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三人教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476290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祝福》三人教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祝福》三人教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祝福》三人教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祝福》三人教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祝福》三人教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祝福》三人教教案.docx

《《祝福》三人教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祝福》三人教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祝福》三人教教案.docx

《祝福》三人教教案

《祝福》三人教教案

方案一

 

教学目的

 

1.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其典型性。

 

2.理解小说所揭示的深刻主题。

 

教学重难点

 

准确把握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学习的重点。

 

正确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方法

 

小说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打动人,所以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视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理解。

但切忌过早地对人物形象加以定论,以免束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

 

教学思路说明

 

一、提前两周布置学习任务:

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祝福》。

教师可提示学生用顺叙的方法编排三幕剧:

第一幕:

初到鲁镇;第二幕:

再到鲁镇;第三幕:

悲惨结局。

中间部分的衔接可用解说词来处理。

 

(说明:

学生有极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会对此有极浓厚的兴趣,教师宜引导学生自读、自学、自研课文。

 

二、部分学生表演自编的课本剧,全体学生对课本剧情进行评价。

但要把评价的重点放在表演者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方面的理解把握上。

教师要对学生把握不准、理解不透之处加以分析。

学生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可强求统一。

 

(说明:

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做到畅所欲言,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比较容易,学生应该能够掌握。

 

三、集中讨论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根源。

 

(说明:

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其特定的成长的历程,对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理解是肤浅的。

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曾遇到有的学生把生活中一位因车祸失去儿子的年轻妇女的遭遇等同于祥林嫂的命运,并称之为“新时代的祥林嫂”。

这种看法在中学生中有较大的代表性。

因为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位年轻妇女悲剧的偶然性和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为此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1.祥林嫂如果没有失去第一个丈夫,结局会怎样?

 

2.如果她逃到很远的地方,婆婆家的人找不到她,会如何?

 

3.如果没有一个严厉的婆婆,祥林嫂是否会避免悲惨的命运?

 

4.如果第二个丈夫没有死在伤寒上,儿子也没有被狼吃掉,祥林嫂是否就一定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5.假如那个“吃素,不杀生的”“善女人”柳妈不给她讲“大道理”,她是否就会避免被饿死、穷死、冻死的命运?

四、布置作业。

 

课后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谈谈自己对祥林嫂这一形象的认识。

 

(说明:

这样,可以让学生把学习的心得、模糊的认识和零碎的看法加以整理、归纳,从而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方案二

 

教学目的

 

1.从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影响的角度探讨小说的主题。

 

2.从小说语言对表现人物、渲染环境的作用的角度探讨作品是如何反映、深化小说主题的。

教学重难点

 

1.周围人物对祥林嫂命运的影响。

 

2.小说悲喜交加的氛围和作者的感情基调。

 

教学方法

 

1.以传统的边引导分析边板书为好,当然,也可制作成课件进行教学。

运用课件,要避免死板。

 

2.可结合课后练习给学生放映影片《祝福》。

 

教学思路说明

 

一、布置预习。

 

1.在课本上画出生僻字词。

 

2.根据课本上划分的五个板块,概括每一板块的内容(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二、课堂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

 

(二)探讨祥林嫂的死因(亦即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1.弄清祥林嫂的遭遇,探讨她周围人物对她命运的影响。

(可通过幻灯片来展现,见文后)(说明:

从文后的幻灯片基本可以看出祥林嫂在一次次的争取生、争取平等的权利中一步步走向死亡,由此也就能比较容易地得出她死于她生存的社会环境的结论。

 

2.探讨这种社会环境的成因,进而引出批判封建礼教的主题。

 

(说明:

答案可参考《教师教学用书》及其他相关材料,但应允许学生见仁见智,教师不能过度拔高。

 

(三)分析文章的语言在刻画人物方面的作用。

 

(说明:

首先分析对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其次分析鲁四老爷的三次皱眉,最后说明语言在刻画人物、渲染环境方面所起的作用。

 

(四)分析小说是怎样运用语言渲染环境,进而深化主题的。

 

(说明:

这个问题可结合课后练习二来进行分析。

 

(五)回顾课堂。

 

(说明:

回顾课堂,要紧扣教学重点来进行,并为布置作业作准备。

 

三、布置作业。

 

1.有人认为,本文批判的矛头不应该指向封建礼教,而应该指向“人”,因为礼教说到底只是维护社会秩序、匡正人心的一种工具,而“人”才真正是“工具的主人”,可是该小说中的这些人都成了“工具的奴隶”,关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认识的?

