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挖中立柱桩施工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88531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旋挖中立柱桩施工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旋挖中立柱桩施工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旋挖中立柱桩施工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旋挖中立柱桩施工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旋挖中立柱桩施工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旋挖中立柱桩施工方案.docx

《旋挖中立柱桩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旋挖中立柱桩施工方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旋挖中立柱桩施工方案.docx

旋挖中立柱桩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1

二、工程概况1

三、水文地质情况1

四、总体施工部署8

五、旋挖机中立柱桩施工工艺流程和施工方法8

5.1工艺流程8

5.2施工工艺要点9

5.3塌孔处理措施13

5.4桩基检测13

六、施工计划15

6.1进度计划15

6.2材料计划16

6.3设备计划16

6.4劳动力计划17

七、施工安全保证措施17

7.1组织管理措施17

7.2旋挖钻孔中立柱桩施工安全保证措施18

八、主要工序质量控制措施20

8.1成孔过程关键点质量控制20

8.2灌注过程质量监控21

九、安全环保措施22

十、附图23

 

旋挖钻孔中立柱桩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我车站对工程范围有关建、构筑物位置关系的调查、实测数据。

2、成都地铁城北客运中心站施工图。

3、采用相关规范、标准;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50204-2002)

《建筑桩基检测技术规范》(106-2003)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94-2008)

《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81-2002J218-200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50010-2010)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50009-2001)2006年版

4、工程所涉及的施工技术、安全质量、检验验收等方面的国家和部门制定的现行规程规范、标准、法规文件及招标文件中明示的标准、规范和文件等;

5、我公司多年从事市政工程地铁车站施工的经验。

二、工程概况

城北客运中心站是近期7号线与远期5号线车站换乘节点站,本站位于二环路与蓉北商贸大道交叉口位置,沿二环路跨路口布置。

二环路路中需设置双快改造桥梁,目前正在施工墩台,本站北侧为府河综合市场临街2层商铺。

布置在二环路双快改造桥桩与木材综合厂临街2层商铺中间。

城北客运中心站采用盖法施工,基坑围护结构采用钻孔灌注桩基坑设置混钢管支撑,主体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箱形框架结构,结构外设置外包防水层。

根据要求,本期施做需预留与远期的接口,节点部分预留接驳器。

本站中心里程38+512.200,分界里程为:

38+243.080~38+609.900,总长为366.82米,标准段宽度为21.1m,顶板覆土厚度约为3.7m,底板埋深18.6-25.57m,共设置4个出入口、2组通风亭。

本站主体围护结构共有围护桩411根(其中受2层商铺影响79根,受桥面影响193根),临时中立柱135根(其中受桥面影响75根)。

现状道路正在进行承台施工,计划11月份完成盖梁施工,12月份完成箱梁铺设。

其中盖梁施工期间桥墩6~8m范围内需采用满堂脚手架,此范围临时钢管柱延后施作;箱梁铺设期间,需占用车站主体部分场地,架梁影响范围内车站结构不能施工。

三、水文地质情况

3.1地形地貌

城北客运中心地下空间开发地处成都平原区与龙门山和邛崃山区过渡带的成都西部台地区,处于川西平原岷江水系Ⅰ级阶地,为侵蚀~堆积地貌。

站区地形略有起伏,地面高程507.28~506.95m。

相对高差0.33m。

区域内的建构筑物主要有,西北侧:

府河综合市场临街二层建筑物(砼2,距离主体结构边线840),皇岛假日酒店(砖4);东北侧:

城北客运中心售票楼(砼7)和西城招待所(砼6)。

东南侧:

成都大学附属医院,西南侧:

原农机厂房屋(砼7),二环路“双快”高架桥。

3.2工程地质

场地范围内上覆第四系人工填土层、素填土(Q4);第四系全新统冰水沉积层粉质粘土、粉土、卵石层;第四系上更新统的砂土、卵石(Q3);下伏基岩为白垩系上统紫红色泥岩。

按分层依据,结合本工程地质断面,划分岩土层。

每个岩土层描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

<1-1>素填土:

灰色,红色,松散,稍湿。

层厚在0.9~3.4m。

该岩土层在本次工程范围内均有分布。

局部为杂填土。

(2)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

<2-3>粉质黏土:

褐黄色,软塑~可塑,含铁锰氧化物。

埋深0.2~3.4m,层厚在0.5~4.6m。

该岩土层在本次地下空间开发范围内均有分布。

标贯实测击数6~7击(表3.2-1)。

<2-5-1>粉砂:

深灰色,潮湿,松散。

局部零星透镜状产出,层厚0~0.5m。

<2-9-1>卵石:

灰、灰黄色,潮湿,稍密。

石质以灰岩、花岗岩、石英砂岩为主,浑圆状,磨圆度较好,分选性较差。

其中:

卵石占70%左右;粒径60~180,圆砾占15左右;粒径5~50,余为中、细砂填充。

分布于进站端一带。

层厚0.0~1.0m。

(3)第四系上更新统冰水沉积(Q3)

<3-4-1>>细砂:

灰黄色,饱和,松散,粘粒含量约10%。

层厚0.6m左右。

呈透镜体分布,标贯锤击数4~7击(表3.2-1)。

<3-4-2>细砂:

灰褐色,中密,饱和。

层厚1.2~1.5m左右。

在工程范围内呈透镜体分布。

<3-8-2>卵石:

灰色,饱和,中密;局部稍密。

颗粒成分以花岗岩、石英砂岩为主,磨圆度呈浑圆状,次尖棱状,磨圆度较好,分选性差。

卵石含量60~75%,粒径6~20,填充细砂。

埋深约4.8~5.5m,底板高程501.93~501.71m,层厚4.4~4.8m。

在范围内均有分布。

根据M7Z1051孔内N63.5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其实测击数修正统计平均值为:

26.7击(表3.2-2)。

<3-8-3>卵石:

青灰色,饱和,密实;局部中密,颗粒成分以花岗岩、石英砂岩为主,磨圆度呈浑圆状,次尖棱状,磨圆度较好,分选性差。

卵石含量65-80%,粒径6-20。

圆砾含量10-15%,粒径2-6。

埋深约9.2~10m,顶板高程约497.13~498.21m,层厚>20m。

在本次范围内均有分布。

(见图3.2-1)。

根据颗分显示:

卵石为不均匀土,其不均匀系数125.4,但石质坚硬;其换算岩石单轴抗压强度R=106.5(详见附表5、6)。

填充物以细砂为主,约占10~15%,级配较差。

(4)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泥岩。

<5-1-2>泥岩:

褐红色,强风化(W3),泥质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原岩结构清晰。

泥化严重;岩芯呈土夹碎块状。

根据钻孔M7Z1051和钻孔M7Z203揭示,埋深约37.741.1m,顶板高程约465.813~469.03m,层厚约0.9~1.7m。

<5-1-3>泥岩:

褐红色,中风化(W2),泥质、粉砂质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

差异风化严重,岩芯多呈10~40短柱柱。

根据钻孔M7Z1051和钻孔M7Z203揭示,埋深约38.6~42.8m,顶板高程约464.113~468.13m。

(见图3.2-2)。

据钻探岩芯试验,其饱和抗压强度平均值=0.48;自由膨胀率31%;膨胀力87。

属膨胀岩。

2)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

站内无不良地质作用,特殊岩土为局部的杂填土。

1砂土液化(初判)

场地<3-4-1>、<3-4-2>细砂土为上更新统地层,地勘报告判别为不液化土。

2人工填土

范围内局部范围存在杂填土,填筑物以卵石土、混凝土和沥青为主,充填少量黏性土或粉土,稍密~中密。

厚度1.0m左右,零星分布于范围内的地表。

对基坑开挖有一定影响。

3)土层可挖性分级

Ⅰ级松土:

包括冲积的粉砂;冰水沉积成因的中、细砂层。

即岩土分层<2-5-1>、<3-4-1>、<3-4-2>等层。

机械能全部直接铲挖满载。

Ⅱ级普通土:

包括人工填筑的<1-1>素填土、冲积成因的<2-3>粉质黏土、<2-9-1>卵石土。

机械需部分刨松方能铲挖满载,或可直接铲挖但不能满载。

Ⅲ级硬土:

包括冰水沉积、冲积成因的卵石土,岩土分层代号为<3-8-2>层。

机械须普遍刨松方能铲挖满载。

Ⅳ级软石:

包括密实卵石土和岩石中等风化层,即岩土分层<3-8-3>、<5-1-3>层,部分用爆破法开挖。

土、石可挖性分级列下表

土、石可挖性分级一览表

时代成因

地层代号

岩土名称

岩土特征

开挖后的稳定状态

土石可挖性分级

Q4

<1-1>

素填土

稍密~中密

自稳性差

Q4

<2-3>

粉质粘土

软塑~可塑

自稳性差

<2-5-1>

粉砂土

松散、潮湿

不能自稳,易塌

<2-9-1>

卵石

稍密

自稳性差

Q3

<3-4-1>

细砂

稍密

不能自稳,易塌

<3-4-2>

细砂

中密

不能自稳,易塌

<3-8-2>

卵石

中密

自稳性较差

<3-8-3>

卵石

密实

自稳性较好

K2g

<5-1-2>

泥岩

强等风化,软质岩

自稳性较差

K2g

<5-1-3>

泥岩

中等风化,软质岩

自稳性较好

3.3水文地质

成都市府河距该站约300m,府河长年流水。

该河流对本站影响不大。

地下水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松散土层孔隙水,二是基岩裂隙水。

本站主要为孔隙水。

1)第四系孔隙水

第四系孔隙水基本都赋存于全新统(Q4)和上更新统(Q3)的砂、卵石中,三层砂卵石层含水极其丰富,形成一个整体含水层,为孔隙潜水。

地下主体结构基本位于该层砂、卵石中,受地下水影响较大。

表层杂填土及粘性土地下水含量甚微,对工程影响较小。

场地基岩埋藏较深,可不考虑基岩裂隙水

b.富水性

场地地下水主要为砂、卵石层中的孔隙潜水。

主要赋存于全新统(Q4)、上更新统(Q3)的砂、卵石土中,砂卵石层含水丰富,含水层总厚度大于30m。

主体结构均位于该层砂、卵石土中,受地下水影响很大。

主体结构地层在垂直剖面上,自上而下其透水性和富水性如下:

1)人工填土<1-1>:

地下空间开发内广泛分布于地表,主要为素填土,渗透系数差异较大。

2)粉质粘土<2-3>:

地下空间开发内广泛分布,局部缺失,渗透系数差异较大。

3)粉砂土<2-5-1>:

地下空间开发内零星分布,厚度不大,但渗透性较好。

4)卵石层<2-9-1>:

分布于该地下空间开发的进口段,根据既有资料及工程线路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报告和成都地区的降水工程经验,场地卵石土层渗透系数18.0,为强透水层,富水性好

5)细砂层<3-4>呈透镜状分布,根据本工程其他地段砂土的渗透试验和成都地区工程经验,场地砂类土的渗透系数2.0,为弱透水层,但富水性较好。

6)卵石土层<3-8>:

广泛分布于该地下空间开发场地,根据既有资料及相关勘察报告和成都地区的降水工程经验,场地卵石土层渗透系数18.0,为强透水层,富水性好。

(2)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及动态特征

1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成都市充沛的降雨量(多年平均降雨量947,年降雨日达140天),构成了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

同时,雨洪期河水及附近沟渠也为其补给源。

此外,区内地下水还接受方向的侧向径流补给。

区内地下水径流方向为方向至方向。

区内地下水排泄主要为大气蒸发和向下游径流。

2地下水的动态特征

拟建地下空间开发范围内地下水具有埋藏浅,季节性变化明显,水位西北高东南低。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成都地区丰水期一般出现在7、8、9月份,枯水期12、1、2月份,以8月份地下水位埋深最浅,其余月份为平水期。

在天然状态下,区内枯水期地下水位埋深3~5m;洪水期地下水埋深2~4m。

该场地范围内地下水位埋深4.6~7.2m,稳定水位高程499.72~502.08m。

在天然状态下,水位年变化幅度一般在1~3m之间。

3抗浮水位

根据成都地区水文地质资料,结合成都地区其他项目及建筑施工经验,建议抗浮水位埋深采用3m,地下水位年变幅约为1~3m。

建议抗浮水位采用绝对高程504.30m。

即地面下3.0m。

(3)水、土的腐蚀性评价

根据勘察的资料:

根据参考既有钻孔M7Z1051所取地下水样1组,水质类型为3-—2+型水。

a水的腐蚀性评价

 

