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532042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8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docx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连理工大学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docx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

参考答案

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

经济学基础

一、解释下列概念(各2分,共36分)

1.混合经济:

将对立的私人经济与公共经济都包容在内的那种经济形态。

它是采用多种混合方式,对社会稀缺资源加以配置的一种混合式的经济。

在这种经济中,既有市场法则在起作用,即通过“看不见的手”去引导市场竞争,运用价格去配置诸如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决定着企业对最终消费品的生产;还有另外一些要素,资源配置按非市场配置的法则进行,其中之一就是通过公共部门或政府机构进行配置的法则。

总之,这是一种既有市场力量又有非市场力量相互作用的经济。

在混合经济中,私有经济影响政府活动的同时,政府活动也反过来有意或无意的改变着私人经济的活动。

许多经济活动由私人企业承担的同时,政府也在承担着其他大量的由市场竞争解决不了的经济活动。

混合经济的存在,使得公共经济和私人经济形成了相互竞争,不可取代,共同发展的局面。

2.机会成本:

指选择生产要素的某种用途,而必须放弃的其他用途所带来的收益。

机会成本可以用实物量表示,也可以用价值量表示。

但机会成本不是一般会计人员传统的成本概念,而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资源利用的更为广泛的概念。

机会成本说明,要把有限的(稀缺的)资源用于最有利的地方,或者说在使用某种资源时应该是各种用途中最优的或者至少是同样有利的。

3.厌恶风险者:

指不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

对于厌恶风险者来说,在期望收益率相同的情况下,总是选择风险最小的投资机会,在风险水平相同的情况下,总是选择期望收益率最高的投资机会。

4.消费者主权原则:

指在一个经济社会中消费者在商品生产这一最基本的经济问题上起着决定性作用。

这种作用表现为:

消费者用货币购买商品是向商品投“货币选票”,货币选票的投向和数量,取决于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程度,体现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和意愿,而生产者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必须根据货币选票安排生产,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

5.正常品:

指价格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都同方向变动的商品。

对于这种商品来说,当价格下降时,此商品更加便宜,替代效应使得增加对此商品的需求,另一方面,价格下降导致消费者实际购买能力增加,收入效应也增加了对此商品的需求。

6.范围经济:

指单个企业的联合产出(一个厂商同时生产两个或多个产品)超过两个各自生产一种产品的企业所能达到的产量的情况(两个企业分配到的投入物相等)。

如果企业的联合产出低于独立企业所能达到的产量,那么其生产过程就存在着范围不经济,这往往是因为一种产品的生产与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有某种冲突。

范围经济的程度可以用范围经济度来衡量。

7.替代效应:

指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将引起消费者用该种商品去替代那些价格未下降或上升的商品。

比如,X商品价格提高,而Y商品价格不变,这使两种商品比价发生变化,即Y商品的相对价格降低。

由于Y商品与X商品有一定程度的替代性,消费者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就是进行商品购买的替代,增加Y商品的购买量,减少X商品的购买量,这就是替代效应。

假设消费者实际收入不变,则价格变动使需求量改变可以看成纯粹是由替代效应引起。

8.可竞争市场:

假想的一种市场类型,在该市场内,潜在的进入企业可以通过竞争压力对市场内的供应者行为施以很强的限制。

可竞争市场内不存在明显的、较大的进入壁垒,市场达到均衡时,不存在额外的利润吸引其他企业进入市场;而且均衡价格以及产量在各企业间的分配都很有效率。

可竞争市场既可以只有一家垄断性企业,也可以拥有众多的竞争性企业。

因为它强调的是潜在进入企业的潜在竞争压力,而不是现存的供应商之间的竞争,而且这种潜在竞争压力能有效地制约市场均衡的形成。

9.帕累托有效配置:

是讨论实现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的条件的理论。

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

帕累托认为,最优状态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任何对该状态的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的福利增加,而又不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减少,这种状态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率的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包括三个条件:

交换的最优状态;生产的最优状态;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最优状态。

l0.价格歧视:

指在垄断的情况下,对不同顾客收取不同价格的情况。

厂商对不同的顾客加以区分,并使其支付不同价格。

实现价格歧视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厂商不能是价格的接收者,即有权改变价格;厂商必须能够按需求弹性对顾客加以区分;买者必须具有不同的需求弹性;厂商必须能够防止产品的再次出售。

价格歧视有以下三种情况:

完全价格歧视或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三级价格歧视。

11.限制性做法:

