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北辰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易错40题诗歌鉴赏题word含答案.docx
《天津市北辰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易错40题诗歌鉴赏题word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北辰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易错40题诗歌鉴赏题word含答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津市北辰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易错40题诗歌鉴赏题word含答案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①提刑入蜀②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①李正之,辛弃疾好友,与辛弃疾一样主张抗金,是年冬入蜀,改任利州路提点刑狱使。
②本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冬,时作者罢居上饶。
③相如檄:
司马相如有《喻巴蜀檄》,此借喻安抚民心。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开篇入题,点明友人之入蜀与己之送行,“登天”句化用了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意,在蜀道艰险的述说中已暗含对友人的关切惜别之意。
B.“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两句表明作者对友人以多病之躯远赴蜀地的忧虑牵挂,表达不忍离别之意。
C.“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化用了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意,劝勉友人不必伤别,并欲以对荆楚一路美好风光的叙说来宽慰友人。
D.“赤壁矶头千古浪”化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句,表达了诗人希望友人要像苏轼那样胸怀壮志,入蜀建一番功业。
E.“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雪深”暗寓自己被罢官、好友被远谪、抗战派淘汰将尽的困顿现实,此处言梅花开于“雪深”之时,既意在点明友人入蜀的时间,也意在以梅之凌寒犹开时与友人互相鼓励,砥砺前行。
2)“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①玉垒:
山名。
②西山寇盗:
指吐蕃。
③梁父吟:
《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颔联写诗人登楼所见,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B.颈联议论天下大势,北极(星)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政权。
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
“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
C.尾联运用典故,后主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竟然也享受祭祀,在成都锦官门外,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在此有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意。
D.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
2)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两句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了夏日(夏末秋初)雨后的景象。
B.“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
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C.“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
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
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
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这场雨。
D.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
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但仍欣赏了一派树林葱郁、蝉声四起的夏末秋初雨后村舍之景。
2)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4.阅读《蜀道难》及杜甫写的一段诗,完成各题。
蜀道难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1)对于《蜀道难》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引用古代神话,极写山之高峻,山之愈高,则愈可见路之难行。
B.“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自然景观中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与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D.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瑰丽惊险的山川,表现了蜀道艰险,实则是写仕途坎坷,从中透露了诗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这恰恰反映了诗人那种美好善良的情怀以及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
2)比较下面李白和杜甫写的两段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二)
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
泥泞非一时,版筑劳人功。
不畏道途永,乃将汩没同。
白马为铁骊,小儿成老翁。
哀猿透却坠,死鹿力所穷。
李白和杜甫写的两段诗都运用了夸张描写的手法,但具体写法又有哪些不同?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甘州遍
毛文锡①
秋风紧,平碛雁行低②,降云齐。
萧萧飒飒,边声思起,愁闻戍角与征鼙。
青冢北,黑山西。
沙飞聚散无定,往往路人迷。
铁衣冷、战马血沾蹄,破蕃奚③。
凤皇诏④下,步步蹑丹梯⑤。
(注)①毛文锡,唐末五代词人,《花间集》称毛司徒。
登进士第后,入前蜀。
蜀亡,随蜀主降后唐李存勖。
这首词当为歌颂李存勖破契丹兵(公元922)而作。
②碛qì:
原指浅水中的沙石。
“平碛”则是一望无际的沙漠。
③蕃奚:
多指西北方少数民族。
④凤皇诏涂:
又叫凤凰诏,天子的文告。
⑤丹梯:
古代宫殿前石阶以红色涂饰,故称“丹梯”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碛雁行低”的“低”字,并非写雁飞得低,而是因为沙漠旷远无际,使得在无边沙漠与无边云天之间飞过的雁阵,在人们的视觉中产生了一种错觉。
B.前三句中“紧”、“低”、“齐”,都提炼得十分准确。
“紧”的效果是说秋风猛烈,“低”暗指沙漠的广阔无垠,“齐”则在实写战斗中扬起的尘土烟云的样貌,使人感受到战争气氛的紧张。
C.“青冢”,汉王昭君墓;“黑山”,亦名杀虎山;均在今内蒙古境内。
因为青冢和黑山均地处塞外边陲,而且在塞北是比较突出的景观,所以前人诗歌中常以它们作为北方边地的代称,并非实指。
D.全词结句“步步蹑丹梯”,可理解为作者自己正迈步丹墀,受到朝廷封赏时的情景。
2)请指出下阕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并加以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各题。
惜花
韩偓
皱白离情高处切,腻红愁态静中深。
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
总得苔遮犹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
临轩一盏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煞白”“腻红”均指代花朵,“离情”、“愁态”写残花的心理。
前者用“高处切”形容那种紧迫的危殆感,后者用“静中深”传达那种脉脉无语的愁思。
B.颔联以诗人感受写景,寓情于景。
眼睛追随着坠落的花瓣顺流而去,再抬头望见残留在枝上的花朵还在遭受风雨推残。
这满目狼藉的景象,怎不教人满怀怅恨?
