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与性病学复习重点课件总结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388211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5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皮肤与性病学复习重点课件总结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皮肤与性病学复习重点课件总结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皮肤与性病学复习重点课件总结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皮肤与性病学复习重点课件总结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皮肤与性病学复习重点课件总结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皮肤与性病学复习重点课件总结资料.docx

《皮肤与性病学复习重点课件总结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皮肤与性病学复习重点课件总结资料.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皮肤与性病学复习重点课件总结资料.docx

皮肤与性病学复习重点课件总结资料

第一章皮肤的结构

皮肤为人体最大的器官;

总重量:

约占个体体重的16%;总面积:

成人1.5~2.0㎡,新生儿0.21㎡;

厚度:

0.5~4㎜(不包括皮下组织),存在较大的个体、年龄、和部位差异;掌趾部最厚,眼睑部最薄

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组成,其中含血管、淋巴管、神经、肌肉和各种皮肤附属器如毛发、皮脂腺、汗腺、甲等;

皮肤表面具有特殊的皮沟、皮嵴,掌跖及指(趾)屈侧的皮沟、皮嵴称为指(趾)纹,具有个体差异性;

皮肤颜色因种族、年龄、性别、营养及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表皮

概述

1、表皮由外胚层分化而来,属角质化复层鳞状上皮,借助于真皮和皮下组织相连。

表皮由角质形成细胞和树枝状细胞组成;

2、树枝状细胞包括黑素细胞、朗罕斯细胞、Merkel细胞等;

3、细胞之间有桥粒半桥粒等连接结构,与真皮间通过基底膜带相连。

(一)角质形成细胞

占表皮80%以上,来源于外胚叶,在分化的过程中可产生角蛋白。

根据角质形成细胞分化阶段(由内向外)分为基底细胞层、棘细胞层、颗粒细胞层、透明层及角质层。

1基底层:

为一层柱状或立方状细胞,胞浆嗜硷性,胞核呈卵圆型,偏下,核仁明显,核分裂相常见。

电镜下:

胞质内有许多走向规则的张力细丝。

生发层:

基底细胞每天10%进行核分裂,有次序地向上移动产生以上各层细胞。

表皮通过时间(28天):

从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上层(14天),至角质层而脱落14天。

2棘细胞层:

4~8层多角形细胞,相邻细胞突起互相连接,形成桥粒

电镜下:

胞质内有许多张力细丝聚集成束,上部细胞胞质中散在分布直径为100~300nm的包膜颗粒,称角质小体或Odland小体。

3颗粒层:

1~3层梭形细胞,掌跖部可达10层,胞浆中有大量形态不规则的呈碱性的透明角质颗粒。

4透明层:

2~3层,仅见于掌跖部,细胞扁平无核、境界不清、嗜酸性,胞浆中有较多疏水的蛋白结合磷脂,与张力细丝融合在一起,为防止水及电解质通过的屏障。

5角质层:

5~20层已经死亡的扁平无核的细胞、细胞器基本消失。

电镜下:

胞质中充满由张力细丝与均质状物质结合而形成的角蛋白,下方角质层可见桥粒,而上方角质桥粒消失。

(二)树枝状细胞

1黑素细胞

来源于外胚叶的神经嵴;位于基底层,约占基底细胞的10%,数量与肤色、人种、性别无关而与部位、年龄有关;HE染色胞质透明,银及多巴染色示较多树枝状突起;

与10~36个角质形成细胞接触,输送黑素,形成表皮黑素单元(epidermalmelaninunit);

黑素能遮挡和反射紫外线,保护深部组织免受辐射。

2朗格汉斯细胞

来源于骨髓的单核-巨噬细胞;多分布于表皮和毛囊上皮基底层以上的部位,约占表皮细胞的3~5%;

HE及多巴染色阴性,氯化金及ATP酶染色阳性;

胞浆内可见杆状或网球拍状的Birbeck颗粒;

有多种表面标记如MHC-ⅠⅡ类分子、FcR、CR等膜分子及CD4、CD45、S-100等,是正常皮肤内唯一能与CD1a(OKT6)单克隆抗体结合的细胞;

