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地南瓜白粉病综合防控技术操作规程 编制说明.docx
《露地南瓜白粉病综合防控技术操作规程 编制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露地南瓜白粉病综合防控技术操作规程 编制说明.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露地南瓜白粉病综合防控技术操作规程编制说明
《露地小南瓜白粉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标准草案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和起草单位
根据湖南省质量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2015年度第1批湖南省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地方标准《露地小南瓜白粉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由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提出,湖南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由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湖南省植保植检站、湖南省蔬菜研究所、江华瑶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双峰县农业农村局植保站、安乡县植保植检站、衡阳市农业农村局、长江师范学院等单位起草。
二、编制背景、目的和意义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小南瓜作为一种具有保健作用的蔬菜,它不仅有较高的食用价值,而且有着不可忽视的食疗作用,日益受到大众的青睐。
近年来,湖南省南瓜的种植面积不但扩大,但由于管理技术、防治措施、品种选择等诸多方面原因,生产栽培中的病害日趋严重,特别是南瓜白粉病经常大面积发生,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南瓜白粉病(pumpkinPowderymildewDisease)是南瓜的一种主要病害,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以生长中后期为害较重,主要侵染叶片,通常从下部老叶开始发病,导致被害叶片表面多被白粉状物覆盖,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最终影响果实的品质和产量。
我国南瓜白粉病的病原菌主要由二孢白粉菌(Erysiphecichoracearam)和单丝壳白粉菌(Sphaerothecafuligieca)侵染引起。
南瓜白粉病是一种广泛发生的世界性病害,长期困扰着南瓜的生产,给生产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成为南瓜生产中的一个限制性因素,近年来,由于南瓜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为病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南瓜病害发生更普遍,危害更严重。
通过综合防控技术成功地控制南瓜白粉病的流行,能够在南瓜生产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另外,利用综合防治方法,还减少了对化学防治的需求,降低了生产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减少了对空气、水和土壤污染的可能,降低了农药在农产品中的残留,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从“八五”开始一直致力于蔬菜病害病原菌鉴定、蔬菜品种抗病资源的筛选和品种选育、蔬菜病害生防菌的筛选、蔬菜病害发生流行规律调查、蔬菜病害绿色防控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多年对蔬菜病害的研究,掌握南瓜白粉病病原菌的发生特点及其规律,制定了一套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综合防治南瓜白粉病的方法,从而减少损失。
该标准立足湖南省南瓜生产实践,总结多年来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对南瓜白粉病综合防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南瓜白粉病综合防控等方面研究与规范,该标准立足湖南小南瓜生产实情,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强,对湖南省南瓜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标准制定的过程
