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三知识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462531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28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三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三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三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三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三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三知识点.docx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三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三知识点.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三知识点.docx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三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学业水平测试内容解读

地理2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一、人口增长模式

(1)知道人口增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2)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

人口增长的阶段对比

阶段

原始低增长阶(A)

加速增长阶段(B)

增长减缓阶段(C)

低速增长阶段(D)

人口增长模式

“高高低”模式

“高低高”模式

“过渡”模式

“低低低”模式

 

出生率

较高

开始下降,较低

进一步下降,低

死亡率

迅速下降,较低

继续下降,低

自然增长率

低,波动大

提高,高

逐渐降低

人口增长

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

急剧增长

开始减缓

零增长或负增长

社会发展阶段

农业社会

工业化初期

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前后,发展中国家目前

欧洲发达国家现在

典型地区

热带原始森林深处的土著居民

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德国、英国、法国等国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人均资源不足、就业困难;经济生活水平下降,青少年儿童比例过大,加大环境的压力,不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

对策: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突出,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青壮年负担加重。

对策:

鼓励生育政策;适当接纳海外移民;建立并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人口比重达10%以上或65岁以上人口比重7%以上。

中国目前人口增长模式是“低低低”模式,即现代型。

中国当前人口政策: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20XX年1月1日起)的原因:

 

1、低生育水平稳中趋降。

(目前为1.5~1.6%,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人口总量虽保持增长,但惯性趋弱。

如果维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总和生育率将继续下降,总人口在达到峰值后将快速减少,影响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  

2、人口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

(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偏高,20XX年仍高达117.7。

)  

3、家庭规模持续缩减。

(独生子女家庭1.5亿多户,独居老人的比例提高。

)  

4、城乡居民生育意愿发生了很大变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少生优生、优育优教的生育观念正在形成。

) 

实施“二孩”政策的意义:

1、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规模,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2、利于逐步实现国家政策与群众意愿的统一,提升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家庭养老照料功能,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

3、有利于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二、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⑴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环境承载力:

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也就是能够承受的人口数量的极限,是一个警戒值。

人口合理容量:

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影响因素:

环境人口容量与资源成正相关,与科技水平成正相关,与生活消费水平成负相关。

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素。

环境人口容量估计:

乐观者(地球人口还没达极限),悲观者(地球人口爆炸),介与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地球人口可以达100亿)。

中国环境人口容量应控制在16亿。

三、人口迁移

⑴结合实例,说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人口迁移:

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入或迁出,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环境(气候、资源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等。

人类早期的人口迁移

时期

迁移原因

原始社会

追逐生活资料

农业社会

土地开垦的吸引或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

15-19世纪的世界人口迁移

迁移原因

流向

①地理大发现结束了“旧大陆”和“新大陆”长期隔绝的局面

②新航线的开辟,便捷了新旧大陆之间的联系

③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

①欧洲人(西、葡、英、法、荷等国)移往美洲、大洋洲

②欧洲殖民者贩卖黑奴到美洲

二战后的人口迁移

迁移原因

具体表现

政治原因

①东欧一些国家重新划分国界,人口相互迁移

②印巴分治,形成亚洲最大的一次国际人口迁移

③取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原殖民者被遣返回国

经济原因

欧洲、北美洲成为人口主要迁入地

新兴城市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美国人口从东北部向西部新兴工业城市转移

二次大战前后,拉丁美洲由迁入变为迁出,欧洲由迁出变为迁入,北美洲大洋州始终为迁入

国内人口迁移分为二阶段:

从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中期,计划经济,户籍管理,人口迁移有计划有组织进行,从城市→内地、边疆地区,东部→西北、东北。

改革开放后,自发迁移为主,从内地→沿海,西部→东部。

导致美国老年人从东北部向南部、西部“阳光地带”迁移的主要因素是——气候。

原因:

迁出地【东北部】:

1.地处东北老工业区,城市布局不合理,重工业发展缓慢,就业问题突出,地价升高。

(经济因素)  2.城市污染严重,不适宜居住。

(环境因素)3.东北部气候条件较差,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迁入地【西部和南部】:

1.该些地区多为新兴的高新技术区,污染小,城市环境更好,就业条件也较好。

  2.迁移人口多为老年人口,追求舒适的生活环境,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性气候。

人口迁移的意义:

(有利、不利)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迁出地——减少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造成人才、劳动力流失。

迁入地——人才流入、提供廉价劳动力,利于经济发展;但人口增加,也会增加对环境的压力。

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地域文化与人口:

在不同地区,人们对人口问题的看法是不同的。

例如,我国农村传统上愿意多生孩子,并且愿意要男孩,这是受当地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

当今大城市里的年青人有不少不愿意要孩子或不愿意早要孩子,也是受现代大城市文化的影响。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1、城市空间结构

⑴结合实例,了解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功能区:

同类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区,往往以一种功能为主,同时兼有其它功能。

主要功能区:

是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它们没有明显的界线。

①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分高级住宅(在城市外缘,环境好,面积大)和低级住宅(在内城和工业区,环境差,高层,面积小)。

高级与低级住宅区有背向发展的趋势,影响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主要因素——社会因素。

2商业区分布以市场最优为原则---分布在市中心,人流量大的地方。

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分布在市区环路边缘和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③工业区主要分布城市外围,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中心商务区简称CBD:

集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区;

特点----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存在明显差异;经济活动最繁忙之地;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⑵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1历史原因:

城市原有的土地利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功能分区的现状。

例如北京市中心城区成为行政区。

另一方面,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2经济原因:

一方面城市各地的地租不同(影响地租的因素:

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②交通的便捷程度),另一方面商业、工业和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也不同(商业用地大于住宅用地大于工业用地)。

(从市中心向四周郊区地租变化:

不呈直线,而是曲线,注意做题目)

图2-3城市土地利用与付租能力

 

③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在历史、经济、社会和政策等因素的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的分布与组合上,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空间结构模式。

图P32-33主要模式有:

模式(成因:

地租)、模式(成因:

交通)、模式(成因:

地租,交通)。

(同心圆、扇形、多核心)

城市服务功能

⑴知道城市服务功能的含义

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和经济增长中心。

城市活动一部分为城市本身服务,另一部分主要是为城市以外的地区服务,这是城市的基本活动,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门槛人口:

指某商场、市场、酒楼等正常存在所必需的服务范围或服务人数。

如果服务人数低于门槛,它难以正常运行,面临破产。

而服务人数高于门槛,能获得一定的经营利润。

⑵理解城市规模与其服务功能的关系,比较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的服务范围呈六边形形状,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等级较高城市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城市的服务范围。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城市相距较远,服务范围较大,服务种类多,服务等级高;

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城市相距较近,服务范围较小,服务种类少,服务等级低。

2、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⑴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1)概念:

城市化:

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

(2)标志:

城市人口增加或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目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最主要标志。

 

上图体现了城市化过程。

(3)城市化水平:

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

(发达国达70—90﹪,中国为50﹪,)

(4)城市化的动力:

社会经济发展

2、世界城市化进程三个阶段:

①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低、发展慢,城市问题少,区域经济中第一产业占比重较大。

②中期加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达30﹪以上开始加速,城市人口迅速增加,规模扩大,郊区城市化,城市问题加剧。

(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现在所处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③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超过70%,发展减慢甚至停止,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逆城市化(发达国家现在),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l)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起步早,发展慢。

城市化水平高(70—90%),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处于后期阶段。

(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起步晚,发展快。

水平较低(小于40%)。

城市发展不合理。

处于中期加速阶段。

⑵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变化最大的地区。

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迅猛增长。

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

出现了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质量下降、对水循环的影响(建设用地变多,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变大)、对气候的影响---如产生城市“热岛效应”“雨岛”;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

(l)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与管理,控制大城市中心区人口规模。

(2)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①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②人口和工厂向郊区扩散;③建设卫星城。

(3)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

(4)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扩大绿地面积,发展生态城市。

中国的城市化:

是解决我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

(中国城市建设方针:

积极建设中小城镇,就地吸收转化农村多余劳动力。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⑴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美国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

发展历史不同导致城市景观差异欧洲城市中心多广场和教堂

地域文化北京市中心为皇宫建筑群

与城市统治权力不同导致城市格局不同华盛顿以国会大厦和白宫的东西向和

南北向两轴线及其交会处为城市中心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1、农业区位因素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土地价格、资金、管理

技术条件:

冷藏、保鲜技术、良种、化肥、机械

举例:

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

(2)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类型

案例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作物

主要特点

区位条件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

亚洲季风区(图2-2)

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水稻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水稻生长;地势低平,适宜水田管理;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中部平原(图2-3)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国。

我国东北和新疆的国营农场。

小麦玉米等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深厚、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适宜进行大规模生产;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技先进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大牧场放牧业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图2-4)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牛、羊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质优良;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廉;距海港近,促进了商品经营。

乳畜业

西欧

北美五大湖周围、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牛奶及其制品等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地形平坦,气候温凉、潮湿,适宜多汁牧草生长;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混合农业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图2-5)

欧洲、北美洲和非洲的南非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主要是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

小麦羊

农场内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可以保持土地的肥力;两种生产方式在时间上做到忙、闲错开,便于合理、有效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可以根据国家政策和市场情况,农户及时调整种植与放牧的规模,保证稳定的收入。

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机械化水平高;交通发达;政府扶持。

热带迁移

农业

亚马孙河流域

亚马孙河流域和非洲刚果盆地等地广人稀的热带森林及其边缘地区

生产原始粗放不固定;烧荒、掘穴播种;不翻耕也不施肥就等收获

气候极湿热;

