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3第2课 祝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472444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1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3第2课 祝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必修3第2课 祝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必修3第2课 祝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必修3第2课 祝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必修3第2课 祝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3第2课 祝福.docx

《高中语文必修3第2课 祝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3第2课 祝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3第2课 祝福.docx

高中语文必修3第2课祝福

第2课 祝福

致鲁迅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你疾恶如仇,不畏强权。

无论是北洋军阀,还是国民政府;无论是对吃人礼教,还是对无耻之徒,你绝不妥协,永不宽恕,敢于直面惨淡人生,敢于正视淋漓鲜血。

你以笔为戈,针砭时弊,嬉笑怒骂,入木三分。

权贵闻风而寒,人民听之而欢。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你铁血丹心,呼唤光明,为了饱经沧桑的祖国,为了水火之中的国民,上下求索,九死不悔。

你将炽热的目光投向底层的人民,把自己的悲悯倾注到如椽巨笔之下,让思想的熔浆汇成滚烫的激流。

《祝福》《孔乙己》《阿Q正传》灼到了国人隐秘的伤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纸面上流淌的文字如同泣血杜鹃,不信东风唤不回。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你怒发冲冠,反映着对现实的不满情绪;你双目炯然,窥视着社会的黑暗色彩;你唇舌紧闭,控诉着对这人间的满腔愤气。

你的眉总是那么浓黑,凝聚着你内心的热血。

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你期望用你的热血洒出希望,拯救民族危亡。

双颊之间的消瘦是你瘦骨嶙峋的体现,我能看出你对社会的忧虑与控诉。

你不满,冷眼地看着这个世界,你的目光有时像一把利剑,尖锐地刺痛黑暗的心脏,让世人既敬仰又畏惧。

而你视文学青年如自己的孩子,宽厚仁爱,为他们校对、批改、自费印刷、写序……

让我跨越时代的鸿沟,紧紧握住你的手。

这是执着“金不换”之笔的手,温暖如春,我能感受到“民族魂”中奔涌的血流,“血沃中原肥劲草”。

就是这双手,在晦暗如磐的长夜里,投出一把把如闪电般的匕首,刺破浓黑的天幕,让我们看到日出东方。

一、作者连线

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

曾经留学日本学医,后来弃医从文。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

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社戏》等收入小说集《呐喊》;小说《祝福》等收入小说集《彷徨》。

二、背景探寻

直刺封建吃人制度的匕首

这篇课文写于1924年,所反映的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辛亥革命只推翻了帝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

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

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妇,就更加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鲁迅借用《祝福》这种小说的形式对这种封建思想进行批判,就像刺向封建吃人制度的匕首。

1.字音

①悚然(sǒng) ②负疚(jiù)

③窈陷(yǎo)④炮烙(páo luò)

⑤草窠(kē)⑥歆享(xīn)

⑦诡秘(guǐ)⑧蹙缩(cù)

⑨尘芥(jiè)⑩脸颊(jiá)

⑪俨然(yǎn)⑫牲醴(lǐ)

⑬桌帏(wéi)⑭讪讪(shàn)

⑮谬种(miù)⑯不更事(gēng)

⑰驯熟(xùn)⑱寒暄(xuān)

⑲钝响(dùn)⑳瓦楞(léng)

朱拓(tà)

间或(jiàn)

雪褥(rù)

瑟瑟有声(sè)

形骸(hái)

贺家墺(ào)

荸荠(bíqi)

呜咽(yè)

怔怔(zhèng)

咀嚼(jué)

渣滓(zhāzǐ)

瞥(piē)

拗不过(niù)

门槛(kǎn)

惴惴(zhuì)

蹒跚(pánshān)

2.字形

    

