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文字.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437502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7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XX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文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XXXX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文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XXXX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文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XXXX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文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XXXX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文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XX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文字.docx

《XXXX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文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XX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文字.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XX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文字.docx

XXXX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文字

水城县2007年度一字河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

实施方案设计说明书

水城县发展和改革局

2007年9月

前言……………………………………………………………………3

1基本情况……………………………………………………………5

1.1试点概况…………………………………………………………5

1.2自然概况…………………………………………………………5

1.3社会经济情况……………………………………………………6

1.4土地利用现状……………………………………………………7

1.5水土流失及治理现状……………………………………………7

2项目建设依据、原则及目标………………………………………10

2.1项目建设依据…………………………………………………10

2.2项目建设的原则………………………………………………12

2.3建设目标………………………………………………………12

2.4建设内容………………………………………………………13

3措施布设及单项措施典型设计…………………………………14

3.1措施布设………………………………………………………14

3.2单项措施典型设计……………………………………………15

3.3工程量及投劳…………………………………………………22

3.4建设项目所需主要材料及物资………………………………23

4施工组织设计及实施计划………………………………………24

4.1施工条件………………………………………………………24

4.2项目实施计划…………………………………………………26

4.3工程实施占地处理……………………………………………26

5投资概算…………………………………………………………28

5.1工程概况………………………………………………………28

5.2投资概算………………………………………………………28

5.3工程概算结果…………………………………………………31

5.4资金筹措方案…………………………………………………33

6效益分析…………………………………………………………34

6.1经济效益………………………………………………………34

6.2生态效益………………………………………………………35

6.3社会效益………………………………………………………35

7项目实施保证措施………………………………………………36

7.1组织管理措施…………………………………………………36

7.2技术保证………………………………………………………36

7.3资金管理措施…………………………………………………36

8结论与建议………………………………………………………37

8.1结论……………………………………………………………37

8.2建议……………………………………………………………37

前言

水城县位于贵州省西部,地理位置在东经104°35′57″~105°15′23″,北纬26°02′56″~26°55′21″之间,国土总面积3584km2。

东邻六枝、纳雍,西接宣威(云南省)、威宁,南抵普安、盘县,北连赫章。

全县地形极为复杂,岩溶地貌发育强烈,其碳酸盐类岩石面积达2156.93km2,占国土总面积的60.1%。

群山相连,切割纵深,山高坡陡,沟谷纵横,海拔高低差异大,形成了多区域、多层次的山地立体农业生态环境条件。

由于在人类长期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加之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导致全县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地表裸露,石漠化现象突出,土地生产力下降,环境容量降低,人畜饮水困难,生活贫困,出现“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窘境,因此,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进程,对石漠化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整治,恢复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区域经济,建立良性的、新的经济秩序,才是喀斯特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

水城县隶属贵州省六盘水市,辖33个乡镇,372个行政村,居住有汉、苗、彝、白、回、布依、水等民族,总人口76.84万人,人口密度为214人/km2,有农业人口72.44万人,占总人口的94.3%,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8.9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7.7%。

全县交通较为方便,铁路、公路交错纵横,通过境内的铁路有贵昆线、内昆线、水柏线等,公路有大烟线、水盘线、水黄线、水纳线等。

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煤矿资源储量大,品种齐全,质量好。

农作物以玉米、水稻、马铃薯等为主。

近几年来全县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显著提高,但与其它地区相比,还是非常贫困。

2006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为32.98亿元,财政总收入4.12亿元。

粮食总产量25.05万吨,人均占有粮食346kg,农民人均纯收入1847元,低于全市的平均水平,还是国家级贫困县。

根据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关于抓紧开展编制《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2007年县级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参照2005年2月编制的《水城县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水城县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建议书》,通过实地勘察,结合实际情况,对实施项目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和落实。

由于项目建设要求时间紧,投入少,在方案编制过程中,本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试点内具体情况,提出初步设计意见,方案初步设计水平年为2005年。

 

1.基本情况

1.1试点概况

一字河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位于水城县中部,地处东经104°56′27″~105°01′35″,北纬26°29′07″~26°32′21″之间,试点面积1746h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090.6hm2,北靠以朵村,东抵滥坝镇木房村,西邻滥坝镇付家营村,南达通仲河。