即通过滥用或谋取滥用市场权力的支配地位,以限制进入市场或以其它方式不适宜地限制竞争从而对贸易造成或可能造成不利影响做法;或通过企业之间正式或非正式的,书面或非书面的协议或安排,造成同样影响的做法。

12.逆向选择:

指在买卖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

或者说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中总是趋向于做出这样的选择——尽可能地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别人的行为。

13.横向一体化:

指通过行业内企业相互合作控制,达到范围经济的行为。

横向一体化是竞争与合作战略之一,另外一个是纵向一体化。

14.市场失灵论:

从社会福利角度来看,价格机制并不是万能的,它不可能调节人们经济生活的所有领域。

对于价格机制在某些领域不能起作用或不能起有效作用的情况,我们称之为市场失灵论。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在某种场合不能提供符合社会效率条件的商品或劳务。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

外部性、公共产品、非零交易成本、市场特权、非对称信息。

15.绿色GDP:

指考虑环境因素后核算的GDP。

其核算方法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

绿色GDP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

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16.非自愿失业:

与自愿失业相对应的概念,指劳动者既有工作能力又愿意就业,但无工作机会的情况。

公开失业在发展中国家并不像非公开失业那么严重,因此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不得其用最主要的形式是非公开失业。

17.部分准备金制度:

相对于全额准备金制度的一个概念,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商业吸收的存款,只需要缴存部分资金作为存款准备金,其余额部分可用一定比例进行贷款或贴现,进而为创造存款货币提供可能。

18.全要素生产率:

衡量每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量的生产率指标,即总产出(GDP)与资本、劳动和资源的加权平均数之比。

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学技术水平的衡量指标之一。

二、单项选择题(各2分,共20分。

19.大部分经济分析的基本前提是理性选择.它的含义是(B)

A.资源是稀缺的B.假设个人和厂商能权衡每种可能性的成本和收益

C.收益递减或边际效用递减D.个人和厂商有合理的爱好和目标

20.政府对出售的每单位猪肉向厂商征税0.3元,假定猪肉的需求价格弹性为零,可以预计价格上升将(C)

A.小于0.3元B.大于0.3元

C.等于0.3元D.不能确定

21.拥挤的公路具有的特点是(B)

A.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B.非竞争性和排他性

C.竞争性和排他性D.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22.如果一种商品的供给价格弹性为零,该种商品的一种替代品的价格上升后,该商品的均衡数量和均衡价格分别发生的变化是(A)

A.不变,上升B.不变,下降

C.上升,不变D.下降,不变

23.在汽车市场上卖主和买主之间存在不对称信息,(C)不能为买主提供质量保证

A.品牌B.气派的汽车零售展示厅

C.低价格D.为期5年的免费保修

24.一个私营业主一个月的总收益是16000元。

原材料成本为4000,劳动成本是8000元,这个私营业主为其他人工作每月可赚取3000元,该私营业主的经济利润和会计利润分别是(B)

A.8000元,1000元B.1000元,4000元

C.4000元,1000元D.1000元,8000元

25.一个行业的四厂商集中率越高,(B)

A.该行业的前四家厂商的需求曲线价格弹性越大B.该行业的竞争性越弱

C.该行业将只有很少数量的企业的可能性越小D.该行业的竞争性越强

26.七十年代初石油输出国组织大幅度提高世界石油价格,引起某些发达国家经济出现滞胀,它是(D)的结果

A.财政政策B.货币政策

C总需求冲击D.总供给冲击

27.用来测量每个家庭平均购买的商品与服务的价格变化的指标是(A)

A.消费物价指数B.生产物价指数

C.批发物价指数D.实际GDP

28.货币供给M2不包括(B)

A.通货B.活期存款

C.短期政府债券D.小额储蓄存款

三、简答题(各6分,共36分)

29.简述莫迪利阿尼--米勒定理的含义。

答:

莫迪利呵尼——米勒定理(MM定理)是关于公司资本结构的理论,它包括有公司税和无公司税两种情况。

(1)无公司税时的MM理论

MM定理认为,一个公司所有证券持有者的总风险不会因为资本结构的改变而发生变动。

因此,无论公司的融资组合如何,公司的总价值必然相同。

资本市场套利行为的存在,是该假设重要的支持。

MM定理命题一为:

无杠杆企业的公司价值等于有杠杆企业的公司价值,即

其中,

是有杠杆的公司的价值;

是无杠杆的公司的价值;

-合适的资本化比率,即贴现率;

