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412711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科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浙教版科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浙教版科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浙教版科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浙教版科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科学教案.docx

《浙教版科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科学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教版科学教案.docx

浙教版科学教案

浙教版科学教案

浙教版科学教案

【篇一:

浙教版科学教案全册】

第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用符号和模型来表示复杂的事物或过程的科学方法。

2.举例说出学习和生活中所见过的符号和模型。

3.学会用模型解释简单的科学现象和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用符号和模型来表示复杂事物或过程这一科学方法。

2.了解模型的各种不同类型及作用。

3.能用物质粒子模型解释水的状态变化,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三、教学准备

1.随身听、饮料罐

2.地球仪、细胞模式图、细胞模型、眼球模型、水分子模型

四、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谈话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观察与思考。

(展示一部随身听给学生看)请大家看一下这部随身听,你能告诉老师如何使用它吗?

(学生说出使用方法)

这部随身听上并没有汉字,而且你也没有看过说明书,你怎么知道它的使用方法呢?

(根据机身上的符号,特别是按键上的符号)

2.讲述。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一些类似的符号来表示事物,有时我们也会用到模型来表示事物。

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科学方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二)符号

1.列举。

你能说出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用过的符号吗?

(学生回答:

如“速度v”、“冷锋、暖锋”等。

让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思维的发散性)你能说出在生活中,我们用到过哪些符号吗?

你能简要画出来吗?

(学生回答并画简图:

交通标志、厕所标志、电源标志等)

2.读图并思考。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图1-1,结合刚才大家所举的例子,思考为什么人们常用符号来表示事物呢?

(1)分析交通标志,得出结论:

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

(2)分析电流表符号,得出结论:

用符号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3)分析时间符号,得出结论:

用符号可以避免由于表达事物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3.提问。

请大家分析并说出下列符号所代表的含义。

(展示饮料罐上的请勿乱丢的提示、开关上的“开”与“关”、交通标志等)

4.实践。

学习了符号作用,同学们能否结合生活实际课外自己设计制作一些标志符号呢?

(三)模型

1.列举。

在生活中,我们也曾听说过“模型”这个词。

请你说说什么是模型,并列举几个模型的例子。

(学生回答:

航模、船模、宇宙飞船模型、建筑模型等)

2.提问。

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我们都用过哪些模型呢?

(地球仪、细胞模型、眼球模型、皮肤模型、水分子模型等。

老师把模型实物展示给学生看)

我们为什么要用地球仪呢?

(因为地球仪太大了,难以认识,我们为了更好地研究它,所以将它制成模型,即地球仪)

我们为什么要用眼球模型呢?

(因为眼球构造复杂,难以表达)

3.讲述。

模型并不仅仅指我们可以看到的用各种材料制成的某种物体的或放大或缩小的复制品,如航模、各种建筑模型等。

它甚至可以是一幅画、一张表或是一个计算机软件,如表示细胞结构的“细胞模式图”。

有的模型不是简单地表示一个具体事物,而是表示一个过程,如描述水的三态变化的示意图“水的三态变化模型”。

有的模型是具体形象的,如我们平时看到的航模等;也有的是非常抽象的,如一个数学方程式;或是某些特定的词,如“黑箱”模型。

事实上,我们经常会用到构建模型的方法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或过程。

构建模型也叫建模。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到这一非常有用的科学方法。

4.读图。

请同学们看课本图1-2“水状态变化的模型”,学习构建模型的过程并完成课本上的题目。

液态水温度降低时会变成固态冰,而温度升高时会变成气态的水蒸气。

水在状态变化中,没有变成其他物质。

由模型可知,构成水的水分子没有变成其他分子。

在液态水变成气态水的变化中,构成水的分子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5.实践。

了解了模型和模型的作用,请同学们课外自选任一主题,设计制作模型。

6.课内练习。

课本第4页练习2。

板书设计

第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一、符号

1.举例:

速度v、时间t。

2.作用:

(1)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

(2)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3)可避免由于表达事物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二、模型

1.举例:

航模、船模、宇宙飞船模型、建筑模型等。

2.作用:

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或过程。

3.类型:

(1)物体的复制品

(2)事物变化的过程

(3)图片

(4)数学公式或特定的词

典型例题分析:

根据物质燃烧条件模型,回答问题: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木船起大火。

你认为曹军的木船是,木船燃烧的条件是、。

解答:

曹军的木船是可燃物,木船燃烧的条件是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巩固拓展:

与此教案配套的练习请点击《试题集锦一》。

第二节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物质也可由原子直接构成;

2、了解原子和分子的主要区别在于化学反应里是否可“分”;

3、介绍道尔顿的原子论对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原子和分子的主要区别在于化学反应里是否可“分”。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启发等。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已经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那么分子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

我们怎样来描述这些看不见的粒子?