该试点交通极为方便,水黄高等级公路自西北角向东南角通过全镜,最近处距双水新区广场4km,最远端距双水新区广场13km。

试点内崔家大山至荒坝东西长6.8km,营上至鸡关岩南北长3.2km,全试点多数海拔在1420米~2100米之间,最高海拔为西北部无名山峰2066.5米,属高中山地貌类型区。

1.2自然概况

1.2.1地形地貌

试点位于乌蒙山脉东南坡黔西高原中山地带,出露的地层为二叠系梁山组、茅口组,峨眉山玄武岩,石炭系马平组等,其岩性主要为生物碎屑灰岩、核形灰岩、石英砂岩、泥岩、燧石灰岩、玄武岩等。

试点整个地形东西高、南北较低。

一字河、滴水岩两村地形起伏大、地势狭窄、坡陡、谷深,多峰丛洼地,海拔在1410米~2000之间,相对高差达590米,属高中山地貌,由于试点岩溶发育强烈,形成的峰丛槽谷、峰林洼地、溶蚀残丘等喀斯特地貌明显,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

1.2.2河流沟道

试点内主要河道为一字河,全长6.5km2,发源于试点东北部的茶树丫口,由东往西流经住武、李家寨、果木冲,折向南穿过白马洞,进入试点后,转向东500m后沿东南方向流经一字河、滴水岩等地注入通仲河内,河道平均比降为4.4%,主要支沟有6条,总长6.46km,平均比降在2%~19%之间,沟壑密度为0.86km/km2。

1.2.3土壤

试点内出露的自然土以黄壤和山地黄棕壤为主,质地疏松,呈现微酸性,PH值在5.5~7之间,土地肥沃,土层厚度为梯坪地在70cm以上,缓坡耕地在30—70cm,其余土壤较薄。

1.2.4植被

试点内植被以灌木林、针阔混交林为主,原生植被已遭破坏,现多为次生林和人工林,主要树种为柳杉、杨树、栎、桦等。

有林地91.8hm2,灌木林地531.4hm2,草地114.2hm2,植被覆盖率为45.34%。

1.2.5水文气象

该试点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具有降水充沛,雨热同季,暖湿共节等气候特征,①降水:

试点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61mm,降水充沛,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5~9月降水972.9mm,占全年降水量的77.15%,而10月至次年4月降水只有288.1mm,占全年降水的22.85%,20年一遇24最大降雨145mm。

②温度与光热资源:

多年平均气温为12℃,平均最低气温9.2℃,平均最高气温17.2℃,≥10℃的活动积温为3513.8℃,年均日照时数1432.1小时,无霜期为250天。

1.3社会经济情况

1.3.1行政区划:

试点内属水城县滥坝镇所辖,涉及一字河、滴水岩村,总面积1746hm2。

1.3.2人口与劳动力:

试点内现有人口2453人,均为农业人口人,农业劳动力1609个,人口密度为141人/km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

1.3.3农业生产:

试点内以农业经济为主,生产方式落后,经营管理粗放。

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马铃薯为主,无经济作物种植,经济结构单一。

现粮食总产887万kg,平均单产3112.6kg/hm2,人均占有粮食361.6kg,人均耕地0.22hm2,农业总产值582.8万元。

其中:

农业产值364.9万元,林业产值7.1万元,牧业产值153.6万元,其它产值57.2万元,农业人均纯收入1980元,低于滥坝镇的平均水平,生活较为贫困。

1.4土地利用现状

试点内土地总面积1746hm2;其中有耕地面积541.32hm2;占总面积的31.0%;在耕地面积中,有水田80.9hm2;占耕地面积的14.9%,旱地460.42hm2,占耕地面积的85.1%,旱地中>25°以上陡坡耕地144.5hm2;有林业用地面积677.5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8.8%,林业用地中,有林地91.8hm2,灌木林地531.4hm2,疏幼林地54.3hm2;有草地114.2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5%;荒山荒地80.68hm2,占总面积的4.6%;水域6.2hm2,占土地总面积的0.4%;难利用地(石质山地)129.3hm2,占总面积的7.4%;其它用地(含工矿、交通、居民用地)196.8hm2,占总面积的11.3%。

