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题一解析版语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454300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9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滨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题一解析版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山东省滨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题一解析版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山东省滨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题一解析版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山东省滨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题一解析版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山东省滨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题一解析版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滨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题一解析版语文.docx

《山东省滨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题一解析版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滨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题一解析版语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滨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题一解析版语文.docx

山东省滨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题一解析版语文

2019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题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题,每题2分,共16分)

1.(2分)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

下列物质用途利用的是其物理性质的是(  )

A.

氢氧化铝片治疗胃酸过多

B.

小苏打做灭火剂原料

C.

稀有气体用于激光技术

D.

碳酸钙用于炼铁、炼钢

2.(2分)有关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③属于同种元素,化学性质相同

B.①④粒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C.④的化学符号为F﹣

D.②③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

3.(2分)对下列化学知识的认识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①吃水果、蔬菜﹣﹣可以补充维生素,物质分类中维生素属于有机物化合物②氟是人体微量元素,使用含氟牙膏可以防治氟斑牙和氟骨病

B

①由于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金刚石和石墨的化学性质不同②喝汽水后打嗝,是因为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C

①铵态氮肥不能和碱性化肥混合使用,如硝酸铵不能与草木灰(含碳酸钾)同时使用②化石燃料资源不可再生,作燃料烧掉会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所以要通过干馏分馏等多种方法综合利用化石燃料资源

D

①乳化作用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很普遍,洗涤剂去油污利用的就是乳化作用,洗涤剂就是一种乳化剂②活性炭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A.AB.BC.CD.D

4.(2分)实验现象是我们得出结论的重要依据。

下列实验现象与结论叙述不符的是(  )

A.KMnO4溶于水形成的紫色溶液能导电,说明KMnO4溶液中存在离子

B.向无色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该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C.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D.向鸡蛋白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变性

5.(2分)下列实验设计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检验CH4中是否含有H2

B.

检验X溶液中是否含有SO42﹣

C.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

加热蒸发制备NaCl晶体

6.(2分)有x、y、z三种金属,y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x、z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如果把x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会儿,在z表面有银析出,而x没有变化。

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  )

A.yzxB.zxyC.yxzD.xzy

7.(2分)完成探究某无色澄清溶液成分的实验后,四位同学分别对溶液成分做了如下记录。

仅依据我们学习过的有关化学知识就可以判断出只有一位同学的实验结论可能是正确的,这位同学是实验记录是(  )

A.硫酸钾、碳酸钠、硝酸钠B.硝酸钾、氯化钠、氯化铁

C.硫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钡D.氯化钙、硝酸钠、碳酸钾

8.(2分)控制一定的温度,用图1装置在空气中焙烧MnCO3可以制取MnO2.某探究学习小组查阅资料得知MnCO3在空气中加热不同温度时易转化为锰的不同氧化物,其残留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如图2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锰元素的化合价有+2、+3、+4、+6、+7)

A.在空气中加热MnCO3发生的化学反应都属于分解反应

B.空气中焙烧MnCO3制取MnO2,反应温度应控制在900℃

C.a、b、c三点所得锰的氧化物中锰元素的化合价越来越高

D.制取MnO2时在空气中焙烧MnCO3是因为需氧气参加反应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大题共5题,每空1分,共19分)

9.(4分)化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1)我们提倡使用无磷洗涤剂,原因是含磷洗涤剂中的三聚磷酸钠会造成水生植物大量繁殖而污染环境。

三聚磷酸钠的结构如图1所示,所含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则其所含磷元素的化合价是  。

(2)“一带一路”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古代染坊常用下列物质中的一种盐来处理丝绸,这种盐是  (填序号)。

A.熟石灰B.碳酸钾C.乙醇D.苛性钠

(3)干电池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化学电源,也是伏打电池的一种,利用某种吸收剂(如木屑或明胶)使内含物成为不会外溢的糊状。

干电池常用作手电筒、收音机等生活中的小电器用品的电源,是一种将  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4)乙醇是一种由粮食及各种植物纤维加工成的燃料,乙醇汽油是乙醇和普通汽油按一定比例混配形成的新型替代能源。

按照我国的国家标准,乙醇汽油是用90%的普通汽油与10%的燃料乙醇调和而成。

乙醇属于可再生能源,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10.(5分)图表法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工具。

