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山东省菏泽市中考真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519362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山东省菏泽市中考真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化学山东省菏泽市中考真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化学山东省菏泽市中考真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化学山东省菏泽市中考真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化学山东省菏泽市中考真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山东省菏泽市中考真题解析版.docx

《化学山东省菏泽市中考真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山东省菏泽市中考真题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山东省菏泽市中考真题解析版.docx

化学山东省菏泽市中考真题解析版

2016年山东省菏泽市中考真题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0分)

1.2016年“世界地球日”活动主题为“节约集约利用资,倡导绿色简约生活”,下列说法不符合主题要求的是(  )

A.回收废旧电池,节约金属资、减少环境污染

B.采用“绿色化学”生产工艺,提高原料运用率

C.大力发展新能,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D.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合理利用,减少污染

【考点】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绿色化学.

【专题】化学与环境保护.

【分析】A、根据废旧电池的危害考虑;

B、根据采用“绿色化学”生产工艺,提高原料运用率解答;

C、根据开发风能等新能不仅节约不可再生能,而且减少污染解答;

D、根据活垃圾分类回收的意义解答.

【解答】解:

A、废电池大量丢弃于环境中,其中的酸、碱电解质溶液会影响土壤和水系的pH,使土壤和水系酸性化或碱性化,而汞、镉等重金属被生物吸收后,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类的食物链,在人体内聚集,使人体致畸或致变,甚至导致死亡.所以回收处理废旧电池既可节约金属资又可减少环境污染,故正确;

B、采用“绿色化学”生产工艺,提高原料运用率,可以节约资,故正确;

C、开发风能等新能不仅节约不可再生能,而且减少污染,应合理使用化石燃料,不能禁止,故错误;

D、垃圾是被废弃的资,分类回收,利用垃圾不仅可以减少资浪费而且可以减少污染,故正确;

答案:

C

【点评】可以从污染物的、危害和绿色环保的含义进行分析,保护环境和节约能的行为都是符合“绿色世纪”的主题.环境保护与我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也是中考常考题型之一,平时要多加积累.

 

2.下列物质的变化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品红扩散B.碳氨分解C.纤维织布D.积雪融化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根据有新物质生成的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解答.

【解答】解:

A、品红扩散只是分子的运动,间隔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

B、碳氨分解生成氨气等新物质,所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C、纤维织布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

D、积雪融化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

答案:

B

【点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有新的物质生成就是化学变化,否则是物理变化.

 

3.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碘酒作消毒剂B.稀盐酸作除锈剂

C.生石灰作干燥剂D.活性炭作吸附剂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看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解答】解:

A、碘酒作消毒剂,可以杀死病菌,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稀盐酸用于除锈是利用了稀盐酸和铁锈反应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生石灰用作干燥剂,是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熟石灰,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活性炭用于防毒面具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刚石与石墨物理性质差异较大,是由于碳原子的结构不同

B.盐酸与硫酸化学性质相似,是由于在水溶液中都解离出H+

C.在化学反应中有新物质生成,是由于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种类都发生了变化

D.“干冰升华”是由于分子本身的体积急剧增大

【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酸的化学性质;碳元素组成的单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A、根据金刚石与石墨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酸是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干冰升华”是由于分子本身的间隔变大解答.

【解答】解:

A、金刚石与石墨物理性质差异较大的原因是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解释错误.

B、盐酸与硫酸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在水溶液中都含有H+,故选项解释正确.

C、化学反应中有新物质生成,是由于反应中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不能再分,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原子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故选项解释错误.

D、“干冰升华”是由于分子本身的间隔变大,是物理变化,分子本身的体积不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答案:

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

“两小运间,同同不不”)、酸和碱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金刚石与石墨物理性质差异较大的原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2015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和她的团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下列关于青蒿素(化学式是C15H22O5)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青蒿素由三种原子构成

B.青蒿素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C.青蒿素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

1

D.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2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机物的特征、分类及聚合物的特性;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A、根据青蒿素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B、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是指有些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从几万到几十万,通常称这些有机物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青蒿素是由青蒿素分子构成的,青蒿素分子由三种原子构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B、青蒿素属于有机物,但其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小,属有机小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C、青蒿素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

(16×5)=9:

4,故选项说法错误.

