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是师德修养的核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462883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书育人是师德修养的核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书育人是师德修养的核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书育人是师德修养的核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书育人是师德修养的核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书育人是师德修养的核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书育人是师德修养的核心.docx

《教书育人是师德修养的核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书育人是师德修养的核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书育人是师德修养的核心.docx

教书育人是师德修养的核心

专题讲座

08师德规范第四条教书育人中要求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在古代汉语中,“教”和“育”是分开的,所谓“教”指的是“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则是指“养子使之作善也”。

从义理上分析,“教”所强调的是技术、技艺的获得,所指向的物质世界,“育”所注重的是价值引导、心智的启迪、精神的架构,所指向的是意义世界。

现代著名教育家竺可桢说过:

教者,传授知识也;育者,培养思想品德也。

教中有育,育中有教。

也就是说:

既教书又育人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更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一、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

1、教书育人涵义,是指教师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把教学和教育结合起来,尽职尽责,既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具体地说,教书是指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学生的智能;育人是指教师通过课上课下教学活动和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进行的一些显性的或潜在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

教书和育人的紧密结合,其结果必然是学生的德才兼备。

教书和育人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但是,应当清楚的认识到:

“育”是根本,因为它包含着人们的希望,体现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所以,“教”是技术层面的,“育”是价值层面的,后者赋予前者以意义。

2、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教育以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全面、完整的人为己任。

对于所有学校来说,教学都是中心工作,但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

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具体落实在教师职业行为上就是通过教师的劳动培养人,塑造人,改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朱小蔓教授指出,教师职业的本质特性就是影响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德境界。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但要给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操作能力,即教会学生如何工作,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雅斯贝尔斯说:

“将教育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这种教育是没有灵魂的。

因此,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中心的一种职业。

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著作《学记》曾经指出: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教师承担着传播人类文化,开发人类智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用人类崇高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职责。

这一职责可以更集中地概括为“教书育人”。

3、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尤其是教育改革深化和发展的需要在教育理论和思想认识上的产物,是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重要理论价值的命题。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过程中,认识上存在着两个误区:

一是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只对少数人服务。

客观现实决定了只有少数人能够通过考试进入大学,片面强调和追求升学率,必将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从而使基础教育成为面向少数人的教育。

二是在教育内容上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培养,追求的是片面发展,而不是全面发展。

甚至把学生当做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根本违背人才培养规律。

我国的教育具有优良的传统,也存在不少过时的教育传统观念,如重智育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培养等,学生往往读死书,死读书,“唯书”,“唯上”,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这样的人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很难胜任建设事业的各项工作。

传统教学强调教师的知识垄断和经验权威,强调单向式、灌输式智育,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机器,把分数当做学生的根。

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根深蒂固,与现代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念矛盾对立,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阻力。

旧的教育模式轻视人的全面发展要素,忽略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的探究和批判精神,严重压抑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必须改革。

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为了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首先,它具有主体性。

素质教育要求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把每一名学生都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对待,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加以影响,使学生整体得到发展。

其次,它具有全体性。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并非只重视所谓“尖子”学生,而忽视一般学生。

再次,它具有全面性。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第四,它具有长效性。

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地自主发展。

素质教育就是要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课内与课外相统一,以及注重培养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的现代教学观。

要彻底抛弃以考分高低、升学率高低论成败的陈腐观念,树立以各种基本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展为标准的教育质量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用整体、综合的观点要求和衡量学生,从过去仅仅看分数转变为去看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知识、劳动技能、个性特长和身体心理健康等素质的全面提高。

案例:

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数学教师李庚南,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致力于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探索,反对加重学生负担,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

她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致力于“学生学力形成与发展”的研究。

学力是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下学生自主建构、发展、超越而形成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总和,是学生学习发展的核心,是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

李庚南老师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的成功不仅来源于教学的成功与喜悦,更来自于塑造灵魂的成功。

她从教50年,当班主任50年,有人说她是新中国历史上“班主任龄”最长的一位中学教师。

为了做好一位名副其实的“人师”,她以一位母亲或奶奶的心态,从“假如我是学生”想起,从“最后一名”学生关心起,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努力进行情感教育,以人格魅力育人。