请结合所给图表回答问题。

(1)图a是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

25℃将等质量的氯化钾和硝酸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得无色溶液,降温至15℃时出现如图b所示现象。

烧杯甲中溶解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硝酸钾中含有少量氯化钾,应采用  的方法提纯硝酸钾。

(2)图c数轴中A、B、C处表示的是常温时将氯化钠、硝酸铵、烧碱三种物质分别溶于100g水所得溶液的温度,其中表示硝酸铵的是  (填序号)

(3)下表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在不同温度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表。

 氢氧化钠

 碳酸钠

 20℃

40℃

 20℃

 40℃

 水

 109g

129g 

21.8g 

49g 

 酒精

 17.3g

40g 

不溶 

不溶

20℃时,若将0.8g氢氧化钠分别投入5g酒精的大试管中,振荡,再向其中通入CO2,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为  ,反应方程式为  。

11.(4分)请你用“化学视角”探寻宏观和微观世界。

(1)实验探究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①已知石蜡的着火点约为190℃,蜡烛的火焰由气态石蜡燃烧形成,如图1所示。

在温度计示数为280℃以上时,快速推动活塞,会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  (填序号)。

A.移走可燃物B.隔绝氧气C.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②某同学尝试用烧杯罩住两支点燃的、高矮不同的蜡烛,结果出现了如图2所示实验的现象,由此可推知穿过火灾险区时应该  (填“高”或“低”)势行进。

(2)A、B、C是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微观示意图。

通过比较B和C可以得出“  ”的结论。

再仔细分析图,发现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有  。

12.(3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升高,使全球气候问题日趋严重。

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尝试通过下列途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利用氢氧化钠溶液来“捕捉”二氧化碳,并将二氧化碳储存或利用,流程如图所示:

(1)分离室中分离物质的操作名称是  。

(2)反应、分离室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3)请写出这种“捕捉”二氧化碳工艺的一个优点  。

13.(3分)如图中的各物质及其转化关系,都与人类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

常温时C、F、G、M均为气体,I为液体,F、G所含元素种类相同,F的水溶液显酸性,E为难溶于水也难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1)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

(2)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组成物质D的元素为  。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2题,共10分)

14.(5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将学习过的一些实验装置进行了组装,探究物质的化学性质。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和所学化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为了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和性质,某同学在A装置中加入稀盐酸和石灰石,选择了适当的试剂X.打开弹簧夹k1,关闭弹簧夹k2,打开活塞,滴加稀盐酸,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至装置内空气排尽。

检验空气已排尽的方法是  ;打开弹簧夹k2,关闭弹簧夹k1,点燃酒精喷灯,观察到D装置出现  的现象,E导管尖嘴处的气体被点燃且火焰呈淡蓝色。

(2)若在A装置中加入适合的药品,锥形瓶中发生化学反应  (填化学方程式)时,装置内空气排尽后点燃酒精喷灯,试剂X与

(1)相同,观察到D、E中出现与

(1)相同的现象。

(3)若在A装置中加入适合的药品,并将C中硬质玻璃管内药品改换成氧化铜,实验中观察到C处的黑色粉末变成红色,E处尾气仍能被点燃也发出淡蓝色火焰,则锥形瓶中发生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15.(5分)“双吸剂”是一种常见袋装食品的保鲜剂,能吸收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某食品袋中发现一包“双吸剂”,标签如图所示。

同学们对这包久置的“双吸剂”固体样品很好奇,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久置“双吸剂”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

铁与氯化铁溶液在常温下发生反应生成氯化亚铁:

Fe+2FeCl3═3FeCl2。

【作出猜想】久置固体中一定有活性炭可能含有及  。

【实验探究】下表是小组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和记录的实验报告,请你补充完整:

实验操作①取3g固体样品仔细观察,用磁铁吸固体,置于烧杯中,加20mL水,用温度计测量溶解前后液体温度,过滤,所得滤液备用。

②取少量①中无色滤液,滴加无色酚酞。

③取少量固体样品放入试管中,加适量的试剂[:

single:

]Y,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导管另一端伸入澄清石灰水中。

实验现象固体样品中有黑色粉末,较多白色固体及少量红棕色固体,少量黑色粉末可以被磁铁吸引,温度计温度无明显变化,得到无色滤液溶液有无色变为红色实验结论样品中一定含Ca(OH)2样品中含有活性炭、CaCO3试管中固体逐渐减少,有大量无色气体产生,得到浅绿色溶液,有少量黑色固体不溶,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释疑】确定了久置“双吸剂”固体的成分后,几位同学又提出了以下问题:

