的认识来源;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三段论;人在自然界中最高级

人生哲学:

中庸之道

生物学:

分类,解剖

政治思想:

奴隶制天然合理

名言: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评价: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第二部分近代

近代世界

(1)文艺复兴

根源:

资本主义萌芽;兴起:

首先兴起于意大利,而后向欧洲各国扩展

核心思想:

人文主义:

崇尚人性,重视人的价值,要求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实质:

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

意义:

解放人们思想,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推动文化、科学的发展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在文学方面的成就简表

时期

领域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地位

最早

文学

但丁

《神曲》

跨世纪诗人

早期

文学

彼特拉克

《歌集》

提出“人学”对抗“神学”,人文主义之父

文学

薄伽丘

《十日谈》

肯定人的尊严与价值,反对封建等级观念

艺术领域:

达·芬奇(画家):

《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米开朗琪罗(雕刻家):

《大卫》

拉斐尔:

《西斯廷圣母》

文艺复兴的扩展16世纪以后,文艺复兴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卓越的戏剧家,他创作了《哈姆雷特》等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塑造了许多极富个性的人物形象,他借助作品中的人物之口,热情讴歌人的伟大和高贵,称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极富个性,充分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

(2)宗教改革▲

背景:

中世纪的天主教会成为超越西欧各国的国际组织,政治上欲图控制各国世俗政权,经济上加强对各国人民的盘剥;教会自身日益腐化堕落,如兜售赎罪券以聚敛钱财。

这样的天主教会无法满足新兴资产阶级生产活动和宗教生活的需要。

而文艺复兴初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质疑,这就为宗教改革提供了有利基础。

宗教改革的主张和影响

只要信仰上帝,灵魂就可以获得拯救。

这就否定了罗马教会存在的合法性,而且也把是否能够获得拯救的权利交还给个人,体现出了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圣经》高于教会和教皇,每个教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这就推动了西欧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主张简化宗教仪式,提倡勤奋节俭,这有利于早期资产阶级的资本原始积累。

提出选民和弃民论,有助于人民努力发家致富,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这打破了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与发展。

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

信仰上帝便可得救(核心);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以婚配和还俗;《圣经》高于教士和教皇;君主的权利高于教士和教皇

(3)启蒙运动

背景

根本原因:

17世纪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要求进一步扫清其发展障碍。

17、18世纪西欧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君主专制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出现促进了思想解放;

在17、18世纪,自然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启蒙思想提供了锐利武器;时代要求”: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到来。

性质: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核心思想:

理性主义、进步的社会思想和历史观等。

核心内容:

提倡理性、民主、科学、自由和平等。

理性:

理性指的是人的思考和判断。

以理性作为思想武器,批判教权主义、专制主义,以此达到资产阶级所号召的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实现所追求的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和舆论准备。

反对宗教迷信,提倡科学。

力图把人类生活世俗化,开辟一个非宗教的理性时代。

启蒙运动的开始与扩展:

17世纪发源于当时资本主义最为发达的英国,霍布斯和洛克是英国最早的启蒙思想家;18世纪在法国发展到高潮。

后扩展到德意志等国家和地区。

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时期

国家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主要观点

兴起

英国

洛克

《政府论》

国家政权形式上提出分权思想,赞成君主立宪制

 

高潮

法国

伏尔泰

《哲学通信》

《路易十四时代》

自然权利学说,倡导生而平等、自由;抨击天主教会;倡导君主立宪;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提出了三权分立原则;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卢梭

《社会契约论》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提倡“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指出私有制是不平等的根源

扩展

德意志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总结;主张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和法治,人是目的而非工具

启蒙运动的影响

性质:

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解放运动。

是欧洲继文艺复兴之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思想上:

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对思想解放和人文主义的发展有突出贡献。

政治上:

它的政治建构(诸如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治等)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谋划和架构。

实践中:

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英属北美殖民地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发生起了动员和鼓舞作用。

人类历史:

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思想武器,推进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

古希腊人文主义、文艺复兴运动及启蒙运动三者之间是继承和发展关系,西方人文主义思想逐渐由古代的朦胧而稚嫩发展到近代的明确而成熟。

时期

主要内容

意义

作用

古希腊时期

 (前5~4世纪)

普罗泰格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

美德即知识

从研究“神”到研究人; 

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 

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

文艺复兴时期(14~17世纪)

提倡“人文主义”

 反对神学统治

人的地位从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启蒙运动时期

 (17~18世纪)

提倡“理性”

反对教会和封建势力

人作为主体,用理性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王国”

东西方启蒙思想比较

明末清初,中国出现以李贽、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为代表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14、15世纪和17、18世纪,西方出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思想对社会进步的推动有限,而欧洲的启蒙运动极大地推进了世界历史进程。

其不同的重要原因:

社会基础不同:

欧洲启蒙思想产生时,各国重商主义的推行及其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活动已经使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

而中国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因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发展十分缓慢,占统治地位的仍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思想体系不同:

欧洲的启蒙思想以理性主义为核心,提倡政治上的民主,反对专制王权和封建神权,追求自由、民主、平等;中国的反封建民主思想虽然也反对专制王权,但对未来的设计没有跳出中国古代理想化的明君加贤臣的统治模式;

所反对的封建力量不同:

17、18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腐朽已暴露无遗;中国的封建制度体系完备,力量十分强大。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

背景

必要性

经济根源:

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导致对黄金的需求量增大。

社会根源:

欧洲出现“寻金热”,《马可波罗行纪》的流传使欧洲人渴望到东方实现黄金梦。

直接原因:

奥斯曼土耳其建立后对东地中海地区的控制,使东西方商路受阻。

宗教原因:

15世纪晚期,已完成中央集权的葡萄牙、西班牙,热衷于传播基督教;

思想因素:

人文主义鼓励冒险、开拓进取,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可能性

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

制造出适于远洋航行的海船;罗盘针已在海船上使用;武器装备得到改善;

葡萄牙、西班牙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具备了组织大规模远洋航行的实力。

过程

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率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南行,抵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到达南美洲,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和印度洋,绕过非洲,回到欧洲,实现了环球航行。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对全世界而言:

打破了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促进了世界一体化进程。

新航路的开辟,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了一片整体。

贸易范围空前扩大,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葡萄牙、西班牙首先开始了殖民扩张。

随之而来的殖民扩张给亚非拉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荷兰的殖民扩张

背景: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商传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荷兰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嬴得独立

特点:

殖民扩张与对外贸易紧密联系,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是荷兰人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

过程:

17世纪上半叶,荷兰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和殖民帝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荷兰先后侵入爪哇岛、雅加达、马六甲、锡兰、好望角、台湾,还在日本长崎建立了贸易据点。

在美洲,荷兰也在进行殖民活动。

17世纪下半期,英荷进行了三次战争。

结果,英国取得了荷兰的北美殖民地。

此后,荷兰在欧洲丧失了大国地位。

英国的殖民扩张

特点:

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的确是通过殖民战争实现的。

过程:

①16世纪,英国没有实力同西班牙和葡萄牙抗衡,这时期海上活动的特点是进行一般性海上贸易的同时进行海盗式的抢劫和贩卖黑人奴隶。

②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确立了海上霸权

③1652-1674年的三次英荷战争,英国打败荷兰,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

④18世纪,英法发生多次战争,在最后的七年战争中,英国打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殖民扩张的影响

对殖民国家而言:

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对殖民地双重影响:

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贫穷落后;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3)    两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背景:

前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确立了资本主义统治,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条件:

资金:

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

劳动力:

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技术:

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

市场:

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已无法满市场的需要。

——直接原因(必要性)

工业革命起迄时间是:

18世界60年代(1765年)——19世纪中期(1840年前后)。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新兴的棉纺织业。

开始标志:

1765年哈格里夫斯珍妮机的发明和使用;

结束标志:

1840年前后机器生产基本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制造机器)。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英国:

瓦特1785年改良蒸气机

交通运输业新的发明有: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

影响:

提高了生产力,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

产生、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斗争不断;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时间:

19世纪中后期1870年以后)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条件: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表现:

(1)电力的广泛应用(显著表现);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深远影响);

化工技术的发展;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成就: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新的交通工具:

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

影响:

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建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在交通领域:

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汽车和飞机

在社会结构:

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两个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

在世界市场:

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在新兴行业: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

电力工业、电气产品制造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开辟: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殖民扩张:

世界市场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近代西方民主思想▲

民主:

是与专制相对立的一种政体形式,指的是政府的权力源于被统治者的认可,而且公民有权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参与决策的过程。

近代西方民主思想:

“民主”原意为“多数人的统治”和“人民的权利”,它起源于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城邦国家的分类。

近代以来,西方的民主思想是在与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中逐渐形成的,旨在倡导一种维护多数人统治和人民权利的民主制度,其核心是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为维护资产阶级革命和统治进行辩护。

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产生条件

古希腊时期民主思想、民主制度的基础;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资产阶级开始提出自己的政治要求;君主专制阻碍经济发展和人权的实现,引发资产阶级革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

重要思想

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思想

背景:

尼德兰革命成功,成立了第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国家——荷兰共和国;独立后的荷兰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被称为“海上马车夫”;荷兰内部有新、旧势力激烈碰撞,外部有西班牙威胁。

主要思想:

①天赋人权:

以人性为基点,自我保存是人性的基本原则。

②社会契约思想;在民主制、君主制和贵族制中,民主政体是最理想的政治制度。

③政治的目的是自由。

洛克的“权力分立”思想

背景:

1688年的“光荣革命”,资本主义政权建立。

代表作:

《政府论》

主要思想:

①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天赋人权”(自由权、生命权、财产权);②强调自由、法治;提出分权的政治原则,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分由议会和君主掌握;③人民有反抗暴政的权力。

意义:

为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行了有力辩护。

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理论的基础。

后经孟德斯鸠改造,对美国和法国大革命产生重要影响。

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

背景:

18世纪初,法国封建专制制度根深蒂固,社会矛盾尖锐;法国启蒙运动兴起。

目的:

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开启和激发人们摆脱愚昧无知,获得自由解放。

代表著作:

《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主要思想:

提倡自然权利学(天赋人权),主张人生而自由;否定封建王权,倡导“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主张暴力革命;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制。

意义:

卢梭的著作和民主思想,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成为人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争取自由解放的思想武器;

是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导,后来成为法国大革命中《人权宣言》的基本精神,被凝练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

为北美独立战争提供了理论根据,直接影响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

鼓舞了亚洲国家的仁人志士进行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英国革命与近代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

詹姆士一世的君主专制思想及其渊源▲

主张:

斯图亚特王朝统治英国后,鼓吹“君权神授”;

目的:

推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

表现:

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的专制统治,表现为压制议会、横征暴敛、迫害清教徒等方面。

结果:

导致与农民、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矛盾激化;导致王权与议会之间尖锐冲突。

 

阿奎那的“君权神圣”与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