具有抗原呈递作用,是皮肤内重要的免疫活性细胞。

3麦克尔细胞:

是一种具有短指状突的细胞,散在于毛囊附近的表皮基底层细胞之间;

细胞具有短指状突起,胞浆中含有许多神经内分泌颗粒;

Merkel细胞-轴突复合体,可能具有非神经末梢介导的感觉作用。

4未定型细胞:

常位于表皮层最下层,只能通过电镜识别

二、真皮(dermis)

概述

1、由中胚层分化而来,由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和弹力纤维以及细胞核基质组成。

2、真皮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靠近表皮下部的称乳头层,此层较薄,其下为网状层,两层互相移行,无截然界限。

3、内有附属器及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肌肉;

(一)胶原纤维

乳头层内:

细小、不成束、排列不规则方向不定;

网状层内:

较粗、呈束、主要呈水平方向排列;

功能:

韧性大、抗拉力强、缺乏弹性。

(二)网状纤维

分布:

乳状层附属器、血管和神经周围及基底膜带的网板处,是未成熟的胶原纤维;

染色:

HE染色难以显示,银染成黑色,故又称嗜银纤维;

功能:

对附属器、血管及神经起支架作用。

(三)弹力纤维

分布:

缠绕在胶原纤维之间;

染色:

HE染色难以辨认,醛品红染成紫色;

功能:

使皮肤具有弹性。

(四)基质

为无定形物质,主要化学成分为蛋白多糖、水、电解质、血浆蛋白等。

(五)细胞:

主要有成纤维C、肥大C、巨噬C、真皮树突C、朗格罕斯C及噬黑素细胞,还有少量淋巴C和其它白C。

三、皮下组织

1、位于真皮下方,与真皮无明显界限,其下方与肌膜等组织相连;

2、由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小叶组成,又称皮下脂肪层;

3、脂肪的主要功能是氧化供能,皮下组织是贮存脂肪的主要场所

4、含有血管、淋巴管、神经、汗腺等;

四、皮肤附属器

皮肤附属器是由表皮衍生出来的,包括毛发、皮脂腺、大小汗腺和指(趾)甲等

(一)毛发

1、被覆皮肤表面大部分区域;

2、毛发的结构:

由角化的上皮细胞构成。

分三层:

毛髓层、毛皮质、毛小皮

3、生长周期:

生长期、退行期和休止期;

4、毛囊由表皮下陷形成。

漏斗部:

毛囊口至皮脂腺的开口;峡部:

皮脂腺的开口至立毛肌附着处;茎部:

毛球顶端到峡部底端;球部:

毛囊下段末端膨大部分称毛球。

5、毛发的功能:

毛囊周围有感觉和触觉的装置,能感受外界的刺激。

头发能缓冲外界冲击,寒冷时有保温作用,对紫外线和热辐射有一定的屏障作用。

睫毛和鼻毛能阻挡灰尘和微生物的入侵。

腋毛和阴毛可以减少摩擦,也是第二性征的表现

(二)皮脂腺

1、皮脂腺的形态:

位于立毛肌和毛囊之间,立毛肌收缩时可促进皮脂的排泄;

皮脂腺属泡状腺,由腺泡和短的导管构成;

有毛区开口于毛囊,无毛区开口于皮肤;

皮脂腺属全桨分泌腺

2、皮脂:

由皮脂腺产生向毛囊和表皮分泌,喊有其特有的角鲨烯和蜡脂

3、皮脂腺的活动:

皮脂腺的发育和分泌直接受内分泌系统控制

4、皮肤的常驻微生物:

(三)小汗腺

1、由分泌部和导管部构成;

2、分泌部位于真皮深层及皮下组织,由单层分泌细胞排列成管状、盘绕如球形,其分泌受交感神经系统支配;

3、导管部由两层立方形细胞组成,在表皮中呈螺旋状上升,直接开口于表皮;

4、分泌细胞有明细胞和暗细胞两种,前者主要分泌汗液,后者分泌粘蛋白和回收钠离子;

5、除唇红、包皮内侧、龟头、小阴唇及阴蒂等部位外,分布全身。

(四)大汗腺

1、主要分布于腋窝、乳晕、脐周围、会阴部及肛门周围;

