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爱圣地陵园景观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440333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恒爱圣地陵园景观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恒爱圣地陵园景观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恒爱圣地陵园景观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恒爱圣地陵园景观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恒爱圣地陵园景观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恒爱圣地陵园景观设计.docx

《恒爱圣地陵园景观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恒爱圣地陵园景观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恒爱圣地陵园景观设计.docx

恒爱圣地陵园景观设计

河南农业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恒爱圣地陵园景观设计

学院林学院

专业班级园林专业2008级1班

学号

学生姓名王俊丽

指导教师王政老师

撰写日期:

2012年5月27日

引言2

1概况2

2项目定位2

3规划设计依据2

4设计理念3

5总体规划3

5.1规划设计原则3

6功能分区5

6.1管理区5

6.2园林景观区5

6.3墓葬区6

6.4景点设计6

7道路设计8

7.1道路系统(附图6)8

7.2安全设计8

8植物种植设计9

8.1植物设计原则及设计依据9

8.2种植构思及立意10

8.3植物分类配置10

8.4公共休闲区的绿化11

8.5滨水区绿化11

8.6特色植物区绿化11

8.7背景林带11

参考文献12

附图:

13

恒爱圣地陵园景观设计

王俊丽

园林2008级1班

摘要:

本项目以中国“风水学”理论为依据,将现代园林设计手法和传统陵园规划设计相结合,以山体围合,以水系贯穿,山水相融,景赋于中。

在道路交通、功能分区、绿化景观、雕塑小品、种植设计等方面,时时处处体现以人为本,和浓厚的人文气息。

致力于打造一个集“美丽陵园,纪念公园,旅游胜地,艺术天地,教育基地,公益平台”与一体的中原大地独特的人文纪念公园。

关键词:

景观设计;陵园;人文;纪念;山水

ConstantloveoftheHolyLandcemeterylandscapedesign

Abstract:

ThisprojectisbasedonChinese“FengShuitheory”,CombinationofModerngardendesigntechniquesandtraditionalcemeteryplanninganddesign,Enclosedbymountainstotheriversystemsthroughoutthelandscapeblending,theKingconferredin.Inroadtraffic,functionzoning,greenlandscape,sculptures,plantingdesign,andalwaysreflectthepeople-oriented,andstrongculturalatmosphere.Committedtocreateasetofbeautifulcemeterytocommemoratetheparks,touristattractions,artworld,educationalbase,publicplatformandtheuniquecultureandoneoftheCentralPlainsMemorialPark.

Keywords:

Landscapedesign;cemetery;humanities;commemorate;landscape

引言

近些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益迫切,这也就为园林绿化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而作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一个分支——陵园规划设计,也逐渐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陵园规划设计有其特殊性,但也要结合时代特征,除了风水学说之外,人文纪念园、公园化、生态化等设计理念被融入其中。

本项目是位于平顶山市宝丰县东部父城遗址南大香山擂鼓台上的恒爱圣地陵园景观设计,规划设计立足于建文化陵园、创陵园文化,顺应时代的发展,陵园有了新的属性:

公益性、文化性、纪念性、经济性。

1概况

恒爱圣地地处平顶山市宝丰县东部父城遗址南大香山擂鼓台上。

基地是宝丰县与平顶山市区的界山(见附图)占地350亩,距平顶山市区不到十公里。

平顶山历史悠久,文化深厚,陵园中结合平顶山市历代已故历史名人的事迹,为市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休闲、参观场所。

平顶山宝丰县被称为观音的故里,是佛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将陵园设在擂鼓台上,增添了陵园的文化底蕴。

2项目定位

本项目定位为现代生态人文纪念性陵园。

规划设计坚持“以人为本,文化为根”的原则,荟萃古今众多的人文资源,致力于打造一个集“美丽陵园,纪念公园,旅游胜地,艺术天地,教育基地,公益平台”于一体的中原大地独特的人文纪念公园。