 

(说明:

布置这个作业的目的是对课堂上分析的社会环境影响人物命运的深化,看法可见仁见智。

 

2.完成课后练习三。

 

(说明:

布置这个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品味小说的语言,以便更深刻地领悟小说的主题。

 

方案三

 

教学目的

 

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人物和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1.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学生自己思考讨论为主。

 

2.采用教师向全班提供共同研究的问题和各小组另外自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结合的方法。

 

3.利用多媒体放映电影《祝福》。

 

4.教师向学生提供跟本文有关的资料和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相结合。

 

教学思路说明

 

一、课前准备。

 

1.放映电影《祝福》。

 

2.提供相关的资料:

鲁迅的《灯下漫笔》《我之节烈观》,史承钧的《重新探讨〈祝福〉的主题》,钱理群的《〈祝福〉“我”的故事和祥林嫂的故事》,冯雪峰的《单四嫂子和祥林嫂》,陈涌的《鲁迅小说的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等。

 

3.提供共同研究的问题。

 

(1)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给故事拟一个题目,然后紧扣题目中的关键词复述课文/。

 

(2)小说用什么方法突出了故事的悲剧性?

 

(3)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

 

(4)祥林嫂反抗了什么?

 

4.各小组另外自选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我”与作者的关系,祥林嫂是怎样死的,祥林嫂为什么不离开鲁镇,“我”回鲁镇干什么,等等)。

 

5.要求:

每个小组将每个问题讨论的结果以书面的形式打印或抄写出来。

 

二、课堂操作步骤。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说明:

放映电影《祝福》的精彩片段,并适时插入鲁迅对《祝福》的评论,导入新课。

 

2.复述故事情节。

 

(说明:

请一位同学用一句话概括影片的内容,即讲述了一个女人的悲惨故事。

然后请一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按时间顺序讲述故事情节,讲述要突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设计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

 

3.正像作者所说,《祝福》是一个悲剧,作者采用什么样的手法突出了故事的悲剧性?

(说明:

请一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来分析回答,其他小组的同学可给予补充。

这个问题的设计实际上是让学生研究小说的艺术特色,如倒叙的手法,“祝福”这个特定的时间的选择等。

 

4.一个四十上下的女人,不仅没能享受到家庭的欢乐,反而在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是谁杀死了祥林嫂?

(说明:

这个问题涉及到人物和环境的关系,涉及到小说的主题。

祥林嫂的死因是多方面的,既跟周围的人和事有关,也跟祥林嫂自己有关,而这一切又都源于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思想。

每一个小组的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能都不会很全面,因此学生会产生争论,教师要允许他们争论,在争论的过程中,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会逐步深刻。

 

5.祥林嫂在人们祝福的鞭炮声中寂然地死去了,伴随她短暂一生的只有“不幸”,回顾她一生的经历,她是否进行过反抗?

她反抗了什么?

(说明:

这一问题历来争议最大,可先让各小组畅所欲言,然后教师作总结,肯定祥林嫂有反抗,但她只是在反抗自己的命运,对导致一切不幸的根源——封建礼教——她却丝毫没有疑问,更不用说反抗了,因为封建礼教在她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她只是在争得一个“做稳了奴隶”的地位。

 

6.让各组推荐一名同学讲述自选的题目及讨论分析的结果。

 

(说明:

设计这一开放性的问题,旨在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从更多的层面来研习这篇小说。

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三、布置作业。

 

以“弥留之际的祥林嫂”为题写一篇作文。

充分发挥想像,想像临死前的祥林嫂会想些什么。

(说明:

命题的意图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想像力。

 

特级教师点评

 

鲁迅的小说《祝福》,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教学案例繁富,但其教法多属传统的“讲解式”教学,内容上不外这样几种:

形象分析式、主题归纳式、结构梳理式等。

韩其文等三位教师的《祝福》教学方案,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大胆突破传统教法,凸显其创新性。

无论教学目的设置、教学方法运用还是课堂操作步骤的设计,都不同程度地有别于传统的案例,是一组既具创新性又有可操作性的优秀教案。

其共同点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一是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

三篇方案都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了研究性学习的题目。

如方案一中的五个问题的设计新颖独到,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也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将学生引入对小说主题的讨论;方案二中,就祥林嫂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的成因进行探究,大胆拓展学生的思路,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方案三中巧妙设计研究性问题,启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不仅构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更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品德。

二是注意了教学中情感氛围的创设。

美学家王朝闻说过:

“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动感。

”教学情景引入课堂,让学生形塑之于外,情动之于中,有利于领悟课文精髓。

三种“方案”都不同程度地设计了教学情景。

如方案一的让学生课前自编自演课本剧;方案二、三中的电影播放、幻灯演示等。

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情景创设引入教学中,是一种教学上的创新。

语文是一门多彩的人文学科,充分利用课文丰富的情感信息资源,创设情感教学的氛围,是语文教师应该追求的艺术境界。

三种“方案”不同程度地运用实景构建、角色介入的方法,让学生以情入境,应景生情,丰富了情感熏陶的艺术形式,易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境界。

在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三种“方案”又各具特色,各有侧重。

方案一侧重对人物命运的分析;教学方法上更具开放性,应该是以研究性、开放性为主的课型。

方案二,侧重对小说主题的剖析;教学方法上,以传统的引导分析为主;但分析中体现师生互动,且板书颇具特色。

方案三着眼于小说中人物与环境的关系,重在讨论祥林嫂悲剧原因的形成进而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教学方法上,采用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讨论式,让学生的思维在讨论中发生碰撞,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获得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