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路上的那些年 那些人那些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419277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长路上的那些年 那些人那些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成长路上的那些年 那些人那些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成长路上的那些年 那些人那些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成长路上的那些年 那些人那些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成长路上的那些年 那些人那些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长路上的那些年 那些人那些事.docx

《成长路上的那些年 那些人那些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长路上的那些年 那些人那些事.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长路上的那些年 那些人那些事.docx

成长路上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成长路上的这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过年好!

人到中年,很喜欢蔡琴的歌,听蔡琴的一首歌中唱道

“感谢那些事

感谢那些人

感谢那一段段奇妙的缘分

啊!

人生原来就是

和那些事那些人

相遇的过程

在我看来,所谓的“专业成长”,不过就是一个想做好教师工作的人,和一些事、一些人相遇的过程。

所以我的题目就定为----成长路上的这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从师的二十四年教学历程里,有几个不能忘却的地方,莱师附小-----花园学校-----莲河学校----还有我现在工作的和庄中小,这是我工作过的地方,在这些个地方那些人,那些事,那些仆仆风尘的行程不能也不会忘记。

这里我主要讲我工作的三个地方。

莱师附小-----懵懂的教学启程站

一九九〇年,我师范毕业,非常幸运地被分到莱师附小工作,当时这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学校,人才济济。

像所有新教师一样,刚刚毕业的我才疏学浅,教学能力有限,在理想与现实、意愿与困难中寻找新的平衡点。

记得最初接受王书海校长和各位老师检阅的是第一堂课叫《参观刘家峡水电站》,这是一篇参观记,有这样的一句话:

“我坐在车上,远远地望见一座银灰色的大坝,镶嵌在狭窄陡峭的山壁中间。

”我想教“镶嵌、狭窄陡峭”,如果单讲词义,对还是儿童的学生来说,是不符合认知规律,他们没有身临其境,一定很难理解,即使勉强接受,也是一知半解。

课文中还有一段描写泄洪道开闸了,“顿时,湖水如万马奔腾,倾泻直下,发出一阵阵轰鸣,掀起一团团水雾。

”这究竟是个怎样的场面呢?

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直观深刻的印象,我一头扎进莱芜师范的图书资料室寻觅起来,整整一下午,我终于找到了当时有关刘家峡水电站的图片资料,我指导学生抓住游记的特点,使他们较顺利地确定出从参观刘家峡水电站的顺序入手学习这篇课文。

先参观什么后参观什么?

参观刘家峡水电站各个部分时分别看到什么?

听到什么?

当我把找到的图片投放出去的时候,全班同学看到这个声势浩大、气势磅礴的情景时,无不发出赞叹声,图文结合,很好的解决了教学重点,也让学生体会到参观记的言之有序和言之有物。

这次见面课,校长和老师们对这个刚毕业的学生充满了希望,觉得孺子可教也。

我曾在这里实习过,观摩过我的指导老师周光兰老师的课,觉得丰富扎实,如沐春风。

我也希望自己要向周老师那样成为学生喜爱的教师。

幸运的和令我感动是师傅的课堂永远为我敞开着,她每有教学活动,总会叫上我前往观摩,并一定会在课后拉着我谈反思、谈收获,琢磨每一个细节。

我认真地观摩她的教学过程,研究她的起承转合,一招一式和教学深度。

在她的课堂中我不仅逐渐认识了语文教学的丰富内涵、把握了语文教学的多个维度,更领悟了那种大胆想、细心做、严谨求真的教研态度与科研精神。

而在我的每一次赛课中,师傅总是全程参与,不厌其烦地站在理论的高度深入浅出地剖析指正,点评中带有指导、要求中带有期待,给予了我莫大的鼓舞和帮助。

不会忘记我在讲叶圣陶先生的《瀑布》这课,周老师一丝不苟的示范朗读这首诗,感情丰沛,变化起伏,由远远听到瀑布的急切期待,到蓦然看到瀑布的惊讶、喜悦,我佩服之至。

在我写成的教学设计稿上,周老师总是拿一支铅笔仔细逡巡思索,调整、调换,那画面,总使我想起《一夜的工作》里精心批改文件的周恩来总理的样子。

师傅的手把手地教育,我受益匪浅。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说过这样一句话:

“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

演戏如此,教学也如此。

在听别人的课的同时,感知应该这样,不该那样,都能得到即时的体会。

即便是教师的平常课,也可以“别人吃一堑,我来长一智”。

校际间也经常举行一些听课学习活动,因此我也有幸观摩了实小郭奉璞、陈卫老师的课,沉稳睿智、纵横自如,(如今这些人也已经成为法院和银行的核心人物。

)怀着一颗诚惶诚恐的心仰望着身边的名师,羡慕、崇拜,并在上课时如法炮制,师傅们无私的帮助使我终于找到当老师的感觉,我的教学水平慢慢提高。

那时年轻的我远离家乡,所有的闲暇、备课、上课之余,便广泛涉猎专业和相邻学科的书籍,把读书看报作为生活的必须,因为我深切体会到,厚积才能薄发,深入才能浅出。

只有登上绝顶,方能一览众山小;只有技艺高超,方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那时的教学资源并不丰富,网络资源更是谈不上,非常感谢的是和我搭班的亓庆珍老师亦师亦母,把她订了多年的教学刊物《山东教育》给我看,和我平行班的梅元增主任把他订阅的《小学语文教学》借给我,我如获至宝,针对自己教的学科,潜心研究别人的心得体会,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情,借鉴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因为自己的活学活用,课堂教学很快上路。

在师傅手把手的教导下,刚刚上任三个月,就开始拿全区的公开课《李时珍》、《月光曲》、《美丽的小兴安岭》。

简单的模仿、复制也使我在语文教学中少走了一些弯路。

正当我沾沾自喜的时候,1994年,我获得参加全市小学语文优质课活动的机会,我作为学校推出的唯一的代表,执教《草船借箭》,那时的我心理素质很差,在周教师的指导下,我连夜备出教案,紧张的一夜未睡,第二天上课学情的不熟、准备的仓促,课堂上丢掉了大气和自信,只得了个三等奖。

这一次失利,我记忆终生,虽然学校领导和同事们并没说什么,但赛课的失败却成了我心中的一个结。

一位西方哲人说,跌倒的地方会有思想生长起来。

痛定思痛,我看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赛课的失利归根结底就自身教学功底的缺陷,没有教材的熟练掌握,没有开合有度的课堂调控,教学非一日之功,要探索改革,自己急需的是汲取营养,增加“底气”。

暑假,我又抱着录像机一遍一遍地看名教师的教学实录。

渐渐地,我好像有点“开窍”了,老师们说我的课活了、有灵气了!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荀子,劝学),以其昭昭,才能使人昭昭!

要成为一个能给学生以智慧教育的好教师,必须先使自己聪慧起来!

为了每一课的胸有成竹、为了做讲课昭昭的“明”师,每天在备课过程中,我常常为了讲清一个字、一个词、一种句式、一个标点,翻阅各种资料,查找多种辞书,向老师们求教。

为了设计和修改好一种教法,我常常苦苦思索,彻夜不眠。

古人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我常为查找一个问题,翻遍家中藏书。

到了寒暑假,那更是我备课、钻研教材的大好时机。

每次我都把所定的教学期刊拿出来,再一次回读,回读的过程中就不自觉的和自己的教学工作挂起钩来,抱着从书本中找智慧、找思想、找方法的态度去读,自然就“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了。

自己深有同感的地方就记录下来,非常宝贵的大材料就复印下来做成剪报,这些年,几次搬家,我的这些剪报、笔记,我总是精心的保管好,厨柜装满,窗台占满,箱子挤满,一有需要就把书桌摆满。

就在这零零碎碎的阅读中,我的课堂教学灵活起来,充实起来,从“蚕为天下虫,鸿为江边鸟”的趣味识字,到板书设计的巧妙助教,从阅读教学的“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切入研究到生活体验式习作的尝试,学生在语文的快乐殿堂里感受到学习的情趣盎然和创造的愉悦开心。

不倦的求索,我也获得了一些荣誉:

莱芜市教学能手,电化教学能手,毕业的第四个年头,在全市百佳人物评选中获“十佳教师”称号。

于懵懵懂懂中,是学习开启了我的为师之门。

附小五年,最不能忘记的还有从老师们身上学到的爱生如子的拳拳关爱之心,敬业之心。

刚毕业的这几年,我的搭档是一位小我母亲几岁的亓庆珍老师,她认真负责,一有闲暇时间,她就领着我去学生家中走访,明亮的月光下,窄窄长长的巷子里,留下了我们家访的脚印,在家访的过程中,我更加了解了我的学生的家庭状况,学习生活环境,矿煤小区的刘妍深,调皮贪玩,学习较差,家访中,我们了解到他的母亲得了肺心病,呼吸困难,父亲是煤矿工人,工作辛苦,学生连基本的吃饭都难以保证,别说是辅导孩子学习了,看着他的母亲愧疚的眼神,我了解了一位母亲的期盼和嘱托,对于这个孩子,亓老师和我一有时间就给他辅导功课,督促他完成作业,学校军乐队成立了,推荐他当了军号手,他每天精神抖擞,学习也大有长进,可有一天,他的号嘴丢失了,辅导员要罚款,亓老师二话不说掏出50元钱替他还上。

附小五年岁月,我学到了同事间亲如家人的团结,学到了爱生如子的真诚,学到了满腔热情对学生的奉献!