C.颈联设想落花的两种遭遇:
青苔遮蔽和污泥沾染。
两句诗一放一收,波澜顿挫,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落花命运的深切关怀和悼惜。
D.全诗虚实结合,层次分明地展现了春去花落的过程。
诗人借花寄慨,将咏物、抒情融为一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2)全诗围绕“惜”字,唱出一曲春去花落的挽歌。
请从内容上加以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书端州郡斋壁①
包拯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注)①这首诗是写在广东端州的墙壁之上。
包拯时任端州知州(即太守),端州因出产“端砚”而闻名天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直抒胸臆,揭示了全篇要旨,语气坚决严正,言简意赅,为全诗定下基调。
B.颔联作者以“秀干”“精钢”自比,既是自勉自励,也是自信的表现,很有力度。
C.颈联运用比喻的手法,“鼠雀”“兔狐”代表社会上贤恶两类人群,对比很鲜明。
D.尾联写接受史书留下的教训,不给后人以耻笑的把柄。
质朴无华,持重刚健。
2)这首题壁诗,可以认为是包拯自励清操的座右铭,你认为写出了作者哪些为官之道?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
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③。
(注)①几度:
几年。
②翻:
反而。
③共传:
一起举杯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自从别后,数年不见,山川阻隔,相会不易,首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
B.久别相逢,乍见后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问年龄。
“翻疑梦”,把诗人诧异、自责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C.结尾表面上是劝饮离怀,实际上却是总写伤别。
“更”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
“惜”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
D.诗人与老友久别重逢,悲喜交加,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不觉恋恋不舍,表现出两人的情谊及对友谊的珍惜。
E.本诗运用倒叙的手法,先想象离别之后相思的情景,再写忽见之喜,再抒又将别之情,不胜黯然,情感起伏,波澜曲折,富有情致。
2)颈联中的“寒”和“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9.(题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秋尽杜甫
秋尽东行且未回①,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②。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注:
①乾元二年杜甫入蜀投奔严武,后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后欲返少城时遇到叛乱,滞留梓州,作此诗。
②袁绍大宴宾客,宴会上郑玄受到袁绍礼遇。
1)(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秋尽东行且未回”一句交代了时间和作者行踪,“茅斋寄在少城隈”一句中“寄”字写出茅斋无人,自己身在家外的状态。
B.颔联中“陶潜菊”体现了作者渴望隐逸的心境和淡泊洒脱的品格,“袁绍杯”则表明自己被人重视,但却无用武之地。
C.颈联中“雪岭独看西日落”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与首句中“东行且未回”照应,使诗歌内容更加紧密。
D.用语委婉含蓄是此诗的一大特点,全诗没有直接抒怀,而是通过叙写经历和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手法巧妙,耐人寻味。
E.本诗是一首以抒怀为主题的七言律诗,作者感时自叹,感事抒情,诗中多用典故,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格调。
2)(小题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10.(题文)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小题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杏花
王安石
石梁度空旷,茅屋临清炯①。
俯窥娇饶杏,未觉身胜影。
嫣如景阳妃②,含笑堕宫井。
怊怅有微波,残妆坏难整。
(注)①炯:
jiǒng,明亮。
②景阳妃:
南朝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孔贵嫔。
隋军攻破台城,陈后主与张、孔二人藏身于景阳宫井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石桥跨过空旷的水面,茅屋在清澈闪亮的溪水畔。
诗中的“空旷”“清炯”以暗喻的手法写水面,形象鲜明,诗意丰满。
B.颔联写俯看娇美艳丽的杏花,并没有觉得它本身比水中的倒影更美。
此联表明诗人更爱水中之影,营造出一种空灵玄妙的韵味。
C.尾联写水面的涟漪,将这位绝代佳人的容颜装饰弄得残破不堪,令人惆怅。
“残妆坏难整”将杏花写得形象生动且富有动态美。
D.此诗构思新颖,以“空旷”“清炯”写出水面如镜,为下文写杏花倒影之妩媚做了衬托和铺垫,并描绘了水面由静到动的过程。
E.此诗虽咏临水之杏花,然不着一花、水字,有意避开正面描摹,而以空灵之笔写出杏花的风姿神韵,给人一种含蓄深邃的美感。
2)这首诗颈联是如何描绘杏花的?
