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游戏论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529483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游戏论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学前游戏论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学前游戏论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学前游戏论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学前游戏论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游戏论全.docx

《学前游戏论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游戏论全.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游戏论全.docx

学前游戏论全

第一章

选择)

1.儿童游戏眼见得初步兴起阶段

从二十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30年代左右,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游戏理论,为游戏理论。

经典的游戏理论:

,作为最早的游戏理论形态开始出现。

2.儿童游戏研究缓慢发展阶段以精神分析理论为主

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3.儿童游戏研究的飞跃阶段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在这一阶段,最初以皮亚杰、维果茨基等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

4.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左右受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比较注重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

精神分析学派的包括情绪情感,发泄,补偿。

儿园基础的教育家

5.德国的福禄培尔是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了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的教育家。

6.为了使儿童得到知识和发展各种能力,福禄培尔为幼儿园设计了“恩物”和作业体系。

“恩物”实际上是一种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是幼儿园里做游戏和进行作业时用的玩具和材料。

“恩物”主要有六种。

7.福禄培尔在幼儿园里所创建的游戏体系及其“恩物”和作业体系,是学前教育史上的首创。

8.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去考察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游戏的发展变化是陈鹤琴关于儿童游戏看法中的核心思想。

9.陈鹤琴的思想与研究,奠定了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的基础。

10.从建国初期到“十年浩劫”之前,这一时期我国教育界、心理学界全面学习前苏联的心理学理论。

以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游戏理论,对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儿童游戏理论与实践基本处于移植阶段。

第二章

选择

1.在20世纪初,经典的游戏理论已经形成。

到20世纪中叶以后,开始主要流行三种游戏理论派别,分别为精神分析的游戏论(发泄论),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和原苏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活动论)。

80年代以后游戏的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又得以流行。

(选)

2.经典的游戏理论(选择)

①剩余精力说:

主要观点:

剩余的精力的无目地的消耗和发泄。

代表人物:

席勒,斯兵塞

②松弛说:

主要观点:

精力的恢复(恢复就是松弛说)

代表人物:

拉察鲁斯,帕特里克

人类在脑力和体力劳动中都会感到疲劳,为了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就产生了游戏。

③生活预备说:

主要观点:

对未来生活需要的活动的准备

代表人物:

格鲁斯

游戏是准备生活阶段儿童联系本能的一种手段。

④生长说:

主要观点:

机体的生长(了解)

⑤复演说:

主要观点:

种族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重点)

代表人物:

霍尔

⑥成熟说:

主要观点:

个体适应环境、寻求挚友,解放欲望的表现。

3.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又称发泄论或补偿论。

就是情绪的发泄和补偿。

(选)

在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中,精神分析学派是最重视游戏问题的一个派别。

4.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

“本我”、“自我”、“超我”(选)

5.佩勒的角色动机说

6.埃里克森强调游戏可以降低焦虑和达成愿望的补偿性满足,而且把游戏的这种作用与人格发展联系起来,突出了游戏在自我发展中的作用。

对弗洛伊德的强化和发展

7.游戏治疗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必考)

①分析性游戏治疗

代表人物:

安娜·弗洛伊德和克林是最早将游戏引进儿童情绪困扰的治疗的人

治疗方法及观点:

该方法主要是用游戏和玩具来鼓励儿童表达幻想、焦虑,然后根据儿童的表现加以解释,将儿童的一些无意识的体验变成有意识的体验,从而帮助儿童妥善解决情感上的问题。

②发泄性游戏治疗:

主要观点:

通过游戏消除累积的能量,抒发情绪加以纠正。

③关系性游戏治疗:

主要观点:

认为游戏治疗不应把视点落在孩子的过去历史和潜意识上,而应注重此时此刻的感情与经验,即孩子与治疗者的正向良好的关系。

④非指导性游戏治疗:

主要观点:

不用控制和改变儿童,只提供合宜的环境,让人内在的自主力量出现,然后自己做出改变。

8.精神分析学家在游戏治疗中,首先采用了“娃娃游戏”(即过家家)

9.皮亚杰,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10.同化:

所谓同化,是指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他已经获得的图示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

(即旧基础的巩固)例如:

一个孩子在他原有的认知图式中已有了“狗”的概念,以后他把大狗、小狗、黄狗、黑狗统统纳入他原有的认知结构,这就是同化的过程。

(名词解释,选择)

11.顺应:

顺应是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示或技能。

(接纳新事物)例如:

上述那个孩子,当他第一次看到羊的时候,把“羊”也说成“狗”,则表明是主体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这一新的刺激,这就是顺应。