怀念那段家访的日子!

附小五年,是我教学人生的青涩职初阶段,那里良好的文化内涵,深厚的教学氛围影响了我,为我今后的发展涂上了生命的底色。

花园学校------踏实的教学历练场

1995年,花园学校初建,急需教师,我被调入花园,并在次年被任命为教导处副主任,那时我初为人母,目光在尿布和奶瓶间切换,步履在家与学校间交织,多重的角色使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这一年也是我中文本科函授毕业的关键一年,白天坚持上课、批改作业,晚上照顾孩子,灯下夜读,终于通过了毕业考试。

教导副主任对于资历尚浅的的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做好这个角色,需要做中学,我把荣毅仁先生的家训:

“择高处立,就平地坐,向宽处行”拿来自勉,开始“自己培养自己”(于永正语),紧张的教学之余,我必看的是《中国教育报》、《小学语文教师》,自己购买《教海漫记》《于永正文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我的人生笔记》等,从这些专著里面,我认识了于永正、靳家彦、钱梦龙、韩军、袁浩、贾志敏,我关注他们对文本的解读,剖析他们个人风格的形成,研读教学中折射出的教学思想,尤其喜欢研读他们的课堂实录。

每当看到期刊上比较实用的教学实录,我就复印下来,集中珍藏,闲暇时候,反复琢磨研究。

我喜欢将将实录还原成教学设计,研究名师如何架构一堂课,还喜欢在看实录的过程中,及时中断,想,在这种情境下,自己会如何处理问题,有时也专门研究实录中的导课、结语、链接和板书设计这些细节,在我大大小小的笔记本上记录了很多精彩的导入和板书,像《穷人》《十里长街送总理》《美丽的西沙群岛》《日月潭》等,每每有与讲课内容相关的一些文字介绍,图片资料,我就精心的剪下来抄下来,以备上课之需。

光从报纸上剪下来的图片就有很多,我取名为《眼睛的旅行》。

常此以往的积累、阅读、研究,竟也从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一些技巧。

学名师不能囿于模仿、移植那些技术层面的东西,要突破名师教案的樊篱,以扎实的行动,真实有效的方式来习得名师们那些支撑教学理念的精髓。

在研读实录的过程中,我记住了支玉恒老师的清新流畅、摒弃僵化的语言文字训练的《第一场雪》。

我记住了于永正老师把学生推到前台,自己隐身课堂之后的《新型玻璃》,看到了幽默与机智的课堂语言魅力,看到了细致、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我记住了杨明明老师在《惊弓之鸟》中那个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

到底是哪个字害死了大雁。

我听窦桂梅的课,我欣赏她的激情澎湃的同时,更关注她超越教材,把文本读厚。

有一首诗说“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样边学边研边实践,把自己的课堂当作自己的练兵场。

于是《颐和园》、《落花生》、《生命的林子》、《长征》、《可贵的沉默》等公开课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花园十年,是我不断在课堂上躬身实践的踏实而艰辛的十年,我一直认为,讲台就是教师的舞台,老师最美的姿态一定是在他讲课的时候!

所以我努力将平常课当作公开课来上——追求一种“精致的创意”,将公开课当作平常课来上——追求一种“真实的效益”,着力追寻一种“自然、大气、简约、厚实”的教学境界。

1、上好平常课。

在听公开课的时候,我们常常羡慕大师们在课堂上的风采,感叹于他们臻于化境的教学艺术。

但事实上,光彩照人的背后,是汗水,是心血。

名师们之所以有今天的高度,是因为他们将自己的根须深深地扎在日常教学的大地上上好平常课。

平时的课堂,是老师劳作的田地。

用笔耕耘、用语言播种、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这就是教师劳动。

只有把根深深地扎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结出的果子才会香甜。

我喜欢语文,上中学的时候,我的习作常常叫我的语文老师孟宪新老师拿回家叫他的孩子看,毕业之后,当了语文老师,我觉得我很享受语文 ,享受语文,不仅享受文章中作者彰显的美、温蕴的情,更重要的是享受着探索语文教学真谛的苦与乐。