D、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5+1×22+16×5=282,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去年天津“8•12”爆炸案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物品存放不当引起的.下列有关物品存放和安全常识正确的是(  )

A.火碱、消石灰可以敞口放置

B.可燃物露天放置即可燃烧

C.室内电器着火,先切断电再灭火

D.少量浓硫酸粘在皮肤上,立即涂上碳酸氢钠溶液

【考点】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化学与能;常见的酸酸的通性.

【分析】A、根据火碱、消石灰分别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俗称,均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室内电器着火的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上的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火碱、消石灰分别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俗称,均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为防止发生变质,不能敞口放置,故选项说法错误.

B、可燃物露天放置不一定能燃烧,需要达到该可燃物的着火点才能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C、室内电器着火,为防止触电,先切断电再灭火,故选项说法正确.

D、浓硫酸具有较强的腐蚀性,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碱的化学性质、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上的处理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如图为甲、乙两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时,100g甲溶液中含甲物质的质量为25g

B.20℃时,等质量甲、乙饱和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相等

C.将甲物质从50℃降温到30℃时一定有晶体析出

D.将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分别从50℃降温至20℃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均为25%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A、根据20℃时,甲的溶解度为25g,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20℃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没有说明甲的饱和溶液是否饱和,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没有说明甲、已的饱和溶液是否饱和,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20℃时,甲的溶解度为25g,其涵义是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25g甲,即该温度下125g饱和溶液中含有25g甲,则20℃时,100g甲溶液中含甲物质的质量为一定小于25g,故选项说法错误.

B、20℃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则20℃时,等质量甲、乙饱和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相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于没有说明甲的饱和溶液是否饱和,若是很稀的甲的溶液,将甲物质从50℃降温到30℃时不一定有晶体析出,故选项说法错误.

D、没有说明甲、已的饱和溶液是否饱和,若是很稀的甲、乙的溶液,将甲、乙物质从50℃降温到20℃时不一定有晶体析出,无法确定溶质质量分数;且即使都有晶体析出,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其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20%,不可能为25%,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通过本题可以加强学生对固体溶解度曲线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某化学小组向一定量AgNO3和Cu(NO3)2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溶液A和固体B

,滤液A中所含的溶质不可能的情况是(  )

A.n(NO3)2、AgNO3B.n(NO3)2、Cu(NO3)2、AgNO3

C.n(NO3)2、Cu(NO3)2D.n(NO3)2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根据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银、铜强,能与硝酸铜、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当同一种金属同时能置换两种活动性较弱的金属时,首先被置换出的是金属活动性最弱的金属,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银、铜强,能与硝酸铜、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当同一种金属同时能置换两种活动性较弱的金属时,首先被置换出的是金属活动性最弱的金属,即锌先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锌溶液和银,当银离子被全部置换出,若有锌存在,才能继续与硝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硝酸锌溶液和铜.

A、溶液中含有硝酸银,则银离子还没有被全部置换出,硝酸铜还没参加反应,则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n(NO3)2、Cu(NO3)2、AgNO3,滤液A中所含的溶质不可能为n(NO3)2、AgNO3,故选项正确.

B、溶液中含有硝酸银,则银离子还没有被全部置换出,硝酸铜还没参加反应,则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n(NO3)2、Cu(NO3)2、AgNO3,此种情况可能存在,故选项错误.

C、若溶液中的硝酸银前后被完全置换,则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n(NO3)2、Cu(NO3)2,此种情况可能存在,故选项错误.

D、若锌是足量的,能与硝酸银、硝酸铜溶液完全反应,则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n(NO3)2,此种情况可能存在,故选项错误.

