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男性生殖系统解剖学组织学及生殖生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952394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男性生殖系统解剖学组织学及生殖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一章男性生殖系统解剖学组织学及生殖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一章男性生殖系统解剖学组织学及生殖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一章男性生殖系统解剖学组织学及生殖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一章男性生殖系统解剖学组织学及生殖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男性生殖系统解剖学组织学及生殖生理.docx

《第一章男性生殖系统解剖学组织学及生殖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男性生殖系统解剖学组织学及生殖生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男性生殖系统解剖学组织学及生殖生理.docx

第一章男性生殖系统解剖学组织学及生殖生理

第一章 男性生殖系统解剖学组织学及生殖生理

  一、男性生殖系统解剖学、组织学

  男性生殖系统分为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

内生殖器包括生殖腺(睾丸)、生殖管道(附睾、输精管、射精管和男性尿道)和附属腺(精囊、前列腺和尿道球腺)。

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精子先贮存于附睾,当射精时经输精管、射精管和尿道排出体外。

精囊、前列腺和尿道球腺的分泌物参与精液的组成,有供给精子营养、有利于精子的活动及润滑尿道等作用。

外生殖器包括阴囊和阴茎。

  

(一)睾丸

  1.睾丸的位置和形态

  睾丸位于阴囊内,左、右各一。

睾丸是稍扁的卵圆形器官,表面光滑,分为上、下端,内、外侧面和前、后缘。

睾丸上端被附睾头遮盖,下端游离;内侧面较平坦,与阴囊隔相贴,外侧面较隆凸,与阴囊壁相依;前缘游离,后缘有睾丸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并与附睾和输精管睾丸部相接触。

成人睾丸约4.5厘米×2.5厘米×3厘米大小,重约12克。

新生儿的睾丸体积相对较大,性成熟期以前发育较慢,随着性成熟迅速发育生长,老年人的睾丸随着性功能的衰退而萎缩变小。

  2.睾丸的一般结构

  睾丸表面由睾丸被膜包裹,睾丸被膜由外向内包括鞘膜脏层、白膜和血管膜三层。

睾丸鞘膜为浆膜,覆盖在睾丸表面。

浆膜的深面是白膜,厚而坚韧,由富含弹性纤维的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白膜在睾丸后缘增厚形成睾丸纵隔,由睾丸纵隔发出许多放射状的睾丸小隔,伸入睾丸实质并与白膜相连,将睾丸实质分为许多锥体形的睾丸小叶,每个小叶内含有1~4条高度盘曲的精曲小管。

精曲小管在近睾丸纵隔处汇合成精直小管,精直小管进入睾丸纵隔内相互吻合形成睾丸网。

睾丸网集合成10~15条睾丸输出小管,出睾丸后缘上部进入附睾头。

血管膜位于白膜内面,薄而疏松,由睾丸动脉分支及与其伴行的静脉构成,与睾丸实质紧密相连,并深入到精曲小管间,血管膜内的血管是睾丸实质血液供应的主要来源。

精曲小管间的结缔组织为睾丸间质。

  3.精曲小管的组织结构

  成人的精曲小管每条长30~70厘米,直径150~250微米,管壁由复层生精上皮构成。

生精上皮由两类形态结构和功能都不相同的细胞组成,一类是生精细胞,另一类是支持细胞。

上皮下方有基膜,基膜的外侧有胶原纤维和一些梭形的肌样细胞,肌样细胞的收缩有利于精子的排出。

  

(1)生精细胞与精子发生。

生精细胞包括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

精子发生的概念:

由精原细胞经过一系列连续的增殖分化发育成为精子的过程称为精子发生。

  精子发生的过程:

包括精原细胞的增殖分化、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和精子形成三个阶段。

  精原细胞:

是生精细胞中最幼稚的生精干细胞,位于生精上皮基底层,紧靠基膜;胞体较小,呈圆形,核圆,染色质细密。

在青春期前,精曲小管中的生精细胞仅有精原细胞。

青春期开始,在脑垂体产生的促性腺激素作用下,精原细胞不断增殖发育。

一部分始终保持原始的干细胞状态,称A型精原细胞;另一部分则发育分化为B型精原细胞,后者经过数次有丝分裂后,分化发育为初级精母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

位于精原细胞的管腔侧,常为数层,胞体大,直径约18微米,呈圆形,核大而圆,染色质粗大。

初级精母细胞经过DNA复制,经历复杂而历时较长的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

初级精母细胞的核型为46,XY;完成第一次成熟分裂,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

由于此阶段历时较长,故在生精小管的切面中常见到处于不同增殖阶段的初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

位于近管腔处,体积较初级精母细胞小,核圆形,染色质呈网状,染色较深。

次级精母细胞无DNA复制,姊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的核型为23,X或23,Y;迅速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形成两个精子细胞;睾丸切片上不易见到。