丰富的人文资源,浓厚的人文气息,将使恒爱圣地成为一块感悟城市历史,传承时代精神的教育基地和人文纪念公园。

本方案提炼现代公园景观之精华,结合古典园林风格,将文化融入自然,将自然融入陵园文化;建筑与景观共生,环境与人文共升华,享受人生,感悟宁静,给生命画上圆满的句号。

3规划设计依据

项目设计任务书以及相关的设计要求;

平顶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994年8月1日);

《城市山体公园规划设计规范》;

《现代陵园规划设计标准》;

国家山体建筑设计标准;

国家及平顶山市相关公园规划、山地公园设计、消防等规范结合与标准。

4设计理念

本项目坚持“以人为本,文化为根”的原则,荟萃古今众多的人文资源,致力于打造一个集“美丽陵园,纪念公园,旅游胜地,艺术天地,教育基地,公益平台”与一体的中原大地独特的人文纪念公园。

丰富的人文资源,浓厚的人文气息,将使恒爱圣地成为一块感悟城市历史,传承时代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人文纪念公园。

将人文纪念功能与陵园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既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祭扫先人、寄托亲情、弘扬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一个文明场所,又达到为青少年和市民游览休闲、欣赏文化艺术、接受教育的目的。

两大功能的有机结合,既为社会提供精神文化效应,又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为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按照这一设计理念,恒爱圣地将建成一座有深厚文化积淀,有浓郁的艺术氛围,有特色的绿色人文生态公园,与西边的平安寺形成一个佛教文化的顺延,共同形成一个重要的精神胜地。

5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采用套环式空间处理办法,呈现“两环—两轴—三区-十景”的布局。

有三点特色,一道路系统抽象出平顶山两区五县的格局,大气稳重。

二是入口处,增加鹰形的雕塑,体现鹰城特色,紧扣平顶山鹰城的主题,三是墓葬系统分区,加入人文景观。

创造集教育、观赏、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现代陵园景观。

丰富的人文资源,浓厚的人文气息,将使恒爱圣地成为一块感悟城市历史,传承时代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人文纪念公园。

5.1规划设计原则

5.1.1陵园公园化的原则

本项目旨在打造现代陵园,就要摒弃阴森、恐怖的感觉,要重新赋予她一种祥和、宁静的氛围。

陵园公园化就是通过墓碑的合理摆放、园道的曲折、绿化的自然遮掩、园林小品的有机结合,把陵园做成一个大公园。

让我们的前辈和故人安静地置身于这样一个花园中,每逢祭扫之日,后人可踏着和风,迎着煦日,来缅怀他们。

进入陵园,首先看到的不是“排排坐”的墓碑,而是草坪、鲜花、河流、与之相协调的生态景观建筑(艺术雕塑中心、业务房)、园林小品等,园区内的音乐箱,飞鸟虫鱼等元素,消除了传统意义上陵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压抑感。

5.1.2因地制宜的原则

总体采用梯田式布局,增强山体稳定又节省土方工程。

山体中一处沟渠设计成一条水系,贯穿山腰上,因势造景。

5.1.3古典与现代结合的原则

入口处有现代化钢结构的大门和雕塑,艺术停车场,休憩小公园和现代景观建筑,公园采用自然式的规划布局,整个空间丰富多变,并结合喷泉水池,假山跌水,疏林草地,艺术观景台,营造出一种置身世外,去俯瞰远处繁华的都市,却没有一丝的喧嚣的意境。

西面山顶上是观音祠堂,因此在园区内的西面做一个佛教文文化顺延地,观音雕塑采用现代雕刻手法阐述古典文化,达到古典与现代的统一。

5.1.4风水学的设计原则

  总体来说,陵园背山面城,位置优越,相当于整个城市的镇城之地。

道路设计按风水学“曲则顺”、“直则冲”的原理,设计成弯弯曲曲的小径,有利于景观设计,丰富景观空间层次,达到景观要求。

5.1.5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考虑到来客扫墓、祭扫的需求,在布局上、绿化上、人员流向和车辆流向等诸方面作充分的考虑。

