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反思.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538322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乘法分配律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乘法分配律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乘法分配律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乘法分配律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乘法分配律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乘法分配律反思.docx

《乘法分配律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乘法分配律反思.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乘法分配律反思.docx

乘法分配律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本章的难点,它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

教材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方法与前面讲乘法结合律的方法类似。

在设计本教案的过程中,我一直抱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试图寻找一种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参与共同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实现不同的人的数学水平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方式。

结合自己所教案例,对本节课教学策略进行以下几点简要分析:

一、教师要深入了解各层次学生思维实际,提供充分的信息,为各层次学生参与探索学习活动创造条件,没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不会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师若不了解学生实际,一下子把学习目标定得很高,势必会造成部分学生高不可攀而坐等观望,失去信心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

以往教学该课时都是以计算引入,有复习旧知,也有比一比谁的计算能力强开场。

我想是不是可以抛开计算,带着愉快的心情进课堂,因此,我在一开始设计了一个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走进生活,开始学习新知。

这样所设的起点较低,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出来的算式就比较开放。

学生能自由发挥,对所学内容很感兴趣,气氛热烈。

由学生计算总价列式,到通过计算发现两个形式不一样的算式,结果却是一样的。

这都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得到的结论,是来自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水平的。

三、总体上我的教学思路是由具体——抽象——具体。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起来研究抽象的算式,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

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有同学是横向观察,也有同学是纵向观察,老师都予以肯定和表扬,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去尝试解决问题,又能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满足,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

四、在学习中大胆放手,把学生放在主动探索知识规律的主体位置上,让学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去尝试解决问题,在探究这一系列的等式有什么共同点的活动中,学生涌现出的各种说法,说明学生的智力潜能是巨大的。

所以我在这里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说,谈谈各自不同的看法,说说自己的新发现,教师尽可能少说,为的就是要还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能使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虽然本节课在感知乘法分配律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在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上还不够,因此在归纳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时,学生难以完整地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另外还有部分学困生对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等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八册 P64 — 65 页的《乘法分配律》,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

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

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接着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但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二、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学内容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二)智能目标:

          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 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情感目标

使学生能联系现实问题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尘埃,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自主发现规律,抽象归纳,并能用符号、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规律。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我们每一堂课教学的根本目标。

新的理念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从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根据这一总体目标,我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一)说教法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谁知规律,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在练习的过程 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设计一些易混题,最后设计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充分 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说学法

动参与,乐于探究。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始终参与教学活动中。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出示了学生的生活情景图,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乘法分配律。

合作交流,体会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合作的开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观察、交流、反思等活动,提升思维品质,发展创新意识。

通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

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五一就要举行艺术节的比赛了,为了这次艺术节,教师和同学们都花了很多的精力,这不,我们学校教舞蹈的叶老师正利用星期天,去为舞蹈组的小演员们挑选漂亮的演出服呢?

(课件出示商店场景)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充满现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主动积极地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

(二)展开探索过程

1、 初步感知

(1)提出要求:

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买这些些服装,叶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钱呢?

你能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吗?

(2)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

(3)交流反馈:

你是怎么想的,怎样列式

板书:

65×5+45×5     (65+45)×5

请生交流解题思路,并比较哪种解法更简便。

(4)列成等式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两种解法虽列式不同,但都能解决问题。

那么我们在这两个算式之间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得数是相等的呢?

小结:

虽然这两个算式样子不同,但是计算结果是相等的。

我们就可以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

2、 类比展开

(1)  提出类比问题:

如果叶老师选择选择的是另两种服装,买的数量都是6件、或8件的,你还能用两种方法来求一共要付多少元吗?

(2)  要求:

每一小组编一题,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比一比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3)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交流反馈,相机板书:

32×6+65×6   (32+65)×6

32×8+65×8   (32+65)×8

32×6+45×6   (32+45)×6

32×8+45×8   (32+45)×8

(4)  观察算式,引导列成等式,仿照等式随意举例

像这样的情况,是偶然巧合还是有其中的规律呢?

大家不妨再举几个例子,再算一算。

举例,小组交流,挑选几组板书。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在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的基础上引导有效的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启发,通过观察、类比列举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所初步感知,形成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而且也掌握了一学习数学的方法。

3、 体验感悟

(1)观察这些算式,或小声地读一读这些算式,这中间隐藏着什么规律呢?

学生有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

(2)修改算式,感悟规律

通过观察,同学们或多或少都发现了一些规律,现在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一些算式,根据你刚才的观察,你觉得这些算式中,哪两个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就把它们挑出来,如果有争议可以算一算来验证一下。

课件出示:

(3+4)×6   3×6+4×6   

3×17+3×5   3×(17+5)

20×(5+13)  20×5+5×13

(13+7)×4   13×4+7 

(13+7)×4   13×4+7 

交流反馈有哪几组等式。

让生想办法修改那些不能组成等式的,使它们变成等式。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类比列举、观察感悟、反思纠错等多种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动活泼地建构起对数学富有个性理解的过程。

4、 揭示规律

(1)  游戏“交朋友”

课件出示:

(80+20)×4,谁是它的好朋友?

(80和20打着伞,一块去和4交朋友,4可最热情了,它和80握握手,又和20握握手,多公平啊,80和20高兴地把伞都丢掉了)

出示:

6×(10+20)(A+100)×5,(42+45)×▲,请生帮它们交朋友

(2)  揭示规律

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

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

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

(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

用字母表示:

〔a+b〕×c=a×c+b×c

用语言叙述:

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求和。

任何事物都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去看,你们反着读一读用字母表示的等式,你能给下面两个算式找到朋友吗?

