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福山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422434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烟台市福山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地理试题

北京时间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于世界首次在月球背面顺利着陆。

随后,“嫦娥四号”探测器向位于月球同步轨道的“鹊桥”中继卫星发送了月球表面的照片。

一天后,嫦娥四号探测器释放“玉兔二号”探月车到月面进行考察。

读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判断下列不属于天体的是()

A.位于奔月轨道的“嫦娥四号”探测器B.“鹊桥”中继卫星

C.“玉兔二号”探月车D.月球

2.“玉兔二号”探月车回传的数据表明,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十分巨大。

而具有适宜的温度是地球存在生命的重要条件,形成地球表面适宜温度的主要原因有()

①地球昼夜更替的周期较适中

②地球具有适中的质量和体积

③地球大气中具有臭氧层

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较适中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答案】1.C2.C

【解析】

【1题详解】

宇宙间的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各种物质通称天体,位于奔月轨道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是地球的人造卫星,属于天体,A不符合题意。

“鹊桥”中继卫星为月球的卫星,属于天体,B不符合题意。

到达月球表面的“玉兔二号”探月车是月球的附属物,不是天体,C符合题意。

月球为地球的卫星,属于天体,D不符合题意。

选C。

【2题详解】

地球昼夜更替的周期较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不太大,是形成地球表面适宜温度的主要原因,①正确。

地球具有适中的质量和体积,是形成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的因素,不是形成地球表面适宜温度的主要原因,②错误。

地球大气中具有臭氧层对形成地球表面适宜温度影响不大,③错误。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接收到的太阳光热适量,是形成地球表面适宜温度的主要原因,④正确。

故选C。

湖陆风是在较大湖泊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风,包括湖风(出湖风)和陆风(进湖风)。

下图为洞庭湖东北部岳阳市某日6~14时的气温与湿度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该日,湖陆风有明显转变及对应的时刻是()

A.陆风转湖风8:

30~9:

30B.陆风转湖风10:

00~11:

00

C.湖风转陆风10:

00~11:

00D.湖风转陆风13:

00~14:

00

4.湖陆风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湖陆的湿度差异B.湖陆的面积差异C.湖陆的海拔差异D.湖陆的热力性质差异

【答案】3.B4.D

【解析】

【分析】

【3题详解】

当湖滨盛行陆风时,风从陆地吹来,水汽少,湿度小,当湖滨盛行湖风时,风从湖面吹来,水汽多,湿度大。

读洞庭湖东北部岳阳市某日6~14时的气温与湿度变化示意图可知,图中实曲线表示湿度,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湿度,当图中10:

00~11:

00湿度明显增加,之后湿度一直较高,说明为陆风转湖风,B正确,C错误;读图可知,8:

30~9:

30时,当地湿度持续下降,不可能由陆风转湖风,A错误;读图可知,13:

00~14:

00时,当地湿度变化较小,不可能由湖风转陆风,D错误。

故选B。

【4题详解】

湖泊水体热容量大,陆地热容量小,白天湖泊升温慢,陆地升温快,湖泊气温低于陆地,湖泊气流下沉,形成高气压区,陆地气流上升,形成低气压区,风从湖面吹向陆地,形成湖风;夜晚湖泊降温慢,陆地降温快,湖泊气温高于陆地,陆地气流下沉,形成高气压区,海洋气流上升,形成低气压区,风从陆地吹向湖面,形成陆风,因此湖陆风转变的根本原因是湖泊与陆地之间热力性质的差异,D符合题意;湖陆风转变和湖陆的湿度、面积和海拔差异无关,排除ABC。

故选D。

【点睛】热力环流形成原理:

地面受热不均→空气

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

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观,完成下面小题。

5.三峡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A.流水侵蚀B.流水沉积C.地壳下沉D.地壳上升

6.三峡库区云海形成原理与下列大气热力环流模式相符的有

A.

B.

C.

D.