伴着淙淙的流水声与动听的乐曲,朗读一段“钓鱼的启示”,心中自有一丝惬意;欣赏着大屏幕上播放的“五彩池”的神奇风光,心中自有一些快意;制作出“爬山虎的脚”怎么爬的动画演示课件,心中自有一份满意;尤其当自己的精心设计或灵感乍现,碰撞出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生成无法预约的精彩时,心中更是十分的得意……这个中滋味,真是妙处难以言说。

2、上好公开课。

几年的积淀历练,我的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进步。

1998年,山东省第三届高质量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实验与研究研讨会在莱芜召开,我被指定上公开课,起初我选择了《鸟的天堂》这课,这是巴金先生的名篇,那时音像资料可不像现在这样丰富,省教研室的一位主任还专门复印了一幅天马河上的大榕树的图片随信寄给我,刘慧琴校长的父亲是我们泰安四中的老退休教师,专门给我写了十几页的教学分析转给我看,让我很是感动,我感受到了老教育工作者对我的关爱,永生难忘。

后来,我选择了教材上新选的一篇文《林海》,用心引领学生领会大兴安岭的岭之多、林之广、花之美,以清晰地教学思路,赢得与会者的好评。

02年在山东省小学“双轨”教学讲习观摩会上执教公开课《五彩池》教育局刘永飞局长高兴地夸我:

“进步很大,比《林海》上的还好。

”欣喜之余,刘永飞局长因为在课堂上的拓展环节中,一位学生说到了我们莱芜当地一个神奇的地方-----棋山柯烂和玄之又玄,而作为泰安人的我还不知道的事,还专门驱车带我去看了“玄之又玄”碑,讲了棋山柯烂的故事,请我品尝棋山炒鸡,这些都让我一个平凡的小老师记忆犹新,心中倍感荣耀。

3、送课下乡

我们莱芜是一个注重教学研究和教学质量的地方,无论城乡,教研氛围极其浓厚,在花园学校的10年间,我几乎每个学期都要送课下乡。

先后去德州的齐河、杨庄、牛泉、大王庄、寨里、口镇、高庄、艾山中小等多个地方讲课,这是很费神的事,一方面,我要不影响我的正常教学,一方面利用课余精心准备上课的内容,争取让乡镇的同行们不虚此行。

我不喜欢一劳永逸,只讲一节课,我总是按照进度,探求多种课的教学,古诗教学、新诗鉴赏、习作教学都有所探索。

古诗因为短小意丰,而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所以很难教学,于是我总结了古诗“解诗题,知诗人----析重点,串诗意----品诗情,创新意”三步教学法,讲过《咏柳》、《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有时周六辗转两个地方杨庄上游。

书信教学是生活中的实用文体,也是习作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但是很少有人拿它上公开课,一次在市教育工会组织的劳模送课活动中,我选择了这个内容。

课伊始,我通过音响播放李春波的歌《一封家书》,接着屏幕出现这首歌歌词,用书信的格式出现,学生们在无痕的导入中接触到了书信这貌似很难的习作内容,然后出示鸽子图,鸽子传书嘛,用鸽子的形体对应书信对应的六部分内容称呼---问候语----正文---祝颂语-----署名----日期,同时辅之书信写法的顺口溜,学生们兴味盎然,很快掌握了写作方法,在创设的给外出打工的亲人等写信情境中,不消几分钟,他们就写就了一封信,其中,一位小女孩还深情的当场给我写了信,信中写了对我的初步印象,猜想我平时是怎样上课,猜想我的学生怎样与我相处,并在信中恳请我能留下来,当小女孩当场念出这封信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那一刻,我享受到了纯朴的孩子给予我的真情。

作为老师,我不能不为这些纯真的生命而努力。

  所有的经历都是财富,2002年我去日照参加山东省特级教师的说课答辩,抽的课题是《琥珀》,这是我在莱城区送课下乡活动中讲过的一节课,辗转讲过五个乡镇,课的原文及教学构想已非常熟悉,当时抽课后,仅仅提供的课本还让别人使用着,工作人员要我换一个,我说不用了,在没有课本的情况下,我在短短的20分钟准备好了我的说课稿,并娴熟自信的完成了说课和答辩,顺利而幸运地在我33岁的时候成了山东省特级教师。

《爱的教育》一书中指出:

“任何职业都潜藏着宝贝,拿锄头就能掘到金子。

”只要在学习、思考和实践中慢慢地积累自己的教育智慧,就一定能够“幸福着教师的幸福!

