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492388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诸子选读》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先秦诸子选读》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先秦诸子选读》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先秦诸子选读》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先秦诸子选读》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先秦诸子选读》教案.docx

《《先秦诸子选读》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诸子选读》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先秦诸子选读》教案.docx

《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有教无类》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2、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教学重点:

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教学难点:

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教育家,后世尊他为“万世师表”。

他关于教与学的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解题:

“无类”指什么?

明确:

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二、翻译选文,掌握重点词语

1、子曰:

“有教无类。

”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

【译文】孔子说:

“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 

评析:

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

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

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意义何在?

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

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

 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义务教育。

2、子曰: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译文】孔子说:

“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 

【评析】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

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 

【注释】斯,副词,就;诸,之乎;其,表反问。

 

【译文】 子路问道:

“听到就去做吗?

”孔子回答说:

“有老父长兄健在,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

”冉有问道:

“听到就去做吗?

”孔子回答:

“听到就去做!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

‘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

‘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释】也,句中语气词;“进之”“退之”使动用法。

【译文】公西华说:

“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有父兄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听到就去实践它’。

我有点糊涂,斗胆问问。

”孔子说:

“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要推他一把;子路本事太大(容易冒失),所以我要让他退一步想想。

-

评析:

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

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

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

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4、子张问曰:

“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

”子曰:

“忠矣。

”曰:

“仁矣乎?

”曰:

“未知。

焉得仁?

【注释】旧,过往、过往;以告,应为“以之告” 

【译文】子张问道:

“令尹子文三次当令尹这个官,没有高兴的脸色;三次罢免了他,也没有生气的样子。

先前任令尹时的政事,一定把它告诉继任的令尹。

他怎么了?

”孔子说:

“(他)算得上忠了。

”子张说:

“(那)算得上仁吗?

”孔子答:

“不晓得。

哪里算得上仁呢?

”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至于他邦,则曰:

‘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

之一邦,则又曰:

‘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

何如?

”子曰:

“清矣。

”曰:

“仁矣乎?

”子曰:

“未知。

焉得仁?

【注释】至于,去到;之,到;焉,哪里。

 

【译文】(子张问)“崔子杀了齐国的国君,大夫陈文子有马四十匹,却抛下离开齐国。

到另一个国家,就说:

‘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

’于是离开这个国家。

到了另一个国家,就又说:

‘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

’于是又离开这个国家。

(您认为他)怎么样啊?

”孔子说:

“算得上清白了。

”子张问:

“算得上仁吗?

”孔子说:

“不晓得。

哪里算得上仁呢?

【评析】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

因为在孔子看来,“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

所以,仅有忠和清高还是远远不够的。

 

5、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反,类推。

整句话省略了主语。

【译文】孔子说:

“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又弄不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又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

举一个墙角作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去教他。

评析: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

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

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6、子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

【注释】尝,曾经;以,来,用来。

【译文】孔子说:

“我曾经整日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评析:

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

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认识,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述。

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

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

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德行、有学问的人。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7、【原文】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

(1),思而不学则殆

(2)。

” 

【注释】

(1)罔:

迷惑、糊涂。

 

(2)殆;疑惑、危险。

 

【译文】孔子说:

“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 

 【评析】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

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

主张学与思相结合。

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

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8、【原文】子曰:

“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  

【译文】孔子说:

“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  

【评析】颜回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在孔子面前始终是服服贴贴、毕恭毕敬的,对于孔子的学说深信不疑、全面接受。

所以,孔子多次赞扬颜回。

这里,孔子说颜回“非助我者”,并不是责备颜回,而是在得意地赞许他。

9、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

”子曰: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知来者。

【评析】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10、【原文】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1)何谓也?

”子曰:

“绘事后素

(2)。

”曰:

“礼后乎?

”子曰:

“起予者商也(3),始可与言诗已矣。

” 

【注释】

(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

倩,音 qiàn,笑得好看。

兮,语助词,相当于“啊”。

盼:

眼睛黑白分明。

绚,有文采。

 

(2)绘事后素:

绘,画。

素,白底。

 (3)起予者商也:

起,启发。

予,我,孔子自指。

商,子夏名商。

 

【译文】子夏问孔子:

“‘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

’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

“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

”子夏又问:

“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

”孔子说:

“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  

【评析】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

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

礼后于什么情操?

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

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三、小结

    本文我们学习到了孔子关于教育和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育,注重学习与思考,这些都表现了他的人生智慧。

  

1、下列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孔子认为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

这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类的“豺狼”的时代,孔子能对教育对象有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这无疑表明孔子有极大的勇气与魄力。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高度概括。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时将会依次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以及出现这两种矛盾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C、孔子认为完善修养是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

♣D、“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认为思考没有什么益处,因该执著于学习。

2、课后练习

    孟子曰: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译文】孟子说:

“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孟子把天伦之乐、道德圆满之乐、教育后进之乐置于统治天下之上,可见他对血缘伦理、道德修为、教书育人的高度重视,可见他对父母亲人、天下英才乃至众生的挚爱。

  启发:

这三方面价值今天看来仍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予以重视。

 【感悟】一乐家庭平安,二乐心地坦然,三乐教书育人。

朱熹《集注》引林氏的话说:

‘此三乐者,一系于天,一系于人,其可以自致者,惟不愧不怍而已。

”也就是说,一乐取决于天意,三乐取决于他人,只有第二种快乐才完全取决于自身。

因此,我们努力争取的也在这第二种快乐,因为它是属于“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的范围。

3、讨论:

你觉得在现实中,老师怎样做才是“有教无类”?

