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教学笔记全套.docx
《中医科教学笔记全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科教学笔记全套.docx(1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科教学笔记全套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1页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是
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中
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具有社会科学特性,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
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
3.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
(1)形成的基础和方法
①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②医药知识的积累;
③直接观察与整体观察法
④哲学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的渗透。
(2)理论体系的确立:
①按年代简述
②标志;
③《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
《神农本草经》等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中的作用。
4.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魏晋隋唐时期:
①王叔和《脉经》;
②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③孙思邈《千金方》等。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2页
(2)宋金元时期:
①陈言《三因方》;
②钱乙《小儿药证真诀》
③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守真,河间,寒凉派)、
张从正(子和,戴人,攻邪派)
李杲(明之,东垣,补土派)、
朱震享(彦修,丹溪,滋阴派)
李杲的老师、易水学派的代表人物张元素(洁古,易水)。
(3)明清时期:
①张介宾(景岳)、赵养葵(献可)等的命门学说
②吴又可(有性)、叶桂(香岩,天士)、薛雪(生白,一瓢)、
吴瑭(鞠通)等在温病学方面的贡献,温病学的理论渊源。
(4)近代与现代提出的新观点:
如中西汇通等。
5.中医学的继承与创新:
举例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
6.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
7.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1)生理上的整体性:
五脏—体观和形神—体观
说明结构的完整性及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2)病理上的整体性:
局部病变与整体病理反映的统一关系。
(3)诊治上的整体性:
以表知里,整体调节。
8.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1)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3页
①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如四时平脉及人的排汗
与气候的关系,说明人体的适应性调节;
②地域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如水土不服等。
(2)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①四时多发病;
②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
③地域环境对发病的影响。
(3)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因时、因地制宜。
9.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1)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2)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3)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10.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模式之比较
11.辨证论治的概念和思维过程: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阐释病、证、症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和联系,指出证的时相性
和空间性特征。
(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1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简介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1页
1.阴阳学说的概念及其形成
(1)阴阳学说是研究事物阴阳的属性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
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古代哲学思想,是古代朴素的宇宙观和方
法论。
(2)阴阳学说的产生
①阴阳概念的产生:
②阴阳概念的形成;
③阴阳学说的形成
2.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
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
(1)阴阳的涵义
①是指有形之实体,如日月
②是指无形之气
③既指有形实体(阴),又指无形之气(阳),如精与气
④是指事物或现象的属性,此为阴阳的具有哲学意义的含义。
(2)阴阳概念的内涵:
①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指无定在
②相对待是阴阳的基本结构形式,即只有既相互关联又相互
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才能用阴阳来说明;
③阴阳只是一些特殊的矛盾范畴,不等同于矛盾。
(3)阴阳概念的来源:
原始涵义:
日光的向背;概念形成于《诗经》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2页
《周易》,至《左传》用于医学理论
3.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
(1)事物和现象阴阳属性的规定:
比类水火的特性来确定:
凡类水者皆属阴,类火者皆属阳
(2)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①相对性:
可转化;可再分阴阳;因比较的对象不同而异
②绝对性:
某些事物的属性固定不变,不可反称。
4.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对立的涵义:
①相反,斗争;②制约,压制;③排斥,格柜
重点解释相互制约,并举自然界和人体生理方面的例证
阴阳互根与互用的含义:
①阴阳互根说明阴阳双方相互依赖而存在,如寒与热等。
互根关系失常出现孤阴与独阳
②阴阳互用说明阴阳之间在互存基础上的相互资生、、相互促
进的关系,如气与血的关系。
互用关系失常出现阴阳互损。
阴阳交感与互藏的涵义与关系
①阴阳互藏说明阴阳双方中的一方都寓含另一方,即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是阴阳交感的内在动力根源,也是阴阳消长与转化
的内在根据。
②阴阳交感:
阴阳二气相互感应而交会,相错相荡
氤氲化物。
机理:
阴阳互藏,阴升阳降:
阴中有阳故能在阳
的鼓动下而上升,阳中有阴故能阴的牵制下而下降。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3页
阴阳消长的含义及形式及其与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之间的关系:
阴阳之间的此消彼长和此长彼消的消长形式与阴阳的对立
制约相关联;阴阳之间的此消彼亦消和此长彼亦长与阴阳的
互根互用相联系。
阴阳转化的含义、形式及内在依据和条件:
①形式:
渐变,突变;
②内在依据:
阴阳互藏互寓,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③条件:
阴阳消长:
或随阴阳消长而转化,或在阴阳消长变化
到一定程度时产生。
阴阳自和与平衡
①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恢复协调平衡的能力和趋势;
②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的大体均势和稳定状态
阴阳对立、又根、消长、转化、交感、互藏、自和、平衡之间的关系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1页
1.阴阳学说的概念及其形成
(1)阴阳学说是研究事物阴阳的属性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
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古代哲学思想,是古代朴素的宇宙观和方
法论。
(2)阴阳学说的产生
①阴阳概念的产生:
②阴阳概念的形成;
③阴阳学说的形成
2.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
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
(1)阴阳的涵义
①是指有形之实体,如日月
②是指无形之气
③既指有形实体(阴),又指无形之气(阳),如精与气
④是指事物或现象的属性,此为阴阳的具有哲学意义的含义。
(2)阴阳概念的内涵:
①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指无定在
②相对待是阴阳的基本结构形式,即只有既相互关联又相互
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才能用阴阳来说明;
③阴阳只是一些特殊的矛盾范畴,不等同于矛盾。
(3)阴阳概念的来源:
原始涵义:
日光的向背;概念形成于《诗经》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2页
《周易》,至《左传》用于医学理论
3.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
(1)事物和现象阴阳属性的规定:
比类水火的特性来确定:
凡类水者皆属阴,类火者皆属阳
(2)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①相对性:
可转化;可再分阴阳;因比较的对象不同而异
②绝对性:
某些事物的属性固定不变,不可反称。
4.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对立的涵义:
①相反,斗争;②制约,压制;③排斥,格柜
重点解释相互制约,并举自然界和人体生理方面的例证
阴阳互根与互用的含义:
①阴阳互根说明阴阳双方相互依赖而存在,如寒与热等。
互根关系失常出现孤阴与独阳
②阴阳互用说明阴阳之间在互存基础上的相互资生、、相互促
进的关系,如气与血的关系。
互用关系失常出现阴阳互损。
阴阳交感与互藏的涵义与关系
①阴阳互藏说明阴阳双方中的一方都寓含另一方,即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是阴阳交感的内在动力根源,也是阴阳消长与转化
的内在根据。
②阴阳交感:
阴阳二气相互感应而交会,相错相荡
氤氲化物。
机理:
阴阳互藏,阴升阳降:
阴中有阳故能在阳
的鼓动下而上升,阳中有阴故能阴的牵制下而下降。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3页
阴阳消长的含义及形式及其与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之间的关系:
阴阳之间的此消彼长和此长彼消的消长形式与阴阳的对立
制约相关联;阴阳之间的此消彼亦消和此长彼亦长与阴阳的
互根互用相联系。
阴阳转化的含义、形式及内在依据和条件:
①形式:
渐变,突变;
②内在依据:
阴阳互藏互寓,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③条件:
阴阳消长:
或随阴阳消长而转化,或在阴阳消长变化
到一定程度时产生。
阴阳自和与平衡
①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恢复协调平衡的能力和趋势;
②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的大体均势和稳定状态
阴阳对立、又根、消长、转化、交感、互藏、自和、平衡之间的关系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3)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4)用于疾病的诊断。
(5)用于疾病的防治。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1页
1.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2.五行的概念
(1)五行的涵义:
①五方
②五材
③五星
④五种元素
⑤五气(六气)
⑥五种特性。
(2)五行的概念内涵:
①是一个抽象概念;
②是对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互关系
的表达
③作为一种方法引入中医学。
3.五行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4.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1)依据:
五行特性。
(2)方法:
类比(取象比类),如东方、春、肝属水;
演绎(推演络绎),如肝属木,目属肝,故目属木。
(3)五行归类表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2页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生克
(1)相生的概念、次序、母子关系,举例说明
(2)相克的概念、次序、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举例说明。
2.五行制化与胜复
(1)制化的概念、规律(生中有克,克中有生)。
(2)胜复的概念、规律(有胜则复),举例。
3.五行乘侮
(1)相乘的概念、次序和原因,举例
(2)相梅的概念、次序和原因,举例。
(3)相乘与相悔之间的关系
4.五行母子相及
(1)母病及子:
母能令子虚及其举例
(2)子病及母:
子盛致母实、子盛致母虚、子虚致母虚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五行学说在生理方面的应用
①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②说明五脏之间的关系。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3页
(2)五行学说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①相生关系的传变;
②相克关系的传变;
③五脏病变的传变模式
(3)五行学说在诊断方面的应用:
①诊病;
②辨逆顺。
(4)五行学说在防治方面的应用
①指导脏腑用药
②控制疾病传变;
③确定治则治法:
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根据
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情志相胜
疗法等。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1页
1.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2.五行的概念
(1)五行的涵义:
①五方
②五材
③五星
④五种元素
⑤五气(六气)
⑥五种特性。
(2)五行的概念内涵:
①是一个抽象概念;