是息税前净利。

MM定理命题二为:

随着杠杆增加,权益资本成本增加,公式为

为完全权益企业的资本成本,即企业无财务杠杆时的资本成本;

为有财务杠杆企业的权益期望收益率。

一般来说,

应超出

,因为即使无杠杆权益有风险,它也应有比无风险负债更高的期望收益率(因为杠杆性权益有较大的风险,作为补偿,它应有较高的期望收益率)。

因此由公式,权益的期望收益率是企业的负债-权益比的线形函数,且权益的成本随负债-权益比的增加而提高。

(2)有公司税时的MM理论

存在公司税时,举债的优点是负债利息支付可以用于抵税,因此杠杆降低了公司税后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有公司税时的MM命题一:

有杠杆企业的价值等于无杠杆企业的价值加上债务避税,即

其中,

是有杠杆的公司的价值;

是无杠杆的公司的价值;

为公司税率;

为完全权益企业的资本成本。

有公司税时的MM命题二:

为完全权益企业的资本成本,即企业无财务杠杆时的资本成本;

为有财务杠杆企业的权益期望收益率;

为公司税率。

在有公司税时,权益的期望收益率仍然是企业的负债-权益比的线形函数,且权益的成本随负债-权益比的增加而提高。

30.什么是委托-代理问题?

列举三种解决该问题的办法。

答:

(1)“委托-代理理论”简述

委托-代理关系是指委托人授权代理人在一定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从事相应活动、处理有关事物而形成的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权能与收益分享关系。

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委托人往往不知道代理人要采取什么行动,或者即使知道代理人采取某种行动也不能观察和测度代理人从事这一行动时的努力程度,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的利益分割关系,通常会使得代理人不完全按照委托人的意图行事,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委托-代理问题。

一旦企业出现委托-—代理问题,其后果不仅是企业所有者的利润受损,也使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受损。

由委托—代理问题而导致的效率损失不可能通过政府的干预解决,而需要通过设计有效的激励措施加以解决。

解决委托—代理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实施一种最优合约。

最优合约是委托人花费最低限度的成本而使得代理人采取有效率的行动实现委托人目标的合约。

信息不对称是产生委托—代理关系问题的根本原因。

(2)信息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的,通过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可以适当弥补信息不对称的缺陷,保证代理人的行为与委托人的目标尽可能地趋于一致。

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主要方法包括:

①建立激励机制。

要使委托-代理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建立具有促进性的激励机制是首要的。

这套机制的建立主要应该能够使委托人与代理人的目标趋于一致,其思路是使代理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委托人的利益也能够相应实现,也就是要追求两者利益的一致性。

代理人的目标具有短期性,可以通过股权和股票期权等办法使其拥有一部分剩余索取权,或者签订长期合同,把代理人的经济利益长期化。

信息机制也可以发挥激励功能,将对代理人的激励信息包含在委托人与代理人签订的合同中,使代理人在决策时,不仅需要参考原有已获得的信息,而且需要参考由信息激励机制所发生的新信息。

这些新信息能够使代理人不会因为隐瞒私人信息或显示虚假信息而获利,只会招致损失,从而保证代理人无论是隐瞒信息还是采用虚假的信息,都是徒劳无益的;反过来如果代理人根据信息激励机制的要求去做事,也一定有相应的收益,最终产生潜在的激励效果。

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从企业内部来讲主要是完善企业内部的法人治理结构。

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功能,通过代理人市场,根据市场对其的评价来进行选择。

董事会。

监事会人员的工资应该与企业的效益直接挂钩,董事会、监事会人员的个人利益就与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其行为目标就将与企业的目标一致。

其次,还要明确各级代理人的职责和义务,强化代理人的责任意识。

当代理人没有完成职责或损害了委托人的利益时,可以直接追究其责任或用其财产补偿。

这种措施主要是使代理人承担一定的代理成本,避免不必要的剩余损失。

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委托-代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获取充足的信息量也可以减少代理人的道德风险。

在委托人与代理人签订的合同中纳入尽可能多的必要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委托人信息的不足。

分散股权,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也能促进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的改善。

从而促进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功能的发挥。

③完善市场机制

完善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对企业代理人的外部约束。

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完善有利于市场机制约束功能的发挥。

政府应尽量避免对产品市场的干预,鼓励企业之间自由竞争,允许产权的自由流动,在市场的导向下自发进行产权交易,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委托人从产品市场、资本市场上获得关于代理人的比较客观的信息,可以有效地对代理人进行监督,减少代理人的道德风险。

委托人还可以凭借从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获得的信息,到代理人市场去挑选合格的代理人。

经营良好的企业价值高,经理的价值也就高;不仅是委托人,代理人也可以通过市场清楚地知道自身的价值,这是与其未来的潜在收益直接联系的,其行为就不得不从仅仅追求自身利益转向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的统一。

31.货币政策的三个主要政策工具是什么?