例如总体布局上,采用套环式道路系统,四通八达,避免道路死角。

绿化上摆脱传统陵园的松柏类为主,尽量采用乡土树种,既避免压抑感又体现生态学原则。

同时注重彩叶树种的运用,美国黄栌,红叶石楠,以及红花继木。

由于园区建在半山腰上,临着悬崖的地方,都设置景观防护栏,既保证人的安全又增添景观效果。

5.1.6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陵园的建设与一般的房地产建设不同,是以“逐步建设、滚动开发”的模式运作的。

这样可保持陵园的可持续性发展,建设一块,销售一块。

将地区位置相对较普通的区域先进行开发,逐步形成区域形的大规模,再将拥有规模优势的较好区域作开发,这样既避免了一哄而上浪费土地资源,同时也获得较高的经济回报。

本项目的设计与建设也遵循了这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先将基地外围的土地进行开发。

这样若干年后将形成以中心水体景观带和周边墓区的格局,此时再对中心水系景观区作开发,将获得高利润的回报。

6功能分区

6.1管理区

陵园管理区分为入口大门,停车场,和接待管理中心。

6.1.1大门

大门以太极为设计灵感,提取太极元素,两个流线型屋顶折叠组合而成。

象征太极守护着这片陵区,让逝者安息。

选材上,以现代材料和钢结构建造。

外形上简洁,流畅,飘逸,气势磅礴,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结合又不失时代感。

6.1.2接待管理中心(附图9)

建筑背靠山坡,顺应山势。

粗糙的山石和光滑的大理石墙的对比,竖向线条和横向线条的对比,轻盈出挑的屋顶在透明的玻璃之上,如同悬浮一般轻盈。

与现代建筑大师赖特的流水别墅有异曲同工之妙。

简洁现代的建筑风格,融入环境,使整个陵区更加宁静、肃穆。

6.1.3停车场

停车场位于入口处景观大道一侧,设计成生态停车场,是一种具备环保、低碳功能的停车场,高绿化、高承载,使用寿命也比较长,绿化面积大于混凝土的面积,同时透水性能强。

6.2园林景观区

主景观区、景观延伸轴线、山地围合区、休闲活动区四个区域。

主景观区,位于园区主干道环绕的中心水景区,景观延伸轴线由主景观区向墓葬区延伸,休闲活动区分布在各葬区组团间,北部山地围合。

外围组团与内部空间关系,设置的有组团之间开放交流活动的软质场所和活动场地,客户接待、群体聚集交流场所,以及老人活动的林荫场地,儿童游戏的半封闭场地,以这样的空间形式把整个园区围合为一个典雅,细腻,秀美的现代公园。

6.3墓葬区

平顶山是个煤矿业发达的城市,聚集煤矿工人、知识分子和周边农户,文化结构多样,宗教信仰各异,针对以上情况,对墓区划分了不同的主题。

6.3.1艺术墓区

  艺术墓碑既是纪念墓碑,又是一尊尊高品位的艺术品,给后人以舒心的视觉享受。

用园林手法表现、设置墓位比较随意、活泼,自然展现为一座特殊的公园。

艺术墓区可依职业、身份的不同划分为不同区域。

本项目根据项目需要划分了为教师等高知分子设计的文星园、文昌苑,为英勇的烈士们设计的英烈园,以及童稚园,和以植物命名的玫瑰园、丁香园、月季园、枫林园等。

采用艺术的形式展现丰富多彩的艺术墓区景观是集祭扫、纪念、游览、瞻仰于一体的园林。

6.3.2树葬区

  为了推进生态园林建设,园区设置了节地葬法,以树葬墓园代替立墓树塔是当前殡葬的新风尚。

利用新建园区四周坡地环绕的树林,发展树葬墓区业务,也可满足热爱自然的一类人群的需求。

6.3.3草坪葬区

 草坪葬是节地葬的另一种形式,“草坪葬”整片墓区全部铺设草皮,种植春鹃,墓碑设计由立式改为卧式,整个墓区绿意盎然,肃穆庄重。

碑刻上几句人生格言,或一些艺术雕像,营造出阳光灿烂,宁静安详的气息。

没有累累的石刻碑,只有青青的小草和鲜花,在各陵园开辟的“草坪葬”区域,别有一番风景,整个墓区显得宽敞轻松。

在“花葬”和“树葬”区,更是一片自然景色。

6.3.4传统墓葬

位于陵园外环区域,绿相簇拥之下,远看只见树不见碑。

更加体现了现代陵园对传统的突破。

6.4景点设计

6.4.1风花之园(见附图10)

