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 百年中国比较文学百部书目 精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40668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6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研究 百年中国比较文学百部书目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文学研究 百年中国比较文学百部书目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文学研究 百年中国比较文学百部书目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文学研究 百年中国比较文学百部书目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文学研究 百年中国比较文学百部书目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研究 百年中国比较文学百部书目 精品.docx

《文学研究 百年中国比较文学百部书目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研究 百年中国比较文学百部书目 精品.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研究 百年中国比较文学百部书目 精品.docx

文学研究百年中国比较文学百部书目精品

百年中国比较文学百部书目

1.《〈红楼梦〉评论》(王国维著)

发表于1904年《教育世界》第76-78、80-81号。

《〈红楼梦〉评论》是王国维运用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分析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一次尝试.同时又是运用西方文论整理我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最早的一次试验。

全文分五章,首先在第一章“人生及美术之概观”确立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与美学思想为阐释《红楼梦》标准:

“今既述人生与美术之概略如左,吾人且持此标准以观我国之美术,而美术中以诗歌、戏曲、小说为其顶点,以其目的在描写入生,故吴人于是得一绝大著作。

曰《红楼梦》”。

然后从第二章开始,分别从《红楼梦》之精神、《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红楼梦》之伦理学上之价值等方面;根据叔本华的理论,阐释宝玉之“玉“乃是人之欲的象征.而人之欲又源自与生俱来的意志。

因此,人生就是悲剧,而出家、绝欲、追求形而上意义上的男女之爱才是最好的解脱。

在文章最后,对叔本华所持的‘原罪——解脱”说还表示了某种程度的怀疑。

作者的这种研究方法迥然不同于传统的文学研究方法,采用西方理论来阐释中国文学作品,开启了比较文学阐发研究的序幕。

2.《摩罗诗力说》(鲁迅著)

本文作于1907年,1908年发表于同盟会河南分回的机关刊物《河南》杂志第二、三期,后编入上海青光书局1936年出版的《坟》。

这篇论文,既是一篇有关思想文化建设的论文,也是一篇文学论文。

而由于文章的世界性的眼光和比较的方法,它具有了比较文学的性质。

开篇题记引尼采之言曰:

“求古源尽者将求方来之源”。

这句话揭示了全篇的核心,即,中国文化的希望在于个人精神的勃兴,由立人而至于立国,这就需要“精神界的战士”,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已经开不出这样的战士了,那么就只有从西方引入,所谓“置古事不道,别求新声于异邦”,用新的声音来刺激中国文化古老的日趋僵化的躯体,使之重新贯注活力。

“新声不可究详”,而鲁迅却将目光集中到了“摩罗诗派”上,何故?

因其“至力足以振人,且语之较有深趣”在第一节中,作者比较了印度、希伯来、埃及、伊朗等古老文明的人文之作与其文明同起同衰的情况,说明,“文事式微,则种人之运命亦尽”,表明诗文之事体大;中国虽然不象以上已亡文明那样成为附属于他国的“影国”,但也有“诗人绝迹,事若甚微;而萧条之感,辄以来袭”,怀旧无补于事,只能向新起之邦学习。

而摩罗诗人正是我们应当学习的目标。

第二节则是要破除“平和”的思想,指出中国国民性和传统诗学的弊端,提倡“撄人”之诗,激发人们的自由意志。

第三节主要强调文学的无用之用,反对载道之文学。

认为能够实现人生之诚理的诗歌就是“摩罗诗歌”。

从第四到第九节,作者介绍了拜伦、雪莱、普希金、莱蒙托夫、密茨凯维支、斯洛伐茨基、裴多菲等摩罗诗强调其人生实践与诗歌中反叛世俗,向往独立自由的精神。

该文具有世界文学的眼光和自觉的比较意识,在比较中理解中国传统诗学与传统文化,从诗学与文化的关系来认识诗学的意义,是中国第一篇较系统的介绍浪漫主义的论文。

3.《人间词话》(王国维著)

《人间词话》撰于清末王国维在北京学部任职期间,1908年11月,上海《国粹学报》发表第一部分;次年初,又发表一部分,共64条。

1926年,王国维尚在世时,俞干伯先生录付朴社印成单行本,自此广为流传。

诗话、词话、曲话,以及小说评点,这都是我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文学评论形式。

它像漫笔,又像札记,娓娓道来,轻松自如.而关于艺术的真知灼见,每每闪烁其间。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继承了这种传统的形式,但它又不同于传统的词话。