地表水、地下水腐蚀性段落一览表

里程段落

水源类型

水质类型

技术评价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50021-2001(2009版)判定

按Ⅱ类环境

在A类条件下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

42-

2+

OH-

总矿化度

腐蚀性2

3-

结论

对混凝土结构腐蚀等级为

38+243.08~38+609.90

河水

3-—2+

微腐蚀

微腐蚀

微腐蚀

微腐蚀

微腐蚀

微腐蚀

/

微腐蚀

微腐蚀

地下水

3-—2+

微腐蚀

微腐蚀

微腐蚀

微腐蚀

微腐蚀

微腐蚀

/

微腐蚀

微腐蚀

按照《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50476-2008表7.2.1,在化学环境下,场地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等级低于;不需在设计中特别考虑。

评价如下表

地下水腐蚀性段落一览表

里程段落

水源

类别

技术评价

水质类型

化学侵蚀环境、氯盐环境时,水中

岩类结晶

42-

酸性

腐蚀

2+

腐蚀性2

环境作用等级为

对混凝土结构腐蚀等级为

38+243.08~38+609.90

地下水

342-—2+型水

低于

低于

低于

低于

b土的腐蚀性评价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50021-2001)(2009年版),按Ⅰ类环境类型评价,场地粉砂层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等级为中等腐蚀;卵石土为微腐蚀。

按A类地层渗透性判定,场地粉砂层和卵石土层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为微腐蚀。

场地粉砂土按照《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50476-2008),在化学环境下,场地粉砂层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等级为;设计中应考虑防腐措施。

评价如表:

场地土腐蚀性段落一览表

里程段落

岩土名称

技术评价

按《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50476-2008判定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50021-2001(2009版)判定

按Ⅱ类环境

在A类条件下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

对钢结构

土中硫酸根离子浓度(水溶液)

42-

2+

OH-

总矿

化度

腐蚀性2

3-

结论

对混凝土结构腐蚀等级为

38+243.08

~38+609.90

粉砂

微腐蚀

微腐蚀

/

微腐蚀

微腐蚀

/

微腐蚀

微腐蚀

微腐蚀

粉质粘土

低于

微腐蚀

微腐蚀

微腐蚀

/

微腐蚀

微腐蚀

/

微腐蚀

微腐蚀

微腐蚀

3.4地震效应

根据地勘报告所示本事市政配套工程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

四、总体施工部署

施工区域打围后,首先探明管线将影响钻孔施工的管线改迁出此段施工区域,然后采用旋挖钻机成孔,混凝土采用商品砼,钢筋笼一次绑扎成型、中立柱采用Q335钢板制作,整体吊装,导管灌注水下混凝土。

五、旋挖机中立柱桩施工工艺流程和施工方法

5.1工艺流程

场地平整→测量定位→钻机就位开孔→设置护筒注入泥浆→旋挖钻进→清孔→成孔、钢筋笼检查→下放钢筋笼、钢管柱焊接→吊装定位器定位检查→二次清孔→插入混凝土导管→灌注水下混凝土→拔出导管、拔出护筒→泥浆处理→废浆外运。

5.2施工工艺要点

①场地平整及钻机就位

液压多功能旋挖钻机就位时与平面最大倾角不超过4°现场地面承载能力大于250∕m2,所以钻机平台处必需碾压密实。

进行桩位放样,将钻机行驶到要施工的孔位,调整桅杆角度,操作卷扬机,将钻头中心与钻孔中心对准,并放入孔内,调整钻机垂直度参数,使钻杆垂直,同时稍微提升钻具,确保钻头环刀自由浮动孔内。

旋挖钻机底盘为伸缩式自动整平装置,并在操作室内有仪表准确显示电子读数,当钻头对准桩位中心十字线时,各项数据即可锁定,勿需再作调整。

钻机就位后钻头中心和桩中心应对正准确,误差控制在2内。

②护筒埋设

根据桩位点设置护筒,护筒的内径应大于钻头直径100,护筒位置应埋设正确稳定,护筒中心和桩位中心偏差不得大于50,倾斜度的偏差不大于1%,护筒与坑壁之间应用粘土填实。

施工中,护筒的埋设采用旋挖钻机静压法来完成。

首先正确就位钻机,使其机体垂直度和桩位钢筋条三线合一,然后在钻杆顶部带好筒式钻头,再用吊车吊起护筒并正确就位,用旋挖钻杆将其垂直压入土体中。

护筒埋设后再将桩位中心通过四个控制护桩引回,使护筒中心与桩位中心重全,并在护筒上用红油漆标识护桩方向线位置。

护筒的埋设深度:

在粘性土中不宜小于1m,在砂土中不宜小于1.5m。

护筒应高出地面20~30,随即注入泥浆,并应保证孔内泥浆液面稳定。

③泥浆的配制

采用膨润土、火碱以及纤维素混合而制,在泥浆池中用搅浆机将泥浆搅拌好后,泵入孔内,旋挖钻均匀缓慢钻进,这样既钻进又起到泥浆护壁的作用。

钻进时掌握好进尺速度,随时注意观察孔内情况,及时补加泥浆保持液面高度。

泥浆制备应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泥浆的指标问题,其比重一般应控制在1.05~1.2之间,粘度控制在17~20s,砂率控制在4%以内。

常用的泥浆材料,一般使用优质澎润土加烧碱、聚丙稀酰胺或纤维素等配置;二是补浆的速度,泥浆补充一般采用泵送方式,其速度以保证液面始终在护筒面以上为标准,否则有可能造成塌孔,影响成孔质量。

④旋挖钻进

当钻机就位准确,泥浆制备合格后即开始钻进,钻进时每回次进尺控制在60左右,刚开始要放慢旋挖速度,并注意放斗要稳,提斗要慢,特别是在孔口5~8m段旋挖过程中要注意通过控制盘来监控垂直度,如有偏差及时进行纠正,而且必须保证每挖一斗的同时及时向孔内注浆,使孔内水头保持一定高度,以增加压力,保证护壁的质量。

操作人员随时观察钻杆是否垂直,并通过深度计数器控制钻孔深度。

当旋挖斗钻头顺时针旋转钻进时,底板的切削板和筒体翻板的后边对齐。

钻屑进入筒体,装满一斗后,钻头逆时针旋转,底板由定位块定位并封死底部的开口,之后,提升钻头到地面卸土。

开始钻进时采用低速钻进,主卷扬机钢丝绳承担不低于钻杆、钻具重量之和的20%,以保证孔位不产生偏差。

钻进护筒以下3m可以采用高速钻进,钻进速度与压力有关,采用钻头与钻杆自重磨擦加压,150压力下,进尺速度为20∕;200压力下,进尺速度为30∕;260压力下,进尺速度为50∕。

⑤第一次清孔

钻进到设计孔深后,将钻斗留在原处机械旋转数圈,将孔底虚土发尽量装入斗内,起钻后仍需对孔底虚土进行清理。

一般用沉渣处理钻斗(带挡板的钻斗)来排出沉渣,若沉淀时间较长,则应采用水泵进行浊水循环。

要求沉碴厚度不大于10。

在灌注水下混凝土前,用高压水吹底翻渣,进一步减少桩底沉碴厚度。

⑥钢筋笼、中立柱的制作和下放

1>中立柱钢筋笼制作

钢筋使用前除锈、去油污、去泥土等,然后采用机械或人工调直,调直后不能有弯曲、死弯、小波浪形等。

钢筋切断后应根据钢筋号、直径、长度和数量,长短搭配,尽量节约钢村。

主筋定位要准确,弯起或绑扎的搭接长度要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钢筋搭接处,应用铁丝在中间和两端扎牢。

加劲箍筋直径为φ20,设在主筋内侧间距1.5m,外箍筋直径为φ10,中立柱螺旋筋间距为100;在钢筋笼顶部设置3道φ16锁扣箍筋,在中立柱插入钢筋笼3m范围内,钢筋笼四周设定φ16定位钢筋,每0.2m设一道,每道4个,与钢筋笼主筋焊接,主筋之间的连接采用套筒连接。

2>中立柱钢筋笼安装

利用桩机本身可作为起吊设备,本施工为加快进度,充分发挥旋挖桩机的特点,拟采用50M汽车吊。

钢筋笼在起吊的部位设置加强措施,防止或尽量减小在起吊和安放的过程中钢筋笼变形。

吊放时应对准孔位轻放、慢放,禁止强行下放,防止倾斜、弯折或碰撞孔壁。

如果放不下去,要吊起分析原因然后重新下放。

钢筋笼就位后,立即将吊筋固定,防止钢筋笼移动。

钢筋笼调入孔内,并在孔口露出3米钢筋笼,预留与钢管柱焊接的长度,钢筋笼顶部下3m位置增加三道加强箍筋。

3>中立柱钢管柱制作

中立柱钢管柱和型钢按图纸要求加工焊接,根据技术交底要求计算出各部件长度、宽度。

中立柱钢管柱采用Q335钢板制作,钢管柱加工采用20厚钢板制作(钢管柱外径800,20);焊条采用E50型。

相邻两节钢管之间的焊接竖缝焊接必须错开30,中立柱钢管柱与钢筋笼连接:

在钢管柱底部3m范围内设置M19抗剪栓钉,沿竖向间距20设置一道,环向10个,钢管端承板采用Q235钢板,20,与钢管柱切槽焊接。

4>中立柱安装

吊装中立柱:

采用50t吊车将中立柱整体吊放入孔,并深入钢筋笼内3米处,采用“井字形”钢筋与钢筋笼加强箍筋连接(测量组通过全站仪对中立柱定位);无加劲箍筋部位采用就近增加拉筋的方法与钢筋笼主筋连接。

中立柱定位采用专用定位器进行定位。

将连接好的钢筋笼与中立柱整体吊装入孔,并通过中立柱上焊接的四个Φ20钢筋吊耳控制中立柱高程。

中立柱和柱桩钢筋笼焊接后形成一个整体,要求焊接稳固。

吊装过程中要求缓慢吊放入孔,在中立柱下放过程中采用全钻仪控制垂直度,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1000,及不大于20。

⑦水下混凝土的灌注

A导管下放及二次清孔

导管采用壁厚δ=3,直径Φ300导管,每节长2~4米,导管第一节底管长度应不小于4m,内壁表面应光滑并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采用螺栓连接、“O”型密封圈防止漏水漏气。

导管在桩孔内位置应保持居中,防止跑管撞坏钢筋笼。

导管入孔后准确计算导管总长和导管底部位置,既要便于灌注混凝土,又要使导管距孔底高度刚好能放出隔水塞和混凝土。

隔水塞采用砂袋内装同批次混凝土制作而成,大小以不漏气漏水和压出泥浆为宜。

隔水塞用铁丝系住,悬挂于导管内水面以上0.2~0.5m。

贮料灌注漏斗牢固连接于灌注导管上,防止贮料斗不稳定出现移位或倒塌。

贮料斗体积应大于1.5m3,确保初灌砼的埋管深度不小于800。

将头部带有1m长管子的气管插入导管内,气管底部与导管底部最小距离2m,压缩空气从气管底部喷出,如能使导管底部在桩孔底部不停的移动,就能全部排出沉渣,对深度不足10m的桩孔,须用空吸泵清渣。

灌注混凝土前的孔底沉渣厚度应满足要求。

B水下混凝土灌注

a.混凝土的基本要求

桩基混凝土标号为C30,考虑到水下混凝土灌注的各种因素,在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要满足以下要求:

坍落度:

18—22;

混凝土初凝时间:

≥6h。

混凝土采用罐车运输至浇筑地点,采用汽车吊放料到料斗进行灌注。

b.混凝土灌注

当二次清孔的沉渣厚度(小于5)达到要求并经监理工程师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水下混凝土的浇筑。

混凝土集料斗要满足首批混凝土需要量要求,保证首批混凝土灌注后导管埋深1m以上。

首批混凝土需要量计算:

V≥πD2/4×(H12)+πd2/4×h1

式中:

灌注首批混凝土需要量(m3);

桩孔直径(m);

H1桩孔底至导管底端间距,一般为0.4米;

H2导管初次埋置深度(m);

d导管直径,取d=0.35(m);

h1桩孔内混凝土达到埋深H2时,导管内混凝土柱平衡导管外(或泥浆)压力所需的高度(m),即h1=γWγc;

井孔内混凝土面以上水或泥浆的深度(m);

γW、γ为水(或泥浆)、混凝土的容重(取γW=113,γc=243);

由上式计算可知,φ120孔径首批混凝土需要量为2.5m3左右。

提前加工好相应体积的混凝土集料漏斗。

用顶塞法灌注首批混凝土,首批混凝土灌入孔底后,立即探测孔内混凝土面高度,计算导管埋置深度,符合要求后即可正常灌注。

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①灌注开始后,应紧凑连续进行,并注意观察管内混凝土下降和孔内水位升降情况,及时测量孔内混凝土面高度。

导管在混凝土内埋深控制在2m~6m左右。

②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后续混凝土要沿导管壁徐徐灌入,以免在导管内形成高压气囊。

另外,为保证桩基础的密实,要定时抽插导管,达到振动效果。

③为确保桩顶质量,混凝土浇筑标高应比设计桩顶标高高出50,在浇筑完成后挖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