3.词语

(1)简捷·简洁

【辨析】 二者都有简单的意思。

侧重点不同。

“简捷”着重指“捷”,表示直截了当,干净利落,多用来形容速度快,如“这算法十分简捷”。

“简洁”着重指“洁”,干净。

指说话、写文章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话,如“这篇论文简洁有力”。

形容文字干净时,应该用“简洁”,形容做事直截了当时,应该用“简捷”。

【运用】 ①这篇文章文字________生动,130个字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准确地解释了木塔稳定的原因。

②张雨同学的解题思路既新颖,又________,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答案] 简洁 简捷

(2)中止·终止

【辨析】 二者都有“停止”的意思。

“中止”指做事中途停止,如“中止比赛”。

“终止”指结束、停止,如“终止活动”。

“中止”有望再恢复;“终止”已彻底结束,不能再进行。

【运用】 ①打到第三回合还剩48秒时,谷羽已领先对手20分,此时执法裁判提前________了全场比赛。

②5月22日,参赛选手和裁判因停电被迫________比赛,在赛场等待照明重新恢复。

[答案] 终止 中止

4.成语

(1)百无聊赖:

生活或感情上没有寄托。

(2)沸反盈天:

形容人声喧嚣杂乱。

沸反,像沸水一样翻腾。

盈,满。

(3)逍遥自在:

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逍遥,安闲自得,没有拘束。

(4)宽宏大量:

形容待人宽厚,气量很大。

(5)价廉物美:

东西价钱便宜,质量又好。

(6)走投无路:

无路可走,已到绝境。

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7)七手八脚:

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

(8)熟门熟路:

熟悉门径,了解情况,很有经验。

一、合作探究

1.对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有什么不同?

分别有何作用?

答:

                                    

                                    

[答案] 第一次:

“我”在河边最后一次见到祥林嫂,祥林嫂是“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这是全文倒叙开头处第一次描写祥林嫂,实际上却是祥林嫂一生时序中的死前的最后一次外貌描写:

比五年前大见苍老,头发花白程度跟年纪不相称,面容黑瘦,表情麻木,再加上乞丐的衣着,这一切暗示着,祥林嫂的处境不仅不如第一次到鲁家(那时不幸却还健壮),而且不如第二次再到鲁家时了(那时悲惨但尚有生气)。

这时肉体被摧垮,精神也已死亡了。

这个倒叙开头的外貌描写是不幸的顶点,为读者造成一个悬念,引导读者深入下文。

第二次:

“我”在鲁家第一次看到祥林嫂,恰在祥林嫂夫死出逃,初到鲁家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

这第二次外貌描写,刻画的是自然时序中大家最早见到的祥林嫂——为死去的祥林穿孝,不幸;但年轻,顺从沉默,健壮能干,在鲁家暂时安了身。

这段已点出遭遇的不幸,但也暗示着抗争的希望,所以尽管劳作辛苦,她却“口角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第三次:

祥林嫂被从鲁家抢走卖到山里,夫死子亡后又回到鲁家,“我”第二次见到祥林嫂时的样子是“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这第三次外貌描写,穿孝的衣着和头饰同第一次相同,所不同的是脸色和眼光,今不如昔了。

这表明祥林嫂的境遇一次不如一次,打击接踵而来,经过了抗争她还是回到了不幸的起点上。

三次描写突出了眼神的细节,概括了祥林嫂一生的不幸,揭示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

三次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外貌描写对反封建的主题起到了见微知著、画龙点睛的作用。

2.文章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 ①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

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疑惑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②一边是鲁镇年终祝福时热闹忙碌的气氛,一边是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3.文章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有何作用?

答:

                                    

                                    

[答案] 不但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小说在开头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通过环境描写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

同时,通过“年年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点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状况:

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后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言。

②第二次是对祥林嫂死后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的描写,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祥林嫂死后的凄凉和“我”的“沉痛”心情。

中间的议论,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舒畅”是愤激和沉痛之语。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渲染了热闹的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美的作用。

4.本文既然是一出悲剧,还为何以“祝福”为题?