她说:

“我用执著的爱心和自身的示范,追求教育的艺术境界,在与学生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中达到生命的交流与融合,在引导学生奏响生命交响乐的同时,也从中体会到了生命的自我价值,享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

我最大的享受就是我无数的学生成才了,成家立业了,成为对家庭、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选编自《中国教育报》2008年6月12日)

素质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体现全面育人。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关注每一名学生,尊重并培养、发展每一名学生的个性,使每一名学生的个体潜能、智慧、创造力都得到充分发挥,把每一名学生都培养成充满个性活力,人格完善,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合格人才。

要把学生看成一个个具有丰富思想世界和鲜活个性的人,关注并尊重每一名学生潜在的发展可能。

从本质上讲,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1、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

近代美国教育家杜威说:

教育主要是培养儿童的德性。

一位优秀的教师,绝不是简单的“教书匠”和传授知识的“工具”,他是知识的传输者,是学生生活的导师,是学生道德的领路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的本质特性影响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德境界。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是教师的天职所在。

一位教师说过:

把学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燃烧起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让他们拥有一个充满信心、勇于开拓的积极人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高远志向,是当代中国教育特有的历史使命,也是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真正的生命价值所在。

案例:

湖南株洲二中语文教师尹建庭,在给学生上入学教育课时对学生说:

“你读书干什么?

考大学干什么?

也许你会说,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为了社会主义建设,而我要明确地告诉你——读书考大学,是为了自己,不是为别人。

读书增强了自己的本领,提高了自己的资本,将来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挣下大把的钱,从而有一个美好的个人生活。

比如生活愉快,人生充实,前途美好,事业辉煌,甚至找一个漂亮的老婆,生一个聪明的儿子。

所以,我强调读书应该是为了自己!

”尹建庭还把这些观点写进他的教学研究论文。

尹建庭还写过一本书,名为“人世老枪”,其中也是宣扬以上观点的。

其中有一段文字是:

“中国古代哲人讲做人的最高境界是‘无我'。

既然‘无我',那人活着与死去有何差别?

所以我说,最高境界应该是‘有我'。

世界一切都必须为我服务,不然,这一切都没有意义。

天下最大的谎话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什么捡钱包啦,见义勇为抓小偷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啦…不用问,80%是假话谎话。

”(选编自《扬子晚报》2001年8月1日)

我国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在谈到“我心中的理想教师”时说:

教育不仅给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使其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

尹建庭作为一位教师,他所宣扬的言论和观点不仅严重违背了师德的要求,而且可能危害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他们的未来发展,因为教师的手上握着人类的未来,社会的希望,世界的明天。

正如卢梭曾经告诫教师的那样:

“不要在教天真无邪的孩子分辨善恶的时候,自己就充当了引诱的魔鬼。

著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同志,一生致力于语文教育事业,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即使在病魔缠身的情况下,仍然关心语文教学的改革发展,她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坚毅的奋斗精神令人敬佩。

于漪老师一生坚持把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她善于正确处理育人和教语文的辩证关系,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

她的语文教学育人观点是:

语文教学必须树立育人的远大目标,语文教师心中要永远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于漪老师对育人有一个全面、具体的认识,她把育人的标准定位在明日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和德才兼备的要求上。

她认为,如果离开了对人的培养,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2、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

“教师必须有独创性。

他对学生,要成为理性和启蒙真实的火炬,使学生得以揭穿自己的错误意见,而被引导到真理的道路上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发明不断涌现,新理念、新型专业、新知识、新方法相继出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教育的要旨。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创造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他著有创造教育理论的文章有《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创造宣言》《育才创造年计划大纲》《育才创造奖金办法》《创造年献诗》等,在《创造宣言》中提出: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

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他还说“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

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

创新教育从本质的意义上讲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拓展未来生存空间创新能力。

前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廷在北京大学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的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在教师,只有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工作。

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广大教师要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扬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努力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

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

叶澜教授说过:

“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的障碍”。

一个只关注分数,只关注标准答案的老师,他说:

“反思我们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不少教师一边批改作业一边处理学生间发生的矛盾,一边玩电子计算机一边听学生讲话,没等学生把话说完就草率地打断学生的话。