Ⅰ.步骤③中加入试剂Y后,溶液呈不呈黄色的原因是  。

Ⅱ.查阅资料得知,铁粉作脱氧剂时,为了达到更好的脱氧效果,

会向其中加入少量的氯化钠。

请设计实验说明氯化钠存在时铁粉脱氧效果更好:

  。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题,共5分)

16.(5分)往64.5克稀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20%的氢氧化钠溶液,所得溶液的pH变化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试分析计算:

(1)a→b段表示氢氧化钠与混合溶液中的  反应。

(2)反应到c点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精确到0.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题,每题2分,共16分)

1.

【考点】E4: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氢氧化铝片治疗胃酸过多,是利用了氢氧化铝能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的性质,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小苏打做灭火剂原料,是利用了小苏打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稀有气体用于激光技术,是利用了通电时它们会发出不同颜色的有色光,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D、碳酸钙用于炼铁、炼钢,是利用了碳酸钙能除去其中的杂质的作用,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

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2.

【考点】B8: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A、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进行分析判断。

B、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C、根据④质子数=8,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进行分析判断。

D、②③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物质是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①③的核内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但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B、①④的最外层为电子数均为8,均属于相对稳定结构,故选项说法正确。

C、④质子数为9,核外电子数为10,为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氟原子,其原子符号为F﹣,故选项说法正确。

D、②③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物质是氯化钠,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3.

【考点】J6:

矿物质与微量元素;7H:

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7O:

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9J:

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CA:

碳元素组成的单质;E3: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HO:

常见能源的种类、能源的分类;J4:

食品、药品与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

【分析】A.根据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来分析;

B.根据结构决定性质以及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来分析;

C.根据铵态氮肥的性质以及化石能源的综合利用来分析;

D.根据乳化原理以及净水的原理来分析。

【解答】解:

A.人体摄入氟元素过量会导致氟斑牙和氟骨病,有氟斑牙和氟骨病不能使用含氟牙膏,故错误;

B.由于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但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化学性质相同,故错误;

C.铵态氮肥不能和碱性化肥混合使用,如硝酸铵不能与草木灰(含碳酸钾,溶液显碱性)同时使用;化石燃料资源不可再生,作燃料烧掉会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所以要通过干馏、分馏等多种方法综合利用化石燃料资源,故正确;

D.活性炭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错误。

故选: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解答时要充分理解各种物质的性质,然后再根据物质的性质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确定物质的用途。

4.

【考点】JD:

鉴别淀粉、葡萄糖的方法与蛋白质的性质;91:

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96:

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分析;BA: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分析】A.根据溶液导电的原因来分析;

B.根据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来分析;

C.根据分子的性质来分析;

D.根据重金属盐的性质来分析。

【解答】解:

A.高锰酸钾溶于水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钾离子与高锰酸根离子,所以其水溶液能导电,故正确;

B.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的溶液一定显碱性,但不一定是碱的溶液,如碳酸钠是一种盐,其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故错误;

C.分子间存在着间隔,所以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故正确;

D.重金属盐有毒,能使蛋白质变性,所以向鸡蛋白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故正确。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掌握溶液导电的原理、溶液的酸碱性、分子的性质以及重金属盐的毒性是解题的关键。

5.

【考点】34: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4I:

蒸发与蒸馏操作;4W:

证明硫酸和可溶性硫酸盐;62:

空气组成的测定;AB:

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分析】A、根据干冷的烧杯能检验水蒸气的存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氯化钡能与硝酸银溶液、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等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进行分析判断。

C、所选除氧剂要具备以下特征:

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生成的物质为非气态。

D、根据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甲烷、氢气燃烧均生成水蒸气,干冷的烧杯内壁均出现水雾,不能检验是否含有H2,故选项实验设计或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向X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中也可能含硝酸银溶液、碳酸根离子等,不能检验X溶液中是否含有SO42﹣,故选项实验设计或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或者一氧化碳气体甚至是两者的混合气体,虽除去氧气,而增加了新的气体,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选项实验设计或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制备NaCl晶体,故选项实验设计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

D。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6.