答:

                                    

                                    

[答案] ①祝福是鲁镇的一种封建迷信活动,充满了“男尊女卑”等封建礼教色彩,祝福之时也正是封建思想对人们影响和制约最深的时候,也是人们对祥林嫂歧视和迫害最深的时候。

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

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以此为题可突出主题。

②“祝福”与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是人物命运转变的契机和背景。

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祝福”展示了初到鲁镇的祥林嫂的勤劳能干,“祝福”使一向勤快能干的祥林嫂受到了鲁家的冷遇和歧视,即使她倾其所有,花费了“历年积存的工钱”“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后也没有改变。

这使她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最后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惨死雪夜。

5.《祝福》中的祥林嫂自始至终到底有没有反抗精神?

我的观点:

                                    

                                    

                                    

[答案] 观点一:

有反抗精神。

主要表现在:

面对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争;面对加在身上的罪名,努力洗清;对死后魂灵的有无的怀疑则说明了她最后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产生了怀疑。

观点二:

没有反抗精神。

主要表现在:

面对婆婆的逼嫁以死抗争,只是为了所谓的贞节;面对加在身上的罪名,努力洗清,却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捐门槛上。

由此可见,祥林嫂本人也是个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很深的人,她把封建礼教思想和迷信思想当作救命稻草,结果反而使自己陷入了更恐怖的深渊。

二、归纳总结

图解文章

主旨探微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

一、百变素材

(一)不屈的斗士

你,生活在暗无天日的时代,面对国家的残破,面对民族的衰落,面对无以为生的人民,面对任人宰割的祖国,你从封建阶级的阵营中杀出,甘当挽救祖国、拯救百姓的摇旗呐喊的小卒。

你呐喊,要唤醒沉睡的人们;你战斗,用你的匕首,剥开那个社会肮脏的面皮,将血淋淋的现实呈现在大家面前;用你的“投枪”直刺封建阶级的心窝。

《祝福》就是你开向封建主义的迫击炮。

面对辱骂、面对迫害、面对白色恐怖,你从不低头,而是以血还血,以牙还牙,韧性的战斗中彰显着你的铮铮的人格。

说到你,毛泽东认为你是封建阶级的逆子贰臣,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说你的骨头最硬。

说到时代,时代需要你这样的人,民族需要你那样的精神。

在当今,开始有人对你说三道四,但我要说,再完美的苍蝇,终归是苍蝇;再有缺点的战士,总是战士。

(二)拒绝冷漠

冷漠,是存在于人类中可怕的病毒,是杀人不见血的魔鬼。

鲁镇人们的冷漠把命运悲惨的祥林嫂推向死亡,显示了我们民族的劣根性。

十八个路人的冷漠夺走了两岁女童小悦悦的生命,也将整个社会推入了一个冰窟窿,冷漠让世界变得越来越残酷。

拒绝冷漠,人与人之间才能真正地和谐相处,人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社会才能稳步前进,世界才会充满爱。

阻止道德的滑坡、托举向善的力量,让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温暖他人,温暖世界。

(三)封建杀人的帮凶

在《祝福》中,柳妈不是一个典型人物,但不能认为她是一个不重要的人物,虽然和祥林嫂一样,她要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但她却有自己坚定的“信仰”,而这信仰又是置祥林嫂于死地的利剑。

是她告诉了祥林嫂死后有魂灵一事,也是她告诉祥林嫂死后将被分割,进地狱。

她地位低微,她的说法更具有“可靠性”,她是“善女人”,对祥林嫂来说,更具有“亲和力”,因而也最具有“毒害性”。

反对封建,提倡民主;反对迷信,提倡科学,已经整整一个世纪了,然而在今天,受迫害的“祥林嫂”时有所闻,满脑子牛鬼蛇神、轮回报应的“柳妈”更是随处可见,而且,“柳妈”更是年轻化,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吗?