这样做不仅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而且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缺乏尊重和关心而关闭心灵之窗,不愿意再与教师交流。

”实际上,每一名学生都需要关怀、温暖和理解,教师要静下心来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倾听学生心灵深处的需求和情感,把学生当作鲜活的生命来接纳。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法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讲过:

创造力是没法教的。

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

也就是说,创造力的培养要求不仅给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让学生不只接受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而是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独创性的方法,这一切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有可能完成。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

创造力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的空间,才能收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世界,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

有学者认为:

创造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品质的教育活动。

就其教育方式来说,这是一种自由、欢乐的启发式教育;就其教育目的而言,这是一种旨在培养个性,激发学生思维灵感和悟性,全面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就其核心来说,这是一种重在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和品德素质,并使学生的各种素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从本质的意义上讲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拓展未来生存空间创新能力。

我国台湾学者毛连韫教授指出:

激发学生创新精神,要求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为此,创造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的10个方面:

提供民主的教学气氛;乐于听取学生不同的意见,暂缓批判;提出一些开放性、没有答案的问题;允许从事独立学习工作;不排斥学生的错误和失败;改进作业及评价方法,以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家长密切配合,充分运用社区资源;不断充实自己,以提高教学质量;奠定知识基础,活用原则,推陈出新;注重创造的伦理,辅导正向的发展等。

创新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把教学作为一个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作为教育目标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绝不能满足于原有知识的掌握,满足于原有教育经验的积累,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在提高自身知识传授能力的同时,着重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自觉地把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创造精神,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不仅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让学生不仅接受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独创性方法

其次,摆脱“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按照学生的需要和能力实施学科教学,充分开发具有不同禀赋学生的潜能,让具有不同基础和潜能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机会;

再次,教师要在课堂中营造自由探讨、标新立异的氛围和环境,既要提倡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又要公平竞争,激励进取和拔尖。

教育劳动是一种创新性劳动,有定规而无定法,教师只有不拘泥教条,善于根据具体的教育情境机智灵活组织教育劳动,才能培养出既符合统一的教育目标,又有丰富个性的新人。

因此,开拓创新是教师的重要品格。

它要求教师不因循守旧,善于打破陈规旧习大胆改革;不主观教条,善于从实际出发开拓创新;不盲目崇拜,善于学习先进为我所用;不故步自封,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攀登新的目标。

教师只有具有这样的品格,才能承担起创造社会主义教育新时代,培养跨世纪新人的历史重任。

案例:

甘肃省静宁一中化学教师王好学,1986年以来,根据教学实际,结合化学学科特点,提出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观察感知——探索释疑——归纳小结——练习巩固”四环节教学法,就是结合化学实验,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来启发学生学习。

而后,在启发式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摸索、验证,提出了“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讨论探究设计方案——试验观察验证假说——师生辨析整理归纳”的启发探究教学模式,力求做到三个转变:

由教师本位向学生主体转变;由接受性学习向自主性学习转变;由单纯传授知识向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转变。

在王好学老师眼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启发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他认为,作为化学教师,要注意以化学试验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习实践和主动探索为主线,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王好学认为,教学是艺术,教师必须学会“少讲一点,多说一句”。

讲课和旅行带行李一样,要少而精,要善于少讲一点。

当然,舍弃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舍弃就要理出头绪,抓住重点,少而精,精而细。

而“多说一句”,就是在教学中善于抓住那些值得发挥的可以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东西。

这些内容,常常就是知识的来源,规律的发现,知识的活用,创造的顿悟,它的作用是深远的,学生可能会记忆一辈子,可能会举一反三,可能会领悟怎样做学问,怎样做人。

(选自《教育文摘周报》2008年第27期)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学生精神成人

1、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康德认为:

人作为有限理性存在,都自在地作为目的本身存在着,他不单纯是这个或那个意志所随意使用的工具,在他的一切行动中,不论对于自己还是对其他有理性的东西,任何时候都必须当作目的。

人永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是教育的出发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

把一个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的一个广义的界说。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

2、教师工作的基本目标是精神成人,即引导学生个体精神世界的生长、生成,启迪他们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美好情怀,诸如爱、希望、信心、善良、诚实、正直、幸福感等。