“风花之园”景点位于月季园和玫瑰园之间,为置身其中的人们营造绿色空间,使心灵变得更为柔软,立于大自然里,因日常生计而生的压力将渐至消散。

深绿色的草地、淡淡泥土气息,潺潺的流水声,潮湿的石头,这些都带给心灵以安宁感,地形处理上,采用流线形的台地式处理手法,游人可以驻足休憩也可以和逝去的亲人低声耳语。

为人们提供一处温暖、轻柔的避难所,抚慰人们的心灵,营造出优美宁静的意境。

6.4.2静思园(见附图11)

该园位于中心园林区的入口处,是整个园区的核心位置。

设计灵感来自哈姆莱蓝色静悼园,地点选定在园区的中心,在这个特殊的区域内熙熙攘攘的人群,体现蓝色花园能够永远吸引行人的目光,这里的长凳小道为个人或团体提供足够有效的使用空间。

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处可以缅怀失去生命的亲人悼念之所,同时也抚慰了那些承受着失去亲人的家属。

花园内的雕塑设计,小品等元素都旨在营造一种肃穆安详的气氛。

为逝者和所有失去亲人的人们提供一处寄托哀思的静谧之所。

蓝色的石墙和瀑布,表示的文学意义乃是父母在痛失爱子之后历经的千辛万苦和必须跨越的重重阻隔,墙壁的流水代表我们永远不会忘却失去亲人的切肤之痛,但会从阴影中走出来,克服一切艰难困苦。

6.4.3园林区假山(见附图14)

该区域位于入口景观大道南侧,园林区入口处。

设计充分吸取中国古典园林跌山理水之精髓,运用现代的材质和工艺,营造出自然优美的假山跌水景观,陵园因为水而富有灵气,成为上佳福地,此景点成为整个园林区的点睛之笔。

6.4.4水景园(见附图12)

以水生植物造景为主题,以洲、岛、亭、桥等丰富的景观元素,野趣的植物配置,分区域展示各种植物组合的野性,美丽,天然的园林景观。

集中体现了耐湿挺水浮水等植物在湿地水域的生态环境中所起到的固岸护坡、洁净水质、丰富物种多样性等生态功能。

加上曲折蜿蜒的园桥,让游人置身其中,营造出身临其境自然宁静的美景。

6.4.5日晷广场(见附图13)

该景点位于中心园林区和墓葬区的交界处,是功能区转换的核心位置。

设计手法上,提取古代计时器日晷,作为景观元素,同时具有科普意义。

广场设置人体日晷,供游人亲自参与,游人置身其中,怀古咏今,别有一番情调;同时,也能吸引儿童参与,启发孩子的创造性好奇心,富有趣味性。

6.4.6福寿台

位于园区入口处园林区的西边悬崖上,地势显要,在崖上筑台,既可鸟瞰全市景观,又是居民进行文化休息以及其它活动的重要场所,通过此台,可眺望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鼓舞人们积极进取的斗志,树立为加速市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的雄心。

6.4.7中央水景

此景位于园区中心位置,以园区内得天独厚的山泉作为源头。

夏秋季节雨水充沛,感受这里的山泉流瀑,水帘洞天,水岸边设置景观平台,可供人们休憩娱乐。

仰望蓝天白云俯看流水映日,耳畔传来山泉叮咚的音符,小桥、流水、蓝天、白云、山石这不同的自然元素通过人工的雕凿共同营造出另一番自然野趣,在这里会真正的体会到回归自然的感觉,忘却了喧嚣的生活,心灵得到放松。

7道路设计

7.1道路系统(附图6)

道路系统犹如人们的血液循环系统,可以将相关的器官、组织有机的联系起来,而道路系统也可以将各个功能、性质和用途不同的用地联系起来。

园区内道路分三级:

主干道、次干道和三级道(园区小径,墓间人行小道)。

单行道3米,双行车道5米,单人行道1米,三人游步道2.5米。

主次干道分别对应主次入口(见附图),园区主入口设于东边上山道路上,主入口由景观大道构成,并形成鹰形标志,大道旁边设有停车场。

次入口设在通往擂鼓台的公路上。

整个园区车行道路呈环型布局。

主干道采用双车道,并形成回路,是连接各个组团的主要交通,可行机动车,在清明、冬至人流拥挤时,又起到疏散人流的作用。

次干道使用单车道,是连接区内各景点的直接交通,可行电瓶车。

除了三个入口采用直线形的道路外,原则上按风水学“曲则顺”、“直则冲”的原理,设计成弯弯曲曲的小径,也有利于景观设计。

路线设计全面考虑到造景需要,实现蜿蜒起伏、曲折有致,尽量利用地形,确保路基稳定,减少工程量和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7.2安全设计

园区原有地形高低起伏,坡大沟深,因此,设计过程中要克服高差大、地势险峻的不利条件。

对连接各个景点(组团)间的道路,主要具备交通组织功能,宜采用公路标准进行设计,对各景点(组团)内部道路,市政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强且人流集中,宜采用城市道路标准进行设计。

根据线形,视距条件,同时考虑交通量、车速、交通组成等因素,合理选择结构形式,根据实际情况增设了急转弯、连续转弯等警告标志,在极其困难路段恰当设置禁止超车、限速等禁令标志。

另外,陡峭部分,设计时不仅靠设置护栏来保证安全,对于曲线内侧,尽可能的放缓边坡,有些部分通过填废方来实现路测宽容。

这样既减少了护栏的数量又降低了工程造价,同时使路测更为美观,更为安全舒适。

无障碍设施是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也可以方便老年人、妇女、儿童等。

8植物种植设计

8.1植物设计原则及设计依据

8.1.1设计原则

生态学原则:

植物设计以生态为先导,复层混交群落,保护生物资源和生物物种多样性。

植物选择以适地适树为原则,尽量选择当地乡土树种。

艺术性原则:

植物是陵园规划设计的重要因素,根据现代殡葬观念,墓园逐渐向花园靠拢,除了传统的松柏等常青树种,各种色彩缤纷的花木也被引种到园区中,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

总体艺术布局协调,满足设计立意要求,考虑四季季相的变化,注重形式美,时空美和意境美。

经济性原则:

合理利用原有植物,尽量保持原有植物。

创造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多赢的局面。

8.1.2设计依据

本项目规划设计的总体指导思想是:

结合现代生态陵园规划设计思想,致力于打造一个集“美丽陵园,纪念公园,旅游胜地,艺术天地,教育基地,公益平台”于一体的中原大地独特的人文纪念公园。

在有限的空间内,以植物造景为主,尽量扩大绿化空间,是园区成为国内具有代表性的,融生态、文化、观赏为一体的生态型陵园。

充分利用基地地形的自然起伏和天然的水系,营造现代山水陵园。

8.2种植构思及立意

绿化系统有外围防护绿化,轴线绿化,水体绿化,车行道绿化和墓区绿化构成,分别采用不同的植物配置原则,如矩阵式种植,可用于丘陵区,作为防护绿化带或用于暂未开发区域营造背景林,乔木在水平与竖直向均分层配置,用于轴线绿化创造宽阔的观赏通廊。

乔灌木在竖向分层,水平向相重叠,用于车行道两侧,以减少人流车流对墓区景观的干扰,同时创造“曲径通幽”的道路景观,疏植则用于池畔河边或艺术墓区等可成借景的区域,孤植用于节点或墓区内造景。

草花植物则用于大面积的草坪葬区,为陵园增添一丝灵气。

8.3植物分类配置

基调树种:

圆柏,大叶女贞,枫杨,毛白杨,国槐,香樟,红叶石楠

骨干树种:

合欢,七叶树,垂柳,五角枫,三角枫,银杏,红叶李,雪松,白皮松,鹅掌楸,木瓜,香花槐,含笑,黄山栾,美国黄栌,重阳木

一般树种:

枇杷,紫荆,榆叶梅,花石榴,腊梅,丁香,贴梗海棠,珍珠梅,圆柏,紫薇,剑麻,美人梅,迎春,火棘,法国冬青,大叶黄杨,洒金柏,小叶女贞,海桐,紫叶小檗,南天竹

地被植物:

月季,美人蕉,麦冬,酢浆草,车轴草,雏菊

藤本植物:

紫藤,常春藤,凌霄

水生植物:

鸢尾,荷花,水葱,菖蒲,荇菜

8.3.1墓区绿化

墓区、山枯地、墓区边缘道路两侧以乔木为主,常绿为主。

游览观赏区和艺术墓区应以自然式种植为主。

乔灌草高低错落,落叶与常绿搭配,注意色彩变化组合和林冠线的变化。

传统墓葬区用红叶石楠、法国冬青等绿篱和周边的环境隔离开来,自成一个封闭静谧的空间。

8.4公共休闲区的绿化

公共休闲区的绿化,主要采用人工绿化的方式,种植观赏性的花卉,树种,形成层次,丰富季相分明植物的景观,并巧用植物搭配创造大量舒适宜人的林荫空间。

8.5滨水区绿化

在原有良好的植被基础上,重点整理滨水岸线的植物群落,引入大量观赏性花灌木和地被植物,形成舒展的、层次丰富的滨水绿化,并在局部区域利用绿化组织形成亲水景观绿化环境。

8.6特色植物区绿化

利用现有植被特色,引入其他相关植物群落,烘托和强化原有植物景观特色,形成特色鲜明的植物景观区域。

在基地核心区设置专门的主题如:

玫瑰园,丁香园,含笑园,牡丹园,百草园,芳草园,玉兰园,环绕二环以内的空间。

8.7背景林带

保留原有植物群落的同时,引入观赏物种群落,丰富原有植物景观层次,形成优美自然并具有野趣的林地环境。

参考文献

[1]徐斌.董海燕.金敏丽"源"园设计理念在现代墓园中的应用探讨[期刊论文]-浙江林学院学报2008(6)

[2]张岚岚西方墓园规划建设浅析[期刊论文]-山西建筑2006(8)

[3]赵世伟,张佐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M].北京:

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80-144

[4]侯振海等.《园林艺术及其规划设计实例》[M].安徽: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46-162

[5]香港科讯国际出版有限公司.《中国景观设计经典Ⅲ下》[M].辽宁: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8-25

[6]柴芬友苍南县玉龙生态陵园规划设计[期刊论文]-技术与市场(下半月)2007(5)

[7]广州顶盛企业形象策划有限公司.《手绘景观创新设计精选》[M].湖北: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6-35

[8]加拿大奥雅园境师事物所作品集.《全程化的景观设计》[M].新疆:

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2-41

[9]周夏橹榆林城市墓园规划设计[期刊论文]-山西建筑2007(27)

[10]针之谷钟吉.《西方造园变迁史——从伊甸园到天然公园》[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64-98

[11]杜汝俭等.《园林建筑设计》[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321-382

[9]诺曼K.布恩.《风景园林设计要素》[M].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

63-120

[12]詹姆士.埃里森.《园林水景》[M].辽宁: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32-63

附图:

图1:

区位分析图1

图2:

区位分析图2

图3:

区位分析图3

图4:

总体规划图

图5:

总平面图

图6:

道路系统分析图

图7:

分期开发图

图8:

功能分区图

图9:

接待管理中心

图10:

风花之园

图11:

静思园

图12:

野趣水景园

图13:

日晷广场

图14:

假山跌水

致谢

这次毕业设计能够顺利完成,离不开四年来各位老师对我的教诲与鼓励,离不开我的指导教师王政老师对我这次毕业设计的悉心指导与帮助,也离不开实习单位前辈们的热心帮助与默契合作。

在此,谨向老师们和前辈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此次毕业设计是对我四年学习成果的一个总结,从刚刚策划到现在,无论从各个方面都是我一个成长的过程。

对给予我帮助的您们我表示由衷的感谢,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