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考试动向区域特征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518687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1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考试动向区域特征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考试动向区域特征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考试动向区域特征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考试动向区域特征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考试动向区域特征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考试动向区域特征分析.docx

《高考地理考试动向区域特征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考试动向区域特征分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考试动向区域特征分析.docx

高考地理考试动向区域特征分析

2021年高考地理考试动向:

区域特征分析

考试动向

考向 区域特征的判断

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下题。

1.乙路段和丁路段平均限速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这两条路段(  )

A.车流量大B.平均坡度大

C.雾霾天多D.两侧村庄多

答案 B

解析 B对:

乙、丁路段位于四川盆地到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沿线平均坡度较大,因此平均限速较低。

A错:

西南地区经济水平较低,车流量相对较小。

C错:

沿线地区气候湿润,工业薄弱,空气中粉尘等颗粒物较少,不易形成霾。

D错:

西南地区村庄比较分散,而且高速公路两侧有隔离设施。

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

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

据此完成2~4题。

2.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A.无划分指标依据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3.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4.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B.技术C.资金D.交通

答案 2.C 3.D 4.D

解析 第2题,淮河在洪泽湖以东部分缺少明显的自然地物标志。

第3题,由于长江的阻隔作用,造成苏南和苏北地域联系不便,自然和人文地理分异明显。

第4题,由于苏南和苏北地区以长江为界,以前陆路交通联系不密切,不便于两区域经济联系;进入21世纪,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方式的便捷程度提高,促使苏南和苏北地区经济合作更加广泛。

珠江三角洲的一些村落至今仍保留着六百多年前以蚝壳作主体材料,用含有蚝壳灰、石灰、糯米饭、糖等泥合物黏结并镶嵌为墙的古建筑,称为“蚝宅”(下图)。

据此完成5~6题。

5.“蚝宅”(  )

A.就地取材,但严重破坏海洋生态

B.墙体棱角多,防火耐高温性能好

C.墙体坚固,可以抵御台风侵袭

D.墙体空隙大,利于室内保温

6.当地“蚝宅”最合理的利用方式是(  )

A.将当地人口迁出,建立博物馆

B.在当地大量推广“蚝宅”建设

C.吸引外来人口定居,提高房屋利用率

D.发展房屋租赁,促进民俗旅游

答案 5.C 6.D

解析 第5题,古建筑墙的主体材料为当地的蚝壳,保留至今已有六百多年,说明该建筑墙体坚固,可以抵御台风侵袭,C正确。

第6题,传统民居利用应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大量人口迁入、迁出都不符合当地可持续发展需求,A、C错误;题干中要求对保留下来的“蚝宅”进行合理利用,而非重新建设,B错误,D正确。

同步训练

下图是甘肃省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  )

A.积温的多少      B.年降水量的多少

C.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 D.年太阳辐射量的多少

2.关于这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区域界线是明确的 B.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

C.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 D.四大区域是相互联系的

解析:

第1题,干湿地区划分依据是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

第2题,这四大区域界线是不明确的,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四大区域是相互联系的。

答案:

1.C 2.A

3.下列区域具有明确边界的是(  )

①行政区 ②中国和蒙古 ③热量带 ④干湿区

⑤三江平原 ⑥山东省和河北省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解析:

选C。

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这是进行区域划分、确定具体区域的基本依据。

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如国界、省界;有的区域界线是模糊的,如气候区、植被分布区等。

4.下列关于区域空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组合形式

B.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长期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C.从空间分布形式看,区域是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D.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一个区域的空间结构表现出比较稳定的特点

解析:

选D。

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组合形式,是区域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长期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不是自然因素,而是人类活动。

5.下列关于区域空间分布形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农业表现为面状 ②交通运输线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

③城市和工业表现为岛状 ④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点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选A。

通常情况下,农业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6.某地区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先进的科技、信息和金融等成为该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这说明该地区(  )

A.农业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B.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C.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

D.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解析:

选C。

由题干可知,该地区第三产业发达,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化水平高。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是(  )

A.第一、第三产业都上升

B.第一产业上升,第三产业下降

C.