【答案】5.A6.D

【解析】

【5题详解】

三峡为长江河谷,长江在河段流量大,流速快,具有强大的侵蚀力,因此三峡由流水侵蚀而形成,选项A符合题意。

流水沉积不会形成峡谷地形,排除B。

地壳下沉和地壳上升不属于外力作用,排除C、D。

6题详解】

三峡库区为峡谷地形,谷地中白天获得的太阳辐射少,气温较低,空气应收缩下沉,而A图中谷地中气流上升,A错误。

由于水库水体与两岸的热力性质差异,白天时,水库水体升温慢,两岸升温快,库区空气下沉,不易形成云海,且B图中环流方向错误,B错误。

谷地中夜晚散热不畅,气温较高,空气应膨胀上升,而C图中谷地中气流下沉,C错误。

由于水库水体与两岸的热力性质差异,夜晚时,水库水体降温慢,两岸降温快,库区气温较高,空气膨胀上升,容易形成云海,因此云海形成原理与D图热力环流模式相符,选项D正确。

河漫滩是指位于河床一侧或两侧,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的沉积作用形成,在洪水期才被河水淹没的河流滩地。

下图为北半球某河流平直河段的河漫滩河床纵剖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容易形成河漫滩的河段是(  )

A.山区河流落差较大的河段

B.流量季节变化大、崎岖峡谷河段

C.平原水位季节变化小河段

D.流量季节变化大、地势平坦河段

8.图中所示河段的流向为(  )

A.自东向西B.自西向东C.自南向北D.自北向南

9.若图中河床各处岩性相同,图中流水沉积作用最明显的位置是(  )

A.甲B.乙C.丙D.丁

【答案】7.D8.B9.C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及图示信息的分析可知,河漫滩是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

山区峡谷河段,河流落差较大,流速快,河流以侵蚀为主,不利于河漫滩形成;AB错误;河漫滩是指河谷底部在洪水期才被淹没的部分,平原流速缓慢,以泥沙沉积为主;水位季节变化小的河流,没有明显的洪水期,故应是流量季节变化较大,地势平坦的河段,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8题详解】

根据图中指向标可知,河流北岸受到泥沙淤积,南岸受到流水侵蚀,读材料已知,该河流位于北半球,河流向右偏,故河流流向自西向东,故选B。

【9题详解】

若图中河床各处的岩性相同,根据河床形态,河道中水深的一侧,水流速度快,侵蚀能力强,河道中水浅的一侧水流速度缓慢,侵蚀作用弱,以堆积作用为主,由图可知,水流侵蚀作用最明显的位置为乙,水流堆积作用最明显的位置为丙,故答案选C。

雅鲁藏布江流域是中国河谷凤沙地貌最发育的地区,河谷内沙丘成群分布,形态重杂其中以发育在谷坡上的爬升沙丘最具特色。

下图所示河段位于西藏高原东南部于雅鲁鲁藏布江河谷中下游,夏秋多雨,冬春干旱多风,生态环境脆弱。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关上图所示河段沙丘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多数分布于河流凹岸

B.呈不连续斑块状分布在河流右岸

C.沙丘扩展方向逆风延伸

D.主要受风力和流水两种外力共同作用形成

11.据材料推断,该地沙丘的形成过程是

A.③②④①B.③②①④C.②③④①D.②③①④

【答案】10.D11.A

【解析】

【10题详解】

.图示河段沙丘主要分布在河流凸岸,故A错误。

该河段沙丘总体分布特征呈不连续斑点状分布在河流两岸,故B错。

沙丘为风力搬运和沉积形成,应顺风扩展,故C错。

丰水期流水携带泥沙在河床堆积,枯水期出露水面提供沙源,然后风力搬运、堆积而成沙丘,故D正确。

故选D。

【11题详解】

丰水期流水携带泥沙在河床堆积,枯水期出露河面,然后风力搬运、堆积而形成沙丘,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森林可以吸收大量的CO2,而森林土壤是CO2产生的重要来源,土壤CO2主要来自于微生物呼吸、植物根呼吸和土壤动物呼吸。

某科研小组对武夷山同一海拔、同一坡向、同一优势树种(米槠林)的土壤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森林土壤CO2排放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和枯枝落叶量的关系示意图

12.武夷山森林土壤CO2排放量最高值出现在(  )

A.1~2月B.4~5月

C.7~8月D.10~11月

13.同海拔、同树种的武夷山东坡比西坡的土壤CO2排放量大,其主要原因是(  )

A.降水较多B.蒸发较大

C.气温较高D.枯枝落叶较多

14.研究表明,天然米槠林土壤比人工米槠林土壤CO2排放量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土壤温度较高B.土壤湿度较大

C.土壤含水量较高D.枯枝落叶量较多

【答案】12.C13.A14.D

【解析】

【12题详解】

根据图示曲线,森林土壤C02排放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和枯枝落叶量呈正相关,枯枝落叶季节变化较小。