(名词解释、选择)

12.在认知发展理论中,游戏的实质就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13.游戏的发展受认知发展的驱使和制约,并与认知(智力)发展的阶段先适应。

(选)

14.认识论原理:

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时期具体运算时期(重点)

游戏的发展:

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性游戏

15.象征性游戏的出现,预示着练习性游戏在感知运动领域中的完整的终结。

(选)

16.象征性游戏是幼儿游戏的典型游戏,在前运算(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时期成为游戏的基本特征。

(选)

17.游戏的觉醒理论也可称为内驱力理论,或激活理论。

觉醒理论是一种试图通过解释环境和个体行为的关系,来揭示游戏的神经生理机制的假设性理论。

(选择)

代表人物:

伯莱因,埃利斯

18.游戏的觉醒理论,提出了环境与人的交互作用的原理,启发我们应当重视幼儿园环境的科学创设合理组织。

(选)

19.当幼儿新入园时,全新的环境可使觉醒水平增高,孩子感到紧张、敏感、害羞、退缩。

这时教师应当安排一些镶拼图形之类的独自游戏或其他认知性成分较高的安静性活动,这会更适合于孩子的觉醒状态。

(选择,填空)

20.游戏的元交际理论主要观点:

运用逻辑学和数理论的学科原理来研究游戏

代表人物:

贝特森

21.维果茨基的游戏学说,创造了儿童最近发展区。

(选)

论述题

1.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活动游戏理论具有的基本观点:

(论述题)重点必考

①游戏是一种社会反映性活动。

②游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③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

④游戏是一种需要成人指导的活动

2.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对游戏理论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影响(论述题)

①把象征看做是后天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

②社会文化学派心理学家赋予游戏以更为积极的重要价值,把它提到主导活动的高度认识。

第三章

1.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1)游戏概念的非自觉化理解

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

19世纪中期及中后,游戏开始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游戏理论。

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上升到自觉的本质化训练,开始了对游戏本质进行自觉的,理性的探索尝试。

但由于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表现为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的直接影响。

德国的福禄培尔是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

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展神的本源。

当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的建立成为必然时,游戏的概念也就开始了由抽象到具体,由思辨到实用的逐渐演变。

2.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我国的游戏理论研究,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前苏联研究者的影响,也坚持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的观点。

5选择儿童游戏与成人游戏的3个方面的不同

1)游戏在各自生活中的地位不同2)游戏中的主体情况不一样3)游戏的内容不同

6选。

纽曼的游戏特征“三内说”,控制,真实性和动机这3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

6选。

克拉思诺和佩培拉的游戏四因素论

灵活性,肯定的情感,虚构性,内部动机

7选法国克罗伊斯指出游戏活动具有6种特点自由,松散,易变,非生产性,由某种规则和玩法所支配,虚构的

8选鲁宾对游戏特征的分析6个方面

内部动机,对手段的注意,我能拿它做什么,想象和虚构,规则来自游戏的需要,游戏者积极参与。

9对游戏特征的辩证分析

1)愉快与严肃2)手段和目的3)自由与约束4)假想和现实游戏是假想的活动,游戏活动从属于现实,游戏用假想改造了现实,5联系与探索,6活动与幻想

重点第三节学前儿童游戏的结构要素

11选游戏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

动机与体验

1.游戏的动机:

内部动机,直接动机,内部控制

2.游戏性体验:

儿童作为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总会产生对于这种活动的主观感受或者内部的心里体验,它影响着儿童对于游戏的态度和评价,这种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就是游戏性体验(分为兴趣性体验,自主性体验)

兴趣性体验,自主感体验和胜任感体验都是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成分

第四章

13.学前儿童游戏的认知分类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是他的认知发展理论的组成部分,他是按照儿童认知发展对游戏进行分类的首创者

1.感觉运动游戏,是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如婴儿反复拍击盆子里的水

2.象征性游戏这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是幼儿阶段最常见的。

3.结构游戏

4.规则游戏(下棋,打牌,拔河)

14.学前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分类

1.无所用心的行为或偶然的行为

2.袖手旁观的行为

3.单独的行为4平行的游戏5联合游戏6合作游戏

15.儿童在游戏中的体验形式分类

美国心理学家比勒分为1.机能游戏2想象游戏3制作游戏4接受游戏

16从游戏时间的角度分类

1,未分化游戏2累积型游戏3连续型游戏4分节型游戏

17依据儿童游戏的关键特性对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

1创造性游戏2有规则游戏

18.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

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为感觉运动性水平,作为游戏倾向的最基本的标志和信号的微笑开始出现

