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创新驱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949742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坚持创新驱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坚持创新驱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坚持创新驱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坚持创新驱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坚持创新驱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坚持创新驱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docx

《坚持创新驱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坚持创新驱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坚持创新驱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docx

坚持创新驱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

  

 

  

坚持创新驱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2005~201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抓住科学技术,突出自主创新这个中心环节,才能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既是国家发展的宏伟目标,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十一五”以来,海城坚持创新驱动,实现了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不断创新发展思路、优化经济结构,依靠科技实现产业转型,推动企业提档升级,使海城经济社会驶入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一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子

“十二五”时期,我们国家进入了一个创新驱动的发展阶段。

当代世界科技加速发展,围绕高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提高创新能力成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的核心和关键。

海城始终坚持把科技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千方百计推进科技进步,坚持不懈地营造科技氛围,制定政策、落实资金、强化扶持、注重实效,实现了科技工作的快速发展。

(一)把发展思路聚焦到科技创新上来

“十二五”是我国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也是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从国际科技发展看,进入21世纪后,科学技术加速发展。

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导致众多跨学科领域的诞生。

纳米、生命、信息、认知科学的融合,推动现代科学体系的形成。

科学正在预示着多方面突破,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和兴起。

前沿技术呈现群体突破态势,对国际经济体系产生重大冲击,推动全球产业升级、转型。

从国内发展看,通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2位。

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十分突出,结构性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无论是从历史的经验,还是从现实的需求来看,解决当前的突出结构性矛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都必须依靠科技的支撑引领。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

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这“两个最”成为我国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之路的核心要求,成为我国科技改革发展的重大责任。

面对形势的发展变化,海城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强化“抓科技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认识,始终坚持走创新驱动的发展新路子,把科技创新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方式、调结构、提高综合实力的战略支点和主要着力点,将更多的资源和力量投入到科技创新中来,把科技真正放在“支撑引领”的地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瞄准国际产业发展新方向,结合城市现有基础和发展优势,科学选择和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未来竞争力。

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

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建立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引导科技和现代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为强化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市长亲自挂帅担任组长。

各镇区也都成立了相应的科技领导组织机构,增设了专兼职科技助理,村级配备了科技副主任,从而在组织领导上建立了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上下联动的工作运行体系。

在此基础上,围绕菱镁主导产业创新和大项目建设,成立了若干专项工作领导小组。

同时,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引进和并购科技型企业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的意见》《海城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以科技促进发展、以发展支撑科技的良性互动工作格局。

(三)加大科技投入,夯实科技进步基础

科技投入是推进科技进步的根本保证。

近年来,海城坚持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以金融信贷和上级争取资金为补充,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市镇两级财政竭尽全力逐年增加对科技事业的投入。

成立了生产力促进中心,先后投资建立了海城农业信息中心,开通了“海城市科技信息网”专业网站、农业信息“800”互动点播系统,并实施了“千户联网工程”和“金农通”信息服务工程,培育了农民科技特派员1200名,有效地推进了全市科技进步。

特别是全市每年都将科技工作专项经费列入年初财政预算,近三年来市本级科技投入分别为2538万元、3834万元和4254万元,分别占市本级财政支出的1.41%、1.42%和1.44%。

市本级科技三项费用每年可带动工农业投资几亿元。

此外,积极争取上级各项科技专项资金,全市城乡工业企业用于技术改造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资金占企业总投入的4%左右,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二抓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个关键

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关键在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高效合作。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和技术创新的主体,能够敏锐地把握市场对创新的需求,对成果转化应用具有直接推动作用,在产学研合作中处于关键环节和核心地位。

只有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产学研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各创新主体才能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各尽所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才有根本的力量依托,科技创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鼓励扶持建立企业研发机构

从2007年起,在各乡镇建立特色农业技术服务站27个;2009年成立了辽宁省非金属矿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0年成立了海城市“四辣”产业科技研发中心、海城市菱镁产业研发中心。

先后帮助后英集团、西洋集团、中兴集团、福海公司、精华矿业、艾海滑石等多家企业建立了企业自主研发中心,目前全市已建立工农业各类科技服务平台63个,在新产品开发、节能降耗、产品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升级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针对县级自身科研能力不足的实际,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推进校企联合,实现人才、技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目前,海城市已经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农科院、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科技大学、鞍山科技大学等30多所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校企技术依托关系,全面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努力推进科技成果、专利技术与企业实现对接、转化,推进产业化进程。

以海城精华矿产品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2011年在欧洲成功并购了海外研发中心,并与国内中科院青岛能源研究所、沈阳化工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多所大专院校合作,利用废弃的低品位菱镁矿石、废旧塑料、木屑秸秆等废弃物为原料,生产无卤阻燃塑木复合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开发研制了应用于室内的菱镁复合环保装饰板材料,两种产品投产后将建成10条生产线,产量达3万吨。