给他们一生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

要引领学生精神成人,首先把学生看作是一个个具有生命活力的个体,看作“不是俯首帖耳、百依百顺、准备苟同一切和盲从一切的人,而是有主见、有毅力、有反抗精神的人。

作为人,“他应当不仅成为一名学生,而且首先成为一个胸怀广泛的兴趣、要求和志向的人,”。

教师是学生思想道德的启蒙者和设计者。

一个人在学生时代受到怎样的道德品质的教育和熏陶,对他今后成为怎样的人关系极大。

从一位道德品质优秀的教师身上,学生吸取的道德经验是负责、热爱、尊重、同情、诚实、守信、友好、平等;而从一位道德品质低劣的教师身上,学生吸取的道德经验是冷漠、卑视、势力、散漫、虚伪、自私等。

这些直接的道德经验,常常比纯粹的道德说教更有说服力,更能影响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和确立。

因此,教师应当明确“以育人为中心”。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

我在自己的教师生活中体验到,在当今的中国,教师完全可能成为富有时代精神和创造活动的人,教师是教育事业和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

这项工作所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充满生命活力的青少年,教师若把‘人的培育'而不是把‘知识的传递',看做是教育的终极目标,那么,它的工作就不断的向他的智慧、人格、能力发出挑战,成为推动他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的不息动力,给他的生命增添发现、成功的快乐,自己的生命和才智也在事业奉献的过程中不断更新和发展。

3、教师的爱促使学生精神成人。

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放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潜移默化之中发挥它的巨大作用。

它可以使学生人格受到感化,情操受到陶冶,不仅是对学生心灵的呵护,更是一种激励、一种引导泰戈尔有句名言:

“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

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上发展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汲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上海市尚文中学特级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黄静华。

她曾经说过这么一件事:

有一次,她在北京开会,得知班上三个小男孩在逛超市时,顺手拿了三支他们喜欢的笔。

尽管知道他们已知错、认错,但是黄老师还是急得寝食不安,因为这说明自己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没有真正入耳入心,没有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要求和行动。

回到上海,一下飞机,她顾不得回家吃晚饭,匆匆赶去超市买了三支新型、精致的笔,分别送到了三个小男孩的家中。

孩子们见了黄老师开始都很不安,低着头准备挨批评。

她知道,如果此时我狠狠地批评他们,反而容易使他们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因为犯了错误的孩子更渴望得到成人的宽容和信任,这时要特别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

黄老师把笔递到了孩子们的手里,并告诉他们,以后需要什么,可以对爸爸、妈妈讲,也可以对老师讲,可千万千万不能再干这种糊涂事了。

没有斥责,没有严厉的批评,三个孩子拿着老师给的笔,都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老师的真诚唤醒了孩子们的良知。

不久,其中两个孩子在路上捡到了一只装有现金和重要物品的塑料袋,他们几经周折,才找到了已搬迁至浦东的失主——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

老人家激动不已,特地来到学校,一定要给他们每人50元酬金,以示感谢。

可孩子们婉言谢绝了,他们说:

“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当我目送两个孩子搀扶着老人走出校门时,心中感慨万千,有谁会想到,这两个孩子前不久还犯了错误呢。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美好而积极的情感,它能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的情绪,教师这种呕心沥血、诲人不倦的精神,能诱发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激情,并影响学生的理想、志趣、爱好和毅力,从而使师生之间产生一种默契,在感情和心理之间架起一座互相信赖的桥梁。

对教师敬业精神和行为的崇敬,会使学生对教师的举止、言谈,以及内在的气质、信念、生活态度都进行自然的模仿。

教师的教导会像春风一样吹进学生的心田,使他们感到温暖、欢乐和幸福,从而激起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这样,教师的爱作为一种外部情感因素,就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动机,转化为推动自己进步的内部动力。

 互动对话

《2008规范》原文

四、教书育人。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导言:

《2008规范》新增加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这一要求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

问题一:

校长您是如何理解素质教育的,您是如何看待当今我国素质教育的现状的?

(您认为素质教育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问题二:

《2008规范》要求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