  

   明确:

这一问是开放性讨论,主旨要讨论“有教无类”这一思想的现代价值,回答可以见仁见智。

  

   要点:

在现实中,老师要做到“有教无类”的话,应该对个性不同、资质不同、经济不同、家庭条件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别不同……的学生,一视同仁地加以教育,而不能厚此薄彼。

  

四、作业

1、背诵选文5、7则

2、小论文:

如果换位思考,你是老师想怎样教育学生?

 

《光与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从本课开始,将研究光与热的关系,这里的“光”主要是指太阳光。

许多光源在发光的同时也在发热,比如白炽灯、蜡烛、太阳。

学生都有这样的亲身体会:

冬日,太阳底下暖洋洋的;夏日,树荫底下比阳光下凉快;手靠近点燃的蜡烛,有热的感觉。

但是光和热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不一定很清楚。

本课重点指导学生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探究“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第二部分知道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能会聚光线。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

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光越强温度越高,光越弱温度越低。

过程与方法: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观察、测量阴影下、阳光下、不同面镜子反射光和凸透镜聚光等多种阳光的强度和温度,对比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3、整理获得的信息,根据实验的数据绘制出柱状图。

4、能够对实验结果和假设进行对比。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2、认识到认真观察、实验;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数据的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教学重点:

探究太阳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太阳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

资源准备

1、每小组两支温度计、实验记录单、一个放大镜、五面小镜子

2、演示用40W、100W白炽灯及灯座、插头两套、温度计、凹面镜和凸透镜

3、自制课件

课时划分: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疑导课。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人工是怎么孵化小鸡的吗?

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课件出示图片)

学生观看孵化室(亮着电灯)人工孵化小鸡的过程。

师: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孵化小鸡时都有电灯)

师:

为什么孵化室都要亮盏电灯呢,这有什么用呢?

(让学生纷纷猜测)

师:

是这样的吗?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光与热》,探究这其中的奥秘!

(板书课题:

光与热)

二、观察、实验,探究规律

(一)初步感知白炽灯光强弱与温度的关系。

师:

老师也有这样的一盏白炽灯,大家想看吗?

你想摸一下吗?

有什么感觉?

大家还想弄明白什么?

师:

好,我们现在点亮它,看看会有什么变化?

(发光、可能会说到会发热)

师:

它发光时周围的温度会上升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们想现场体会一下吗?

请学生用手感知灯泡发光时周围的温度,由远及近的感知

师:

你们发现了什么?

(灯泡发光时也在发热,离灯泡越近温度越高,碰到白炽灯可能还会烫伤人)

师:

现在老师在旁边再点亮两只同样的白炽灯,这两组灯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两只灯的光线更强、周围的温度更高)

师:

光线一看确实更亮更强了,温度是不是也更高呢,有办法知道吗?

(学生说方法后再请学生用手直接感知)

(二)实验探究阳光强弱与温度的关系。

师:

光线的强弱跟温度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可以到阳光下用实验来探究其中的规律。

不过去实验之前,请小组议一议,我们有什么办法创设强弱不同的太阳光吗?

并用什么方法验证阳光强弱与温度的关系?

1、小组讨论交流、汇报交流实验设想

各小组试验设想预设:

a、我们组准备选取阳光下是强光组,阴影下是弱光组,分别用温度计测出温度;

b、我们组准备用放大镜聚光得到强光,不用放大镜是弱光组;

c、我们组准备用若干面镜子反光聚于一点分别得到强弱不同的阳光。

2、教师指导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讲到放大镜时老师借机给学生介绍放大镜和凹面镜(课件演示)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它能将阳光折射汇聚于一点,这一点光很强,温度很高。

凹面镜也能汇聚阳光,阳光照到凹面镜上,经弯曲的镜面反射后,汇聚到一点产生强光高温。

强调:

如果用温度计去测试这一点的温度,要注意安全,看温度急剧上升就不能再测啦,但是我们可以想想有没有其他办法可以验证是否高温。

3、温馨提示:

(课件出示)

温馨提示:

(1)实验之前先进行合理分工,讲究合作,确保实验有序地进行。

(2)实验过程要认真观察,及时记录实验结果。

想想怎样让实验结果更准确些,比如,每组测温的时间控制相同,阳光要反射或汇聚到温度计的液泡处等。

(3)注意安全,不能把光折射到眼睛,以免损伤眼睛并注意防晒。

4、引导他们到户外进行实验。

A、学生进行实验分工并开始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附后)

B、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C、学生实验后填写记录单(指导学生绘制柱状图)

5、各组汇报,展示实验结果。

师:

同学们在实验中,一定有不少的发现与收获,哪一组下面请各小组汇报本组的实验结果?