②是对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互关系
的表达
③作为一种方法引入中医学。
3.五行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4.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1)依据:
五行特性。
(2)方法:
类比(取象比类),如东方、春、肝属水;
演绎(推演络绎),如肝属木,目属肝,故目属木。
(3)五行归类表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2页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生克
(1)相生的概念、次序、母子关系,举例说明
(2)相克的概念、次序、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举例说明。
2.五行制化与胜复
(1)制化的概念、规律(生中有克,克中有生)。
(2)胜复的概念、规律(有胜则复),举例。
3.五行乘侮
(1)相乘的概念、次序和原因,举例
(2)相梅的概念、次序和原因,举例。
(3)相乘与相悔之间的关系
4.五行母子相及
(1)母病及子:
母能令子虚及其举例
(2)子病及母:
子盛致母实、子盛致母虚、子虚致母虚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五行学说在生理方面的应用
①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②说明五脏之间的关系。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3页
(2)五行学说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①相生关系的传变;
②相克关系的传变;
③五脏病变的传变模式
(3)五行学说在诊断方面的应用:
①诊病;
②辨逆顺。
(4)五行学说在防治方面的应用
①指导脏腑用药
②控制疾病传变;
③确定治则治法:
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根据
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情志相胜
疗法等。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1页
1.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2.五行的概念
(1)五行的涵义:
①五方
②五材
③五星
④五种元素
⑤五气(六气)
⑥五种特性。
(2)五行的概念内涵:
①是一个抽象概念;
②是对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互关系
的表达
③作为一种方法引入中医学。
3.五行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4.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1)依据:
五行特性。
(2)方法:
类比(取象比类),如东方、春、肝属水;
演绎(推演络绎),如肝属木,目属肝,故目属木。
(3)五行归类表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2页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生克
(1)相生的概念、次序、母子关系,举例说明
(2)相克的概念、次序、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举例说明。
2.五行制化与胜复
(1)制化的概念、规律(生中有克,克中有生)。
(2)胜复的概念、规律(有胜则复),举例。
3.五行乘侮
(1)相乘的概念、次序和原因,举例
(2)相梅的概念、次序和原因,举例。
(3)相乘与相悔之间的关系
4.五行母子相及
(1)母病及子:
母能令子虚及其举例
(2)子病及母:
子盛致母实、子盛致母虚、子虚致母虚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五行学说在生理方面的应用
①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②说明五脏之间的关系。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3页
(2)五行学说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①相生关系的传变;
②相克关系的传变;
③五脏病变的传变模式
(3)五行学说在诊断方面的应用:
①诊病;
②辨逆顺。
(4)五行学说在防治方面的应用
①指导脏腑用药
②控制疾病传变;
③确定治则治法:
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根据
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情志相胜
疗法等。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1页
1.藏象的基本概念:
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形态、生理病
理征象及与自然环境相通应的现象。
藏的基本涵义与象的基本涵义
2.藏象学说的形成
(1)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2)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3)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4)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3.藏象学说的特点: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现,主要体现在:
(1)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4.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形态与生理特点。
5.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
(1)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
五脏之精、五脏之气、五脏之阴、五脏之阳的涵义
(2)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
五脏藏精→精化为气(脏气)→气分为阴气(五脏之阴)、阳
气(五脏之阳)。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2页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脉:
①心主血与心主脉的涵义:
主血包括运血和生血;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
动和脉管的舒缩
②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2)藏神:
①含义:
主人体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
②为什么藏神的脏是心而不是脑?
③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意义。
心的生理特性:
通明,即心之血脉直通,心神当明
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2)心在窍为舌。
(3)心在志为喜;
(4)心在液为汗;
(5)心气通于夏。
简介心包络。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3页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脉:
①心主血与心主脉的涵义:
主血包括运血和生血;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
动和脉管的舒缩
②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2)藏神:
①含义:
主人体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
②为什么藏神的脏是心而不是脑?