二、技法学习

对 比

神态描写是刻画人物最有效的技法之一,它要求我们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

神态描写的具体方法有:

一是运用“画眼睛”的技法。

因为眼睛是人物心灵的窗户,将它画好对于描写生动而富有个性的人物,效果明显。

这就要求我们要抓住最能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反映时代特点,或者区别于其他人物的独有的外貌特征。

如《祝福》中对祥林嫂的一段神态描写:

“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这里的“那眼珠间或一轮”的描写,将接二连三遭受打击的祥林嫂失去生存动力的状况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将她那近乎崩溃的精神面貌鲜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生动、形象、贴切。

二是运用修辞手法来进行形象勾勒。

描写人物时,可以适当地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这样才能让人物生动形象起来。

描写人物神态时,一定要注意外貌描写是为刻画性格、塑造形象服务的,因此用词要准确到位,并恰当使用修辞。

好的神态描写不在多,而在“精”,在于能通过最简洁的话语表现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

运用修辞手法描写人物的神态,会更加鲜明,更加生动,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对马玉祥的一段描写:

“在汉江北岸,我遇到一个青年战士,他今年才21岁,名叫马玉祥,是黑龙江青冈县人。

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

不过因为他才从阵地上下来,显得稍微疲劳些,眼里的红丝还没有退净。

他原来是炮兵连的。

”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形象真实地写出了一个来自北国的青年的淳朴可爱。

三是借助他人的眼睛来表现。

这种方法分为两种:

一是旁观法,通过他人眼中所见,如三国中刘关张初遇,关张的形貌自刘备眼中写出,“玄德回视其人”,遂引出下文。

通过人物互相打量,巧妙地描画外貌,从而呈现更多的主观色彩;二是“互见”,如《红楼梦》中的“宝黛初会”,黛玉眼中所见的宝玉,是“年轻公子的装束、仪表”的形象,宝玉眼中的黛玉,是“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形象。

四是从小处着笔。

人们常说“细小处见精神”,因为人与人之间往往就是因为一些细小之处的不同,从而色彩迥异,这就要求我们描写人物神态时,要善于从小处着眼,绘出人与人之间细小的差别,以表现人物的特点。

如《故乡》中对杨二嫂的一段描写: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迁移运用

请设想一个语境,描写一个人的表现,注意运用神态描写。

不少于150字。

                                    

                                    

                                    

【示例】

我被妈妈叫进了房间。

一进房间,就看见她那皱起的眉头、瞪大的眼睛,还有她手中的作业本,我料定这次又该倒霉了。

只见她把作业本扔在桌子上。

我一看,错题可真不少,真是“满江红”。

我站在原地,一声不吭。

妈妈站了起来走到我身边,听着她走近的脚步声,我心里忐忑不安。

只见她走到我面前,拿起桌子上的作业本,指着我做的题严厉地说:

“这是怎么回事?

”我看着她愤怒的眼神,一句话也不敢说。

僵持了一会后,妈妈又把作业扔在桌子上,同时也把笔扔在桌子上。

我知道她是让我补错题。

她在一旁监视着,两眼直直地盯在作业本上。

我规规矩矩地坐在凳子上,大气也不敢出一口,认真补着每一道错题,生怕再出什么差错。

三、考点链接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

《祝福》中的环境描写独具匠心,很好地营造了氛围,展示了背景,刻画了人物,揭示了主题。

小说中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包括场景描写及自然景物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渲染故事气氛:

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2.烘托人物形象:

环境本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和背景的,故而自然环境的描写,往往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也就是说,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往往要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3.推动情节发展:

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4.暗示社会环境:

优秀的作家,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幅社会历史图画。

所以,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家的感情色彩,被当作是社会环境的暗示。

5.深化作品主题:

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如《祝福》的最后一段,通过“我”的感受描写的祝福景象的作用:

在这里,作者拿有钱人的祝福活动和祥林嫂的惨死做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一边是鲁四老爷之流兴高采烈地为自己来年好运祝福,一边是被压迫者在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祝福声中惨死在雪地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加强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对点训练】 请你根据本处的提示,解答《分层训练》中第8题。

四、悦读心赏

冬天的故事

——读鲁迅小说《祝福》

“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胳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这是鲁迅重回故乡,对正在准备“祝福”的鲁镇女人的描写,她们准备“福礼”,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

然而每年不都是这样吗?