故选:

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尤其是当同一种金属同时能置换两种活动性较弱的金属时,首先被置换出的是金属活动性最弱的金属)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运用推理、类比等方法得出结论,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式.以下类推结果正确的是(  )

A.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则铝制品比铁制品更容易锈蚀

B.水和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则两者的化学性质相同

C.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D.碳酸盐遇酸有气体产生,则与酸反应产生气体的一定是碳酸盐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物质的分类;金属与金属材料;常见的酸酸的通性.

【分析】A.根据铝的氧化物的性质分析;

B.根据物质的分子结构不同,性质不同进行分析;

C.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活泼金属、碳酸盐都会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进行分析.

【解答】解:

A.铝制品表面易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了铝的进一步锈蚀,而铁表面已形成疏松的氧化物薄膜,随着时间的进行,还会进一步锈蚀,故错误;

B.水和过氧化氢属于不同物质,分子结构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相同,故错误;

C.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故正确;

D.活泼金属、碳酸盐都会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所以向某固体上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该固体可能是碳酸盐或活泼金属,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演绎推理可以从一般到一般;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

 

10.某同学对下列4个实验都设计了两种方案,其中方案一、方案二都合理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

目的

除去铜粉中少量的铁粉

检验某气体为CO2

鉴别硫酸钾和硝酸铵两种化肥

证明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方案一

用磁铁吸引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看外观

加紫色石蕊试液

方案二

加稀盐酸

加澄清石灰水

加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加硝酸银溶液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证明盐酸和可溶性盐酸盐;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化肥的简易鉴别.

【专题】实验设计题.

【分析】A.根据金属的性质分析;

B.根据气体的性质分析;

C.根据物质的鉴别方法分析;

D.根据物质的鉴别方法分析.

【解答】解:

A.铁粉能被磁铁吸引,铁粉能与稀盐酸反应,而铜粉既不能被磁铁吸引,也不与稀盐酸反应,所以两种方法均可以除去铜粉中含有的铁粉,故正确;

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用澄清的石灰水进行检验;但是二氧化碳没有助燃性,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错误;

C.硫酸钾和硝酸铵均为白色晶体,外观上无法区别,故错误;

D.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中均含有氯离子,均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无法区别,故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但综合性较强,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的难点,在具体设计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15分)

11.化学用语是一种信息丰富、国际通用且比较简明的化学用语,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①2个亚铁离子 2Fe2+ ②4个甲烷分子 4CH4 ③

表示的是 Cl﹣ .

(2)在H、O、Na、S、Fe五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组成符合要求化学用语.

①属于金属元素的是 Na、Fe ;

②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H2O ;

③+3价铁形成的碱是 Fe(OH)3 ;

④一个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H2SO4=FeSO4+H2↑ .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1)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2)首先根据题意确定微粒、物质的化学名称,然后根据题目所提供的元素、书写化学式的方法和步骤写出物质的化学方程式即可.

【解答】解:

(1)①离子的表示方法:

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亚铁离子可表示为:

2Fe2+;故填:

2Fe2+;

②甲烷分子是多原子分子,可表示为:

CH4,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4个甲烷分子可表示为4CH4;故答案为:

4CH4.

③该粒子核内有17个质子,核外有18个电子,是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故填:

Cl﹣;

(2)①钠和铁均属于金属元素;故填:

Na、Fe;

②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应为氢元素与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水,化学式为H2O;故答案为:

H2O;

③铁元素显+3价,氢氧根显﹣1价,故填:

Fe(OH)3;

④置换反应:

符合“单换单”,即一种单质置换出另一种单质:

A单质+BC→B单质+AC,如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故填:

Fe+H2SO4=FeSO4+H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

 

12.应用所学知识,分析有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最近我市完成了92号和95号汽油的推广使用,降低了汽车尾气中的硫氧化物,为进一步减少污染,通常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一个“催化转换器”.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CO+2NO

2CO2+N2 ;

在反应前后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的元素是 氧元素 .