引导各组汇报实验过程中的发现与收获,交流、解决实验中产生的问题,比较、共享各组好的实验方法,肯定各小组团结协作、认真观察实验的表现,表扬他们在不断对比中去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探究精神等。

6、观察比较,总结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还未贴到黑板上的小组请汇报员把记录单都贴到黑板上。

师:

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板书:

光越强温度越高,光越弱温度越低)

(三)回忆正午和傍晚,验证阳光强弱与温度变化规律

看后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回忆正午温度高,傍晚温度下降,明白是因为阳光更弱的缘故。

三、拓展应用,尝试创新

师:

人们正是利用光与热的这些关系以及凸透镜、凹面镜的聚光原理,让它为我们带来很多帮助。

比如,人们很早就会用凹面镜来取火、北京奥运会的圣火也是用凹面镜取火采集的,你能说说这是利用什么原理吗?

课前我们看到孵化室使用白炽灯,又是利用什么原理呢?

(引导学生呼应课前孵化小鸡时使用电灯的目的。

你还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

或者说说你还能利用这些原理做些什么吗?

学生可能说到例子和创意预设:

便携、折叠式太阳灶,普里斯特列用凸透镜制得氧气,利用凸透镜取火,冬天用白炽灯既能照明又能取暖,提醒人们不要把白炽灯碰到墙壁上小心着火,不能用放大镜看太阳小心灼伤眼睛,夏天阳光强烈时人们要把花卉搬到阴处,人们在阳光下活动要注意遮阳防晒等。

四、交流收获,拓展延伸

1、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2、谈话:

那么在今后的生活中,老师希望同学们能用课上学到的知识来指导我们健康的生活,科学利用光和热。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到网络上搜索阅读“阿基米德用千面镜子引火烧退敌军的故事”等,学习科学家的智慧,从小立志长大成为科学家。

五、整理材料,养成习惯

板书设计

光与热

光越强温度越高

弱低

教学反思:

教科版科学五上《光》单元的教学是需要看老天的脸孔的,尤其是《阳光下的影子》、《光与热》、《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这三课,离开了阳光,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两个周总算天公作美,但令我气恼的是这节课上课前阳光灿烂,等我们都已经准备好拿材料到教室外就晴转多云,太阳忽隐忽现,万幸的是学生的实验都得以完成。

下面就说说我教《光与热》一课的体会与思考。

室外课一向是学生喜欢老师头疼的课。

因为科学课在室外上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纪律不容易维持,学生在室外注意力容易分散,甚至让学生集中排队都需要花费不少时间,这无疑会大大耗费了课堂教学时间,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任务完不成。

为了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我在教学《光与热》这一课时,做到精讲,留出时间给学生做实验。

在课前就与学生约好,要遵守探究纪律,鼓励每个学生都能认真地完成自己的探究任务。

教师精讲,学生分工合作,职责明确,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本课教学时我根据学具数量以及探究活动的内容,要求学生小组内合作,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分工如下:

一人负责手持温度计站在阴影里,三人负责三块平面镜,一人读数,一人记录。

如果人数多或不够,组长可以根据小组探究情况进行调整。

对于学生而言,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学习的重点,又因室外课时间的原因,我在引领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设计了一个梯度,让学生能沿着阶梯尽快地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

实验的问题是我直接抛给学生的,让学生猜测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

然后我用提问的方式进行了引领:

“怎样才能获得强光?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听后各抒己见,有的说可以多用几块平面镜,把光线反射到一个地方,那样光就强了;有的说可以用放大镜,因为放大镜下面有一个很强的光斑……孩子们的回答很精彩,我出示3块平面镜和一个温度计,继续问:

“怎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

给你们这些材料,你能设计实验证明你们的观点吗?

”小组讨论与交流后,学生便开始了探究活动……导入与讨论实验方案所用的时间控制在十分钟内。

在科学课上,收集数据十分重要,它是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珍贵素材,也是获得科学结论的前提。

当学生获得这些数据后,就要对数据进行分析。

我把全班学生获得的数据记录到汇总表里,然后让学生横向进行比较,得出4次数据都是越来越大的,说明了光强时温度高,光弱时温度低。

然后我又让学生纵向看这些数据,他们会发现不同小组,在使用同样数量平面镜的情况下测得的温度读数也不尽相同,这又是为什么呢?

学生们是这样分析的:

使用的平面镜数量一样,而温度不同的原因可能是有些同学在拿镜子反射阳光时手不稳,光斑抖动导致反射到的阳光多少不同;不同的温度计可能也存在误差;读数时可能也会产生误差。

从学生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深入分析数据对学生思维严密性的培养是非常有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