小说在爆竹声中开始,在爆竹声中结束,或许,我们能从这声声巨响中听出些什么。

在古代,爆竹是用作驱赶年兽来保一方平安的,然而扎根在鲁镇人心中的“魔”能被驱赶得走吗?

小说开始便写道: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结尾处:

“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少了祥林嫂的鲁镇依旧爆竹声连绵,“祝福”的空气弥漫。

这巨响声并没有让人们“觉醒”,生活仍在继续。

一说起祥林嫂,我们就会联想起那个“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的形象:

“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然而她初到鲁镇时却还是:

“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是什么将她摧残成这般模样,是上苍的早已安排,还是人群将她掩埋,其实我们已经给出了[答案]。

祥林嫂是悲惨的,死了两任丈夫,两岁大的孩子也被狼叼走了,这种致命性的打击摆在当今社会,相信也很少有人能承受得了,也许就此了结一生,同“他们”一起去了。

然而祥林嫂却只是单记得那个发生在春天里的悲剧故事:

“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墺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反反复复讲了无数遍,最后可能连祥林嫂都忘了这是她自己的故事还是自己原本就知道的故事,也许这是她选择忘记痛苦的最好的方式。

没有在发现阿毛死的时候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是选择继续自己的生活,从某种角度上我们可以说她是坚强的。

在“捐门槛”这件事上我们也能看出她的执着,暂不说她是为了赎罪。

然而人性的冷漠一次次地将她推向离生命终点最近的地方,是“天堂”还是“地狱”?

应该是“地狱”,在那个有“魂灵”的地方阎罗大王会怎么处置她:

一家人能见面吗?

会被锯成两半吗?

祥林嫂她自己多么想知道。

就这样带着重重的矛盾与遗憾离开了人世,竟连什么时候死的、怎么死的都没有人知道,鲁镇人只是用了“说不清”三个字就将祥林嫂的生命画上了句点。

至于祥林嫂的死,我们不能将矛头单单指向任何一个人。

然而这些女人是谁都脱不了干系的。

四婶,祥林嫂的悲剧人生中有她留下的重重一笔。

当初见祥林嫂像个安分耐劳的人,不管四叔的皱眉便将她留下。

后又因为雇用的女工左右不如意,只有她还常提及祥林嫂。

这些只是建立在祥林嫂能干的基础上才有的。

因为祥林嫂的“不干净”所以总是说“祥林嫂,你放着吧,我来摆”“你放着吧,我来拿”……最后这句“祥林嫂怎么这样了?

倒不如那时不留她”给我们了一些暗示,祥林嫂的结局也已经注定,四叔家她是待不下了,偌大的世界何处才能容得了她。

柳妈“干枯的小眼,褶皱的脸”,和祥林嫂一样,同样是给人干活的。

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洗器皿,可祥林嫂倒是想做也没的做,只能看着柳妈干活,连被使唤的资格都没有。

在谈天中,柳妈告诉了祥林嫂一件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事:

“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

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柳妈的话让祥林嫂恐慌,原来她是有罪的,将来是会被劈成两半的!

但柳妈也告诉了她解决的办法: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

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然而门槛都捐了,还是不能去碰“福礼”,她始终是个“不干不净”的人。

祥林嫂的希望一个接着一个地破灭,心都熬凉了。

祥林嫂的婆婆,她的自私与贪心害了祥林嫂的一生。

如果祥林嫂不改嫁给贺老六,就不会有阿毛的死,也不会有“再嫁”的罪名。

现在,或许祥林嫂仍在鲁四老爷家帮工,好好地在继续她的生活,也不至于最后那么凄惨地死去。

卫老婆子,带祥林嫂来鲁四老爷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