1.5水土流失及治理现状

1.5.1水土流失现状

试点内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表现形式主要是面蚀、沟蚀等,由于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引起了严重的石漠化,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存环境。

现试点内水土流失面积为1090.6hm2,占总面积的62.46%,根据《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划分标准》规定,结合实地调查情况,水土流失强度为:

轻度流失585.7hm2,占流失面积的53.71%;中度流失349.8hm2,占流失面积的32.07%;强度流失124.8hm2,占流失面积的11.44%;极强度流失30.3hm2,占流失面积的2.78%。

其水土流失大致分布是,轻度流失主要分布在5°~8°的缓坡耕地和郁闭度小于0.6的灌木林地、荒山荒坡内;中度流失主要分布在8°~15°的坡耕地和荒山荒坡内;强度流失主要分布在15°~25°的坡耕地内;极强度流失主要分布在大于25°的陡坡耕地内。

试点内年土壤侵蚀量为3.68万t,平均侵蚀模数2106.3/km2.a。

1.5.2水土流失危害

试点内由于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广大群众生活贫困,生活环境恶劣,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其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体现在:

(1)土地退化,地力下降,生产力降低,大量的地表裸露,石漠化现象突出。

如滴水岩村由于坡耕地种植广泛,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地表土壤被冲刷殆尽,岩石裸露率高,土地生产力急剧下降,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户的生活问题,在全村4100亩耕地中,其岩石裸露率超过30%的耕地就占了70%,全为石旮旯地,土层极薄,生产力极低,已到了不能再耕种的地步。

(2)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剧。

试点内为喀斯特地貌发育,加之喀斯特地貌植被的脆弱性和特殊性,一旦生态植被遭破坏就难已恢复,在多年的人为活动和破坏下,使试点内的生态环境越来越脆弱,抗蚀能力降低,引起严重水土流失。

如滴水岩村,植被覆盖率只有21.6%,且多为郁闭度低,林分差的灌丛林地,拦蓄坡面径流的能力低,抗冲刷性弱,大量表土被冲刷,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从而使整个生态环境进入了生态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的恶性循环圈。

(3)严重水土流失引发自然灾害频繁,损失加剧。

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涵蓄水分的能力低,在遇到旱情时,缺乏水源滋润,造成大量的农作物受灾,减产绝收,而遇暴雨时,缺少植被的有效拦蓄,造成洪涝灾害,大量泥沙下泄,淤积河道,沙压农田,严重地影响广大农户的生产、生活。

1.5.3水土保持现状

试点区域属我县珠江试点重点治理区,多年来在政府和各部门的支持下,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沼气池建设等工程,其中荒山造林和退耕还林面积达6300亩,封山育林600亩,为改善试点内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治理投入不足,治理措施分散、单一,形不成综合治理合力,有效防治水土流失的能力有限,只有开展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加大投入,集中连片,统一布设各项措施,相互依托,形成互补,才能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使治理区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才能有根本好转。

2.项目建设依据原则及目标

2.1项目建设依据

2.1.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修正)

(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4月29日修正)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8月29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1993年8月1日)

(6)《退耕还林条例》(2005年1月20日)

(7)《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9年1月1日)

(8)《贵州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1992年12月10日)

(9)贵州省实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办法(1995年6月16日)

(10)贵州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暂行规定(1987年3月1日)

2.1.2规范性文件

(1)《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国发[1993]5号文件)

(2)《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务院、国发[2000]38号)

2.1.3主要技术规范、规程、标准

2.1.3.1国家标准

(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96)

(2)《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1995)

(3)《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T15163—2004)

(4)《森林抚育规程》(GB/T15781—1995)

(5)《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等级标准》(GB/T6000—1999)

(6)《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

2.1.3.2行业标准

(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4—98)

(2)《灌溉与排水工程技术管理规程》(SL/T246—1999)

(3)《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

(4)《造林质量管理办法》(2002年4月17日)

(5)《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2003年1月25)

(6)《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2003年1月25)

(7)《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土保持图》(SL73.6—2001)

(8)《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

(9)《水土保持规划编制暂行规定》水保[2000]187号

(10)《贵州省水利工程设施管理条例》(1996年11月29日)

2.1.4技术性文件及参考资料

(1)贵州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抓紧开张编制《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2007年县级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2007.9.3)