第一、第二产业都上升

D.第一产业下降,第三产业上升

解析:

选D。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二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第三产业迅速壮大,因此第二、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第一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下降。

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

读图完成8~9题。

8.图1、图2划分的分别是(  )

A.地形区、自然区 B.行政区、工业区

C.自然区、行政区 D.地形区、工业区

9.有关两图中区域划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

B.图2是以经纬线为标准划分的

C.图1相互间的区域特征差异较大

D.图2中区域有大有小,为不同层次的区域

解析:

第8题,图1反映了非洲西北部地区从南向北植被的地域分异,故划分的是自然区;根据区域轮廓及国界线图例可以确定图2为非洲西北部国家分布图,故划分的是行政区。

第9题,图1为非洲西北部植被类型的划分,是按单一指标划分的,各植被区之间区域特征差异较大;图2为非洲西北部政区图,总体上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只有局部边界线是殖民时期依照经纬线划分的,图2中的区域虽有大有小,但同为一个层次,即都是国家。

答案:

8.C 9.C

不同区域的形成因素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

结合下图,完成10~12题。

10.甲区域和乙区域相比,气候的差异是(  )

A.甲区域无霜期较长   B.甲区域降水较少

C.乙区域大陆性较强 D.甲区域高温多雨

11.符合乙区域土地特点的是(  )

A.耕作区内广泛分布着肥力较高的水稻土

B.人口稠密,耕地较为集中

C.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耕地中旱地所占比重大

12.丁省与丙省相比(  )

A.劳动力资源丰富 B.陆地交通便捷

C.第一产业比重小 D.第三产业比重小

解析:

第10题,据图可知,甲区域位于黑龙江省,处于北温带,为温带季风气候;乙区域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处于亚热带,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两区域相比,甲区域无霜期较短;甲区域降水较少;乙区域临近海洋,故海洋性较强,大陆性较弱;两区域夏季均高温多雨。

第11题,水稻土是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特殊土壤,是我国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它以种植水稻为主。

在乙区域耕作区内广泛分布着肥力较高的水稻土;由于当地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分布比较分散;该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城市数量多,分布集中,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耕地中水田所占的比重大。

第12题,丁省为青海省,丙省为山东省。

丁省地广人稀,劳动力资源较少;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陆上交通不便利;该省经济落后,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比重较小。

答案:

10.B 11.A 12.D

近年来江苏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产生了明显变化。

读图回答13~14题。

13.关于江苏省经济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第一产业产值降低,说明农业地位下降

B.第二产业比重明显上升,依然占主导地位

C.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上升

D.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14.关于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扭转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的局面,突出农业的主导地位

B.注重调整第二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C.积极发展第一产业,改变其就业人口比重下降的局面 

D.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限制第一产业,压缩第二产业,提升第三产业

解析:

第13题,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并不意味着第一产业产值降低,也不能说明农业地位下降。

第14题,随着经济发展,第一、二产业的比重会逐步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会逐步上升,因而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发展三次产业。

答案:

13.A 14.B

二、综合题

15.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天津近、现代工业集聚地经历了由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处附近→市区海河两岸、铁路沿线→市区边缘→滨海地区、卫星城镇的变化过程。

(1)①~④表示的地理事物中,空间分布形式表现为点状的是____________。

(2)从总体上看,区域①和区域②有何区别和联系?

(3)请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描述天津市空间结构的变化。

该变化的原动力是________。

解析:

(1)从空间分布形式看,城镇表现为点状。

(2)区域

①为乡村地域、区域②为城镇地域,二者的区别主要从地域范围和主要产业活动两个方面归纳;二者的联系主要从二者相互影响的角度思考。

(3)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城市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农业用地不断减少,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答案:

(1)②

(2)区域①为乡村地域,区域②为城镇地域。

 区别:

乡村地域的范围远大于城镇地域;乡村地域主要以农业活动为主,城镇地域主要以非农业活动为主。

 联系:

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但城镇地域会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

(3)天津市发展早期为乡村地域,农业用地面积大;发展加速期,乡村地域发展为城镇地域,农业用地面积变小;发展成熟期,城镇地域不断扩大,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

 生产力的发展

16.读某区域发展变化图,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交通运输和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图中所示地区空间结构的变化特点。

(2)该区域大致上可划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其中面积不断扩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该地域以__________生产活动为主,该地域与另一地域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空间分布形态来看,农业表现为________,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________和________,城市和工业表现为________。

(4)从经济活动的角度来看,区域空间结构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共同组成的。

(5)在区域发展早期,该地________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区域发展加速期,________经济比重迅速上升;在区域发展成熟期,三次产业的比重呈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格局。

解析:

(1)题,从城区面积、交通线路、出现卫星城等方面回答。

(2)~(5)题,注意结合区域的划分、空间分布形态、区域空间结构的组成及区域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等内容回答问题。

答案:

(1)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周围出现卫星城;交通线路不断增多,交通网络不断完善。

(2)乡村地域 城镇地域 城镇地域 非农业 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会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

(3)面状 线状 网络状 点状

(4)区域核心 网络系统 外围空间

(5)农业 工业 三 二 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