它以我国古典文论为基础,又融会进西方近代美学理论。

它题目叫“词话”,而所论内容不限于词.还涉及整个文学领域,从《诗经》、《楚辞》,到汉魏六朝、唐、宋诗,从五代、宋词,到元杂剧和明清小说,这就又使它成为一部完整的艺术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采用传统了摘句批评的方式,以品评体悟为主,但其言说整体上突破了过去那种闲谈漫话的格调,显示出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整体框架与较为严密的逻辑体系。

可以说,《人间词话》继承了传统诗话的话语方式,又融入了外来的观念与方法,是一种中西融合而又独具个性的诗学话语言说方式。

它标志着新的文论话语构架的形成,在打通中西壁垒、架设古代文论与现代文论之间对话通道方面,显示出了自己的独到特色。

事实上,王国维不仅在思维样态与逻辑架构,把西方文论的理论观念融入中国文论话语的传统表述方式之中。

而且在概念范畴术语的使用上也呈现出中西融合的特质。

4.《诗与真》和《诗与真二集》(梁宗岱著)

《诗与真》和《诗与真二集》是梁宗岱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研究中西诗学的两本论著,先后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并在我国文艺界起过一定的影响。

其中《诗与真》于1935年2月初版,5月即再版一次。

1984年1月,外国文学出版社将两书合并为一册出版,即《诗与真?

诗与真二集》。

《诗与真》和《诗与真二集》中有介绍德国法国著名诗人的《保罗梵乐希先生》、《韩波》、《忆罗曼罗兰》,有比较文学论文《李白与哥德》、《哥德与梵乐希——跋梵乐希“哥德论”》,有诗论文章《论诗》、《论画》、《文坛往哪里去——“用什么话问题”》、《象征主义》、《谈诗》、《论崇高》、《说“逝者如斯夫”》、《新诗底纷岐路口》、《按语和跋》、《诗·诗人·批评家》,有自己翻译的文章《哥德论》(法,保罗·梵乐希著)、《“骰子底一掷”》(法,保罗·梵乐希著)及王瀛生翻译的《法译“陶潜诗选”序》(保罗·梵乐希著)。

该书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中西诗学,梁宗岱全面介绍德国法国现代重要诗人,扩展眼界,以资接见,分析深入,论证严谨。

在前学科时期,对中西比较诗学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建设作用。

5.《诗论》(朱光潜著)

该书于1942年由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出版,但早在1933年秋作者回国后,胡适就看了《诗论》的初稿。

在《诗论》中朱光潜采用比较的研究方法既进行古今、中西比较,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

他以他特有的一种理性的审美批评特质,站在心理学、哲学]美学的高度上,通过将自己的审美经验与相关的学理相结合,特别是从批评与欣赏、创造的有机联系当中探讨诗的本质和发生机制。

在具体的批评初中方面从审美经验的具体事实出发,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学传统,创造性地吸引融会西方文学理论基础,提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见解。

《诗论》在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是严密系统的专著形式,从诗歌美学角度深入探讨了诗的本质及其创作欣赏的规律,系统论述了诗歌形式的基本特征。

最为可贵的是该书以中西互释的形式来研究中外文学,具体表现为以西释中、以中格西,《诗论》堪称中国现代诗学的“第一块里程碑”。

6.《谈艺录》(钱钟书著)

1942年,《谈艺录》写于硝烟弥漫的上海。

此书是钱氏第一部学术专著,由典雅古奥的文言写成,最早于1948年6月由开明书店出版。

1984年9月,中华书局又出版了《谈艺录》的补订本,钱钟书在原书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补充修订。

它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的随笔和札记,其中重点探讨的诗人包括陶渊明、庾信、韩愈、李贺、司空图、王安石、梅尧臣、黄庭坚、陆游、杨万里、元好问、钱谦益、袁枚、赵翼、王士祯、王国维等数十人,涉及宋、金、元、明、清的古代诗话130多种。

它自身实质上就是一部大型诗话。

钱氏从细读文本出发并通过前所未有的广征博引令人信服地发抉出诗艺词艺、诗心文心的种种微妙精深之处并进而寻求中西诗学的共同规律,每每体贴入微而又出人意表、精警拔俗却又妙言解颐。