(2)《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

(3)《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实施规划(2006—2010年)》

(4)《贵州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5)《水城县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

(6)《水城县水土保持总体规划》

(7)其它相关资料

2.2项目建设原则

(1)坚持预防为主、统一规划、综合防治,注重效益的原则。

(2)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3)遵从先易后难,先山上后山下,工程、生物措施相互相配合,互为补充,以短养长,以长促短,重点治理与一般治理相结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集中连片的原则。

(4)综合治理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尊重自然,首先恢复试点内的生态环境,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5)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促进广大群众的脱贫致富。

2.3建设目标

通过试点综合治理,使试点内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生存环境得到保障。

具体建设目标为:

完成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5hm2,水土流失治理度提高46.3%,土壤侵蚀模数由2106.3t/km2.a,下降到1500t/km2.a以下,减少水土流失量0.98万t,新增年蓄水量13.68万m3,新增林草面积115.00hm2,植被覆盖率由45.34%提高到51.93%,生态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新增基本农田9hm2,新增灌溉面积44hm2,人均吃粮达到380kg以上,人均纯收入提高到2100元以上。

2.4建设内容

(1)以坡改梯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9hm2,其中:

石坎坡改梯9hm2。

(2)荒山营造水土保持林22hm2,人工种草67hm2,坡耕地实施经果林26hm2。

(3)实施人促封山育林381hm2,其中:

补植114.3hm2。

(4)实施小型水利水保工程:

小水池38个,管道铺设4km,排水沟渠550m。

(6)实施其他工程:

作业便道4000m。

详见治理措施汇总表。

 

3.措施布设及单项措施典型设计

3.1措施布设

3.1.1工程措施

3.1.1.1梯田工程

为了扩大基本农田的面积,减少坡耕地水土流失,建立保肥、保土、保水、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计划在试点8°—15°的缓坡耕地和料石方便的地块。

建设坡改梯9hm2,主要布设在滴水岩村的范家坝、半坡。

3.1.1.2小型水利水保工程

(1)建设水池38个,其中:

18m3水池35个,2m3水源池3个。

水池主要布设在经果林、坡改梯及部分人工种草地内,并有充分的水源作保证,用管道引水进水池。

具体布设为,一字河村20个(含水源池1个),设在一字河;滴水岩村18个(含水源池1个),设在滴水岩半坡、范家坝;通过水池、管道铺设等建设可增加灌溉面积35hm2。

(2)实施沟洫工程550m,以解决建设基本农田内的排水问题。

主要配套建设在新建坡改梯地块内,布设在滴水岩村范家坝200m,半坡350m。

(3)管道铺设4000m,主要用于水源点引水至水池,其中一字河村1500m,主要布设在水井边水源点至一字河;滴水岩村2500m,布设在滴水岩半坡、小屯。

3.1.2生物措施

(1)水土保持林:

为了提高试点内的植被覆盖度,恢复生态环境,防治荒山荒坡水土流失,计划在试点内的荒山荒地上营造水土保持林22hm2,主要布设在一字河村风吹坡11hm2,滴水岩村沙喀11hm2。

(2)人工种草67hm2:

通过人工种草,调整产业结构,治理试点内水土流失,达到改善生态环境是目的。

同时发展畜牧业,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计划在试点内的坡耕地种植牧草67hm2,主要布设在滴水岩村黄家寨弯、半坡、范家坝、成腰岩等。

(3)人促封育治理:

为了提高现有植被的林木郁闭度,充分发挥现有植被的生态潜能,提高植被拦蓄径流的能力,对现有的灌木林地和幼林地实施人促封山育林治理381hm2(其中补植114.3hm2),主要布设在一字河村的浪都46.9hm2(其中补植14.1hm2),大麻窝30.6hm2(其中补植3.8hm2),马家沟至垮山67hm2(其中补植26.8hm2),魏家麻窝26hm2(其中补植5hm2),滴水岩村的拉沙咯47.2hm2(其中补植15hm2),老苗冲78.5hm2(其中补植31.4hm2),木产沟44hm2(其中补植13.2hm2),姑娘山至半坡(幼林)20hm2,天生桥20.8hm2(其中补植5hm2)。

(4)经果林:

为加快试点内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农村经济增长点,增加农户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计划种植经果林26hm2,主要布设在一字河村浪都至周家大岩17.8hm2,滴水岩村滴水岩8.2hm2。

3.1.3其他措施

耕作便道1000m,主要配套建设在坡改梯地块内,布设在滴水岩村的半坡、范家坝。

3.2单项措施典型设计

3.2.1工程措施

3.2.1.1坡改梯

(1)类型:

规模9hm2。

试点内为喀斯特地貌发育,石料较为方便,因此选用的坡改梯类型为石坎坡改梯,原地面坡度在8°—15°之间,按地形而异,沿等高布设地坎,打破原地界,大弯就势,小弯取直,建成后田面残留坡度小于5°,地坎高度随田面宽度和地面坡度而定。

(2)设计标准:

以5年一遇24h暴雨安全为标准。

(3)典型设计

根据试点坡改梯地块坡度组成情况,坡改梯设计采用8°、

10°二种地面坡度进行设计。

以地坎总高2m计算。

1)断面要素

梯田断面要素见下图。

水平梯田断面设计要素示意图

图中:

θ—原地面坡度(°);α—梯田田坎坡度(°);H—梯田田坎高(m);Bχ—原坡面斜宽(m);

Bm—原坡面毛宽(m);B—梯田田面净宽(m);b—梯田田坎占地宽(m)

2)各要素间的关系

H=Bsinθ

(1)

Hx=Hcosθ

(2)

b=Hctg

(3)

Bm=Hctgθ(4)

H=Bmtgθ(5)

B=Bm-b=H(ctgθ-ctg

)(6)

3)断面尺寸(见下表)

表3-1梯田工程断面尺寸表

坡度

田坎高H(m)

田面宽(m)

墙顶厚(m)

田坎坡度(α)

工程量(m3/hm2)

小计

基础深

墙高

蓄水埂

2

0.4

1.4

0.2

10

9.5

0.4

85

1950

900

10°

2

0.4

1.4

0.2

8

7.5

0.4

85

2000

1126

4)坡改梯工程土方量计算

以公倾为单位,按公式计算:

V=1250H

(3)坡改梯工程施工

a、放线:

按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的原则,撕破原有地界,沿水平等高布设放线。

b、清基:

按照放线的要求进行基础土石方开挖,开挖宽度应超过基础设计宽度10cm左右。

c、砌筑:

基础开挖验收合格后方能开始砌筑,砌筑时块石大小应在20×20×20cm以上,错缝搭接。

按外坡比要求逐层上收,要求砌面平整、美观。

d、压顶:

墙体砌筑到设计田坎高度后应用块石整平顶部,并预留3~5cm,用M7.5水泥砂浆压顶清平。

e、田面整平:

先将表土层清运至一侧堆放,再进行田面平整开挖回填,然后将表土铺放在田面上,要求坡改梯平整后的田面残留坡度小于5°。

3.2.1.2水池

计划共修建水池38口(其中:

水源池3个),18m3设计为圆形,池半径1.5m,侧墙厚0.4m,窖底铺垫M7.5砂浆块石0.2m,C20砼防渗0.05m,墙体防渗用M10砂浆抹面,窖顶用C20钢筋砼封盖。

水源池设计容积为1×1×2m,墙体厚0.4m,M7.5浆砌石,M10砂浆抹面。

详见水池、水窖设计图。

3.2.1.3沟洫工程

(1)设计原则:

沟洫工程为排水沟,以排引坡面径流为主,布设在坡耕地上方、与坡改梯、田间作业道工程一起组成完整的坡面防御体系。

(2)设计标准:

达到5年一遇24h最大降雨量渡汛要求。

(3)工程设计:

根据试点具体情况,沟洫工程按排水型设计。

实施排水沟550m,主要布置在坡改梯工程点内,与作业便道配套,理顺坡面径流和田间、沟旁排水,主排水沟断面根据排水沟以上集雨面积内产洪量按公式:

Q=0.278KIF计算。

式中:

Q—洪峰流量

K—洪峰径流系数(0.8)

F—集水面积km2

I—汇流历时内平均降雨强度mm/n

0.278—单位换算系数

断面按公式:

A=Q/u来确定

A—断面积;Q—产洪流量;u—流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