目前该公司已拥有功能齐全的制粉、分级、表面改性、造粒、塑木等先进的机械设备和精密的物化检测仪器,所有产品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具有发明专利3项,累计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10项。

海城市的西四农科站、王家堡村、三合畜禽有限公司、天鹰果业等企业都同沈阳农业大学合作,建立了校企产学研基地,在海禾公司和腾鳌镇分别建立了博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

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科技水平和发展后劲。

坚持把优先扶持产学研科技项目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在全市每年的科技项目中,产学研项目占到70%以上。

通过产学研建设,海城市已有6家企业建立了研发中心。

海城市精华矿产有限公司通过与清华大学、沈阳化工学院等高校开展技术合作,近年来研制开发了6项新产品,均获得省级科技成果和新产品鉴定,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

目前,已授予发明专利1项,获鞍山市科技进步奖4项、辽宁省科技进步奖3项,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奖2项,主导产品“天然氢氧化镁无机阻燃剂”产品获得了国家重点新产品奖,辽宁省名牌产品称号。

同时,坚持把引进推广实用技术,作为产学研结合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在一些重要领域与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协作关系,迅速提高技术应用水平。

海城市中心医院与中国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沈阳医学院等高等学府建立了帮带技术协作关系,对海城市中心医院技术人才的培养给予了极大帮助,近10年来共撰写国家级学术论文600篇,开发医疗技术新项目50余项。

特别是2009年市中心医院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立了远程会诊网络系统,对于特殊疑难病症实现网上邀请医大专家会诊,并将市中心医院作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海城协作医院。

海城市农业技术中心聘请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等高校专家、教授为技术顾问,及时掌握科技动态,抢先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促进知识技术更新;并与丹东农业科学院签订了“优质玉米新品种丹玉202、丹玉88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技术示范与转化”等合作项目。

几年来,通过校企联合,累计发展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3家,规模以上企业415家,行业分布在镁制品、滑石制品、机电、仪表、环保、轻工、新材料等8大领域,高新技术产品达90余种,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达200多亿元。

(三)积极营造人才“洼地”

海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每年市政府召开两次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千方百计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为人才施展才华创造条件。

如海城市三鱼泵业有限公司积极引进海外研发团队,中兴集团主动聘请海外科研博士进行技术攻关,等等。

近年来,全市共引进海外研发团队42人,引进科研技术攻关人次超100人次。

此外,对专业技术型人才和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凡是专业技术人才毕业到海城民营企业工作的,打破地域限制,在户籍、档案管理、职称晋级等方面与全民事业单位一视同仁。

同时,对企业发展潜力巨大、主导产业特色鲜明的民营企业,给予特事特办,企业自主组建研发中心,可以作为民营事业单位,配备相应编制,参照全民事业单位实施管理,调动企业和人才的积极性,推进科技自主创新。

三加快科技成果应用,推动产业转型

产业是强市之根本。

要实现县域经济的科学快速发展,就必须坚持以科学智力为支撑,以技术革新为手段,迅速实现企业提档升级,推进产业科学转型。

(一)依靠科技创新,壮大主导产业

海城作为传统的资源型城市,工业是发展的重要支撑。

几年来,海城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方针,以科技创新、产品创新为主导,传统产业改造与新兴工业培育相结合,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逐步淘汰落后产品与产能,积极开发先进装备制造业,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培植现代化骨干企业和优质名牌产品。

以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为重点,突出实施“围矿、围钢、围店”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促进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

在“围矿”产业上,打破镁耐火一业独大局面,规划建设了辽宁(海城)菱镁新材料产业基地,其中,在海城开发区规划建设了占地50平方公里的菱镁新材料加工园,在牌楼镇规划建设了占地20平方公里的矿产品加工园,形成了“一地托两园”的矿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格局。

目前,辽宁菱镁新材料产业基地已经粗具规模,以投资35亿元的北京利尔公司镁合金为代表的上市公司,以总投资15亿美元的中国镁业镁合金制成品为代表的国字号企业,以总投资15亿元的张家港镁建材工业园为代表的行业龙头企业,以后英集团薄镁板为代表的本地民营龙头企业等111个重点项目落户菱镁基地,其中,开工建设50个,竣工投产30个。

2011年,镁制品精深加工比重达到50%,全市菱镁产业实现产值418亿元,菱镁基地被省政府授予“辽宁省示范产业集群”。

“十二五”期末,菱镁基地将建成国内最大的以低碳环保、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精深加工为特色,产值千亿元的菱镁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