请简要赏析。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注)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予“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
此诗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
伏波:
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
翁仲:
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
濯缨:
洗濯冠缨。
《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
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伏波故道风烟在”写诗人行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
C.“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
D.“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刺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自嘲之意。
2)尾联是怎样抒发感情的?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3.阅读下面这两首清诗,完成小题。
苔
袁枚
其一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其二
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
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
[注]袁枚,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
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白日不到处”点明了青苔的生长环境,这是一个不利于生命成长的地方。
B.“青春恰自来”是说人的成长是自然的过程,耐心等待,青春自然会绽放。
C.“也学牡丹开”运用比拟手法,表现出苔花虽小,却勇于绽放自己的精神。
D.“随渠爱暖凉”描写了青苔长在水渠边,既喜欢温暖,也喜欢阴凉的习性。
E.青苔之“问”,正是因为它生长于“白日不到处”,不知道“斜阳”为何物。
2)第二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请简要分析。
14.阅读下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下列对词中意象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薄雾浓云”勾画出一种暗淡阴沉天气,烘染出一种沉郁气氛。
这种阴沉沉的天气也笼罩在词人的心头。
B.“瑞脑”是一种香料,词人独自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写出了她的满怀愁绪和百无聊赖。
C.“玉枕纱厨”写闺房陈设,同时点出秋夜就寝情状。
夜半凉意透帐,寒气侵骨,可知词人因怀人而彻夜失眠。
D.“暗香”指菊花的香气,菊花傲霜而开,暗示词人高洁的胸怀和脱俗的志趣,“暗香盈袖”给词人带来了快慰。
2)下列对“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销魂”,是愁的表现,“瘦”字,是愁的深化,它们与上阙的“愁”字呼应,使上下阕由浅入深,浑然一体。
B.“人比黄花瘦”为“帘卷西风”渲染环境气氛,使人想象到一幅西风瘦菊,词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
C.“人比黄花瘦”巧妙地将满面愁云的憔悴的思妇和被萧瑟的秋风摇撼的瘦弱的菊花相比,情景交融,意境凄苦。
D.词句由花瘦而延及己瘦,写人瘦胜过花瘦,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词人离思之重,给人以余韵绵长、美不胜收之感。
1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初归石湖
[南宋]范成大①
晓雾朝暾绀碧烘②,横塘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
(注)①范成大(1126-1193),宋代诗人。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淳熙年间,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意见不合,两个月即去职。
晚年隐居故乡石湖。
②日光初出为暾,青中透红为绀。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了晓光晨雾与天空的碧色相互烘染,色彩艳美的景象,同时点明了时间,也交代了石湖位置之所在。
B.颔联第一句中的“半出”一词写行人在茂密深秀的水稻中露出半截身子,表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
C.颔联第二句写一只白鹭在长满菱叶的池塘里夜宿,显得有些孤单落寞,暗合诗人此时的处境与心境。
D.颈联第二句写自己碰见老人,仔细辨认,吃惊的发现原来他们都是自己从前的邻居,表明诗人已与石湖阔别多年。
2)诗的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郊居岁暮①
柳宗元
屏居负山郭,岁暮惊离索。
野迥樵唱来,庭空烧烬落。
世纷因事远,心赏随年薄。
默默谅何为,徒成今与昨。
(注释)①此诗作于元和十年冬,是柳宗元贬居永州时期的作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点题,交代了写诗的环境、时间以及因“离索”而“惊”的情绪变化。
B.颔联紧扣“野”字,“庭空烧烬落”是说野火的灰烬飘落在空旷的庭院之中。
C.尾联写出了诗人的情态,在“今与昨”也就是过去和现在,都是在“默默”中度过的。
D.全诗的前四句重在描写景物,后四句重在议论抒情,景、情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2)结合全诗,说说诗人究竟为何“默默”。
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赠升州王使君忠臣①
李白
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
贤人当重寄,天子借高名。
巨海一边静,长江万里清。
应须救赵策,未肯弃侯赢②。
[注]①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诗人李白晚年漂泊东南时期。
②侯嬴:
战国时魏国隐士。
信陵君引为门客。
后秦军围赵都邯郸,侯嬴向信陵君献计,最终解邯郸之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盛赞升州,从纵向时间和横向空间写升州历史悠久和江山多娇。
B.颔联巧妙称颂王忠臣人贤名高,天子“借”此“忠臣”以治国抚民。
C.颈联借用“一边静”“万里清”的海江之景象写天下安定太平的盛况。
D.诗以赞其地起,以颂其人承,以言时局转,以抒己怀收,脉络清晰。
2)本诗的尾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戏题石门长老东轩柳宗元①
石门长老身如梦,旃檀②成林手所种。
坐来念念非昔人,万遍莲花③为谁用?