简述这些工具的涵义。

答:

三大货币工具是:

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变动法定准备金率。

(1)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时的利率。

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减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反之,货币供给量增加。

改变再贴现率是一项被动的政策,取决于商业银行是否配合。

(2)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央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来调节货币供给量。

当需要放松银根刺激经济时,央行可买进政府债券以增加货币供给;当需要遏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时,可进行反向操作。

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最常使用的政策工具,具有主动灵活的优点。

(3)法定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规定的应付提款需要的准备金在商业银行存款中所占比例。

提高(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不仅会使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缩减(扩增),还会缩小(扩大)货币乘数,引起银行信用的多倍紧缩(扩张)。

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对金融市场是一种强有力的调节措施,见效也快,但易引起宏观经济的剧烈震动。

32.什么是总需求曲线,为什么它向右下方倾斜?

为什么长期总供给曲线是条垂线?

答:

(1)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描述这一函数的曲线称之为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解释。

①从总需求曲线的获得方法来看

如图1所示。

图1(a)为IS-LM模型;图1(b)表示价格水平和总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

当价格为P1时,此时的LM(P1)曲线与IS相交于E1,E1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顺次为Y1和r1。

将P1和Y1标在图1(b)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D1点。

现假设P由P1下降为P2。

由于P的下降,LM曲线右移到LM(P0)位置,它与IS的相交点为E2点,又可在图1(b)中找到D2点。

D2点也是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

图1IS-LM总需求曲线

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P的变化,LM曲线和IS曲线可以有许多交点,每一个交点都标志着一组特定的Y和r,于是就有许多对P和Y的组合,从而构成图1(b)中的一系列点。

把这些点连在一起,便得到总需求曲线。

从以上关于总需求曲线推导中看到,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相反方向的关系。

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②从总需求曲线的产生效应来看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主要取决于实际余额效应、跨期替代效应和开放替代效应三个因素。

第一,实际余额效应。

当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手中名义资产的数量不会改变,但以货币实际购买力衡量的实际资产的数量会减少,因此,人们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就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而增加名义资产数量以维持实际资产数额不变,这就是实际资产效应。

实际资产效应的结果使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所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减少;价格水平下降时,人们所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增加。

因此,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第二,跨期替代效应。

一般来讲,价格上升时会提高利率水平。

利率水平的提高也就意味着当前消费的机会成本增加而未来消费的预期收益提高。

因此,人们会减少当前消费量,增加未来消费量。

因此,随着总价格水平的提高,人们会用未来消费替代当前消费从而减少对商品的需求总量;而随着总价格水平的下降,人们则会用当前消费替代未来消费从而增加对商品的总需求量,这就是跨期替代效应。

跨期替代效应也会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第三,开放替代效应。

当一国价格水平上升时,在其他国家生产的产品就会变得相对便宜,本国居民就会用外国产品来替代本国产品,增加对进口品的需求;而外国居民则会用本国产品替代外国产品,减少对出口品的需求,因此,净出口需求量从而商品需求总量会减少。

因此,总价格水平上升,人们会用进口替代出口,从而减少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量;而总价格水平下降,人们则会用出口替代进口,从而增加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量,这就是开放替代效应。

当一个经济对外开放时,开放替代效应就构成了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另一个原因。

(2)在长期内,西方学者解释说,因为工资和物价可以自由变化,就业量的决定完全独立于价格的变化。

当物价上升时,名义工资水平就会同比例地上升就业量不随物价水平变动,总产出也不随物价水平变动,即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

此时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无效,需求管理无法影响经济的供给方面。

33.试描述五种主要的进入障碍。

答:

一个企业决定是否进入一个行业,面临这进入障碍,这些进入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规模经济。

先从规模经济的概念进行分析,也就是说,当企业逐渐增加规模时,企业的边际利润随之递增。

从成本的角度看,也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在单位变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产量越高单位产品对于固定成本的分摊越少,从而达到降低单位成本的目的。