35×8+65×8  9×18+9×282

【设计意图】从数学的角度来看,数学要比生活更重要。

数学毕竟不是生活经验的“照片”,而是对生活经验进行重组、加工,逐步抽象打手成数学模型,它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它来源于生活而又远远高于生活。

所以,前面的教学环节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有所感悟,但不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时,及时数学化,有效地引导学生小结规律,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三)巩固内化

1、根据乘法分配律,在__里填入合适的数

(1)、(15+23)×2=____×2+_____×2

(2)、(37+12)×16=37×____+12×____

(3)、___×___+___×___=(16+26)×8

(4)、(125+11)×8=____×____+____×_____

(5)、276×38+276×62=____×(___+___)

如果计算的话,(4)、(5)你会选择左边的算式还是右边的算式进行计算,为什么?

2、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1)2×15+4×15=(2+4)×15………………()

订正:

(2)5×(20+6)=5×20+6……………………()

订正:

(3)8×23+8×27=8×23+27……………………()

订正:

(4)9×(6×4)=9×6+9×4……………………()

订正:

3、应用题

一块长方形的桌面,长68厘米,宽32厘米。

周长是多少厘米?

(用两种方法解答,并说说你喜欢哪种方法)

*4、用简便方法计算(任选一题)

①(125+9)×8②128×31-28×31③43×5+46×5+11×5

小结:

有时是先乘再求和比较简便,有时是先求两数的和再乘比较简便,大家要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灵活对待。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重练习的层次和坡度。

基本练习形式多样,达到了双基训练扎实的效果。

由于刚刚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为使学到的知识能更好地纳入到原有的已有知识体系里,必须进行一定量的、针对性强、有实效的基本练习。

(四)   总结回顾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收获”既有知识的习得,也有情感上的感受及所得,反思的效果很明显。

(五)   课堂作业

六、说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例:

短袖衫裤子夹克衫

32元45元65元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可以把这

65×5+45×5=(65+45)×5两个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求和。

=325+225=110×5

=550(元)=550(元)

其他购买方案:

32×6+65×6 =(32+65)×6

32×8+65×8 =(32+65)×8

32×6+45×6 =(32+45)×6

32×8+45×8=(32+45)×8

〔a+b〕×c=a×c+b×c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将乘法分配律与传统的相遇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合理整合知识,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方法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

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新的数学改革强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及理解含义上;因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为此在理论算术中又称之为乘法的分配性质,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难点也确定为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上。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接着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但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会解答相遇问题,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

(二)智能目标:

 

借助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初步学会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学习知识。

(三)情感目标:

 

   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学方法 

  在设计求平均数的教学时,利用问题情境,以解决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自学、运用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通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说教学程序  (共分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

你了解我国高速公路的一些情况吗?

山东境内有哪几条主要的高速公路?

知道济青高速公路的情况吗?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师简要介绍我国及山东省高速公路发展

 

情况。

(板书课题)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根据图中的信息你

 

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有关乘法的问题)

 

学生交流,师适当板书:

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

【青岛版教材的一大特点是:

突出问题意识的培养。

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入学生进入学习过程。

紧接着进入第二环节:

 

二、合作探索,发现规律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在观察、猜想、比较、归纳、验证、

 

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理解乘法分配律。

具体可分四步进行:

 

    1、解决问题

 

     师:

“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探究,全班交流:

求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就是求两辆车两小

 

时行驶的路程和。

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进一步借助课件或画出线段图,表示出解决这个问题

 

的两种思路。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后,师适当板书。

一种思路是先求每辆车分别行

 

驶的路程,再求公路的全长。

110×2+90×2=400(千米)。

一种是先求两辆车1小时行驶的

 

路程和,再求2小时行驶的路程和。

(110+90)×2=400(千米)

 

  2、观察猜想

 

    师:

观察、比较上面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思考交流,师引导学生重点从计算结果、算式的结构和计算方法上进行比较。

 

    师:

根据前面所学的定律,结合刚才的发现,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交流,提出猜想。

(110+90)×2和110×2+90×2可能相等。

 

    

3、验证猜想:

 

你们能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吗?

 

    学生小组合作,举例验证,并进行记录,全班汇报交流。

 

    师:

你们真了不起!

刚才你们发现的规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

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学生仿照(110+90)×2和110×2+90×2写算式。

验证揭示了这些例子共同特点,就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和里的每一个加数……在举例验证的过程中提示学生可以使用计算器。

 

4、用字母表示规律,

 

你能用字母把它表示出来吗?

    学生尝试表示,师板书。

再次凸现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a+b)·c=a·c+b·c。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指生交流是怎么链接的,为什么

 

这样链接?

 

    2、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这样填写的理由。

 

    3、第三题,学生独立判断对错,在小组内交流结果,说说错的原因并将错误的

 

算式进行纠正。

 

    四、总结评价

 

师:

这节课上你有什么收获?

你能评价一下你和小组同学的表现吗?

 

板书设计:

              济青高速公路

 

          方法一  110×2+90×2=400    方法二  (110+90)×2=400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综观上述设计,在创设情景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通过猜想验证巩固规律——简单运用规律。

我执教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已有两年,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了上述教学流程,并不断地充实、完善。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使数学课堂“活”起来。

通过这样精心的安排,体现了数学学科的特点,呈现了数学思维规律的探索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