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三第1章《生物科学和我们》word同步测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941954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必修三第1章《生物科学和我们》word同步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苏教版必修三第1章《生物科学和我们》word同步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苏教版必修三第1章《生物科学和我们》word同步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苏教版必修三第1章《生物科学和我们》word同步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苏教版必修三第1章《生物科学和我们》word同步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必修三第1章《生物科学和我们》word同步测试.docx

《苏教版必修三第1章《生物科学和我们》word同步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必修三第1章《生物科学和我们》word同步测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必修三第1章《生物科学和我们》word同步测试.docx

苏教版必修三第1章《生物科学和我们》word同步测试

章末综合检测

(一)

(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

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

D.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解析:

选D。

在人体内环境中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远远大于渗入淋巴的量;CO2、尿素、神经递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机体的稳态指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仅成分稳定,机体不一定达到稳态。

故D错误。

2.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

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若①表示免疫分子,则①包括抗体、淋巴因子等

B.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有神经和体液调节等

C.寒冷时,控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质的躯体感觉中枢

D.若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②的分泌量不仅仅受甲状腺素的调节

解析:

选C。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即免疫分子;神经、体液和免疫系统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均影响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寒冷时,控制骨髓肌不自主战栗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和脊髓。

3.关于哺乳动物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

B.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C.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调节动物体水盐平衡

D.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解析:

选D。

下丘脑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调节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而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故A正确,D错误;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故下丘脑可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下丘脑内有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调节动物体水盐平衡

4.研究发现两种现象:

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

则这两种物质中(  )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甲是

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

D.

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解析:

选C。

在体液免疫过程中,T细胞能够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

某种细菌体内的物质乙注入动物体内,引起免疫应答反应,推知物质乙属于抗原。

5.某人因过量注射美容制剂而出现头昏、站立不稳等症状。

经诊断后,医生为其注射了肉毒杆菌抗毒素进行治疗,目的是(  )

A.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外毒素

B.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凝集素

C.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

D.刺激机体释放出淋巴因子发挥细胞免疫作用

解析:

选A。

某人注射美容制剂后而出现头昏等症状,应为注射肉毒杆菌外毒素过量而引起的不适症状,医生为其注射肉毒杆菌抗毒素(抗体)进行治疗,目的应是“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外毒素(抗原)”,故A正确。

6.人免疫系统中大量合成并分泌抗体的细胞是(  )

A.巨噬细胞      B.T淋巴细胞

C.致敏T细胞D.浆细胞

解析:

选D。

在特异性免疫反应过程中,能产生抗体的仅有浆细胞(效应B细胞)。

7.下图为人体细胞及其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④组成的

B.体液①中含有激素、血红蛋白、尿素、CO2等物质

C.效应T细胞分泌的抗体通过②进入①④内,再经循环运输到发炎部位

D.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中,①中NaHCO3与之发生作用使pH基本稳定

解析:

选AD。

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稳态。

人体的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当乳酸进入①血浆中时,因血浆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对,其中乳酸就与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从而达到了调节pH平衡的目的。

8.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体温调节的原理是产热过程

和散热过程达到平衡

B.体温的恒定依赖于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

C.细胞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后小部分变成热能散失,造成能量的浪费

D.人体的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散热主要通过皮肤

解析:

选C。

体温恒定是内环境稳态的重要部分,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使产热和散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

产热过程是细胞内有机物氧化分解的过程,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大部分变成热量散失,少部分形成ATP。

产热的器官主要是骨骼肌和肝脏,散热主要通过皮肤汗腺分泌汗液的方式进行。

9.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

①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

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

A.①B.①②③

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解析:

选C。

血液中存在许多对对酸碱度起重要缓冲作用的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

血液中的CO2会刺激控制呼吸运动的神经中枢,促进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O2排出体外,使血浆pH变化不大;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钠,而过多的碳酸氢钠可以由肾脏排出,使血浆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变化。

10.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

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

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解析:

选B。

免疫细胞的来源是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的场所不同形成的淋巴细胞不同。

造血干细胞转移至胸腺,则发育分化形成T细胞,参与机体的细胞免疫及大部分的体液免疫。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分化形成B淋巴细胞,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