2015年4月收集整理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从“八五”以来对南瓜白粉病病原菌鉴定、南瓜品种抗南瓜白粉病资源的筛选和品种选育、南瓜白粉病发生流行规律、南瓜白粉病防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并成立标准编制组,由来自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湖南省蔬菜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和辣椒种子公司育种专家、种子公司营销部门、基层农业局的专家和种植者共同组成。
2015年1月-2019年11月,在湖南省长沙、岳阳、常德、株洲、衡阳、娄底等地等蔬菜基地进行小南瓜白粉病综合防控,经过对5年的田间试验证明,本标准制定的小南瓜白粉病综合防治方法对小南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达到80%以上。
2019年11月-2020年3月,搜集资料、数据分析、试验和总结,完成标准初稿。
2020年4月,通过征求专家、植保技术部门、育种专家、种子公司营销部门、基层农业局的专家和种植者的意见,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
2020年5月规程意见征求稿送达湖南省农业农村厅植保站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处、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湖南省蔬菜研究所等有关专家,专家们仔细阅读后,再次提出建议对标准进行进一步完善,我们根据建议进行了修改,形成了标准讨论稿。
四.编制原则和依据
标准主要技术指标来源于生产实践,并经提炼论证,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指导性。
在制定过程中,广泛汲取了本所长期从事蔬菜病害研究的专家、育种专家、蔬菜种子公司营销部门和种植者的经验,进行了认真总结和分析。
在标准的编写过程中力求做到:
技术内容科学合理、叙述正确无误,文字表达准确易懂,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标准的构成严谨合理,内容编排、层次划分等符合逻辑与规定。
4.1南瓜白粉病防治试验:
试验设6个处理,①、25%吡唑醚菌酯EC、②、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百可得)、③、吡唑醚菌酯+百可得(20.0+17.5)、④、吡唑醚菌酯+百可得(15.0+22.5)、⑤、吡唑醚菌酯+百可得(10.0+27.5)、⑥、吡唑·氟唑菌酰胺42.4%WG(35.30),每个处理4次重复,共24个小区,随机排列,每个小区面积为9m2。
共216m2。
于最后一次施药后14天调查黄瓜白粉病防治效果(图1)。
4.1.1药后14天防治效果
试验地南瓜白粉病发病严重,田间试验结果(表1)表明:
吡唑醚菌酯+百可得桶混防治南瓜白粉病各浓度对南瓜白粉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其中最好的是吡唑·氟唑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百可得(10.0+27.5mL.g/亩),3次药后处理7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3.71和82.82%;3次药后处理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8.79%和69.26%,极显著高于25%吡唑醚菌酯EC(30mL.g/亩)和40%百可得WP(45mL.g/亩)的防治效果。
表1吡唑醚菌酯+百可得桶混防治南瓜白粉病试验药效试验的田间药效试验(原始数据如附件1、2)
序号
药剂及用(g,mL/亩)
药后7天
药后14天
病情指数
防治效果(%)
差异显著性
病情指数
防治效果(%)
差异显著性
5%
1%
5%
1%
1
25%吡唑醚菌酯EC(30mL.g/亩)
14.71
65.33
a
A
37.10
47.45
b
B
2
40%百可得WP(45mL.g/亩)
12.81
69.10
a
A
34.32
51.25
b
B
3
吡唑醚菌酯+百可得(20.0+17.5mL.g/亩)
11.68
71.56
a
A
24.13
65.80
a
A
4
吡唑醚菌酯+百可得(15.0+22.5mL.g/亩)
11.13
73.61
a
A
26.78
62.05
a
A
5
吡唑醚菌酯+百可得(10.0+27.5mL.g/亩)
7.49
82.82
a
A
21.77
69.26
a
A
6
吡唑·氟唑菌酰胺42.4%WG(35.30mL.g/亩)
7.00
83.71
a
A
22.07
68.79
a
A
7
CK(清水)
42.72
--
b
B
70.56
--
c
C
图1各处理防治效果
空白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百可得)
吡唑·氟唑菌酰胺吡唑·氟唑菌酰胺+百可得(10.0+27.5mL.g/亩)
图2处理14d后田间防治效果
五、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说明
5.1标准制定依据
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和规定编写本标准内容。
依据国家“八五”科技支撑计划以来,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开展的蔬菜抗病育种、病害绿色防控技术,以及开展的蔬菜产业体系蔬菜病害防治岗位科学家课题研究结果,作为形成技术规程的主要依据。
同时充分考虑湖南地区露地小南瓜白粉病的发生特点及流行规律,规程具有可操作性。