19象征性游戏的发展

1关于情景转变,一般以为情景转变可作为象征性游戏发生的标志,大约1到1.5岁的婴儿身上最早发生

2关于以物代物,是用一种东西代替另外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且能够用被代替物的名称命名当前的物体

3关于以人代人即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的心里结构较复杂,它主要包括角色行为,扮演意识,角色认知

20.学前儿童末期的游戏新发展:

规则性发展

21.以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

1独立游戏阶段2平行游戏阶段3联合游戏阶段4合作游戏阶段

名解

1.角色意识指的是能够分辨现实中的我与游戏中自己扮演的角色,知道自己是在假装别人,也能在游戏中辨别真假

2游戏是儿童的创造性活动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比以往任何一种游戏本质观都更能充分的概括出儿童在游戏中能动的驾驭活动对象的主体性特征,从而能够更加真正的说明游戏活动本身所固有的,决定其活动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较科学的揭示出游戏活动区别于人的其他活动的本质特征。

3造型游戏开始于4岁,儿童富于想象的建造房子,城市,集合场所等,以此为游戏目的,并伴随角色扮演或社会角色游戏

4角色意识指的是能够分辨现实中的我与游戏中自己扮演的角色,知道自己是在假装别人,也能在游戏中辨别真假

简答

1游戏所具有的基本因素:

游戏主题,游戏情节,游戏规则以及游戏角色

一.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1)表情,表情是人们常常用来判断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的一项外部指标。

我们也可以把无所事事作为判断儿童是否在游戏的一个客观指标

2)动作游戏动作是儿童游戏活动中最阴人注目的部分根据游戏动作的不同性质,我们可以把游戏动作分为探索,象征和嬉戏。

3)角色扮演:

机能扮演,互补性扮演,想象的或虚幻性角色(被称为“个人导演式游戏”,这是在学前期常见的一种游戏形式。

皮亚杰称为“象征性的投射”)

4)言语⑴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⑵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⑶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自言自语

5)材料有无玩具或游戏材料也经常成为人们判断儿童是否在游戏中的一个指标

2.简答。

把游戏本质概括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强调了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内部的主观体验即主体性体验的决定性地位,有助于深化对游戏活动结构的整体和全面的认识。

2)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充分的对游戏活动中儿童能动的驾驭和控制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性属予以承认和肯定,以主体性在活动中的表现个程度对活动的性质进行本质上的辨别,不再把儿童的游戏和非游戏的非主体性活动相互混淆,深刻揭示了游戏本身所固有的,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本质特征。

3)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揭示游戏中儿童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功能特征

4)把游戏看作是儿童主体性的活动,充分肯定了儿童自身作为游戏主体的兴趣,需要,能力等在游戏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5)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促使我们在引导儿童游戏的实践中,必须以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根本前提和基础

3简答。

我国教育工作者一般把游戏的特征归结4个方面:

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2)游戏是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

3)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4)游戏伴随愉悦的情绪

4简答游戏的外部条件因素:

1)儿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2)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儿童自行决定3)活动的难度与儿童的能力相匹配4)儿童不寻求或不担忧游戏意外的奖惩

第五章

1、选游戏过程中游戏动机的实现就是满足了儿童的需要即身心发展的需要。

首先,游戏满足儿童生理发展的需要。

在游戏中,儿童可以自由地变换动作、姿势,可以多次重复他们所感兴趣的动作而不受限制。

游戏可以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调整到最佳水平。

第二,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认知发展的需要。

第三,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母子游戏是成人与孩子最初交往的典型形式,在与成人共同的游戏中,儿童可以体验到成人的爱,形成对成人进一步的信任与依恋,使社会性需要进一步形成与发展。

第四,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

游戏对于儿童不仅仅是“好玩”或娱乐,更重要的是儿童在游戏中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可以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

2、游戏促进学前儿童身心的发展

(1)游戏在学前儿童身体发展中的作用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

正如席勒所言:

“只有当人是最充分意义的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并且只有当他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

(2)游戏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儿童渴望参加成人的社会实践的愿望与实现能力之间的矛盾需要解决,于是扮演角色、模仿成人。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第一层次的需要是维持生命、安全和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

这是人最基本的需要。

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来看,如果这一层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其他层次的需要的形成与发展就要受到影响。

