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练习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跟踪演练强化提升716Word版含答案.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练习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跟踪演练强化提升716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练习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跟踪演练强化提升716Word版含答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练习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跟踪演练强化提升716Word版含答案
跟踪演练·强化提升
【高考真题】
1.(2016·海南单科·T8)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 )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解析】选D。
东晋南朝时期的南迁主要是由于北方的“八王之乱”,唐“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导致人口南迁,五代及南宋时期是割据混战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南下导致战乱不断而南迁。
由此,中国古代三次经济南移的主要原因都是北方战乱。
人口大规模的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动了江南农业经济的发展。
所以答案为D。
A、B和C不是其原因,故排除。
2.(2014·全国卷Ⅱ·T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选A。
由材料可知,交子的产生是因为“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而不是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故B不正确。
材料中并未提及富商社会地位的提高,只是讲了他们之间的商业纠纷问题,故C不正确。
经济重心的南移虽是北宋时期的历史现象,但材料中并未体现,故D也不正确。
3.(2013·全国卷Ⅱ·T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
“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 ( )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解析】选D。
材料反映的是广东大庾岭以北的丝销往广东,而广东一带的盐铁销往广东大庾岭以北,这反映了当时大规模远距离的商品贩运,由此可知D正确。
材料未体现A、B、C的内容。
4.(2016·海南单科·T26)(13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明洪武五年(1372),琉球遣使“入朝”,明朝赐以《大统历》及文绮、陶铁器等,后“以陶器七万、铁器千就其国市马”。
从此,琉球接受明廷封赐,派子弟到北京及南京的学校学习,新王继位必请明廷册封,使用明朝皇帝年号。
明朝特地“赐闽中舟工三十六户,以便贡使往来”。
江西饶州人朱复曾在琉球任重要官职达40余年。
琉球“一岁常再贡三贡”,随贡使到福建等地私下交易的人员众多。
成化十一年(1475),明廷“定令二年一贡,毋过百人,不得附携私物”。
此后数十年中,琉球不断请求增加朝贡次数,明嘉靖后期,倭寇袭扰琉球。
琉球“遣兵遨击,大歼之”。
此后,琉球“外御强邻,内修贡不绝”。
万历四十四年(1616),日本试图进犯鸡笼山(今台湾)。
琉球“遣使以闻,(明朝廷)诏海上警备”。
——据《明史·琉球传》
(1)根据材料,概括琉球与明朝的关系。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琉球与明朝贸易的特点。
(5分)
【解析】第
(1)题主要是要概括材料得出,从材料中“琉球接受明廷封赐,派子弟到北京及南京的学校学习,新王继位必请明廷册封,使用明朝皇帝年号”“随贡使到福建等地私下交易的人员众多”“明嘉靖后期,倭寇袭扰琉球。
琉球‘遣兵遨击,大歼之’”等句中概括出答案即可;第
(2)题,琉球与明朝贸易的特点要注意联系所学知识,从方式、彼此的关系以及明朝对外政策等方面去分析。
要注意语言的精炼。
答案:
(1)接受明朝册封;接受明朝文化;支持明朝抵御倭寇;贸易往来密切,人员交流频繁。
(8分)
(2)琉球主动寻求与明朝贸易;要求扩大贸易规模;明朝竭力将与琉球的贸易纳入到朝贡体制(官府控制)之下。
(5分)
【备选真题】
1.(2012·全国卷·T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
“(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 (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解析】选B。
由题干主旨可以看出是松江地区工商业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动,“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可以为证。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农业的衰退在题干中看不出,也不符合历史事实,当时明代农业也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故A错;C贫富分化在题干材料中看不出,故C错;D说法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和题干意思矛盾,故D错。
2.(12分)(2016·江苏单科·T21)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
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
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
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
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
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
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
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
(6分)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
(3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
(3分)
【解析】第
(1)题,第一问据材料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得出取消关卡和禁令,也就是允许自由经商;第二问据材料一“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得出商业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第三问结合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得出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第四问结合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得出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
(2)题,据材料二“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得出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据材料二“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得出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据材料二“以末致财,用本守之”得出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
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得出抑商和惠商是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
答案:
(1)做法:
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
(1分)成效:
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2分)目的:
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2分)后果:
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
(1分)
(2)观念:
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
(3分)
(3)关系:
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
(3分)
【金榜原创】
1.禁榷制度是中国古代政府对某些特定商品实行专营的制度。
宋人韦骧评述道:
“榷财之制非古也,自汉武始之矣。
……晋、魏、隋、唐以来,皆沿而为法,盖后世财用浸阔,不可一日无榷也。
”材料表明禁榷制度 ( )
A.强化君主专制是前提
B.有利于增长国家财政
C.弱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D.是历代王朝采用的经济政策
【解析】选B。
根据材料“盖后世财用浸阔,不可一日无榷也”可知,随着财政支出的增加,榷财制度的作用日益明显,故B正确。
2.宋朝以来的江南地区,城市里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
数百年后,该地区一些城镇拜财神习俗日益浓厚。
这表明当时的江南 ( )
A.经济功能明显增强
B.经济对社会的影响力上升
C.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D.朝廷藉此强化财富思想
【解析】选B。
服务业与娱乐业是随着商业发展而逐渐扩大,拜财神习俗浓厚也是人民重视商业的表现,二者都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故B正确。
3.有史书记载:
明朝时期,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长期如吾土,则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顷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
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当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大量棉纺织品投入市场
C.有的城市发展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D.商品经济渗透浙江农村
【解析】选A。
依据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在一些棉纺织业发达的城市,商人也投入到生产领域,利用自己雄厚的资本购进棉花或棉布,分发给当地男女居民纺纱或织布成品,再销售给商人。
这说明,在这些地区已出现了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故应选A。
4.(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
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
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材料二 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
中国人采用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18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
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逐渐推进。
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虽然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总体上始终处于补充的地位,人们仍然以稻、麦等为主要粮食。
——摘编自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及其原因。
(1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状况产生的影响。
(12分)
【解析】第
(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得出农作物品种增加等;第二问,根据材料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得出人地矛盾突出等。
第
(2)题根据材料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得出促进粮食产量提高,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等。
答案:
(1)特点:
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美洲作物引入;经济作物大量种植;经济作物专业区出现;形成南稻北麦的格局(稻、麦等为主要粮食)。
(7分)
原因:
人地矛盾突出;政府鼓励农业发展,如垦荒、植棉等;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中外交流;中国人口的大量增长;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6分)
(2)影响:
促进粮食产量提高,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优化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
专业化农业区的出现,造成地方市场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区出现了货币地租。
(12分)
【备选习题】
唐代笔记小说集《朝野佥载》中记载,“定州何明远,大富,……家有绫机五百张”。
有人据此认为唐代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对此,下列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 )
A.《朝野佥载》只是本小说,不足为信
B.必须进行相应的考古发掘才能定性
C.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清,这个观点错误
D.应该先界定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念才能科学判断
【解析】选D。
任何一种判断都源自于对概念的准确理解把握,同样,如果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念能够得到准确界定,它的产生也就能做出相对科学的判断,故D正确。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