规模经济所制造的障碍可以通过各种经济活动来实现,包括生产、研发、营销、采购、服务等。

在这种境地下,新进入者就会躇踌,如果规模较大,可能会存大诸多的进入风险,遭到竞争报复,如果规模较小,又无法降低成本,处于成本劣势。

第二,产品差异化。

我们知道产品的市场定位很重要,目前大家比较注重产品的差异化。

事实上,企业只有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展现产品或服务的特性,才能够有机会盈得顾客。

这样企业才能优先于其他公司向顾客提供产品或服务,使广告变得更加有效。

第三,资本要求。

在新的行业,竞争意味着大量的投资。

除了厂房设施和设备之外,库存、市场营销活动和其他的企业重要职能,都需要大量的资本。

因此,即使新的行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新进企业也可能无法承担大量的资本来支撑企业的各项开销。

第四,转换成本。

转换成本是指由于顾客转向新供应商所引起的一次性成本,如购买新的辅助设备就属于转换成本。

有时转换成本很低,比如顾客从中式食堂快餐改吃西式快餐,几乎没有转换成本。

有时转换成本较高,比如制造商生产更新式或更有创意的产品,会给产品的最终消费者带来极大的转换成本。

比如说,VCD被DVD所替代,随身听被MP3所代替等,消费者要想实现这种转换所需的成本很高。

新进入者要想进入就必须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或者给予消费者更加低廉的价格。

通常,当前各方之间的关系越稳固,转移到其他供应的成本就越高。

第五,政府政策。

政府可能通过授权或特许经营对进入特定行业进行控制。

在烟草制造、洒类生产、烟酒零售、银行业务、证券交易等行业,政府的决定和法规限制了进入的可能性。

34.什么是自动稳定器?

为什么它在宏观经济运行中很重要?

答:

(1)内在稳定器又称为“自动稳定器”,指在国民经济中无需经常变动政府政策而有助于经济自动趋向稳定的因素。

从内在稳定器的来源看,可以分为财政方面的内在稳定器和货币方面的内在稳定器。

财政政策中的内在稳定器是指一些财政支出和税收制度就具有某种自动调整经济的灵活性,可以自动配合需求管理,减缓总需求的摇摆性,从而有助于经济的稳定。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通常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

个人和公司所得税、失业补助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农产品维持价格以及公司储蓄和家庭储蓄,等等。

财政的这种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下述三项制度得到发挥:

①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

当经济衰退时,国民产出水平下降,个人收入减少;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政府税收自动减少,留给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也会自动地少减少一些,从而使消费和需求也自动地少下降一些。

②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

当经济出现衰退与萧条时,失业增加,符合救济条件的人数增多,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开支就会相应增加,这样就可以抑制人们收入特别是可支配收入的下降,进而抑制消费需求的下降。

当经济繁荣时,失业人数减少,失业救济和其他福利费支出也会自然减少,从而抑制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的增长。

③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经济萧条时,国民收入下降,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依照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按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可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

经济繁荣时,国民收入水平上升,农产品价格上升,这时政府减少对农产品的收购并抛售农产品,限制农产品价格上升,也就抑制农民收入的增长,从而也就减少了总需求的增加量。

(2)自动稳定器说明当经济处于非均衡状态时,经济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使得经济重新回到均衡状态,这对政策制定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当经济处于非均衡状态时,可以采用需求管理的办法,促使经济恢复到均衡状态。

当如果经济本身具有自动调节的功能,需求管理政策的作用时机和作用力度就显得非常重要,否则需求管理政策会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四、作图并回答问题(各8分,共24分)

35.哪些因素影响厂商进入和退出市场的决策?

作图解释不变成本、沉没成本对厂商是否退出市场的决定有何影响?

答:

(1)影响厂商进入和退出市场的决策的主要是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具体分析如下:

①进入壁垒

依贝恩的定义,进入壁垒是指市场中在位企业相对于潜在进入者的优势,这些优势反映在在位企业可以持续地把价格定在完全竞争水平以上并没有引起潜在进入者进入的程度。

从这一定义看出,贝恩把进入壁垒视为保持长期高价格的任何因素,形成进入壁垒的因素都可以反映在价格水平上。

这些进入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规模经济。

先从规模经济的概念进行分析,也就是说,当企业逐渐增加规模时,企业的边际利润随之递增。

从成本的角度看,也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在单位变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产量越高单位产品对于固定成本的分摊越少,从而达到降低单位成本的目的。

规模经济所制造的障碍可以通过各种经济活动来实现,包括生产、研发、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