(2)已知金属镁可以在某种气体中燃烧,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2Mg+

2MgO+C,则的化学式为 CO2 ;若金属镁的质量为m1,完全反应后生成碳的质量为m2,则m1 > m2(填>、=、<).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合价规律和原则;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1)根据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氮气,以及各元素的化合价进行分析;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以及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解答】解:

(1)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氮气,化学方程式为:

2CO+2NO

2CO2+N2,在反应前后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的元素是氧元素;

(2)依据质量守恒定律: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据此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断反应物的化学式为:

CO2,依据化学方程式可知,每48份质量的镁会生成12份质量的碳,所以金属镁的质量为m1,完全反应后生成碳的质量为m2,则m1>m2.

故答案为:

(1)2CO+2NO

2CO2+N2,氧元素;

(2)CO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难度不大,注意在平时加强训练即可完成.

 

13.A~G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C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各物质间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B的化学式为 Ca(OH)2 ;反应④属于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化合反应 .

(2)A是一种常见的钠盐,它的一种俗称是 苏打 ;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2NaOH=Na2CO3+H2O .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框图型推断题.

【分析】根据A~G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C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所以C是碳酸钙,碳酸钙高温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所以E、F是氧化钙和二氧化碳,A、B生成的D会与F反应生成G和A,所以D是氢氧化钠,F是二氧化碳,生成的碳酸钠和水,所以A是碳酸钠,G是水,E是氧化钙,所以B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解答】解:

(1)A~G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C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所以C是碳酸钙,碳酸钙高温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所以E、F是氧化钙和二氧化碳,A、B生成的D会与F反应生成G和A,所以D是氢氧化钠,F是二氧化碳,生成的碳酸钠和水,所以A是碳酸钠,G是水,E是氧化钙,所以B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B的化学式为Ca(OH)2,反应④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属于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中化合反应;

(2)A是一种常见的钠盐,它的一种俗称是苏打,反应③是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CO2+2NaOH=Na2CO3+H2O.

故答案为:

(1)Ca(OH)2,化合反应;

(2)苏打,CO2+2NaOH=Na2CO3+H2O.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三、实验与探究题(共2小题,满分10分)

14.如图所示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集气瓶 ;

利用装置B制取氧气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H2O22H2O+O2↑ ;

实验时,锥形瓶内长颈漏斗要插入液面以下,其原因是 防止产生的气体跑掉 ;

实验结束后,若要分离出锥形瓶中的固体物质,应用的分离方法是 过滤 .

(2)下面是利用装置收集气体的操作,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③②① (填序号).

①待收集瓶内充满气体后,盖上玻璃片再移出水槽

②等到气泡连续且均匀时,再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

③将集气瓶注满水,用玻璃盖盖上瓶口,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

(3)已知:

氨气(NH3)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两种固体的混合物制备氨气.请你从如图中选出制备一瓶氨气所需要的装置组合是 AD .

【考点】氧气的制取装置;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1)根据常见仪器的名称分析;根据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分析;根据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分析;根据固液分离的方法分析;

(2)根据收集气体的方法分析;

(3)根据氨气的性质及收集方法分析;

【解答】解:

(1)图中仪器a的名称是集气瓶,常用于收集气体;利用装置B制取氧气时,是利用双氧水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在常温条件下就能分解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2O2

2H2O+O2↑;实验时,锥形瓶内长颈漏斗要插入液面以下,其原因是不会让产生的气体跑掉;实验结束后,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锥形瓶中的固体物质;故填:

集气瓶;2H2O2

2H2O+O2↑;防止产生的气体跑掉;过滤;

(2)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的正确顺序是:

将集气瓶注满水,用玻璃盖盖上瓶口,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等到气泡连续且均匀时,再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待收集瓶内充满气体后,盖上玻璃片再移出水槽;故答案为:

③②①;

(3)氨气易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可用排气法收集,由于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所以要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所以要用D;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两种固体的混合物制备氨气,所以要选择A.故答案为:

AD;

【点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