5.2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湖南省区域范围内露地小南瓜白粉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5.3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T/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5.3术语和定义
为便于本标准的编制和使用,对适用于本标准的专有术语进行了定义,如综合防控、小南瓜白粉病、发病率、病情指数等。
5.4发生流行规律
湖南种植小南瓜以露地种植为主,南瓜白粉病的病原菌与黄瓜白粉病的病原菌相同,造成了湖南白粉病经常发生,南瓜白粉病病原菌也可以菌丝体或休眠的闭囊壳形式在病株残体上越冬。
次年春天,当温、湿度适宜时,闭囊壳破裂释放子囊孢子,或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侵入寄主,成为当年的初侵染源。
分生孢子借助气流或雨水传播蔓延,条件适宜时萌发生出芽管或生成菌丝,直接侵入寄主表皮细胞,在其内形成吸器吸取营养;湖南南瓜白粉病始发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此期间雨水多、湿度大、气温适宜,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进入6月中旬,白粉病迅速扩展蔓延,若防治不及时,全田感染,可能出现全田倒秧。
6月下旬至7月中旬,由于高温抑制作用,白粉病处于潜伏期。
5.5田间诊断病害诊断
南瓜白粉病病原菌主要危害植株叶片,叶片表面被白色粉状物覆盖后,光合利用率降低,严重影响南瓜结实与种子成熟。
南瓜白粉病发病初期叶片正面或背面出现白色、近圆形粉状小霉点,以叶面较多,后逐渐扩大为直径约1~2cm的白色霉斑,此后白粉斑放射状扩展连成大块,成为边缘不明显的大片白粉区;在植株生长中后期发病最为严重,期间白粉布满全叶,最终病叶枯黄变脆或卷缩,但不落叶,有时甚至提前拉秧(图3)。
图3 南瓜白粉病危害情况
5.6防治原则
根据南瓜白粉病在露地和大棚的发生规律及为害特点,结合气象资料,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指导思想和“经济、有效、安全、简易、规范”的原则,从农田生态系统整体出发,充分发挥各种因素的自然控害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控制生产环境,减少病原菌来源,协调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各种防控技术,恶化病原菌的生存条件,提高农作物抗病能力,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根据南瓜白粉病测报结果,确定防治方案,当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防治病害无法控制在经济阀值以下时,适当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和低污染的药剂控制病原菌的为害,安全、经济、有效地将由病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
5.6防治方法
5.6.1培育无病壮苗健苗
5.6.1.1选种
选用抗病、避病、高产、优质的品种,避免同一品种连续种植。
。
5.6.1.2种子消毒
播种前先将南瓜种子在阳光下晒4~5h,并每隔1h翻动1次,使其受光均匀。
把选好的种子放在55℃温水浸种30min或购买包有种衣剂的种子催芽播种。
5.6.1.3苗床消毒
苗床选择旱能浇、涝能排的高燥地块,育苗前,彻底清除苗床枯枝残叶和杂草,深耕土壤30cm左右,边耕边撒上生石灰(80~100g/m2)和98%棉隆微粒剂(30-45g/m2)进行土壤消毒,并把土块敲碎整理好成高畦,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和少量无机肥,在苗床内、外南北或东西向地面下挖10cm深,建造宽(1~1.2)m长根据需要而定的苗畦,畦面平整后,松紧适度,最后盖好朔料薄膜覆盖密封苗床7d左右再播种。
5.6.1.4育苗及苗床管理
播种前苗床浇足底水,湿润至床土深10cm。
水渗下后用营养土薄撒一层,然后将处理后的黄瓜种子均匀地撒播,播种时注意密度不宜过大,播种完后,用细土均匀地将种子覆盖,轻轻压实,用细孔洒水壶将苗床浇透,根据天气适当通风,控制幼苗徒长。
幼苗生长过程中要控制苗床温度和湿度,苗期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和少量无机肥,加强育苗管理,及时处理病虫害,拔除病苗弱苗,选用无病虫壮苗移栽。
5.6.2种植前处理
5.6.2.1选地
种植小南瓜的露地或大棚应选择光照充足且土壤深厚肥沃,排灌方便,地势较高的地块种植。
5.6.2.2合理轮作
小南瓜忌连作,实行合理布局和与非瓜类作物尤其是与葱蒜类作物轮作2~3年以上,可有效地降低田间病原菌的数量,控制病害的发生。
5.6.2.3清洁田园
小南瓜定植前,结合整地,彻底清除田间及周边枯枝残叶和杂草,以断绝病害循环侵染途径。
5.6.2.4深耕耙耱
深翻土壤将土壤表层的蔬菜病残体、落叶埋至土壤深层使其腐烂,也可将病原菌翻至地表,不仅可以利用太阳紫外线直接杀死病原菌,还能通过破坏地下病原菌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从而降低土壤病害基数;同时深翻还可以使土壤疏松,有利于植物根系发育,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5.6.2.5施足基肥