武夷山森林土壤C02排放量最高值出现在7~8月,此时是夏季,气温高,土壤温度高。

降水多,土壤含水量大,C对。

其它时段土壤温度较低,含水量较小,A、B、D错。

【13题详解】

同海拔、同树种的武夷山东坡比西坡的土壤CO2排放量大,其主要原因是东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A对。

蒸发量不是主要影响因素,B错。

两坡的气温、枯枝落叶差异不大,C、D错。

【14题详解】

研究表明,天然米槠林土壤比人工米槠林土壤CO2排放量大,最可能的原因是天然林中的枯枝落叶量较多,人工林有人工管理,落叶量少,D对。

天然林与人工林在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壤含水量方面差异小,不是主要因素,A、B、C错。

堰塞湖是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由地震活动使山体岩石崩塌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蓄水而形成的湖泊,堵截物质称为堰塞体,往往不够稳定,易形成垮塌。

结合材料和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5.造成堰塞湖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

A.地震B.滑坡

C.火山喷发D.洪涝灾害

16.关于该堰塞湖的形成是否产生了自然灾害,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堰塞湖的形成已经产生了自然灾害

B.只有堰塞体发生垮塌并淹没下游才属于自然灾害

C.只有堰塞体发生垮塌并对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危害才属于自然灾害

D.堰塞湖本身不属于自然灾害,由其产生的洪涝等才属于自然灾害

17.当地政府应对堰塞湖危害的正确措施是(  )

A.紧急撤离图示地区所有居民

B.利用堰塞湖发展旅游、航运、发电等产业

C.加强对堰塞体的监测,制订并执行应急方案

D.使用大量炸药完全摧毁堰塞体

【答案】15.B16.A17.C

【解析】

【15题详解】

读图中的等高线可知:

堰塞体形成以前西侧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而形成以后,坡度变缓,这表明西侧发生了滑坡,形成了堰塞体。

故选B。

【16题详解】

读图可知:

堰塞湖形成以后,已淹没了村庄,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损失,形成了自然灾害。

故选A。

【17题详解】

堰塞体往往不够稳定,易形成垮坝,不易利用堰塞湖发展旅游、航运、发电等产业;紧急撤离图示地区所有居民;使用大量炸药完全摧毁堰塞体,会形成洪涝灾害;所以只有加强对堰塞体的监测,制定并执行应急方案,才能减轻损失。

故选C。

2019年9月16日强台风“山竹”登陆我国,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下图为台风“山竹”移动实时路径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8.台风“山竹”的水平气流状况为(  )

A.逆时针向中心辐合B.顺时针向中心辐合

C.逆时针向四周辐散D.顺时针向四周辐散

19.下列作用力中,与台风风力大小成正相关的是(  )

A.地面摩擦力B.地球引力

C.地转偏向力D.水平气压梯度力

20.对台风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报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

A.遥感技术(RS)B.全球定位系统(GPS)

C.地理信息系统(GIS)D.计算机网络技术(CNT)

【答案】18.A19.D20.A

【解析】

【18题详解】

台风为热带气旋,台风“山竹”在我国登陆,则应位于北半球;则北半球气旋的水平方向上气流运动方向应呈逆时针向中心辐合,故A选项正确。

【19题详解】

根据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地面摩擦力越大,则风速越小,故A选项错误;地球引力的大小与风速无关,故B选项错误;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只改变风的方向而不影响风速,故C选项错误;台风中心气压越低,则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相应的风速就越大,故台风风力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成正相关,故D选项正确;所以正确答案是D选项。

【20题详解】

根据题意,及时预警减少灾害就要求对台风的位置和移动方向进行实时的监测的预报,这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通过遥感(RS)技术来实现的,故A选项正确。

蓄水能力是评价土壤水源涵养、调节水循环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

林地土壤蓄洪作用主要反映在毛管孔隙水的贮存能力上。

土壤持水量饱和后会产生地表和地下径流。

下表为四川盆地东部海拔350米~951米某山不同林地土壤孔隙度和持水性资料。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林地类型

孔隙度(%)

有机质含量(%)

饱和持水量

(吨公顷)