全书共有91则,每则的标题大致能体现其中的基本内容,如第1则“诗分唐宋”,第5则“性情与才学”,第6则“神韵”,第13则“长吉与杜韩”,第15则“模写自然与润饰自然”,第16则“宋人论韩昌黎”,第21则“朱子论荆公东坡”,第24则“陶渊明诗显晦”,第28则“妙悟与参禅”,第31则“说圆”,第36则“放翁自道诗法”,第44则“遗山论江西派”,第48则“文如其人”,第53则“学人之诗”,第60则“随园非薄沧浪”,第71则“孟东野吹角诗”,第74则“王荆公改诗”,第75则“代字”,第77则“山谷午梦诗”等等。

据初步统计,《谈艺录》征引古今中外书籍多达1100余种,加之晚年补订部分的700余种,计1800余种,许多材料前所未引,涉及哲学、美学、宗教、艺术、文化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的著作及英、法、德、意诸国语言。

钱钟书喜欢通过引经据典来表达观点,将不同书证放在一处从而引发争论。

《谈艺录》虽是一部以中国传统诗话形式写成的著作,却具有明显的现代意识,从容自如地将传统理论与西方观念融会在一起。

该书涉及西方哲学、美学、文学大师500余人的观点,其中包括精神分析、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等20世纪上半叶在西方出现的种种现代理论。

钱钟书认为,“东海西海,必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从总体文学的高度对中西诗学进行来融通,在中国现代学术史和比较文学发展史上都是一部具有鲜明特色的著作。

7.《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古添洪、陈慧桦编著)

该书于1976年6月由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本书全面展示了比较文学在中国台湾兴起后的发展概况及其所取得的成就。

本书从各个方面展示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贡献,是一本质量较高的论文集,全书对将这些论文分成两部分,共十四篇。

第一部分所收录的论文探讨了比较文学的定义及其在台湾的产生、兴起和发展概况,阐述了比较文学在台湾兴起后的理论贡献及其在文学理论上的成就等,这方面代表性的文章如朱立民的《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袁鹤翔的《略谈比较文学》、陈慧桦的《文学创作与神思》、古添洪的《直觉与表现的比较研究》和《中国文学批评中的评价标准》等;第二部分则是台湾学者运用西方文艺理论对中国文学进行阐发研究的实例,体现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重要的理论特征,这方面代表性的文章如侯健的《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颜元叔的《薛仁贵与薛丁山》、丁靖献的《说鸟》、梅祖麟和高友工合著的《分析杜甫的〈秋兴〉》、张汉良的《〈杨林〉故事系列的原型结构》等。

8.《中国诗学》([美]刘若愚著)

该书于1977年由台湾幼狮出版社出版。

本书运用西方文学理论对中国诗歌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通过把古典诗歌放在西方文学理论的框架之下,并将二者进行对比和阐发,将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较为清楚地呈现出来。

作者从中国诗歌的语言美入手,从词语的结构及其构成等方面揭示出中国诗歌的独特韵律,展示出中国使诗人独特的构思方式,并将这些与中国诗歌重视教化作用的传统结合起来,追根溯源,病运用西方文艺理论分析了中国诗歌史上的各个流派。

9.《比较文学研究之新方向》(李达三著)

本书于1978年5月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

本书收录了作者在长期的比较文学研究实践中的九篇文章,主要是关于比较文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主要篇章如下:

《中国研究与比较方法》、《美国对中国研究的贡献》、《东西比较文学史的检讨》、《比较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比较文学研究的思维习惯》、《比较文学的基本观念》、《文学与神话》、《文学与思想史》、《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将中国文学放在全球化语境中进行考察,阐述论了美国汉学的成就及其贡献,回顾了比较文学研究的历史及其现状,论述了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可能性、必要性以及历史必然性,对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建立具有不开忽视的理论贡献。

10.《管锥编》(钱钟书著)

1972年,钱钟书开始撰写《管锥编》,1975年完成初稿,1978年,《管锥编》写定。

1979年,中华书局将其正式出版,1986年再版。

全书由781则长短不一的读书笔记组成,以《周易正义》(27则)、《毛诗正义》(60则)、《左传正义》(67则)、《史记会注考证》(58则)、《老子王弼注》(19则)、《列子张湛注》(9则)、《焦氏易林》(31则)、《楚辞洪兴祖补注》(18则)、《太平广记》)(215则)、《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277则)等十种古代文化典籍为研究对外象,通过对它们的考订、诠释、辨析,重在抉发文心艺理,同时以此为枢纽辐射到美学、哲学、史学、语言训诂学等多种学术领域。

这十部文化典籍贯通经、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