2、开口于毛囊的皮脂腺入口上方,少数直接开口于表皮;

3、分泌部为一层立方或柱状分泌细胞,分泌主要受性腺影响;

4、由于分泌时连同细胞部分顶部胞浆一同脱落,故属顶浆分泌。

(五)指(趾)甲

1、指(趾)甲是由多层紧密的角化细胞构成,外露的部分称甲板,覆盖甲板周围的皮肤称甲廓(甲皱襞),伸入近端皮肤中的部分称甲根,甲板下的皮肤称甲床,甲根之下的甲床称甲母质,是甲生长区,近甲根处新月状淡色区称甲半月。

2、指甲每日的生长约0.1mm,趾甲生长更慢,为指甲的1/3或1/4

五、皮肤的血管

六、皮肤的淋巴管

七、皮肤的肌肉

八、皮肤的神经

 

皮肤的生理功能

皮肤是一个保护器官,是人体与外界环境的主要屏障,具有感觉、调节体温、分泌排泄、吸收和代谢的功能,并具有免疫功能

(1)保护作用:

①对机械性损伤的防护②对化学物质损伤的防护③对物理性损伤的防护④对微生物的防御作用⑤防止体液丢失

(2)感觉作用:

(3)调节体温作用:

(4)分泌和排泄作用:

(5)吸收作用:

(6)代谢作用:

(7)免疫功能:

第二章皮肤病的临床表现

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是对各种皮肤性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

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

(一)症状

皮肤病的症状即皮肤病的临床表现分为自觉症状和他觉症状。

1、自觉症状:

患者主观感觉到的症状,主要有:

(1)瘙痒;

(2)疼痛;(3)烧灼感;(4)麻木;(5)其他某些皮肤病可伴有畏寒、发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2、他觉症状:

即皮肤损害,亦称皮损或皮疹。

包括原发性皮损和继发性皮损。

3、原发损害:

皮肤病理变化直接产生的损害,如斑疹、丘疹、斑块、风团、结节、水疱和大疱、脓疱、囊肿等.

4、继发损害:

由原发损害自然演变而来,或因搔抓、治疗不当引起,如鳞屑、浸渍、糜烂、溃疡、裂隙、抓痕、痂、瘢痕、苔藓样变、萎缩。

(二)原发性损害:

是由皮肤病理变化直接产生的结果。

1、斑疹:

简称斑,是限局的皮肤颜色改变,既不隆起也不凹下。

直径大于2cm的斑疹称斑片。

可分为4种:

红斑、紫斑、色素沉着斑、色素减退斑及色素脱失斑。

(1)红斑:

由毛细血管充血或扩张引起,压之退色,分为炎症性和非炎症性两种。

(2)紫斑:

由血液外渗至真皮组织所致,压之不退色。

(3)色素沉着斑:

由表皮或真皮内色素增多所致,呈褐色或黑色,如文身

(4)色素减退斑及色素脱失斑:

由皮肤内黑色素减少或脱失所致。

2、丘疹:

是局限性、隆起性、充实性的浅表损害,直径小于lcm,其病变位于表皮或真皮上层。

丘疹为圆形、类圆形,表现为尖顶、平顶或圆顶可有鳞屑,呈不同颜色,分三种:

丘疱疹:

丘疹顶部有较小水疱;

丘脓疱疹:

丘疹顶部有较小脓疮。

斑丘疹:

形态介于斑疹与丘疹之间的稍隆起皮损。

3、斑块:

多为较大的或多数丘疹扩大、融合而成,直径大于2cm的扁平、隆起性的浅表性损害,。

4、水疱:

是高出皮面的,内含液体的限局性、腔隙性损害。

(小疱、大疱、血疱)

5、脓疱:

为内含脓液、高出皮面的限局性、腔隙性损害,可由细菌或非感染性炎症引起,脓液可粘稠

或稀薄,周围常有红晕。

6、结节:

是圆形或类圆形、局限性、实性性、深在性损害,病变常深达真皮或皮下组织,大小为栗粒样至樱桃样,有一定硬度。

结节直径大于2cm—3cm者称肿块。

7、囊肿:

是含有液体或粘稠分泌物及细胞成分的局限性囊样损害,呈圆形或类圆形,触之有弹性感。

一般在真皮中或皮下组织,如皮脂腺囊肿

8、风团:

为真皮浅层急性水肿引起的暂时性、局限性略隆起性损害。

呈淡红或苍白色,大小不等,形态不一,周围有红晕,边缘不规则,常伴剧痒,一般经数小时即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

(三)继发性损害:

可由原发性损害转变而来,或由于治疗及机械性损伤(如搔抓)所引起。

1、痂:

为皮损表面的浆液、脓液、血液、脱落组织等混合干涸而成的附着物。

2、鳞屑:

为脱落或即将脱落的异常角质层细胞堆积而成,其大小、厚薄及形态不一。

3、浸渍:

为皮肤长期浸水或受潮湿所致的表皮松软变白、起皱的损害。

常发生在指趾缝等皱褶部位。

4、糜烂:

局限性表皮或粘膜上皮的缺损形成的红色湿润创面。

常由水泡或脓疱破溃,浸表皮脱落或疱疹表皮的破损伤所致。

5、溃疡:

为皮肤或粘膜深层真皮或皮下组织的局限性缺损。

6、裂隙:

也称皲裂,系线条状的皮肤裂隙,通常深达真皮,并伴有出血或疼痛

7、萎缩:

是皮肤组织的一种退行性变所引起的皮肤变薄。

可发生于表皮、真皮或皮下组织。

(表皮萎缩、真皮萎缩、皮下组织萎缩)

8、瘢痕:

为真皮或皮下组织缺损或破坏后,经新生结缔组织修复而成。

表面光滑、无皮纹,也没毛发等皮肤附属器,皮肤缺乏弹性。

可分为增生性和萎缩性两种。

9、抓痕:

为搔抓或摩擦所致的表皮或达到真皮浅层的缺损,呈线状或断续的线状,可有血痂,愈后一般不留瘢痕

10、苔藓样变:

也称苔藓化,因反复搔抓、不断摩擦导致的皮肤限局性、浸润粗糙肥厚,表现为皮嵴隆起,皮沟加深,表面粗糙,皮损边缘清楚。

第三章皮肤性病的治疗

一、外用药物的性能

1、清洁剂(clearingagents)

作用:

清除皮损上的渗出物、鳞屑和结痂等

常用药物:

生理盐水、1:

8000高锰酸钾溶液、2%—4%硼酸溶液、植物油、液体石蜡等。

2、保护剂(protectiveagents)

作用:

具有保护皮肤、减少摩擦和防止外来刺激。

常用药物:

滑石粉、氧化锌、炉甘石、淀粉、植物油等。

3、止痒剂(antipruriticagents)

作用:

主要是对感觉神经末梢起麻醉或局部皮肤有清凉感觉而止痒

常用药物:

0.5%一2%薄荷脑、0.5%一1.0%、苯酚、2%樟脑、5%一10%苯卡因等。

4、角质促成剂(keratoplastics)

作用:

能促进表皮角质层正常角化。

常用药物:

2%一5%煤焦油、3%水杨酸、3%一5%硫磺。

5、角质剥脱剂(keratolytics)

作用:

使过度角化的角、层细胞松解脱落。

常用药物:

5%一10%水杨酸、10%硫磺、0.1%一0.2%维甲酸

6收敛剂(astringents)

作用:

能凝固蛋白质,减少创面渗液,促进炎症消退,抑制皮脂和汗液分泌

常用药物:

0.2%一0.5%醋酸铅、0.1%一0.3%硝酸银、5%甲醛溶液

7、腐蚀剂(caustics)

作用:

有腐蚀作用,用于破坏和除去增生的肉芽组织及赘生物

常用药物:

30%一50%三氯醋酸、纯苯酚、硝酸银棒等

8·抗菌剂(antiseptics)

作用:

能杀灭或抑制细菌

常用药物:

1%一2%龙胆紫液、1:

8000高锰酸钾、2.5%一10%过氧苯甲酰

9抗真菌剂(antifungalagents)

作用:

能杀灭或抑制真菌

常用药物:

5%一10%水杨酸、5%一10%硫磺、2%一3%克霉唑、1%联苯苄唑、1%特比萘芬、2%莫匹罗星等

10、抗病毒剂(antiviralagents)

作用:

抗病毒

常用药物:

3%一5%无环鸟苷、10%一40%足叶草酯

11、杀虫剂(insecticides)

作用:

具有杀灭疥螨、虱、蠕形、螨等寄生虫

常用药物:

5%一10%硫磺、1%丙体六六六、25%苯甲酸苄酯

12、遮光剂(sunscreenagents)

作用:

能吸收部分紫外线或阻止光线穿透而具有遮光防晒作用

常用药物:

5%一10%对氨基苯甲酸、5%二氧化钛、10%氧化锌等

13脱色剂(depigmentagents)

作用:

减轻色素沉着

常用药物:

3%氢醌、20%壬二酸

14维A酸类(retinoids)

作用:

调节表皮角化、抑制表皮增生、调节黑素代谢

常用药物:

0.025%~0.05%维A酸霜、0.1%他扎罗汀凝胶

15、外用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

作用:

有明显的抗炎症作用。

弱效:

醋酸氢化可的松、醋酸甲泼尼龙;中效:

醋酸地塞米松、醋酸氢化可的松、氟轻松、曲安奈德;强效:

丁酸氢化可的松、氯氟舒松、丙酸倍氯米松;超强效:

丙酸氯倍他索、卤米松

二、外用药物的剂型

1溶液:

是药物的水溶液。

具有散热、消炎、止痒、清洁和吸收渗液的作用。

主要作湿敷用。

常用药物:

2%一4%硼酸、1:

8000高锰酸钾

2.酊剂和醑剂(tinctureandspiritus):

是药物的乙醇溶液或浸液。

酊剂是不挥发性药物的乙醇溶液。

常用药物:

碘酊、斑秃酊、止痒酊。

醑剂是挥发性药物的乙醇溶液。

常用药物:

樟脑醑

3.粉剂(powder):

为粉末状药物。

有干燥、保护、散热的作用。

适用:

没有糜烂、渗出的损害。

常用药物:

滑石粉、氧化锌粉、炉甘石粉等。

4.振荡剂(1otion):

也称洗剂。

是不溶于水的粉剂(约30%一50%)与水混而成。

有止痒、散热、干燥及保护等作用。

适用:

急性无糜烂渗出的皮肤损害。

常用药物:

白色洗剂、炉甘石洗剂、复方硫磺洗剂。

5.油剂(0i1):

不溶性药粉与植物油溶或石蜡油混和而成。

有清洁、保护、润滑、收敛和消炎作用。

常用药物:

石蜡油、40%氧化锌油

6.乳剂(emulsion):

是油和水经乳化而成。

油包水(W/O)乳剂,称为脂水包油(O/W)乳剂,称乳剂。

作用:

渗透性能较好,有保护、润泽皮肤的作用。

适用:

主要用于亚急性、(慢性皮炎)。

常用药物:

外用的糖皮质激素制剂

7.软膏(ointment):

药物与凡士林、单软膏、动物脂肪等基质混匀而成的剂型。

药物不宜超过25%。

作用

(1)有保护创面、防止干裂;

(2)渗透性强,作用深达;适用:

慢性皮炎。

8.糊剂(paste)是含有25%一50%固体粉末成分的软膏

作用:

与软膏类似,但因含有较多粉剂,可有一定的吸收水分和收敛作用

适用:

轻度渗出的亚急性皮炎

9.硬膏(plaster):

药物溶于或混合于粘着性基质中并涂布于裱背材料,如布、纸或有孔塑料薄膜上而成的剂型。

作用:

硬膏粘贴于皮肤表面后,可阻止水分蒸发,使角质层软化,从而有利于药物的吸收,作用持久,且使用方便。

适用:

慢性浸润肥厚性皮肤病

10.涂膜剂(film):