这些粒子又是否能构成物质呢?

(二)新课:

科学探究:

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1、提出问题:

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水分子还能再分吗?

2、建立假设:

①水分子可能是由一些更小的微粒构成,这些微粒我们看不见;。

3、设计实验:

我们在做电解水实验时已知道,当直流电通过液态水时,发现水变成了两种不同的气体:

氢气和氧气,它们的体积比是2:

1。

思考:

这一实验说明了什么?

4、得出结论:

电解水实验可以说明水分子是由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构成。

这种比分子更小的微粒就是原子。

6、课外拓展:

(查找道尔顿“原子论”相关资料,体会科学发现是一个漫

长又艰难的历程。

早在1803年10月,在曼彻斯特文学和哲学学会的一次活

动中,道尔顿第一次提出了原子的概念,讲述了他的原子论。

他的基本观点

可归纳为三点

(1)元素是由非常微小、不可再分的微粒——原子组成,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

不可再分,并保持自己的独特性质。

(2)同一元素所有原子的质量、性质都完全相同。

不同元素的原子质量和性质也

各不相同,原子质量是每一种元素的基本特征之一。

(3)不同元素化合时,原子以简单整数比结合。

[教师评述]:

道尔顿有“近代化学之父”之称,是近代化学的奠基人。

道尔顿的

原子论开辟了从微观世界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新纪元。

现在原子的存在已被

实验所证实。

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已经能看到原子的图象。

【阅读】:

图1-6硅原子的电子隧道显微镜图像(介绍有关stm发明的信息,拓展学生视野、增强科学探究的信心)

思考:

水分子的变化我们肉眼无法看到,那么用什么方法能形象直观地表示变化的过程呢?

(生答:

模型)

模拟实验演示:

(课件展示水分子电解模型)

电解水实验可以说明一个水分子正如假设的一样,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与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相吻合。

[思考]在电解水的反应中什么发生了变化?

什么没有变化?

(再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学生回答:

水分子发生了变化,而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篇二: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八年级上科学教学计划及全册教案

(本教案共73页)(包含教学时间安排、重难点分析、教学分析及措施)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二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不浓厚,他们的科学素养不是十分理想,但也有极少部分学生虽然对科学有一定的兴趣,却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还较欠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实际特点,在保护学生原有的学习科学兴趣的同时,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本学期的教学的主要目标。

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教科书共四章:

“水和水的溶液”、“天气与气候”、“生命活动的调节”、“电路探秘”。

八年级上教科书与七年级下教科书都属于学习物质的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

包含了地球运动、机械运动、光运动、声运动、水和大气的运动、神经和激素对生命运动的作用、电的运动等。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水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物质之一。

在小学阶段已学习过水在自然界分布于海洋、河流、湖泊和地下,知道一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水与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要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等。

过去学习水是割裂为:

地理学中学习水的分布和循环;生物学中学习水与生命的关系,如根吸水、蒸腾作用、光合作用、新陈代谢等;化学中学习溶解性、溶解度、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物理学中学习水的压强、浮力、阿基米德定律,使这一内容显得支离破碎,而十分重要的水的净化、水资源的保护等却很难放在哪一门学科中。

在《科学》教科书中,用“水”这个主题把过去分散的内容综合起来,很自然使这些内容联系在一起。

第2章“天气与气候”。

大气也是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物质,没有大气就没有生命。

小学阶段已学习过空气的存在,人类对空气的利用,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知道温度、风力、风向、降水量、云量等描述天气的可测量的量。

初步了解雨、雪成因,大气污染和大气保护等。

地球上的风、雨、雾、雪等与大气运动密切相关,天气和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对农业、交通、建筑等行业也产生直接影响。

因此,对大气运动和变化原理是必须要了解的科学常识。

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内容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对人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生长素的发现、植物感应性的产生等。

小学阶段是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学习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和向水性,知道大脑是人的生命活动总指挥部。

小学阶段只提出现象,没有学习生理作用的机理。

学习这一章可以用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和植物的感应性。

对于生物激素的作用,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仅做常识性介绍。

第4章“电路探秘”学习电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小学阶段已学过简单电路,知道电源、导线、开关、电池、灯泡这样组成一个简单电路。

