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邓三思考题整理版.docx
《毛邓三思考题整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邓三思考题整理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邓三思考题整理版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
邓小平理论: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4、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
包括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
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魏敏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都有新的丰富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5、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
第一、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形成了科学认识。
第二、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三、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一、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第三、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6、怎样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7、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由与时俱进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在基本精神上都是一致的,都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这是它们的基本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完整地表述为: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
无论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还是理论联系实际,都是实事求是的具体展开。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内容。
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
党的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对思想路线阐述和发挥过程中,分别强调或解放思想,或与时俱进,或求真务实,都是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所提出的重点要求,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
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4.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这个精髓,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规划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一系列以“两手抓”为重要内容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等等。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这个精髓,在改革发展稳定、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构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提出“三个代表”要求并把它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等等,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这个精髓,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5.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邓小平指出:
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
江泽民指出:
坚持马克思主义,决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该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要做到实事求是,还必须求真务实。
胡锦涛指出:
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就是为了使我们在推进各项工作时能够更好地把握规律性、增加主动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
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
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6.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
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我们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
解放思想是常提常新的事情。
在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同时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有许多重大课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回答。
都需要我们继续解放思想,在实践中找到解决的办法。
实现理论创新,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理论创新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7.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走自己的路,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
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又会产生新的主客观矛盾,这就需要根据变化了的实际不断发展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使之具体化和深刻化。
无论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还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都意味着对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和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偏见的突破,因而走自己的路,同时意味着开拓创新。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相联系的,也是同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相联系的。
毛泽东提出要“以苏为鉴”,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自己的的道路。
他明确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2、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这个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
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
社会主义本质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它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既相对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
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党的十三大曾从我国人口结构、工业发展水平、地区发展状况、科学教育文化发展等几个方面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经过10年的认识和实践,党的十五大更加全面地从现代化发展的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经济运行方式、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人民富裕程度、地区发展状况、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设及国际比较等方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作出新的概括,强调指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其中,第一条和第九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总概括,其他七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展开。
这九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发展进程中必然还要经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不同时期会出现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党的十七大从八个方面分析和概括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阶段性特征,强调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没有变。
只有既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的历史阶段,又认真分析不同时期具体的阶段性特征,才能准确判断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并据以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又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既紧紧抓住了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又体现了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全面推动历史进步,实现民富国强、民族振兴的要求。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二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起来。
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对党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所作出的科学概括,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它们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
离开四项基本原则谈改革开放,改革必然会失去正确的方向,走到背离社会主义的邪路上去;离开改革开放谈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就不能与时俱进,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
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即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主张资本主义制度,主张全盘西化,是根本违背人民利益和历史潮流、为广大人民所坚决反对的。
邓小平一再强调,中国要搞现代化,绝不能搞自由化,绝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他就明确指出:
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
他认为,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
只有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永远不背离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
他强调,为了保证有秩序地推进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稳定是压倒一切的,没有稳定的环境,无论改革开放还是现代化建设,都不可能正常进行,即使已经取得的成果也可能会丧失掉。
只有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能有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
因此,他强调指出,在整个现代化的过程中都存在一个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问题,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后果极其严重。
邓小平关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危害性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长期性,对于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具有深远的意义。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要求,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题目,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丰富了基本纲领的内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
但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通过若干阶段的具体目标,有步骤、分阶段地向前推进。
在每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都需要提出符合实际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形成阶段性的行动纲领。
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都是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
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
共产主义既是一个伟大的社会理想和科学的理论体系,又是一个现实的运动。
我们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归根结底都是在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条件。
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
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方向和道路的统一,目的和过程的统一,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背景的。
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
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我们也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
邓小平正是在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的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踏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
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因此,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
因此,改革开放的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
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2.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实践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第二,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的解决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