③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意义。
心的生理特性:
通明,即心之血脉直通,心神当明
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2)心在窍为舌。
(3)心在志为喜;
(4)心在液为汗;
(5)心气通于夏。
简介心包络。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1页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
①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气的宣降主司
呼吸和气体的出入交换。
②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
用;一身之气的生成与宗气的关系;一身之气的运行与肺气宣降及
呼吸的关系。
(2)主行水:
肺气的宣降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其内涵有二方面:
①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
②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
肺为水之上源:
提壶揭盖法治疗水肿。
(3)朝百脉,主治节
①朝百脉的涵义
全身血液都通过百脉而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气
体交换后再输送到全身。
②主治节的涵义
治理调节呼吸及气、血、水的作用。
2.肺的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
肺为脏之长
(2)肺为娇脏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2页
(3)主宣发与肃降:
①主宣发的涵义及其体现
②主肃降的涵义及其体现;
③主宣发与主肃降的关系
3.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2)肺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
(3)肺在志为悲;
(4)肺在液为涕
(5)肺气通于秋
肺的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
肺为脏之长
(2)肺为娇脏
(3)主宣发与肃降:
①主宣发的涵义及其体现
②主肃降的涵义及其体现;
③主宣发与主肃降的关系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3页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
①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气的宣降主司
呼吸和气体的出入交换。
②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
用;一身之气的生成与宗气的关系;一身之气的运行与肺气宣降及
呼吸的关系。
(2)主行水:
肺气的宣降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其内涵有二方面:
①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
②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
肺为水之上源:
提壶揭盖法治疗水肿。
(3)朝百脉,主治节
①朝百脉的涵义
全身血液都通过百脉而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气
体交换后再输送到全身。
②主治节的涵义
治理调节呼吸及气、血、水的作用。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1页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运化:
①含义:
脾气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输送到全身的作用
②过程
运化水谷的过程:
“中央土以灌四傍”,通过经脉和三焦的
通路,将水谷之精输送到心肺肝肾四脏;运化水液的过程: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及肺气宣降以行水。
③意义:
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四季脾旺不受邪”。
(2)主统血:
①含义
脾气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逸出脉外。
②机理:
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
③意义
虚气出血的治疗。
2.脾的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
①主升清
②升举内脏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2页
(2)喜燥恶湿:
①脾气与湿的关系;
②脾气下陷的病机分析
3.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2)脾在窍为口。
(3)脾在志为思。
(4)脾在液为涎。
(5)脾气通于长夏,脾主四时
脾的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
①主升清
②升举内脏
(2)喜燥恶湿:
①脾气与湿的关系;
②脾气下陷的病机分析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3页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运化:
①含义:
脾气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输送到全身的作用
②过程
运化水谷的过程:
“中央土以灌四傍”,通过经脉和三焦的
通路,将水谷之精输送到心肺肝肾四脏;运化水液的过程: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及肺气宣降以行水。
③意义:
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四季脾旺不受邪”。
(2)主统血:
①含义
脾气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逸出脉外。
②机理:
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
③意义
虚气出血的治疗。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1页
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流泄:
①涵义:
是指肝气具有疏通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
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作
用。
肝气疏泄失常的两种表现:
肝气郁结和肝气上逆
②主要体现于4个方面:
促进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输布
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的分泌排泄
调畅情志
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2)藏血
①涵义
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②生理意义5个方面
涵养肝气;
调节血量
濡养肝及筋目
为经血之源;
防止出血
@肝不藏血的病机有三
肝气虚弱,收摄无力: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2页
肝明不足而肝阳偏亢
肝火亢盛,迫血妄行
④藏血与疏泄的关系:
“体阴而用阳”
2.肝的生理特性
(1)肝为刚脏。
(2)肝主升发。
3.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2)肝在窍为目
(3)肝在志为怒。
(4)肝在液为泪。
(5)肝气通于春。
@肝不藏血的病机有三
肝气虚弱,收摄无力:
肝明不足而肝阳偏亢
肝火亢盛,迫血妄行
④藏血与疏泄的关系:
“体阴而用阳”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3页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流泄:
①涵义:
是指肝气具有疏通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
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作
用。
肝气疏泄失常的两种表现:
肝气郁结和肝气上逆
②主要体现于4个方面:
促进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输布
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的分泌排泄
调畅情志
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2)藏血
①涵义
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②生理意义5个方面
涵养肝气;
调节血量
濡养肝及筋目
为经血之源;
防止出血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