如今七十自忘机,贪爱都忘筋力微。
莫向东轩春野望,花开日出雉皆飞④。
[注]①柳宗元曾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后因反对势力受宠等原因,革新失败,柳宗元等被贬。
②旃檀:
梵文“游檀那”的省称,即檀香。
③莲花:
指《妙法莲华经》,这里泛指一切佛经。
④雉皆飞:
典出乐府琴曲《维朝飞》,亲友多丧、孤苦伶仃的意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题为“戏题”,是作者借题发挥,借“石门长老”的形象抒发自己的情感。
B.第一句借“石门长老”写往事如梦的感慨,第二句写他所种“旃檀”已经成林。
C.额联运用问句,写出了“石门长老”境况今非昔比,纵然念经万遍却已无人再听。
D.“石门长老”虽然年事已高,精力衰减,但内心仍然拥有年轻时的理想与追求。
2)“莫向东轩春野望”一句有何含意?
请简要分析。
19.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南湖早春①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睛,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鸸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①此诗创作于元和十二年。
元和十年(815)夏,正直的白居易为被谋杀的宰相武元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反被政敌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六句通过几个最具早春特征的意象,把早春的妩媚可人之态生动地刻画出来。
B.颔联中“乱点碎红”与“平铺新绿”,偶对天成,一“点”一“铺”,一“红”一“绿”,对立相生。
C.不是说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掉了心情,看出作者对那些美好的春色已经兴趣全无了。
D.诗歌整体意境清丽,风格朴实。
精于选景构图,工于选词用字,是诗歌的显著亮点。
2)作者在表达情感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结合诗歌分析。
2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悲吴王城
杜牧
二月春风江上来,水精波动碎楼台。
吴王宫殿柳含翠,苏小宅房花正开。
解舞细腰何处往,能歌姹女逐谁回?
千秋万古无消息,国作荒原人作灰。
(注)吴王城:
三国时期都城遗址。
吴王孙权迁都鄂县,改名武昌。
这首诗是会昌二年杜牧任黄州刺史游览武昌时所作。
当时,晚唐江河日下。
苏小:
南齐时钱塘著名歌妓。
姹女:
美貌的女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首联的“碎”字化静为动,写荡漾的水波,揉碎了倒映在水中楼台的影子。
B.颔联实写吴王宫殿里柳枝含翠,歌妓的住所里漂亮的花儿正在迎风开放。
C.颈联写人,追问当年那些花枝招展、能歌善舞的漂亮女子究竟去往了何地。
D.前两联描写乐景,后两联抒写悲情,以乐衬悲,给读者留下深刻思考的空间。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江夏别宋之悌①
李 白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注)①宋之悌:
为初唐时著名诗人宋之问之弟,李白友人。
宋之悌因事被贬交趾(今越南河内),李白在江夏(今湖北武昌)设宴送之。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是说宋之悌所往之地的清澄江水,遥遥地与碧海相通。
若空,极言江水之澄澈。
B.颔联由对方将往之处回到眼前分别之处。
千里之别原是悲哀的,此处不言“悲”而言“兴”,并用“一杯”与“千里”相对。
既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派,又含有无可奈何的情绪。
C.颈联所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