  精子细胞:

精子细胞更近管腔面,体积小,直径约8微米,呈圆形,核圆形,着色深。

其核型为23,X和23,Y。

精子细胞不再分裂,经形态改变形成精子。

此过程称为精子形成。

  精子形成过程复杂,包括:

①精子细胞染色质高度螺旋化,核浓缩并移向细胞的一侧,成为精子头的主要结构;②由高尔基复合体形成囊泡覆盖于精子头形成顶体;③位于顶体对侧的中心粒发出轴丝,形成精子尾部的主要结构;④线粒体聚集、缠绕在尾部中段形成线粒体鞘;⑤多余胞质汇向尾侧最后脱落。

  精子:

精子形似蝌蚪,长约60微米,分头、尾两部分。

头部嵌入支持细胞顶部胞质中,尾部游离于精曲小管内。

精子形成后,脱离管壁进入管腔。

精子头部呈扁梨形,由高度浓缩的核和覆盖于头前2/3的顶体组成。

顶体为特殊的溶酶体,内含顶体素、透明质酸酶等多种水解酶。

精子尾部,又称鞭毛,是精子的运动器官,可分为颈段、中段、主段及末段四部分。

构成尾部全长的轴心是轴丝,由9+2排列的微管组成。

颈段短,起连接作用;中段的中轴是轴丝,轴丝外有9根纵形外周致密纤维包绕,外侧再包有一层线粒体鞘;主段最长,由轴丝、纤维鞘构成;末段仅有轴丝。

  精子发生过程中,一个精原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各级生精细胞,其胞质未完全分开,有胞质桥相连,形成同步发育的细胞群,但从精曲小管全长来看,精子发育是不同步的,因此,睾丸组织切片上,可见精曲小管不同切面具有不同发育阶段的生精细胞组合。

  生精细胞的核中的组蛋白随精子的发育过程而变化。

组蛋白存在于精原细胞、精母细胞和早期精子细胞内,从晚期精子细胞阶段开始,组蛋白逐渐被精核蛋白所取代。

精核蛋白又称鱼精蛋白,是一种富含精氨酸和胱氨酸残基的碱性蛋白,可抑制DNA转录,使细胞核结构更稳定,有利于精子正常授精。

  在人类,从精原细胞发育成精子,大约需要64±4.5天。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环境雌激素可干扰成年男性睾丸精曲小管中精子发生,导致精子数量减少。

环境雌激素是指进入机体后能与雌激素受体作用而产生雌激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包括有机氯杀虫药、某些合成洗涤剂、消毒剂和食品添加剂。

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可在生物体内蓄积,干扰成年男性精子发生过程,影响男性胎儿生殖系统的发育甚至导致畸形。

  

(2)支持细胞。

支持细胞又名支柱细胞,外形极度不规则,呈长锥体形,基底部位于基膜上,顶部达管腔。

支持细胞的侧面和管腔面镶嵌着各级生精细胞,致使光镜下细胞轮廓不清,靠大而浅染的细胞核和清晰的核仁辨认。

成人的支持细胞不再分裂,数量恒定。

相邻支持细胞在侧面近基底部处细胞膜形成紧密连接。

  支持细胞具有多种功能:

①支持、营养和保护生精细胞;②运输生精细胞和释放精子;③参与构成血睾屏障;④分泌雄激素结合蛋白、精曲小管管腔液及少量雌激素;⑤吞噬、消化退化的生精细胞和精子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残余胞质。

  血睾屏障:

精曲小管管腔内外进行物质交换的一道可透性屏障。

组成:

①支持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和精曲小管的基膜、②睾丸间质中结缔组织、③毛细血管的基膜及内皮。

作用:

①形成和维持生精上皮分裂和分化的特定内环境;②阻止血浆中的药物、毒素、免疫因子等不适合物质进入精曲小管;③阻止精子相关抗原逸出精曲小管而引发自身免疫反应。

  正常情况下,支持细胞对热、电离辐射和各种毒素等的刺激有一定的耐受性,因此血睾屏障相对稳定。

但是高温、腮腺炎病毒、输精管结扎及雌激素升高等皆可增加血睾屏障的通透性或破坏其屏障结构,从而削弱男性生育力。

  4.睾丸间质

  位于精曲小管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内含睾丸间质细胞以及丰富的血管、淋巴管。

  睾丸间质细胞单个或成群分布,细胞体积较大,呈圆形或多边形,核圆居中,核仁清楚,胞质嗜酸性。

间质细胞是一种内分泌细胞。

青春期后,在垂体的促性腺激素作用下,可分泌雄激素。

雄激素可促进精子发生和男性生殖器官发育,维持男性的第二性征和性功能。

  5.精直小管和睾丸网

  精直小管很短,是精曲小管近睾丸纵隔处变成的直管。

其上皮为单层立方或短柱状,无生精细胞。

精直小管进入睾丸纵隔内分支吻合形成的网状管道为睾丸网,其管壁为单层立方上皮,管腔大,不规则。

睾丸网中流动着少量的液体称为睾丸液,其部分为支持细胞所分泌的精曲小管管腔液,另部分来源于透过血睾屏障的组织液。

精直小管和睾丸网起运输精子的作用。

  6.睾丸的年龄变化

  睾丸的年龄变化主要是精曲小管的变化。

幼年时睾丸尚未发育完全,精曲小管较细,无管腔。

10岁后渐出现管腔,管壁仅为精原细胞和支持细胞。

青春期时精曲小管管径增粗,精原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出现各种生精细胞。

老年精曲小管趋于萎缩,但仍有少量精子生成。

  

(二)附睾

  1.附睾的形态

  附睾为一对细长的扁平器官,紧贴睾丸的后上部。

上端膨大为附睾头,中部为附睾体,下端变细为附睾尾。

附睾尾急转向后内上方移行为输精管。

附睾头由睾丸输出小管盘曲而成,输出小管末端汇成一条附睾管,迂回盘曲构成附睾体和尾。

  2.附睾的组织结构

  附睾由输出小管和附睾管组成。

  

(1)输出小管:

输出小管起始端与睾丸网相连,远端汇入附睾管;位于睾丸后上方,共10~15条,构成附睾头的大部分。

管壁上皮由高柱状的纤毛细胞群和矮柱状细胞群相间排列而成,因而管腔面不规则呈波浪形。

上皮基膜外有散在平滑肌。

低柱状细胞有吸收和消化管腔内物质的作用;高柱状细胞游离面有大量纤毛,纤毛的摆动及平滑肌的节律性收缩,使精子向附睾管方向移动。

  

(2)附睾管:

附睾管长达5米左右,极度蟠曲,其近端与输出小管相连,远端与输精管相续,构成附睾的体部和尾部。

管壁上皮为假复层柱状,由主细胞和基细胞构成;管腔规则、平坦,充满精子和分泌物。

主细胞数量多,在附睾头段为高柱状,后渐变矮,至附睾尾段时为立方状;细胞游离面有成簇排列的、粗而长的纤毛,因不运动故称静纤毛。

主细胞具有吸收睾丸液、分泌甘油磷酸胆碱,糖蛋白等物质的功能。

基细胞矮小,呈锥形,位于上皮深层。

上皮基膜外有薄层平滑肌,其节律性收缩产生附睾管的慢蠕动,推动精子缓慢移向附睾尾并贮存于此。

  人类精子在附睾中运行时间约二周。

  附睾的功能异常可影响到精子的成熟,导致不育。

  (三)输精管和射精管

  1.输精管的分部

  输精管为附睾管的直接延续,全长约40~50厘米,直径约3毫米。

管壁厚,肌层较发达而管腔细小,质韧而硬,活体触摸时呈坚实的圆索状。

输精管较长,根据行程可分为4部:

  

(1)睾丸部:

最短,起自附睾尾部,沿睾丸后缘及附睾内侧上行到睾丸上端,移行于精索部。

  

(2)精索部:

介于睾丸上端和腹股沟管皮下环(浅环)之间。

输精管位于精索内各结构的后内侧,此段位置表浅,直接位于皮下,在活体易于触摸,故输精管结扎术常在此部进行。

  (3)腹股沟部:

位于腹股沟管内,经腹环(深环)进入腹腔,移行为盆部。

在腹股沟疝修补术时,应注意勿伤及。

  (4)盆部:

为输精管最长一段,自腹股沟管腹环起始,沿骨盆侧壁行向后下,经输尿管末端前方达膀胱底后面,两侧输精管逐渐靠近。

输精管末段呈梭形膨大形成输精管壶腹。

  2.射精管

  输精管壶腹的下端逐渐变细,在前列腺底的后上方,与精囊的排泄管汇合成射精管。

射精管为输精管道最短的一段,长约2厘米,斜穿前列腺实质,开口于尿道的前列腺部。

  3.输精管的组织结构

  输精管是附睾管的延续部分,其壁厚腔小,管壁由粘膜、肌层和外膜组成。

粘膜表面为较薄的假复层柱状上皮,无粘膜下层;肌层厚,由内纵、中环、外纵的平滑肌组成。

射精时肌层强力收缩,有利于精子快速排出。

外膜为纤维膜,内有血管和神经。

  4.射精管的组织结构

  穿行于前列腺内的一段输精管道,称为射精管。

粘膜多皱襞,固有层中弹性纤维很多,并有静脉丛;肌层和外膜与前列腺的被膜成分相混。

  (四)精索

  1.精索的组成

  精索为一对柔软的圆索状结构,自腹股沟管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