”花园学校的十年教学春秋,见证了花园学校的一步步成长,也历练了踏实进取的我自己。

莲河学校-----理想的教学追寻地

05年腊月初十,在离我的学生还有一周就迎接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时候,我被调入莲河学校,孩子们依依不舍,痛哭流泪,有的同学连夜写信挽留我,但这是命令,又怎能违抗呢,因为马上就是寒假考试了,到莲河学校报到后,我依然坚回持给花园我的学生上完这一周的复习课,直至进行了期末考试。

到了一个新校,对我来说是我人生的又一个起点,我所在的莲河学校是一所朝气蓬勃,处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校,学校的领导怀着创业者的情怀干事,年轻好强的老师们个个精力充沛,勤学好问,乐于钻研,这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福祉,从05年8月招生到现在,8年的光景,扎实办学,已赢得社会的高度赞誉。

面对新的校园,新的领导班子,新的国家课程改革,一次次经历观念的洗礼,理念的撞击,实践的研讨,短短五年里,我的教育生命再一次注入了成长的活力,获得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提升。

王圣君校长给予了我非常宽松的成长环境和高度的信任,在学校资金有限的条件下,专门为我配置了一台台式电脑和一台笔记本电脑,方便我的教学和培训,让我倍感尊重的力量。

优先安排我去北京、上海、青岛、潍坊、胶州等地参观学习考察,开阔了眼界,萌生了思路。

同时在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方面给予一些宏观指导,并亲自带领我们赴济南、临沂购书,全力支持学校的阅读教学等特色工作的研究开展。

在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努力工作,追寻着理想的教育。

作为业务校长,站的位置不一样了,除了躬身课堂之外,我还着力抓好了这样几件工作。

1、抓备课----《赢在课堂》

这些年,尽管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繁忙,我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在一线教学。

我所执教的班里学生数高达70人!

从教的经历使我深知教师工作的所需,教师的渴望。

这两学期,我们进行了备课改革:

针对以往备课高耗低效、教师孤军奋战的缺点,我们建立了“高效、共享、反思”的新型备课方式,倡导教师分工协作,重点突破备出精品,集体交流实现智慧共享,并注重教后反思,要求课课反思,时时反思,将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精彩的、引人深思的教学片断,以案例的形式如实记录、整理,逐渐提高反思能力,形成反思习惯。

学期结束后,举办优秀案例评选,所有案例将与教学设计一起汇总,成为学科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0年,我们已经把所有教材完成学科预案设计工作,取名《赢在课堂》,集结了大家的智慧,解决了教师疲于抄写而不走心的问题。

2、抓识字教学-----科学识字

课堂上,教师满眼满脑是要求掌握的生字,孤零零的把生字摘出来,一遍遍读、再读,学生呢?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种识字教学不顾及儿童心理需求,脱离儿童生活实际,导致学生对识字不感兴趣。

也有的教师把汉字作为一个个孤立的符号对待,从汉字的形体书写入手,按照笔画笔顺、间架结构等等,一个个机械地练习记忆,这种作法严重割裂了汉字和汉语的关系,丧失了汉字最本质的功能,难免事倍功半,效率低下。

这种情况造成了大量的教育资源浪费,必须及早扭转。

问题即课题,我们就针对这种现状,认真分析原因,研究改进课堂、优化教学的有力措施,把《识字教学的科学化艺术化》作为我们的攻关课题,针对教学内容,研究制定了识字教学的教学模式,把“激发兴趣,不压指标;寓识于乐,只识不写;启发联想,开发潜能;切忌灌输,重在长效”作为上课的原则,认真加以落实。

老师们一致认为“善教者,师逸而功倍,不善教者,师勤而功平。

”只有优化识字教学,发展多元智能,才能使识字教学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于一体,才能使我们的汉字教学活起来。

课堂教学中我们把生字的呈现尽量体现出层次,在文中标识----联词出示---归类单字呈现---扩词应用,体现多年来我国识字教学坚守的一个原则: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汉字识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做到以下的几点

(1、突出重点,避免平均用力。

识字教学和其他任何教学一样,有着主与次、难与易的问题,其中主与难的问题,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教学中我们从学生掌握生字的实际出发,分清生字的音、形、义的主次、难易,区别对待,摒弃平均用力,结果事半功倍,低耗高效。