【考点】86: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判断能否发生反应,进而可确定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解答】解:

由题意可知,有x、y、z三种金属,y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x、z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说明y的金属活动性最强。

如果把x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会儿,在z表面有银析出,而x没有变化,说明z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x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弱,即z>Ag>x;则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至弱的顺序为y>z>x。

故选:

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金属活动性应用,掌握金属活动性应用“反应则活泼、不反应则不活泼”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

【考点】9R:

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可知,若物质之间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水、气体、沉淀,则能够在溶液中大量共存;本题还要注意溶液呈无色,不能含有明显有颜色的铜离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等。

【解答】解:

A、三种物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沉淀、气体、水,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故选项正确。

B、三种物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沉淀、气体、水,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但氯化铁溶于水显黄色,故选项错误。

C、硫酸钠和氢氧化钡在溶液中能相互交换成分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D、氯化钙和碳酸钾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钾,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故选:

A。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共存问题,判断物质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还要注意是在酸性溶液中共存及特定离子的颜色。

8.

【考点】AF:

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D6: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FA:

反应类型的判定.

【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结合物质间反应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

A、MnCO3在空气中加热时依次发生下列反应:

2MnCO3

2CO2+2MnO2

4MnO2

2Mn2O3+O2↑

2Mn2O3

4MnO+O2↑

故在空气中加热MnCO3发生的化学反应都属于分解反应,正确;

B、设100g碳酸锰分解生成二氧化锰的质量为x

MnCO3

CO2↑+MnO2

230174

100gx

x≈75.65g,对应的温度为300℃,所以根据图可以看出,焙烧MnCO3制取MnO2应该控制反应的温度为300℃,错误;

C、a点是二氧化锰,其中锰元素的化合价为+4,b点是Mn2O3,其中锰元素的化合价为+3,c点是MnO,其中锰元素的化合价为+2,故化合价越来越低,错误;

D、由于加热过程中会生成MnO,所以装置内的空气提供的氧气能够使反应过程中转化为二氧化锰而不是MnO.所以焙烧时向石英管中通入空气的目的是提供碳酸锰转化为二氧化锰的氧气,防止生成MnO,错误;

故选:

A。

【点评】掌握物质的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大题共5题,每空1分,共19分)

9.

【考点】A9:

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D6: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E5: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G5:

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

(1)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化学式进行解答即可;

(2)根据盐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进行分析判断;

(3)根据题中信息进行分析即可;

(4)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分析。

【解答】解:

(1)有图可知,三聚磷酸钠化学式是Na5P3O10,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磷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

(+1)×5+3x+(﹣2)×10=0,则x=+5价。

故填:

+5。

(2)A、熟石灰是由钙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碱,故选项错误。

B、碳酸钾是由钾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选项正确。

C、乙醇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选项错误。

D、苛性钠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是由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碱,故选项错误。

故选:

B。

(3)干电池常用作手电筒、收音机等生活中的小电器用品的电源,是一种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故填:

化学;

(4)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2H5OH+3O2

2CO2+3H2O.故填:

C2H5OH+3O2

2CO2+3H2O。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物质类别的判别、化合价原则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

【考点】7N: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4H:

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7F: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G5:

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

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

(1)25℃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钾的溶解度,所以25℃将等质量的氯化钾和硝酸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得无色溶液,降温至15℃时出现如图b所示现象,烧杯甲中溶解的溶质是KCl,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硝酸钾中含有少量氯化钾,应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硝酸钾;

(2)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基本不变,所以表示硝酸铵的是A;

(3)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在酒精中不溶,所以将0.8g氢氧化钠分别投入5g酒精的大试管中,振荡,再向其中通入CO2,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

有晶体析出,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

故答案为:

(1)KCl,降温结晶;

(2)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基本不变,所以表示硝酸铵的是A;

(3)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在酒精中不溶,所以将0.8g氢氧化钠分别投入5g酒精的大试管中,振荡,再向其中通入CO2,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

有晶体析出,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1.

【考点】H4: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BA: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分析】

(1)①灭火的原理有:

(1)与空气(或氧气)隔绝。

(2)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3)清除可燃物;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

②根据蜡烛燃烧的产物及实际情况分析出现的现象;

(2)根据图示,BC是同种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运动速率不同,由AB可知,温度相同,分子不同,运动速率不同进行解答。

【解答】解:

①蜡烛的着火点约为190℃,蜡烛的火焰由气态蜡燃烧形成。

如图所示,在温度计示数为280℃以上时,快速推动活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