基本生存需要是其他两种需要的基础

(2)第二层次的需要是认知水平的需要或者说是与外界环境保持平衡与协调的需要。

(3)第三层次的需要是社会性与自我发展的需要。

包括社会性交往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尊敬(认可)的需要。

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儿童的最高需要,它在不同的游戏中有不同的满足方式。

而基本生存需要和安全的满足是儿童的最低需要,是儿童游戏的前提和基础。

4、儿童游戏的个体发生遵循着“儿童需要—游戏动机—游戏行为”的基本过程。

(1)活动性动机:

主要源于身体活动需要和最佳觉醒水平需要的双重驱动。

被其激起的游戏行为主要是运动性游戏及重复性游戏。

(2)探究性动机:

主要源于理解—影响环境的需要,被其引发的游戏行为主要是智力类游戏和象征性游戏。

(3)成就性动机:

主要源于理解—影响环境需要和社会性交往需要,引发象征性游戏和造型性游戏、规则性游戏。

(4)亲和性动机:

源于尊敬和认可需要,并以社会性交往需要为基础。

5、游戏在学前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作用

科琳.亨特—儿童好奇心和探究的研究

6、游戏是童年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

7、游戏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游戏促进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

(1)游戏扩展和加深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增长儿童的知识

(2)游戏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3)游戏促进儿童想象力的发展

(4)游戏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8、游戏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1)游戏提供了儿童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儿童社会交往的能力

(2)游戏有助于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化,学会理解他人

(3)游戏有助于儿童社会角色的学习,增强社会角色扮演的能力

9、游戏在学前儿童情感发展中的作用

(1)游戏中的角色扮演丰富儿童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2)游戏中的自由自主可以发展儿童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3)游戏中的审美活动可以发展儿童的美感

(4)游戏中的情绪宣泄有助于儿童消除消极的情绪情感

第六章

1、从性质上看,影响儿童游戏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物理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物理环境因素包括玩具、游戏场地、游戏时间等因素。

2、儿童玩具大体分为以下几类:

(1)形象玩具又称主题玩具,是模仿物体原形而制作的玩具。

主要有娃娃玩具、动物玩具、交通玩具、医院玩具、模拟日常用品的玩具等。

形象玩具根据其模拟的对象有无生命,又可分为角色玩具和用具玩具两类。

如娃娃、小熊、小兔等都属于角色玩具,餐具、炊具、电话等属于用具玩具。

(2)智力玩具主要有拼图、拼板、镶嵌板、魔方、套塔、套碗、棋类玩具、纸牌等。

(3)结构造型玩具(4)体育玩具(5)音乐玩具(6)娱乐玩具是模拟动物和人的滑稽造型和动作的玩具,如鸡生蛋、小熊拍照、变形脸、猴爬绳等玩具。

(7)某些日常物品(往往是废旧的)或天然材料及自制玩具。

3、在很大程度上,儿童对某些玩具喜好的倾向性,反映着儿童游戏发展的程度及其个体差异性。

4、专门化的玩具大都是工厂里制造出来的。

有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或一些天然材料,以及某些结构造型材料,则无固定的用途(如破皮球、纸盒子、小木棍、软泥块等),其玩法的确定性不强,可称为非专门化玩具。

5、儿童在象征性游戏中,专门化的玩具由于其功能固定,用法确定,游戏的内容(主题和情节)就较为单一;而非专门化的玩具,由于其用法的不确定,为儿童想象力的发挥留有更大的余地,游戏的情节更丰富,其主题更加多样化。

6、游戏场地的空间密度对学前儿童游戏的影响:

游戏场地的空间密度包括游戏人口密度和游戏材料密度。

空间密度会影响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品质(人际互动的质量)

7、游戏设备在游戏场地中的位置的影响。

游戏设备在游戏场地中的位置的影响到游戏行为的发生及设备的游戏的使用频率。

8、家庭因素对学前儿童游戏的影响,母亲充当着三种重要的角色,即导演、参与者和观察者。

9、父母育儿方式:

(1)敏感型——过度保护:

孩子无独立性;

(2)冷漠型——放任自流:

孩子较有独立性;(3)专制型——发号施令:

孩子无独立性;(4)温和型——民主和谐:

孩子有独立性

10、影响儿童伙伴的因素

(1)有无伙伴

(2)伙伴的熟悉度(3)伙伴的不同年龄(4)伙伴的性别

11、辛格等人认为,想象游戏(象征性游戏)在儿童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他们在研究中发现看大量电视的儿童与看电视少量的孩子相比较,竟然更少玩想象游戏。

12、性别差异,一般而言在玩具的而选择上,男孩偏爱交通工具玩具、战斗性玩具(枪炮、刀剑等)和结构性材料,而女孩更喜欢布娃娃、柔软性的玩具、小动物和家事活动的玩具。