胸腺切除后,T细胞不能产生,使机体的细胞免疫完全丧失,仅保留部分体液免疫。

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后,机体的一切免疫功能均丧失,即使再输入造血干细胞,因缺乏分化的场所不能形成B细胞和T细胞,免疫功能不能恢复。

11.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绝灭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选择

B.物种退化

C.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D.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狩猎或采伐

解析:

选D。

人口过快增长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例如,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乱捕滥猎、乱采滥伐,以及对其栖息地环境的污染和改变,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绝灭。

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并不会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绝灭。

12.福建宁德地区在全区沿海乡镇大面积推广引种大米草7年后,使东吾洋这个以水产业闻名全国的“蓝色宝库”惨遭祸害,仅水产业每年损失就达1000万以上,尽管宁德地区采用了人工割除、化学防治等措施控制大米草,但收效甚微。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环境污染和破坏

B.外来物种入侵

C.物种特化或功能基因丧失

D.自然灾害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外来物种入侵对当地生态及渔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解答本题首先需明确大面积推广引种大米草7年后,宁德渔业损失巨大。

其次需了解人工防治和化学防治收效甚微。

13.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  )

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

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

D.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

解析:

选C。

本题属于识记水平的试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知识点。

解答本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

(1)为美化城市环境和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危害,若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和引入水葫芦的天敌到我国,可能造成外来物种的入侵,影响到当地物种的生存,故A、D两项错误;

(2)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可杀死部分危害草原的黄鼠。

若全部杀死黄鼠,会使草原生态系统物种减少,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加剧草场沙漠化,故B项错误;(3)东北虎是濒临绝灭的物种,若将其迁入动物园,并进行部分的

野外回归实验,将有利于东北虎生存,故C项正确。

14.如图表示人体皮下的组织,b、c、d表示细胞外液。

下面罗列的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

①c周围的管壁破损 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③淋巴管阻塞 ④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 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A.只有①②③B.只有②③④

C.只有①③⑤D.①②③④⑤

解析:

选D。

组织水肿是由组织液过多引起的,导致组织液过多的原因有:

过敏反应、肾炎、营养不良、淋巴管阻塞以及毛细血管壁破损等。

15.饮食较咸,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在神经和激素的作用下,主要通过对肾脏重

吸收作用的调节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趋向于恢复正常。

在这个过程中,血浆中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含量变化曲线依次是(  )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④③

解析:

选A。

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血浆中抗利尿激素的含量随之上升;当细胞外液渗透压逐渐下降时,血浆中抗利尿激素含量也随之下降。

醛固酮的生理作用是“保钠排钾”,当饮食较咸即细胞外液中的钠含量上升时,血浆中的醛固酮含量降低;反之,则上升。

16.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

是有一定限度的。

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寒冷时出现寒颤

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

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解析:

选B。

内环境稳态失调即为超出个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呈现为一种病态或不正常状态。

A项是人进入寒冷环境时的一种适应性反应,目的是为了增加产热,属于机体的正常调节;C项是机体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对入侵机体的抗原进行的特异性免疫过程,是免疫系统的正常反应;D项指人在缺水环境中通过激素调节来达到保水的目的,也是一种正常性的调节;B项从平原进入高原后,氧气浓度下降,造成组成内环境的成分紊乱,出现肺水肿现象。

17.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  )

A.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

B.使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

C.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D.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

选C。

注射乙肝疫苗后,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形成特定的淋巴细胞(记忆细胞)和抗体;如果有同样的抗原再次刺激机体,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效应B(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B(浆)细胞进而产生抗体消灭抗原,这就是二次免疫反应。

接种乙肝疫苗之所以要间隔注射三次,目的就是激发机体二次免疫反应的机制,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特定淋巴细

胞。

18.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A.正常人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

分泌活动减弱,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增强

B.人体大量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排尿量减少

C.人遇寒冷环境时,机体的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肾上腺激素的分泌量也增加

D.人体被病毒感染时,体内产生的抗体,能通过裂解靶细胞将病原体清除掉

解析:

选BC。

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因此,血糖降低时,胰岛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