生产力水平极低下

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在图2-11中的空白框内,使系统成立(每字母限填一次)

A.秸杆B.牧草C.羊粪D.羊毛、羊肉

E.增加土壤肥力F.调节小麦、绵羊的生产规模

2、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

(1)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

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和政府政策等

增强因素:

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的素质、技术因素(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是增强竞

争力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的强有力措施)、环境

减弱因素:

原料(与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关)、劳动力的数量(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有关)

主导因素的变化:

(钢铁工业为例)原料—交通—市场

举例:

工业区位选择

①经济效益:

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类型名称

典型工业部门

优势发展地区

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业

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②社会效益

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

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沿海地区工业的大发展,到21世纪初我

国对西部地区的大开发。

国防的需要: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主要是重工

业和军事工业。

个人偏好的影响:

大批华侨和海外华人在家乡投资办厂。

工业惯性的影响:

可能由于工厂搬迁的费用太高,政府的影响,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

等,常常可以看到,某个工厂的区位不合理,但仍然留在那里,这称为工业惯性。

③环境效益:

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图2-6)

工业部门

污染类型

区位选择

水泥厂,酿造厂

污染空气

工厂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季风区的垂直郊外

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

污染水源

污水排放口要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化工厂,炼油厂

污染大气,污染水源

综合以上两条

发电厂,钢铁厂

污染空气,固体废弃物污染

污染空气综合以上的,固体废弃物污染要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图2-6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图

从工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角度考虑,请将下列工厂的代号填在图2-12中相应的空格中:

①皮革厂②火力发电厂③化工厂④印染厂⑤造纸厂⑥炼油厂⑦钢铁厂⑧电镀厂⑨酿造厂⑩水泥厂

(2)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

著名工业区

形成条件

发展特点

传统工业区

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丰富的煤炭;离铁矿区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图2-8)

衰落的原因:

生产结构单一,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

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综合整治:

①调整工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扶持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减少煤炭、钢铁企业数量,扩大单个厂矿的生产规模,新建技术水平高的电子、石化、汽车等部门的中小企业);②调整工业布局(工业布局向西部和南部拓展,钢铁工业向沿海转移);③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科技和教育,开展工业旅游,发展金融服务业);④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⑤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植树造林,营造绿色空间,优化美化环境

新兴工业区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图2-7)

大批廉价劳力;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大批廉价劳动力;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交通运输方便。

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

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大多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

(独特的发展模式——工业小区)

美国“硅谷”(高技术工业)

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这里属于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有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学);便捷的交通,通达速度快,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军事订货:

特殊的条件!

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发展特点:

工业区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传统工业区

生产规模

以中小企业为主

以大型企业为主

主要工业部门

轻工业

重工业

生产过程

分散

集中生产

资本集中程度

工业分布

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

集中布局

 

辽中南工业基地的形成条件:

自然条件:

矿产资源丰富,有丰富的煤、铁和石油资源,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燃料;

本区地处平原,地势开阔,水资源丰富;

社会经济条件:

区内有发达的水陆运输条件,陆上公路、铁路网密集,临海地区有众多港口,有利于原料燃料和产品的运输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农业基础好;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好。

3、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

合理的农业生产,使土地等资源为人类持续利用,并且为我们提供衣食来源。

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

不利影响:

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可能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

(滥砍乱伐导致生物多样性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土地盐碱化;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板结;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农产品和土壤污染)

②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

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不利影响:

工业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与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造成酸雨等严重的工业污染,并直接破坏环境。

4、生产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1)结合实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

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促进生产规模,原材料供应范围和产品销售市场的扩大;加速区域开发,使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加强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的联系;加强科技和文化交流,保证国家统一和安全。

(2)了解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商业贸易

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方式

优点

缺点

备注

铁路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连续性好

占地多、造价高、短途运输成本高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

公路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

水路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水文和气象条件影响大

历史最悠久

航空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管道

连续性强、损耗小、安全方便、运量很大

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

5、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1)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①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水运为主的时代,城市多沿河、沿海分布(例如重庆、宜昌、武汉和南京);公路和铁路运输为主的时代,城市多沿交通干线(铁路或公路)两侧不断地延伸和扩展(如株洲、石家庄、郑州);现代快捷交通(高速公路)运输时代和高速铁路运输时代,城市分布灵活多变。

②交通线的发展变化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如浙江嘉兴市聚落形态随着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由团块状沿交通线而扩展成星状;由于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扬州、济宁等城市发展缓慢,城市沿河伸展的空间形态基本保持不变。

(2)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①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的比较

山区因为地势起伏,人口密度小,交通不便(交通运输线路稀少,方式单一,商品流通,尤其是区际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所以居民点、商店沿地势低平的公路分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