13、性别差异

14、个性差异,儿童在对游戏的兴趣上和游戏的风格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倾向特征,即在游戏上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差异。

15、健康和情绪等其他个体偶然因素的影响

第七章

1、学前儿童游戏教育实施的意义及途径

(1)学前儿童游戏与学前教育的关系:

游戏与教育在本质上时完全不同的两类活动,然而就其活动方面来说,游戏和教育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2)学前儿童游戏教育实施意义(3)学前教育实施游戏的两条途径:

游戏的教育化和教育的游戏化。

2、游戏的教育化,是指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

3、教育的游戏化,是指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从而使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4、学前教育实施中的游戏按照内容与形式的区分依据,就有了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儿童自发的游戏,一种是教师直接组织的游戏,即自选游戏和教学游戏。

5、学前儿童游戏教育实施的基本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1)首先在游戏目的的确定上,应体现一定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目标相一致。

(2)在游戏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保证游戏内容健康,积极向上,至少在德、智、体、美某一方面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具有符合培养目标的教育性。

(3)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注意整个游戏场景的设计、布置,做好游戏前的准备工作。

(4)在对游戏进行评价时遵循教育性原则,就是要以正面鼓励、表扬、肯定为主,批评、否定为辅。

(二)主体性原则

(1)首先,组织游戏实施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水平,根据不同年龄班的幼儿身体和心理发展状况,选择合适的游戏内容,其难度应适中。

(2)组织幼儿园游戏时贯彻主体性原则,还应考虑到确保游戏的安全性。

(3)贯彻主体性原则应保证游戏的趣味性

(4)贯彻主体性原则,应充分尊重幼儿的积极主动性

(5)要贯彻幼儿园游戏实施的主体性原则,应保证幼儿游戏的活动性

(6)贯彻游戏实施的主体性原则,还应注意游戏的发展性

(7)组织幼儿游戏要贯彻主体性原则,还应做到“全面”

(8)遵循全面性原则,还应注意面向全体幼儿,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使每一个孩子都有平等的全面发展的机会

选:

1.保证儿童安全是创设游戏场地的第一基本原则、

2.活动室的使用面积不小于54平方,应为90平方,每名幼儿应占3平米。

3.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周计划的制定最重要,也最关键。

4.小班幼儿刚从家庭进入幼儿园,活动区设两个“娃娃家”,可以使幼儿感到亲切适意,从而较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5.中、大班益智区的操作材料则较复杂,如拼图及结构复杂的积塑卡、数字卡等;大班还可以专门增设棋区等智力活动强度大的活动区类型。

6.静态、用水——科学观察区、手工区、美工区。

动态、用水——玩沙区、玩水区、娃娃家区。

静态、不用水——图书区、数学区。

动态、不用水——音乐区、益智操作区、积木区。

7.玩具或材料的教育性实际上取决于它的功能性。

8.自制玩具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原料制作自己喜爱的玩具;二是指教师根据教育活动的需要,有目的地制作玩教具,以补充现成玩教具的不足或缺陷。

在特定情境中,自制玩具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

幼儿园自制玩具,应根据教育工作的需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自然物。

9.学前儿童游戏教育实施计划的制定,是切实实现将游戏纳入有目的的教育过程的关键。

10.充足的游戏时间是保证儿童游戏权利得以实现的决定性条件。

11.建立合理的游戏常规,培养儿童良好的游戏行为习惯。

12.评价游戏教育作用的大小或游戏能否成功根本出发点是儿童师是否游戏的主人。

13.衡量游戏的成功:

1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做游戏,在游戏中感到轻松,发挥了创造性;2儿童做游戏很认真,克服困难,遵守游戏规则,游戏有较强的组织和独立性;3正确创造性地使用玩具并爱护玩具;4在游戏中对同伴友爱,谦让,能与同伴合作不妨碍他人游戏;5游戏内容丰富,积极向上,有益于身心发展。

14..教师指导的关键是激发幼儿的自主性。

简答:

1.创设游戏场地的基本原则1、促进儿童的发展2、培养儿童的自信心3、确保儿童身心安全。

2.室内游戏活动区设置的基本要求1根据各类游戏活动的教育功能与特点设置活动区;2游戏活动区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和渐进发展性;3游戏活动区的设置应巧用空间,因地制宜;4赋予环境一定的自治因素;5整个室内游戏环境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实现整体优化,发挥整体效应。

3.教师对学前儿童游戏进行现场指导的功能。

(1)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