总孔隙

非毛管孔

毛管孔

针阔混交林

59

17

45

4.62

503

常绿阔叶林

63

16

47

3.18

648

楠竹林

52

12

40

2.08

312

灌木林

73

17

56

7.79

1833

21.最不适合该山地作为水土保持林的林地类型是

A.针阔混交林B.常绿阔叶林C.楠竹林D.灌木林

22.不考虑其他因素,在相同降水条件和相同前期土壤湿度条件下,产生径流时间最长的是

A.针阔混交林B.常绿阔叶林C.楠竹林D.灌木林

23.当地灌木林有机质含量高,与其关联度最小的是

A.地表径流大B.植物种类多C.枯枝落叶多D.年均温较高

【答案】21.C22.D23.A

【解析】

【21题详解】

从材料中得知,林地土壤蓄洪作用主要反映在毛管孔隙水的贮存能力上。

土壤持水量饱和后会产生地表和地下径流。

读四川盆地东部海拔350米~951米某山不同林地土壤孔隙度和持水性资料可知,楠竹林的毛管孔孔隙度百分比最小,且单位的饱和持水量(吨公顷)也是最小,容易产生地表和地下径流,所以是最不适合该山地作为水土保持林的林地类型。

故本题选择C。

【22题详解】

从材料中得知,林地土壤蓄洪作用主要反映在毛管孔隙水的贮存能力上。

土壤持水量饱和后会产生地表和地下径流。

读四川盆地东部海拔350米~951米某山不同林地土壤孔隙度和持水性资料可知,灌木林的毛管孔孔隙度百分比最大,且单位的饱和持水量(吨公顷)也是最大,对应的产生径流的时间最迟也就是最长。

故本题选择D。

【23题详解】

灌木林有机质含量高,说明土壤肥沃。

植物种类多,正是说明土壤中养分多而活跃,有机质多

表现,B选项有关联;枯枝落叶可以增加土壤的腐殖层,增加有机质,C选项有关联;年均温度高会有利于促进土壤微小生物的活动,增进有机质的积累,D选项有关联。

土壤有机质主要是和土壤肥力还有土壤中微量元素有关,和地表径流水量的大小关系不大,排除A。

故本题选择A。

在山区公路和铁路道旁经常可以看到如下图所示的工程建设。

据图完成小题。

24.图中的防护工程主要是针对下列灾害中的(  )

①地震 ②滑坡 ③泥石流 ④崩塌 ⑤山洪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25.图中边坡上网格状装置的主要功能是(  )

A.加速径流B.保持水土

C.促进蒸发D.美化环境

【答案】24.C25.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

【24题详解】

图示为固坡工程,主要针对山区的滑坡、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而对与地震的防御关系不大。

【25题详解】

通过网格的设置,减缓径流而减少水土流失。

地球历史悠久,距今大约有46亿年。

尽管时间久远,人类还是利用各种手段和途径间接地还原了地球的发展史。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关于化石和岩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结构简单的化石一定在地层深处B.任何地层都有化石的分布

C.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层有不同的化石D.种类相同的化石一定在同一地层里

27.奥陶纪地层中可能存在的动植物化石有()

①恐龙②鱼类③藻类④裸子植物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

28.在我国山西某产煤区,发现煤层里有苏铁等粗大树干的化石,推测该煤层形成时的环境是()

A.湿热的森林地区B.温暖的浅海地区

C.干旱的森林环境D.干冷的陆地环境

【答案】26.C27.B28.A

【解析】

【分析】

【26题详解】

化石所处的岩层属于沉积岩,随着地球不同时期的地层变化,可能使化石出露地表,因此结构简单的化石不一定在地层深处,可能较浅层的区域也可以找到。

故A项错误。

只有沉积岩才有化石,B错误。

不同年代的地层所处的地球环境不同,因此形成的化石可能不同。

故C项正确。

种类相同的化石不一定在同一地层里。

故D错误。

故选C。

【27题详解】

奥陶纪的主要生物有鱼类和藻类生物,②③正确。

恐龙出现在古生代的二叠纪,灭绝于中生代末期,比奥陶纪晚,裸子植物主要出现在中生代,①④错误,故选B。

【28题详解】

苏铁等粗大树干的树种,生活在炎热潮湿的环境,故推断该煤层形成时的环境为湿热的森林地区。

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地质年代的演变过程,主要是记忆性的知识为主,熟记地质年代表,并进行推断即可。

露是指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

傍晚或夜间,当温度降到露点以下,空气中水汽含量过饱和时,在地面或地物的表面就会有水汽凝结。

下图示意秋后某摄影师拍摄的露。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图中露的形成过程涉及的地球圈层数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30.观察发现,露多出现在晴朗的天气,与此相关的是天气晴朗时()

A.太阳辐射强B.大气逆辐射弱

C.地面辐射弱D.大气辐射强

【答案】29.C30.B

【解析】

【分析】

【29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露是指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水蒸气和小水珠属于水圈,同时,水蒸气存在于大气圈内,图中露是凝结在植物上的,植物属于生物圈,所以图中露形成过程涉及3个圈层,故选C。