基肥以腐熟农家肥为主,每667m2按农家肥(1000~2000)kg,饼肥(30~40)kg,过磷酸钙(40~50)kg,45%三元复合肥(30~40)kg高温沤30~50d后使用。
2/3在园地耙平后全面撒施,1/3作畦后在种植行开沟施入。
5.6.2.6垄作栽培
在园地整平并撒施第一批基肥后即可作畦。
畦宽(130~150)cm(包沟),畦高(35~40)cm,双行种植。
第二批基肥在畦面上沿种植行开双沟施入,并将畦面土块整细,把土块敲碎整理好成高畦,呈龟背状,以利于排水。
5.6.2.8地膜覆盖
全程地膜覆盖。
5.6.3田间管理
5.6.3.1农业防治
5.6.3.1.1种植健壮幼苗
严格选用无病虫害为害的健康壮苗进行田间定植。
5.6.3.1.2合理密植
小南瓜田间定植时合理密植,每667m2定植1200~1500株,单株定植。
5.6.3.1.3清洁生产
在小南瓜生长期间,及时整蔓,调整小南瓜植株伸蔓期及时整蔓,以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促进结实,植株不摘心或轻摘心,以增强植株的生活力,延缓衰老,抑制白粉病的为害;当田间出现南瓜白粉病中心叶片时,及时摘除为害的叶片、果实或拔除整株植株,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减轻白粉病传播蔓延;在进行整枝、打叉、农田除草或其他农作时应减少对作物的机械损伤,防止农作时南瓜白粉病传播。
5.6.3.1.4肥水科学管理
控制化学肥料的使用,在增施腐熟有机肥的基础上,按氮、磷、钾等养分进行科学配方施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和营养状况,促进健壮成长,增加其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叶面喷施钙肥、硅肥等微量元素或在黄瓜的不同生育期喷施或使用其他生物制剂诱导小南瓜对南瓜白粉病的抗性。
科学管水,避免串灌、漫灌、减缓病害传播蔓延。
5.6.3.2生态系统防控
在小南瓜定植后,在每块小南瓜地畦与畦之间种植其他不感染南瓜白粉病的作物,如韭菜、大蒜、洋葱等作物。
5.6.3.3农药防治
在上述措施无法控制小南瓜白粉病在经济阀值以下,且南瓜白粉病出现大面积爆发时,科学合理使用农药防治。
5.6.3.3.1小南瓜白粉病科学测报
根据小南瓜白粉病的发生为害规律,对田间小南瓜白粉病发生情况进行观察,结合气象因素,对小南瓜白粉病的发生为害进行预测。
5.6.3.3.2确定防治方案
对南瓜白粉病测报情况进行分析,及时预测南瓜白粉病的防治适期、重点防治区域,使用何种防治方法等防治方案,推广统防统治。
根据防治时期确定防治适期。
防治适期1:
当田间小南瓜果实或叶片病情指数达到5时,即达防治指标,应视为防治适期。
防治适期2:
田间查见小南瓜白粉病中心病株,且天气预报近期(7d)内平均气温在(15~30)℃左右、连续3天降雨,此后的(3~7d)即为防治适期。
5.6.3.3.3生物农药防治
当田间小南瓜白粉病病情指数≦5或达到防治适期时,采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
5.6.3.3.4化学农药防治
当田间小南瓜白粉病病情指数>5或生物农药无法控制南瓜白粉病时,选择高效低毒农药进行防治,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提倡农药的交替使用,农药安全间隔期要符合GB4285、GB/T8321的规定。
5.6.3.3.5防治要求
在防治南瓜白粉病施药防治过程中,要均匀喷施全株,对中下部发病部位进行治疗性防治,对上部新生叶进行预防性控制。
同时要均匀喷施叶片的正面和反面,更好地控制南瓜白粉病。
5.6.4清园处理
南瓜采收结束后,清除南瓜植株残体、田间及周边杂草,进行无害化处理。
5.7采收
5.7.1采收时间
严格按农药安全间隔期,争取在质量最佳期采收。
5.7.2采后处理
禁止用污水清洗小南瓜果实。
5.8建立防控档案
田间防治小南瓜白粉病防治方法应做如实的记载,及时检查药剂使用情况及效果,建立防控档案。
5.9附录
本标准引用的附录为资料性附录和规范性附录。
5.9.1本标准附录A对小南瓜白粉病调查方法和分级标准进行了描述。
5.9.2本标准附录B对小南瓜白粉病的症状进行了描述。
本标准提供的照片都是这些年来我们在田间采样和田间调查时的照片。
5.9.3本标准附录C对小南瓜抗白粉病品种进行了总结。
5.9.4本标准附录D是低毒、低残留、高效防治小南瓜白粉病的药剂,为小南瓜白粉病防控提供参考。
5.9.5本标准附录E对小南瓜白粉病防治档案进行了内容规定,为小南瓜白粉病的防控提供指导。
六、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与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没有冲突
七、规范性引用文件
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T/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八、标准在编写过程中意见分歧情况
本标准在编写过程中没有重大意见分歧。
《小南瓜白粉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编制工作组
202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