(2、比较联系,避免孤立识字。

在生字中有许多相近的字,在学习时,不让学生单独去认字,而是把相近的字一并出现,在比较中识字,在联系中区别。

“船上有只锚,家里有只猫。

船上的锚两个爪,家里的猫四只脚。

船上的锚能停船,家里的猫喵喵叫。

锚喵猫,莫混淆,看看偏旁就知道。

(3、理序分类,避免零散识字。

教师在教学中,并不一定要按照课文中先后出现的顺序来进行识字教学,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分类。

可把上下结构、左右结构或半包围结构的字归为一类,这样学生学得方便,记得简单,又符合偏旁记忆的规律。

(4、增加趣味,避免枯燥识字。

汉字起源于图画,是音、义、形的结合体,也是世界上惟一的会意文字,具有猜读的可能性和联想的余地,有助于智商的提高及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个象形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一个会意字,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形声字,会使人获得形象的、色彩的、声音的全息感受……像难写的“巢”(树上鸟巢里三只小鸟在等鸟妈妈来喂食),易错的“鼠”(老鼠洞里偷来的东西挂满钩哟)都给学生很大的想像空间,字的巩固率也大大增加。

(5、辐射生活,活化识字空间

汉字是一种文化,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是一个广阔而充满活力的学习汉字的天地,全体教师打破课堂、课本的局限,引导孩子们在沸腾的生活中自主识字,建立一个识字教学的开放系统,让识字走向生活。

剪贴识字课本就是老师们创造的课外识字的一种成果形式,在识字活动课上,学生们利用它进行相互的交流,平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识字课本”带在身边,课余时间可以自由地交流、欣赏,丰富了课余生活。

除了把这些思想传达给老师们之外,在识字教学方面,我还致力于《识字教学的科学化、艺术化研究》的研究,潜心研究科学而富有情趣的识字教学方法,解决识字教学机械、呆板的局面,我一有时间就做识字教学的专题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材料,像70多个古今偏旁的来历解释,图文并茂。

在识字课堂上尽力讲求趣味性、科学性一体。

如狡猾的学习。

晚清学者黄钧宰在《金壶七墨》中对“猾”的记载:

其毛白,体圆,皮肉坚而齿牙利,途行遇虎,则环缩如球。

虎前餂之,屏息不动,及虎口初启,猾即趁势旋转而入,身居虎腹啮其心肺,虎负痛咆哮、跳跃,而猾则安居其中,待虎死,猾即在虎尸内挖出一洞,飘然而去。

而狡传说中类似小狗的动物,行动及其诡秘,有效地指导了我们的教学,再如为虎作伥(chang)伥是什么?

伥是伥鬼,传说中被老虎咬死的人变成的鬼,这个鬼不敢离开老虎,反而给老虎做帮凶。

同时将这些搜集整理的材料汇编写了《字有乾坤》,指导教师科学施教,规范教学

3、抓写字教学----规范书写

06年之春,建校之初,一次偶然的胶东教育教学考察,所考察校的校长对学生的书写非常重视,专项训练抓得实,学生的诸项作业都清晰规整,落落大方,我深受启发,立即萌生了一个想法----开发一套写字教材,保证写字课有序的实施起来。

虽然书店里不乏优秀的写字字帖,但缺乏与现行教材相统一的字帖,于是从06年起,我们就以课本上要求掌握的四会的字为主要内容,编写了随课进行的习字用本,取名《方正习字》,一年级和二年级上册,主要是将每个生字都有意的拉长,夸张字的间架结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描摹,使字的“形”深入孩子心中,烙下深刻的汉字形体之印;在二年级下册,我们设计了“每课提示”,对要求练写的字归类,进行写法提示,然后把生字设计成相应的描红练习和仿写练习,供学生描红、仿写。

自三年级上册始,学生开始接触钢笔,我们在开始部分也精心设计了“笔画练习”、“整字练习”和“词语练习”。

在每个笔画下面,提供了例字并安排了书写练习。

通过先描红后临写,学生逐渐熟练起笔、运笔、收笔等写钢笔字的基本技能,逐步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

第二部分是“随文练字”。

编写时注重体现汉字书写规律和语文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

这一部分练习与课文学习同步,按照课文的顺序,安排了与精读课文中的字词相吻合的书写练习。

每一课包括两项具体训练,一是整字练习,一是词语练习。

词语练习与整字练习的编排顺序一致,将本课出现的汉字与已经会写的、具有同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