【30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露是当温度降低到露点以下,在近地面或着地物表面凝结而成的,晴朗天气,大气逆辐射弱,降温幅度大,傍晚或者夜间温度低,容易凝结,故选B。

【点睛】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

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下图为小明在学习大气水平运动之后,绘制的一幅等压线分布图(单位:

百帕),绘图后其分析了影响A地风向和风速的因素。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1.下列作用力中对A地风向影响最小的是()

A.水平气压梯度力B.地转偏向力

C.摩擦力D.重力

32.当图中绘制的A地风向为正南风时,A地最可能位于()

A.北半球高空B.北半球近地面

C.南半球高空D.南半球近地面

【答案】31.D32.A

【解析】

31题详解】

若A位于高空,其风向的形成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有关;若A位于近地面,其风向的形成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有关。

不管是哪种情况,均与重力无关。

所以下列作用力中对A地风向影响最小的是重力。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

【32题详解】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为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根据图中等压线的分布可知,A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为自东向西,当图中绘制的A地风向为正南风时,说明A地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基础上向右发生了偏转,可知A地位于北半球;正南风与等压线的关系是平行的,所以A地位于高空。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

【点睛】高空的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下图为全球年降水量及海洋表面平均温度、盐度随纬度分布曲线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3.图中三条曲线对应正确的是()

A.a—海洋表面平均温度、b—海洋表面平均盐度、c—年降水量

B.a—海洋表面平均盐度、b—海洋表面平均温度、c—年降水量

C.a—海洋表面平均温度、b—年降水量、c—海洋表面平均盐度

D.a—年降水量、b—海洋表面平均温度、c—海洋表面平均盐度

34.a曲线值从副热带海域向极地海域逐渐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A.水温下降B.降水减少C.陆地径流增加D.海洋面积增加

【答案】33.B34.A

【解析】

【分析】

【33题详解】

副热带海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蒸发量大,海水盐度高,所以全球海洋平均盐度分别从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海水温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而降水量在赤道附近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多,60°附近受副极地低气压带影响,降水偏多,所以a—海洋表面平均盐度、b—海洋表面平均温度、c—年降水量,故选B。

【34题详解】

读图可知,a曲线为海水盐度随纬度分布曲线,在副热带海区盐度高,主要是由于副热带海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蒸发量大,海水盐度高,随着纬度升高,从副热带海域向极地海域,水温降低,蒸发量减少,盐度降低,A对。

降水减少会导致盐度升高,B错。

南纬60°附近海洋占绝对优势,几乎无陆地径流,C错。

海洋面积大小与盐度变化无关,D错。

故选A。

【点睛】海水盐度因海域所处纬度位置不同而有差异,主要受纬度、河流、海域轮廓、洋流等的影响。

在外海或大洋,影响盐度的因素主要有降水,蒸发等;在近岸地区,盐度则主要受河川径流的影响。

下图示意我国某河流上游剖面,甲、乙、丙、丁为四个海拔不同的平坦面,平坦面上的堆积物均为河流沉积物,经测定甲、乙、两三个平坦面形成所经历的时间长度基本一致。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5.甲乙丙三个平坦而上堆积物颗粒直径最大的是

A.甲B.乙C.丙D.无法确定

3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随着四个平坦面的形成,河床位置自东南向西北移动

B.每一个平坦面的形成过程中,地壳都呈间歇性上升

C.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丁

D.乙平坦面形成时期水土上流失最为严重

【答案】35.D36.B

【解析】

【35题详解】

对应甲、乙、丙、丁四个平坦面,平坦面上的堆积物均为河流沉积物。

一般堆积物颗粒直径的大小与河流流速流量相关,流速流量越大,河流的搬运作用强,堆积物的颗粒越大。

河流流速流量跟地势起伏落差以及降水季节变化有关,但根据材料和图无法确定。

D正确。

故选D。

【36题详解】

图示河流位于我国,指向标指向东南方,说明 河流河床的西北侧较陡,说明西北侧侵蚀严重东南侧堆积,河床不断向西北移动;A对,图示河流有四级阶地,河流阶地的形成是地壳运动和流水作用的结果;当地壳抬升时河流落差大,流速加快,下蚀作用明显,当地壳平稳时,堆积作用为主,形成阶地。

4个平坦面,说明河流所在区域地壳间歇性抬升,但每个平坦面的形成过程中,是河流堆积;B错;丁位于丰水期水位之下,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