系高分子化合物成膜材料溶于有机溶媒或水中,再加入有治疗作用的药物而成。

作用:

涂膜剂在皮肤上能形成薄膜,使其中的作用药物与皮肤密切接触易被吸收。

适用:

慢性无渗出损害或角质层增生性损害

11.气雾剂(Aerosol:

是在特制容器中注入药液和压缩或液化气体,掀动阀门时药液自动以雾状喷出,均匀分布于病损处,简便清洁。

适用:

治疗感染性或急慢性皮肤病。

12.凝胶(Ge1);是含有聚乙二醇、丙二醇、纤维素衍生物等物质的半固体制剂,也称透明软膏。

局部涂用后形成一层薄膜,感觉舒适,清洁透明。

二.外用药物疗法

外用药物的治疗原则

1.正确选用种类:

根据皮肤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等进行选择

细菌性皮肤病:

抗菌药物;真菌性皮肤病:

抗真菌药物;超敏反应性疾病:

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物;瘙痒者:

止痒剂;角化不全者:

角质促成剂;角化过度者:

角质剥脱剂

2、正确选用剂型:

因根据皮损特点进行选择,原则为:

干对干,湿对湿

①急性皮炎仅有红斑、丘疹而无渗液时可选用粉剂或洗剂;炎症较重、糜烂、渗出较多时选用溶液湿敷;有糜烂但渗出不多时则用糊剂。

②亚急性皮炎渗出不多时选用油剂或糊剂;如无糜烂选用乳剂或糊剂。

③慢性皮炎选用乳剂、软膏、硬膏、酊剂、涂膜剂等。

④单纯瘙痒无皮损者选用乳剂、酊剂等。

3.外用药物治疗注意事项

①注意药物的浓度、剂量、面积

②注意医患配合

③注意禁忌症、季节、部位、年龄、皮肤状态

剂型选择

湿————————————————————————————————————————————干

急性炎症亚急性炎症慢性炎症

水疱红斑肿红斑脱屑红斑丘疹表皮增厚苔鲜样改变

糜烂、渗出无糜烂、少量渗出糜烂、无渗出糜烂色素沉着、单纯痒

——————————————————————————————————————————————

溶液洗剂粉剂油剂霜剂软膏硬膏酊剂

——————————————————————————————————————————————

第四章病毒性皮肤病

机制:

一、直接侵犯皮肤、粘膜。

二、免疫介导引起皮肤粘膜变态反应

病毒性皮肤病的分类

据临床表现分:

疱疹型:

单纯疱疹、水痘-带状疱疹

发疹型:

麻疹、风疹

新生物型:

病毒疣

单纯疱疹

一、病因:

(HSV在体内不发生永久性免疫力,可反复发作)

HSV-Ⅰ:

原发感染在非生殖器部位单纯疱疹

HSV-Ⅱ:

原发感染在生殖器部位生殖器疱疹

2、临床表现

a、原发性感染:

首次接触HSV感染者

①疱疹性龈口炎:

多见于1-5岁幼儿,为口腔、牙龈成群疱疹,可破溃形成溃疡,自觉剧

痛,可伴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

②阴部疱疹:

HSV-Ⅱ感染所致。

③接种性单纯疱疹:

皮肤损伤后接种HSV所致,发生于手指者称为疱疹型瘭疽,疼痛剧烈。

④新生儿单纯疱疹:

少见,多为HSV-Ⅱ感染,以头部、口腔、眼部为主,可伴发热、呼吸

困难、黄疸等。

多见于母亲患阴部疱疹者。

b、复发性单纯疱疹

分布部位:

皮肤黏膜交接处,如唇红、口周。

基本损害:

群集性丘疱疹,疱壁薄,疱液清。

自觉症状:

灼痒感

病程:

自限性,1-2周。

3、诊断标准:

①好发于皮肤黏膜交接处②群集性丘疱疹③反复发作④自觉灼痒⑤病程自限

4、治疗:

①抗病毒②提高机体抵抗力③对症处理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以神经痛为特征的

病毒性皮肤病。

中医称缠腰火丹,俗称蜘蛛疮。

一、病因

1、无、低免疫力者:

水痘或隐性感染

2、部分免疫力者:

带状疱疹,多发生于先前患过水痘者

二、临床表现

1、前驱症状:

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皮肤感觉过敏。

2、基本损害:

红色斑丘疹——成簇丘疱疹——干涸结痂

3、分布部位:

神经走向、带状单侧分布,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4、自觉症状:

疼痛剧烈。

5、并发症:

后遗神经痛、脑膜炎等。

6、Ramsey-Hunt综合征:

累及膝状神经节,影响运动感觉神经纤维,引起面瘫、耳痛、外耳

道疱疹三联征。

顿挫型:

与肋间神经痛、阑尾炎、胸膜炎等鉴别。

好发于:

①多见于肋间神经及三叉神经支配的区域。

②特殊部位:

眼带状疱疹:

三叉神第1支,疼痛剧烈,并可累及角膜,甚至可引起全眼炎,招至失明,亦可引起脑炎、脑膜炎;耳带状疱疹:

Ramsay-Hunt综合症

6.不典型带状疱症:

不全型或顿挫型带状疱疹,泛发性或播散性带状疱疹。

诊断标准:

①沿神经呈带状排列②成簇性疱疹③单侧分布④疼痛明显

3、治疗原则:

①抗病毒②营养神经③止痛④预防感染⑤提高机体免疫力

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引起的表皮良性赘生物。

一、寻常疣:

中医称千日疮,俗称刺瘊。

2、好发部位:

手背、手指、足、甲缘。

3、皮疹:

半圆形、多角形丘疹,质硬,表面粗糙,顶端呈乳头样增生,角化明显。

4、类型:

甲周疣、丝状疣、指状疣。

5、治疗:

①刮齿刮除②5-氟尿嘧啶③激光、冷冻、微波

二、跖疣:

足跖部的寻常疣,常与鸡眼、胼胝鉴别,治疗同上。

三、扁平疣

1、好发年龄:

青少年

(1)好发部位:

面、手背、前臂。

(2)皮疹形态:

扁平光滑丘疹,圆或椭圆形,肤色或淡褐色。

搔抓后皮损可呈串珠状排列,

即自体接种反应或Koebner现象。

(3)治疗:

①肽丁胺软膏,喷昔洛韦软膏②维甲酸软膏。

第五章真菌性皮肤病

一、概念

真菌(Fungus,fungi)是一种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和细胞器的真核生物。

不含叶绿素,以吸收为营养方式,具无性和有性繁殖方式。

菌体基本结构为菌丝和/或孢子,其细胞壁含有几丁质(甲壳质)和葡聚糖。

二、分类

1、浅部真菌病:

是指限于表皮、皮肤附属器和粘膜的真菌感染,主要致病微生物为

皮肤癣菌和念珠菌,大多表现轻微,容易诊断,疗效良好;

2、深部真菌病:

则指那些累及真皮及以下、内脏、血液和系统性真菌感染,主要致

病微生物为念珠菌、曲霉、隐球菌及毛霉等,大多为机会性感染,

患者多有较严重的基础疾患或免疫抑制,如不能早期诊断和及时有

效治疗可危及生命。

第一节   头癣

一、病因

黄癣:

许兰毛癣菌白癣:

犬小孢子菌、铁锈色小孢子菌黑点癣:

紫色毛癣菌、断发毛癣菌

黄廯

白廯

黑点廯

发病情况

散发或流行,农村儿童和成人多见

流行于托儿所和小学校,城镇儿童多见

散发或流行,城乡儿童和成人均可发病

头皮损害

初为丘疹或小脓疱,继之黄廯痂和萎缩性瘢痕

初为白色鳞屑斑(母斑),周围可继发小的卫星样损害(子斑)

散在的小片白色鳞屑斑

头发损害

干枯、细黄、弯曲、参差不齐、发际处一般不受累

高位断发有菌鞘

低位断发,外观如小黑点

并发脓廯

罕见

常见

偶见

自觉症状

剧痒

不明显

轻痒

滤过紫外线灯

暗绿色荧光

亮绿色荧光

无荧光

直接镜检

培养

预后

二、传染途径

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或患癣的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