本章学习了电流、电阻、电压、欧姆定律,知道了电流、电阻、电压三者的关系。

发电、输电、用电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重点、难点: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重点:

水的重要性及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水的浮力及阿基米德原理;物质的溶解性、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

地球上水循环产生的原因、溶液的概念、溶解度概念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建立对水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的思想。

第2章“天气与气候”重点:

大气的垂直分层;气温的观测;气压的观测;大气压存在的证明;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气压对天气的影响;风的观测;相对湿度的观测;凝结与降水的形成;怎样看天气预报;天气图上的常见的天气系统;天气图与天气形势;不同物质的比热;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季风的形成;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和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与洪水;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

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风的形成;目测风向、风速;相对湿度与水汽凝结和降水;天气图上的等压线和天气系

统;简单的天气预报;比热的概念;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季风的形成;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和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分析;人类活动与洪水。

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重点:

植物的感应性现象;生长素与植物向光性的关系;胰岛素与血糖浓度的调节;动物的内分泌腺与激素;神经系统的组成、反射与反射弧;动物行为分类、体温的控制。

难点:

动物激素的反馈调节;神经系统的结构:

反射活动中信号传导。

第4章“电路探秘”重点:

电流的测量;电压的测量;电阻的相关因素;欧姆定律;电路连接。

难点:

电压的概念:

研究电阻的相关因素的方法;电路连接的计算:

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方法。

学情分析:

少数同学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认真,发言却不是很积极,课后能不会反馈课堂中不能弄清的问题,学习自觉性教弱,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作业敷衍之事时有发生,对科学缺乏爱好。

科学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要正确引导,以期让学生对科学充满热情。

学生双基情况从其上课情况看,他们的基础不够扎实,很多简单操作做得不够充实,缺乏实践能力,以至于影响其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对知识的理解和领会的能力较弱;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有待加强。

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特别是认图能力和动手实验的能力较弱。

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教学措施:

(一)提高课堂效率的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

面向全体同学,同时促进个别同学优势的提高,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基本技能的发展和提高。

2.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做好资源共享,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3.抓好课堂40分钟的教学,做到严厉、活泼、紧张的学习氛围。

(二)提优补差的措施:

1.面向全体同学,以目标抓优生,以情感促差生,以竞争促中等学生。

2.与中差生做好沟通工作,认真开展他们的思想工作,改变他们厌学到好学轨道上来。

3.因人设题,因题选人,做到全体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肯定优生,鼓励中差生,达到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的发展。

(三)其他措施:

1.定期进行知识落实的检测,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补漏工作。

2.进行章节知识的回顾,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之做到系统化,便于学生的把握和巩固提高。

3.加强实验教学

各个章节教案

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

课题:

1.1地球上的水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名称和分布,并能描述水体之间联系的途径。

2.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水体运动的基本特点。

3.通过学习,认识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保护水源、节约

用水的观念。

重点难点:

1.水的重要性,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

2.水循环过程和产生原因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地球上水的组成和分布(p2图)

地球是一颗“水”的行星,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在大气、岩石和生物等圈层中。

在地球引力和太阳辐射能的作用下,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组成了地球上连续但不规则的水圈。

1.地球上的水主要以_液_态形式存在,也有少量的水以___态和___态形式存在。

2.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

它覆盖了地球大部分的表面。

其次是淡水,占2.53%;最少是的陆地咸水,占0.94%。

3.淡水中最多的是冰川,可利用的淡水只占总淡水量的0.3%。

4.陆地淡水尽管只占总水量的但水体的种类却非常多,与人类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为我们提供了几乎全部的生活和__用水。

5.地球上各种状态的水,在是相互联系的。

【讨论】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证明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有水吗?

二、水与生命

1.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物质之一。

人和所有的动植物都需要水。

如果生物体内缺水到一定程度,生命就会停止。

2.水和生命的关系。

(1)水是地球生命有机体的组成之一。

以体中含水量占人体总重的____以上,一般动物含水量占体重的_______,其中水母占_____,草本植物中约占___________。

(2)水参与地球生物体的活动过程,即生物的____活动也离不开水。

例如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之一就是______。

(3)长期生存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命体,为了适应当地水分供给特点,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

例如生活在沙漠地区的仙人掌,为了得到并保证充足的水分,茎、叶的形态都发生了变化,能有效防止水分的蒸发,而根却非常发达,可达几十米深。

(4)总之,水对生命活动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

对人来说,水比食物更重要。

【讨论】生活在沙漠地区的骆驼,是不是不需要水?

第二课时

三、水的循环

【篇三: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全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全教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